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讲记
《系列四.祖师心髓4-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备忘录.闻法轨理(三)闻法行为》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法义当中也有了义和不了义,而我们要依止了义。不了义是暂时性的,并非真理本身,当我们已经明白了义,就应该直接依了义。譬如,已经学到量子力学,就不必再依牛顿力学,因为后者的观点不能普遍适用,我们应该依止更彻底的科学。在尚无能力接受量子力学时,先学牛顿力学垫底,作为进升量子力学的阶梯,未尝不可;当已经到达最高层的学术水平,从根本上讲,就应该依止这种科学,但也并不是否定下下阶梯的作用。
又譬如,修学者已经明了一切法空,就不必再去依止小乘不了义法所说的无我有蕴,一切法不可得才是了义;或者说,已经明了究竟一乘,就不必一直停留于究竟三乘的观点;知道众生本来是佛,本来与释迦、弥陀一模一样,就不能再退化到众生只是佛种子的不了义观点。
再说,在了义当中又有识和智两者。同样是对于了义,在资粮道、加行道菩萨心中,所现了义属于凡夫的行境,顶多是比量引起的定解,是一种总相,尚未离开语言文字和分别心的所缘相,此时是以识为行境;我们要依止的应该是无分别智,也就是一地以上瑜伽现量证见的行境。
如此一来就能对治解决第三种不取。佛教像个琳琅满目的大超市,有上上下下各层次的法门,有密义、表面义、各种说法、应机方便等等,这些都是权智慧所流露的教法。如果没有搞清楚或认取错误,就无法契合法义,导致出现耽误、错解等与法分离的过失。
第四、颠倒而取,指颠倒受取法义。在领受密乘之法后,心想:“对于饮酒、双运、降伏等的行为,我可以受用了”,是指这一类的情形。
通过四依法等上述内涵,我们了解到为何一定要取义,而且要取到了义,取到智慧义。然而即便是真实义、是了义、是究竟,在时机未到的情况下还是不能行持。也就是说,学可以学到最高见解,但是行持方面应当有相应自身的取舍,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譬如,我们最初由闻思了知,要依止最高、最究竟了义的法,然而进程当中确实有各种情况,低端有低端的做法,高端有高端的做法。预先虽然可以有个了解,但没证到那层境界,就不能行持超越限度的行为。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会颠倒而取。只是知道文义,就以为自己当前可以行持,这就是颠倒取义。
其实是专指一类密宗行者,接受了密咒乘的教法,自己就认为:对于饮酒、双运、降伏等行为,我现在可以受用了,可以直接去品尝品尝修密法的滋味。甚至连最基础的修证都不具备的人,还要直接高取密法,当然就成为一种颠倒。此处将密咒乘的修行境界叫做“义”,“颠倒而取”是指误以为自己目前便可以去行持、受用它。
通过学习以上四依法,我们下定决心“愿解如来真实义”,一定要取证佛法的真实义,取证究竟了义的大平等性。其中密教金刚乘是见为净秽平等,所以说“五毒即五智”,只有当证得如是境界时才可以行持或者受用降伏、双运、饮酒等等。因为法性本来平等,没有净秽之别,凡情所以为的清净与不清净法,圣者早已透达而超越,否则如何堪称大自在或大成就者?
此颠倒而取会导致出现何种过患呢?倒果为因、因行先于证量的做法会导致错乱次第。譬如人有婴儿、幼童、少年、青年等各阶段的行为,佛法当中也是同样——凡夫不能行持瑜伽士的行为,瑜伽士不能行持佛的行为,以证量上有差别的缘故。又好比兔子脚力不够,不能随学老虎跳崖的行为,否则不但跳不过去,而且会被摔下悬崖、粉身碎骨;又譬如牛车不能比火车,火车不能比飞机等等。
颠倒取即是指倒果为因。现证实相义、已经达成证量之后,就可以将此证量与行境相合于任何行为而行持,一切都在空性中行,或者说是配合一切贪嗔痴等各种境界来行持,这就是以五毒为道。但是,如果没达到证量,却以为自己已经可以恣意行持,就叫做颠倒取。
其对治是:行为须要和阶段相连。也就是说,在获得等持的暖相后,说三个字就能转变酒的色香味时,或者已经获得能行诛杀、能由秘密内证使复活等的暖相时,就可以随应而行了。如果没有这样了知,还没有证得深密义就对须保密者胡作非为的话,那除了魔和日札魔 [1] 这样的下场外,别无去处。
它的对治是使行为跟阶段相连。比如得到等持的暖相后,说“嗡阿吽”三个字,便能转变酒的色香味,这种瑜伽士可以尽情地饮酒。因为他跟普通人不同,酒在他面前已经不是酒了。一般人喝酒都会障蔽自心,发生很多负面作用,然而对于他来说,能够转境的缘故,酒不但不成为障碍,反而成为增长觉受和证悟的因。就如同其他生命吃毒药会死,孔雀吃毒药反而使自己的羽毛更加艳丽。
又比如行诛杀,一定要取得住在秘密义当中可以使被诛杀者复活的境界,才可以随意行持。换言之,瑜伽士对有缘者行诛时,以自在力可以随时令其心识离开躯体,这叫做“诛”;又可以随时令其心识重新进入,这叫“复活”。也就是说,瑜伽士有自在掌控众生心识的能力,可以一刹那间诛死,下一刹那就将其迁识到清净刹土。他到了这个份上,有这种能力,当然可以随意行诛杀。否则,没这种能力的人随便行诛岂非杀戳?对被杀者也没有任何利益。
总而言之,要做跟自己证量相符的行为。能起多少证量,就做多少行为,不能随意颠倒而取。密续中说,凡夫不能做有学道圣者的行为,有学道圣者不能做佛的行为。因为等级不同,没到等级与证量的率意而行只能属于贸然,属于颠倒。
如是,尚未证得秘密的行境,却对须守密者胡乱而作,除了堕为恶魔或日札这些以外,没有其他去处,下场非常悲惨。
第五、错上下而取,指还没受取前行之前就做正行的讲闻,前行中对于共同外和不共内两部分的法要也是颠倒先后而取。
这是指学修次第的错乱。还没有受取前行时就提前讲闻正行,而且在前行当中,将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内前行这两部分,也是以先后倒置的方式来讲闻等,就叫做“错上下而取”。
“上下”指学修佛法的阶层,是需要从下而上逐级上升,需要次第学修,而不能够颠倒错乱。譬如读书也要循序渐进,先读初一,再是初二、初三、高中也是从高一到高二、高三,然后是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应当是今天读高一,明天读初一等等。
其对治是,对于正等觉的正法,须要如阶梯般上下关联而取。
它的对治就是,明白圆满正等觉的正法,像阶梯一样有上下的关联,应该有条不紊地从下到上一级级地升进,这才是我们受取佛法的方式。从修行程序的角度,是一分一分地受持,一分一分地升进;上述四依,则是向整个佛教全面行进的入道着眼点或见地上,让我们了知逐级深入以及依止之处,因此二者并不相违。
譬如,听闻出离心的教授,见到轮回是苦、是空、毫无实义,从而希求解脱果。这是在见地上首先了知出世果位才是真实的乐,其他世间乐都属虚假,但是,由于目前还处在轮回当中,我们就仍然需要行人天善道,需要建立十善业道来作为基础。也就是,见地上了知要走解脱道,寻求真实安乐,但是朝往这一方向行进的具体环节当中,有共同不共同道的支分,需要一步一步去完善,需要在自身上逐渐积聚资粮,这叫做道的次第。走大乘法道也是同样,要知道小乘共道的体分是如何汇入于求佛果的法道,我们的发心与见解又是如何行于大乘不共道。如是明了何者更究竟、更彻底之后,就应当把它作为我们心中的依止处、求证处。
或者就法义,就抉择见地来说,到底有没有人我、法我?其他外道见说为有人我;说到无我,则是内道的见地。其中仅仅说到人无我是小乘的见,又说到法无我的才是大乘见。虽然尚无一分修证,但在闻思的阶段便可以去了解,依于教理便能够去衡量、确定后者是了义,是真实之义。之后当然是依止了义,不会再把了义误判成不了义等,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不难做到。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有一种逐渐开发的缘起,一定要像《陀罗尼自在王经》所说净治如意宝的譬喻般,首先净除粗分障垢,再除细分,再是极细分垢,或者从外到内到密,或者从小乘到大乘到金刚乘等等,按照次第来修持。一旦打乱,就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长久修持都难以发生效果。
任何事情都有其次第,这就是缘起发生的规律,我们要在内心引出大圆满前行修心的证量,同样有一种非常善妙的转心系统,是真佛祖师已经彻见的修心原理,决定不能错乱,否则就不出效果。粗分的证境尚未现前,微细的就不可能现前,下下层证量尚未达到,上上层证量也就不可能达到,如果打乱次序,无论如何都修不成。这种上下颠倒而取是我们经常容易发生的极大错谬。
错上下而取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尚未受取前行,就开始修正行;前行当中的外前行尚未修出效果,就开始进行内前行的修法,这类错乱非常多,自然导致久修无功。相反,如果按照次第,从浅的、近的、低的、能够做到的开始,契合在自心上去逐步修行,就不难出现转心的效果;转变到一定程度再进行第二步,就可以进一步更微细地转心,发出更大的心力,出现更明显的效果;之后再进一步深入,会发现自心的行境更加超胜,如是循序渐进,层层增上,终究能够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