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讲记
《系列四.祖师心髓4-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备忘录.闻法轨理(三)闻法行为》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外散者,由外散的门径会引生贪等烦恼的缘故,成为垢染。其对治为:需要向内收摄自心。
此处讲到对治外散的必要以及对治方法。
心往外散是产生贪等烦恼的门径,所以一定要截断它。也就是说,心从根门出去,驰散于外境欲尘,就如同打开了烦恼之门,容易引生贪欲、嗔恚等各种烦恼;如果守护根门,不令自心外散于尘境中分别、耽著,便不会生起贪等烦恼。
晋美朗巴尊者在自传当中说:“住在寺院人多聚会之处,在关房处不见很多人。如果见的话,贪嗔等烦恼会压不住。”在人多愦闹的地方起烦恼非常快,根本不易压住。什么缘故呢?譬如眼睛看到了色,马上起贪或者嗔;耳朵听到声音也是同样,心的外散很快引生烦恼。奉劝初学者不宜上网、不宜看世间染污之事即是此理,否则,准保烦恼的门就此打开。
作为修行人,口里话要少,心上事要少,手上钱要少,有此三“少”,并且一心住于正法,自己的修行才有希望;反之,如果沉溺于欲尘,每天都生起无数次烦恼,还怎能住于正法呢?可见外散最能破坏修法。尤其初学者,修行尚未稳固的缘故,一定要安住静处。宁可死在静处,也不要在危险的红尘中迷失。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眼见之后不免生心,此心非贪即嗔,或各种烦恼。同样的道理,耳闻、鼻嗅、舌尝、身触等等也都是如此。也就是说,识驰散在六境上面是惹烦恼、生苦的根源,会出现各种迷乱显现以及各种苦恼,所以是过患之门。因此,修法者要密护根门,常常现起忆念、正知守护自相续。
既然外散是产生烦恼的门径,我们就要采取对治。如何对治呢?心的野马每次出去都会惹事生非,所以要像牧马人一样,及时把它收回,不让它在外境散乱。其实,不断在欲尘里散乱、动摇的人,都不算是真正的修法者,甚至于“溜野马”几天、几十天都不觉知,多少个小时沉溺在影视、新闻、娱乐等引发贪嗔的五欲境中,起现大量分别,烦恼越来越深重。尤其当代人似乎已经失控,以芝麻大的事都会马上生起很大烦恼,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外散。
有人问:有这么厉害吗?
回答:网上大都是虚假的图片、文字信息,初学者的眼根每当触及,不是生贪就是生嗔,或者散乱、妄动,起心的频率非常快、强度非常大,久而久之就串习成了非常糟糕的心态,即强烦恼态。在这种状态当中,内心根本安定不下来,也没办法学法,事实上就是如此严重。不仅如此,而且因缘和合很快会生起烦恼。例如一张图片,如果是引贪之境,看后马上起贪。
网上有很多花边新闻,有各种惹人心动的事,内心缘念于此,就难免控制不住而现行烦恼。几个小时下来,心被染污得一塌糊涂。而且非常严重、非常深固,一座法修下来也许没能清净多少,但上一次网或者散乱一次,会发现自心似乎被蒙上了很厚重的污垢,几乎完全被覆蔽:一方面自心动荡不安,难以收回,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混浊不堪,显不出法义、不能与法契合等。再者,散乱之后,人往往是想:“我不愿意再修法了,干脆躺下去睡吧!”乃至睡眠以后,梦境也是乱七八糟,身心都受到摧残,无法趣入修法。
需要采取的手段是,心刚一溜出去就把它收回来,如同看管野马般,及时制止妄动。也就是说,以摄心来对治外散的垢染,所谓“目不邪视,耳不妄听” [1] ,《论语》中也说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都告诉我们不应外散放荡,否则有大过患。前段时间我们学习《前行引导文》时也了知,五根识驰散在外便是葬送自己,使一切所作所行与自杀无异。其中,著色如飞蛾扑火,死在灯火之下;著声,如野兽闻声,被猎人捕杀;著香,如蜜蜂闭死在花笼中;著味,如鱼儿被铁钩钓走;著触,如大象陷在淤泥里。然而,我们怎能任凭宝贵的慧命葬送于五欲当中?过去认为那是自由自在,其实是对缘起愚昧。以染污法、苦恼法岂能求得幸福快乐、高品质的生活?如今我们须认清虚假、澄定自心,以免放纵错乱习性,导致慧命丧亡。
第六识也没必要缘念三时的种种境,那些其实根本没意义。过去的事已灭,追忆它是一种妄想;未来的事未到,迎接它只是幻想;现在的境虚假不实、迁流不已,在里面捕捉、计较分别也不过是痴心狂想。总而言之,三时的影像境都是虚假法,驰散、追求、沉溺其中只是狂乱或狂心所为。
认定这一点以后,我们就应当断除外散,唯一住于正法,没必要缘过、现、未三时之境打妄想,白白浪费心力、感情。修行人是无事人,我们就是要做无事道人,趁早歇下自心。原先往往有打妄想的毛病,想想过去、想想未来,不由自主就沉浸在妄想里,还以为是一种享受。甚至有的人打上一两个小时的妄想都可以,无所事事地半坐半躺,竟然感觉想一想还很舒服、很有意思。但是,妄想打久了难免成病,如今我们既然看透,闲居无事时,应该是正好用来修道,除了让自己唯一住于修法外,再也不应理会其他无意义事。
要知道,心收回来才能缘于正法,否则“嗜欲深者天机浅”修持大道会很困难。也就是,如果习气太重、对虚假的欲尘嗜好太多,认为声色、权贵、钱财等极有意义,追求种种欲尘境界,心就自然散乱、迷失、缺乏灵性,还能修什么佛法?只会现起各种各样的烦恼、业习,使轮回越发展越壮大罢了。
再者,过于内收的话,会引起睡眠、昏聩、沉没的缘故,也是垢染。因此需要诸根悠闲放任,在心中出现了劲头再闻法。
此处需要了解三个层面:内收垢染的原因、垢染的作用和对治。
首先,由于心识过分收缩于一处,而进入暗昧状态,越来越模糊不清,越来越沉陷下去。轻则昏聩,出现糊里糊涂提不起精神的状态;重则心识沉没、陷落,进一步便会深入睡眠。
内收会使心识处在不明清的状态,不能够很清楚地记持、思维、受取法义,所以成为闻法的垢障。
对治是要让诸根悠闲放任,调整出正确的心态。也就是劳逸结合,松紧得度地闻法。如何对治呢?可以从反方面下手。内收是过于收摄,把心识的范围缩小、集中在一个焦点上,由于太紧张、太执著的原因,好像投注到工作中一样,不知不觉沉陷进去,反而使心识本自的能量无法发挥,处入一种消极的状态。对此,我们需要反其道而用之,让诸根悠闲放任。内收似乎是受到辖制,要让心一直盯牢一点,所以很累。悠闲则好比放下了一切心事、一切任务和压力;放任则更加体现了一种随意、自在。
我们的心本来具足能量,可以灵活地运行并清明地领悟,只是以内收导致能量无法发挥,从而陷入一种极端。相反,使自心重新焕发能量的方法,就是让诸根悠闲,心无挂碍、自由自在地放松下来,有意地不再那么认真,不刻意去干什么,而是随便怎样都可以。此时,心从对一处焦点的死死执著变成了一种完全的自由和随意;从原来缩紧或者狭小的状态变得松缓,又宽阔得似乎可以朝多方面敞开。
譬如,以手紧握细沙,细沙反而漏失更快。同样,我们处在一种内收的执著当中,会造成很多肌肉、骨骼、心理等各方面的紧张,从而并不容易把握法义。
反之,当没有任务,可以随便去做各种动作、行为时,紧张状态自然消除,身心的能量也能够恢复。因此,我们如果调整好心态、不紧不松地前来闻法,无论听什么,都能清楚、开阔、明朗地缘取法义,并记持于心,由此成为内收的对治。
疲厌的心态闻法,指讲法的时间过长等时,被饥渴和日晒雨淋等所逼恼,就极容易舍弃法和上师。因此需要在还没有积集舍法罪业之前,发愿永远不离正法和上师,如此印持之后再退出讲堂。
第六种闻垢——疲厌,同样是从体相、所导致的过患,以及我们该如何避免来宣说。其实这些也全是基于缘起上的考虑,能洞达缘起,就是有理智的人,不需他人逼迫便会自然信受并如法而行。
疲厌是怎样一种状况呢?本来对听法还算有意乐,但后来时间太长,法师讲得太多,身体受不了。时间过长对于我等凡夫来说,确实是身体疲厌的一种因素,有可能坐不住,或者到了进餐时间,出现饥饿、口渴等等。又有的在露天上课,太阳晒得厉害,十分钟以内还不要紧,但晒上两个小时就特别烦躁不安,身体左转右转、动来动去,心里也生起厌烦:“快结束,不要讲了!怎么这么讨厌?还不下课!”这就是由暴晒或太热产生的情绪;如果天太冷,刮大风,一开始也许还不要紧,但后来风越来越大,于是自己越来越无法忍受,顾及自身的健康,也会产生排斥心、厌烦心,不想继续听下去。
好比老师上课拖堂,学生有意见,叫做“厌”。又好比工人,如果长期干活多、工资少,身体很劳累、辛苦,伙食也差,他们就会罢工,这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一种排斥心态。同样,闻法时间长,学员累了就会罢学,不想听。一旦生起厌烦心,此次闻法就出现过患了。乃至下一次上课,以这种等流习气仍然会产生厌烦心、产生障道的作用。如此三番五次地串习以后,就觉得听这些课太难受,我不要听,干脆换一换。可见,内在出现厌烦心态,甚至会造下舍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