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行备忘录·闻法行为讲记

《系列四.祖师心髓4-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备忘录.闻法轨理(三)闻法行为》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总的来说,我们要取得整个佛教当中教法、证法的妙宝,特别来说是要取得大圆满前行系统中的无数妙宝,在这一过程当中,消除上下错乱而取的如毒行为极其关键。现代很多人的颠倒习惯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看书不按规则,修法也不按规则,什么事都要紊乱次序,久而久之以这种坏习惯耽误自己一生一世,才发现它是最大的敌人。

五不取全是自心上的错谬,违背取法的轨理。以这些颠倒的做法,即使生在佛法宝山里面,也是一件宝贝都取不到,甚至“盲而为宝所伤”,招得一身罪业、一身邪染,成为佛门的败家子,多么可惜!就像大学生也不是个个品行高尚、成为国之栋梁,而是从中出来胡作非为的也很多,甚至出现犯罪分子等。虽然都是在读书,读错的却也很多。

如果没有如理受取佛法,即使学过不少经论,可能只学会了口头言说,而得不到任何实义,或者在佛法的上下各处存有很多错乱的理解。法师在讲同样的法,听者却有各种理解,有时让人莫名其妙的是,明明传的是这句话,怎么让他复述一遍就完全变样?其实就是因为他的见解、方式等有问题,经过他的“过滤镜”,透射过来就已经改变。

佛法内容广博精深,未入门者或许处于“文盲”状态,进来后消不得几年就装进了大量佛教知识。由于他缺乏辨别的智慧,不能体会秘密意趣,也不能区分了不了义,不能融会上下关系,也不明白修行的时间阶段有所不同等等,即使听闻了一大堆,但没经过清理的缘故,也容易在内心发酵出臭味、杂乱味。不仅自己丝毫无法受用,还会在相续中发生很多负面作用。也就是说,很多人知见不清,或者取法的方式不对,结果落在五不取当中,难能得到法益。这也是在正文的引导之前首先需要交待闻法方式的原因,可以让我们及时处理、纠正种种不良行为。

(二)如药般应取之行为

应取之行为:在依止四想中,“于自作病人想”,就是须要认识被自相续的因三毒、果三苦的大病所缠缚的这一自过。其他容易了解。

龙多上师在应当依止的四种想当中,特别指出“于自作病人想”的要点所在。也就是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过失非常严重,自相续完全被因的贪嗔痴三毒,以及果的苦苦、坏苦、行苦牢牢控制。如同长年重病的患者,相续当中不但病因无法遣除,而且还在不断蔓延,同时病症也在不断地发作,始终无法好转,情况非常严重。我们应当透过龙多上师所给出的这一要点仔细地思维,观察到自己作为病人,病情是何其严重,是不是已经病入膏肓;产生了这种认识之后,才会迫不及待地求医,寻找治病良方,从而对于师、对于法、对于修持生起殷重心。

其他三想——于师起医王想、于法起药想、于殷重修起疗病想,比较容易了解。总而言之,出现第一想比较困难,它一旦产生,其他三者自然生起。

六度有闻、讲两类。本论中宣说了前者。讲法的六度为:不顾恋名利而说法,即是布施;不对他人作讥讽、轻蔑等恶行,即是持戒;数数请问而不起嗔恚,即是安忍;昼夜说法心无疲厌,即是精进;一心专注法义而不散乱,即是静虑;三轮清净,善能发起弟子闻思,即是般若。其余容易了知。

六度有听者和讲者两种,听者的六度见于正文。此处讲到对于说法师的要求,是在说法过程中必须贯彻的六度的修行,即六种波罗蜜时时都要有所展现,或者具足这六种内涵。

此中的布施度是完全放下世间八风,无私无求地宣扬佛法。心里不希求名闻利养、别人的恭敬等,否则以染污的动机,哪能堪称菩萨行?

其次是持戒,即在说法之时,不自赞毁他,不说谩骂语、邪语、轻视语、斗诤语等等,身口意住在戒行当中。

再者,即使是学人数数地请问,或者传法过程中有一些劳苦、病痛等,也不起嗔恚,完全能够安忍苦行,即是安忍。

昼夜说法都没有疲倦之心叫做精进,这是一种非常勇悍的心态。不必说昼夜,哪怕是尽未来际说法也不生疲厌的愿力都具足,即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来自精进行的愿力,如火般炽然,使自己从早说到晚,从今年说到明年、说到来世、再来世都没有问题,这就是精进。

静虑,指思虑寂静下来,一心缘于正法,不在非法上面散乱。也就是作为说法师,应当一心住于法的文句和意义。

能说、所说与说代表三轮,般若即是说法时不著三轮之相,是由本身智慧和慈悲的力用自然应机而说。其次,具有利他的力用,也就是来自说法师智慧的作用力,能够很巧妙地引起学人的闻慧和思慧,或者把听者导入到闻思的轨道当中。如此一来,学人被智慧眼所引导,不断趣入前行的修心法类当中,这些都属于说法师般若度的作用。

其他闻法行为与威仪方面容易了解,不再赘述。

思考题

1、请解释“四依”。

2、学习了义见但并未达到证量,此时行降伏、饮酒等结果如何?行为应与什么相连?证到怎样的境界可以行降伏等?如是行持有何必要?

3、“依了义、依智”与“如阶梯般上下关联而取”是否相违?我们学修时应如何正确受取?

4、讲法时如何具足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