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讲记
《系列四.祖师心髓4-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备忘录.闻法轨理(三)闻法行为》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3 、五不取
五不取者,指与佛陀的教证法宝脱离而取。
五不取,是指对佛的教法和证法法宝没有契合,脱离而持的状况,属于自心第三类有毒的行为,它导致我们无法受取佛法的妙宝。具体是取文不取义、取义不取文、不会义而取、颠倒而取、错上下而取这五种。由于闻受佛法的方式并没有相合于法宝的本义,因此不能真正受取正法。这五种取不到的方式就叫做“五不取”。
闻法正是为了受取教法和证法的法宝。能否恰如其分地受持于自相续,使自己成为富有法藏的人,对我们来说关系巨大,但关键在于能否排除如毒一般的五不取。它是脱离教法和证法的行为,或者说错谬的取法态度、做法。我们如果不在这一关键点上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就会始终堕在一种颠倒取法、错谬取法的状况。
佛法如宝山,其中有远远超胜金、银、玛瑙等的无数珍宝,但是如果探求者的受取方式不对,他就拿不到法宝,非常可惜。
有人问:真是如此吗?
回答:当然是。所谓“身在宝山而空返”,或者“盲而为宝所伤” [1] ,意为心中如果有观念、见解、行为的毒素,即使遇到法宝也容易被法宝所伤。前文的杂烦恼如毒器过,是从造业角度的观察等起和态度,“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恶趣因”,即是此理。此处则是从取法方式而言,如果做法错误,那么从前行第一步到最后一步的整个过程,就会产生大量错乱。
有的人轻视前行。其实大圆满正行以前的修法全部叫“前行”,有外有内,囊括了要达成开悟的所有最关键因素,包括了小大密各乘的要点、九乘妙法的心髓。前段时间讲《法海奇珍》时,也引用了华智仁波切最后的偈言,赞叹本法作为深要处、总集窍妙处,如同无比富饶的法藏,尽是珍宝,故称“法海奇珍”。
如今我们每个人都有缘来到法海,要求取海中妙宝,或者说是来到了宝山。但是,如果取宝的方法不对,在几年的进程当中一直空取、错取、谬取、邪取,就叫做“盲而为宝所伤”。相反,如果了知五不取错在何处,自身的问题又出在哪里,如何才能纠正等,把自己的取法方式调正之后,时时处处都容易取到珍宝,可谓“身在宝山,时时取宝”,极其幸运。因此,在入法之前,必须要断除的如毒般行为的第三类就是五不取。
第一,不思维法义而仅仅像听故事一样取佳妙动听的文句,或者说需要推敲词句后,取无意义的文句之鬘。
五不取也就是五种不能取到正法的做法。首先,取文不取义是指不肯思维法义,只是注重文句的美妙、动听。只要如同故事、诗朗诵般,听起来文句优美、华丽,就特别喜欢。或者有些人特别注重讲说方式和表达方式,譬如逻辑、推敲、咬文嚼字、各种修饰语的界定等,但是不肯受取其中涵义。他只是乐于受取没有实义的文句之鬘,喜欢一连串说得华美动听的词句,或者一种逻辑性等这些语言表面的功夫,不曾取到其中深刻的涵义。
只取文不取义就不能取得正法。譬如小孩采花,只注意花的颜色,不会注意其精华——花蜜;或者如同只取甘蔗皮,就取不到其中的精妙美味。
第二,有些说起来像是宁玛派大修行者的人,他们说“讲的只是文句表皮而已,应当了悟心的本面”,说完用手指指胸口后,不看文句而只取意义,是指这种承许。
其次,取义不取文,往往是那些所谓修大法的人,标榜自己是宁玛派大修行者,说:“能讲出来的只是一些句子的表皮,我们要了悟心的本来面目。”之后,用手指指胸口,表示需要唯一受取心的要义。以他的观点而言,认为不必要注意文字,是这种状况。
其实这是第二类偏差,会导致舍弃教法、无法受取内中涵义。也就是一旦脱离了无边法义载托的文句,就很容易堕于一种简单的顽空当中。比如有些学宁玛派、噶举派、禅宗等的人说:大圆满、大手印、禅宗不立文字,可见语言文字都是表皮。他藐视教典,自负是在修学顶乘,是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人。这种人最容易犯下取义不取文的过失。
我们的相续需要有一段成长的过程,需要从外前行的暇满开始,一路一路进行修心的引导。其中佛菩萨、祖师的圣言的启迪、教化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只有时时忆念语句,才会知道意义所在。以文句能够理解并轻而易举地记持意义,串习深刻后便能进一步在自身上实行,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释迦佛辛勤说法四十九年,也是以文句作为巧方便,一路引导众生顺利进入。同样,本法的每一个文句都在引导如何远离颠倒而修心,以及逐渐发展自心等,使我们与大圆满正行的道越来越接近、相合。
具体来说,由于我们从无始辗转以来存有很多颠倒的知见、错谬的意乐和行为,于是在各方面频频发生业障、发生迷乱,导致不易现见本性。既然障碍重重、资粮薄弱,我们的修行过程当然也就需要佛菩萨一路一路地引进,而这又需要借助教法文字。也就是说,首先受持教文,之后心里忆持,然后如教修行,叫做“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是闻思修的一贯规则。其中闻慧与思慧都是缘于文句而生起,首先是听懂文句,然后缘念文句来思维、得到定解,再按照定解修持,之后转化自心,这一切怎能离开文句呢?
所谓的大修行人,一味摒弃教法,结果自心空空荡荡,既不念暇满,不修无常,也不谨慎对待业果,乃至不修苦谛、不求出离、不防护自心等等,只能落在豁达空、顽空里面。不仅受取不到佛法,反而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其中原因,无非是他藐视教典、舍文而单单取义,但问题是舍弃文句又怎能受取其意义呢?
有人问:最上乘岂不是不立文字吗?
回答:已经达到一定境界的修行者,以不立文字而超脱,但并不意味着凡夫可以效仿丹霞去烧佛,毕竟一不小心就要堕地狱。
我们从愚昧凡夫要走向佛地,期间有诸多法义需要通达,而通达是需要借助文句记载来摄持自心,理解意义,之后按照法义去行持。但是,如果学了少许大圆满、大手印、禅宗,又没学通透的一知半解者,就容易只取义不取文,使自己落于一种简单、庸俗的空当中。这第二种过患,也同样导致不能取得佛法珍宝,无论是教法还是证法。
以上二者的对治是:应当文义联系起来持。
以上两种过错的对治,就是需要句和义联系起来受取。也就是在记持法句的前提下,理解法句所表达的内义,叫做文义结合而持,是应该采取的正确的取法方式。
第三、不会义而取,指不了义取为了义,颠倒秘密意趣而取,以及与四依相违而取。
如上所说联系文和义,其实是为了从文能取到义。而在在取义的阶段,又容易产生未领会义而取的过患。也就是领会错误:不了义取为了义,秘密意趣颠倒取,相违四依而取。
出现这第三种过患是因为闻者听不懂话,搞不清楚佛法浩大系统里的了义与不了义、各种密意与意趣,以及应当如何来行持四依法。譬如到达一个大药店,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珍贵名药,治疗世上八万四千种病,我们就要辨别哪个需要,哪个不需要,或者该如何来取用等。同样,佛教教育系统当中,设有逐级向上攀登的“阶梯”,在每一阶层都应当具备当时的立场与眼光。我们如今是要进入庞大的大圆满前行修心系统,它囊括了小大密三乘达至开悟的所有修行要点以及直捷的方便,当然需要提前交待取受整体教法的态度。
由于佛陀、祖师说法是针对无数不同根机,自然有了或不了义,乃至秘密、意趣等各种说法。如果未能领会圣言之义,就容易产生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