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念佛警策

《念佛警策》 ︱ 智圆法师讲述 ︱

示念佛切要

明 憨山大师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念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念佛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

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的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时,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不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

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然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

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别有妙法哉?

临终正念诀

唐 善导大师

凡夫临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乃是称意之事。如脱敝衣,得换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恋著。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

须嘱家人及问候人,来我前者,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及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当同声念佛,守令气尽。

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依此法者,决定往生,更无疑也。医药初不相妨,若杀物命,为药求安,祭神祈福,但增罪业,反损寿矣。此法僧俗男女,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死生事大,须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能相代,思之思之!

明憨山大师梦游集节要

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经云:“若净佛土,当净自心。”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若身不杀、盗、淫,则身业清净。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嗔、痴,则意业清净。如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是为净心之要。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佛正行。

念佛是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筯,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验也。

学道无他伎俩,只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久久纯熟,打成一片,自然念念弥陀,头头极乐矣。近见学道之士,只知贪求玄妙,不知向根本处下死工夫,及临荣辱祸患死生之际,便见手忙脚乱,此非人误,乃自误耳。

生死根者:即吾人日用种种妄想,人我憎爱贪嗔痴等诸烦恼业,若有一丝不断,即是生死根本。今要参禅顿悟了生死,请自讨量,果能一念顿断历劫烦恼,如斩乱丝否?若不能断烦恼,纵能顿悟,亦成魔业,岂可轻视?从上诸祖顿悟,亦从多生积功渐修中来,故顿悟一著,说易实难,苟无二三十年死心工夫,如何得向热恼中一念顿悟,要在自知根器何如耳!

至若念佛一门,世人不知其妙,视为浅近,其实步步踏著实地,何也?以吾人有生以来,念念妄想攀缘,造生死业,何曾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何曾一念肯断烦恼。今果能以妄想之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断烦恼。若念念能断烦恼,则是念念出生死。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乱,比参禅更有下落。总之,惟在一念真切耳。但参禅定要死尽世心,不容一念妄想,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以想除想,乃转换之法,就吾人根器易为耳。

修净土不必求悟明心性,专以念佛为正行,又以布施斋僧,修诸福田功德,以为庄严佛土之助。其念佛心中,虽发愿往生,要知先断生死之根,方有速效。生死根即今贪著世间种种受用,及美色淫声,滋味口体,一切皆是苦本,及一切嗔怒忿恨执著痴爱之心,与一切邪魔外道邪师所说邪教之法,俱要尽情吐却,只笃信念佛一门,每日诵弥陀经两卷,念佛若干,或不计数,只是心心不忘佛号。佛者觉也,若念念不忘佛,即念念明觉。心若忘佛,便是不觉。若念至梦中能念,即是常觉不昧。现在若此心不昧,则临终时此心不昧,即此心不昧处便是下落。

今国事万机,决不能参禅,惟有念佛最好,不拘闲忙动静,一切处都念得,只是一心不忘,更无别巧法。

参禅要离想,念佛在专想。以众生久沉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转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念佛即是参禅,更无二法,即念佛时,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如此著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之时也。

此种法门:第一要决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随得缘,随缘即安命也。第四要认得真,即不惑也。第五要厌苦切,厌苦心切,则欲念自除,不退屈也。以此五诀,单持一念。

修行之方,亦有节次,如僧家功课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为主。每日早起礼佛,即诵弥陀经一卷,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或三五千声,或一万声,完即对佛回向,发愿往生彼国。此是早课,晚亦如之,如此日日以为定课,定不可缺,此法教诸宫眷,如法同修更妙,是为常行也。

若为末后一著大事,做工夫更要亲切。每日除二时功课外,于二六时中,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将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一声佛号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

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即于睡梦中作得主,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则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中作得主,则于临命终时,分明了了,便知去处矣。

此事不难行,只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一声佛,再不别向寻思,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自在,得大欢喜受用,殊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舍此更无过此直捷省事者也。

清截流行策大师净土警语节要

念佛须具真实信心,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三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

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无须改辙矣。

若娑婆事业,在在萦怀,一暴十寒,心不专笃。遇五欲时,如胶如漆,遭逢逆境,结怨衔恨。及临命终,重处偏坠,净因微弱,难脱苦轮,只是重处放舍不下故也。宜各痛念娑婆险恶,早求出离,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遥,利害天渊,大须猛省!必也生大欣厌,舍秽取净,信此取舍,与不取舍,原非异辙。毋骛虚名,毋执空见,毋受高帽禅和口头三昧惑乱,毋求旦夕速效,妄冀心外有佛来迎,动诸魔事。恒以念佛为正行,勉修众善为助行,更于贪嗔习气,刻意揩磨,使重处得轻,生处渐熟,净念相继,愿行相资,自然千稳百当也。

敬劝诸友:必具真实愿,发欣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韁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信宿舍离,惟以归家为务,如意亦得,不如意亦得,舍得寸阴,一心念佛。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诸佛皆成诳语,愿共勉之!

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著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

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樁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同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着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花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

清梵天省庵思齐大师法语节要

与茅静远居士书曰:居士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孳孳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耶?

居士世间公案,久已参透,西方净业,久已修习,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念佛心不专,何也?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耶?于此二者,宜加审察。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切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取,欲望娑婆之脱,安养之生,难矣。不生安养,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甚么事?

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缘如此丰足,继嗣如此贤能,事事适意,尚不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为天负人耶?为人负天耶?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居士虽不求福,而常作福,虽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皆由不知所缓在彼,所急在此,致使北辕适越,却步求前也。

居士今日要务,唯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为尽美。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

宋永明延寿大师万善同归集节要

观经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习观。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向西。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证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

如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如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

元虎溪尊者优昙普度大师莲宗宝鉴节要

在家菩萨奉佛持戒,逐日营办家缘,未能一心修行者,须早起焚香,参承三宝,随意念佛,每日黄昏亦如是礼念,以为常课。如或有干失时,次日当自对佛忏说。

此法门要不妨本业,为士者不妨修读,为农者不妨耕种,为工者不妨作务,为商者不妨买卖,晨参夕礼之外,更能二六时中,偷那工夫,持念佛号百声千声,志诚为功,期生净土。

凡修净土之人,灼然是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须把做一件事始得。若信得及,便从今日起,发大勇猛精进,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靠着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专其心,一其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礼念,念兹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绵绵密密,如鸡抱卵,常教暖气相接,即是净念相继。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进工夫。

如此抱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遇苦乐顺逆境界现前,只是念阿弥陀佛,无一念变异心,退惰心,杂想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则历劫无明,生死业障,自然消殒,尘劳习漏,自然净尽,亲见弥陀,不离本念,功成行满,愿力相资,临命终时,定生上品。

若念佛之人,尘垢未净,恶念起时,须自检点,或有悭贪心、嗔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吾我心、贡高心、谄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及诸逆顺境界随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设或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敛念归正,勿令恶心相续,直下打併净尽,永不复生。

所有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当守护。更要离非梵行,断恶律仪,鸡狗猪羊,慎毋畜养,畋猎渔捕,皆不应为。当随佛学,应以去恶取善为鉴戒!

真信修行之士,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无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乐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问人觅归程乎?

清蕅益智旭大师灵峰宗论节要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

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脱。” 如乘船渡海,不劳功力。夫能笃信西方捷径,至诚发愿,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倘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力,佛虽大慈为舟,如众生不肯登舟何哉?

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欲决定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云何为信?一信阿弥陀佛愿力,二信释迦文佛教语,三信六方诸佛赞叹,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须先深信,勿起疑惑。

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

信愿既具,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检察,不必旁问他人。

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

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不谬。

警 众

明 莲池大师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这条门路,不赍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

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于义理不是难解说。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如今要你信得这句话,早是不能够也。尔若真实信得这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湧,刹那不停者,自己岂能觉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高声觉太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然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昏沉,则不妨高声。

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以念佛能摄心。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为报。

答张百户广湉

明 莲池大师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所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炼铁成钢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唯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不可忽。

与江阴冯居士

明 莲池大师

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答弟行远

元 天如禅师

吾忝学禅,不能使父母发明生死大事,成就道业,此为可愧。然窃观二老,恐非禅学机器,犹发药不对病,则反病于药矣,故甲子秋之归,尝以系念法门,为当机对证之良方也。尔后日迁月化,其操舍勤怠,及临终得力与否,皆非吾所能知。今幸老母尚寿,而寿将七十,余景几何,此又不容不再告者。

系念之法,不拘行住坐卧,不必出声损气,唯务至诚,默想默念,念念相继,心无间断,敢许现生肉眼,便能见佛,或见光明,或承摩顶等事,又岂定在临终时哉。

此是一种径捷法门,至简至要,极灵极验,倘使得生净土,见佛闻法,不患大事之不明,生死之不了,道业之不成矣。其或不然,则虚生浪死,苦趣其能免耶?

烦吾弟以前说详告慈母,切不可以杂务关其怀抱,须旦夕曲施方便,令得专心致虑,倚靠这一著子,如照夜之炬,如过海之舟,不可须臾离也。诚能如此预备行缠,功无虚弃,则汝事亲之孝莫大于是矣。吾母于禅门直指之道,既不能凑泊,旧尝劝其精进念佛,当照破世间,总是一场梦事。苦也是梦,乐也是梦,富也是梦,贫也是梦,莫被梦境所惑,起心造业,误赚平生,梦向三途苦趣中去,这场生受不可说也。当此之时,亲父亲母,救尔不得,的子的孙,替尔不得,举眼看来,有谁可靠?唯有乐邦之佛,能救度汝,能摄受汝,能保护汝,能成就汝。切须趁此眼明脚健,全身倚靠,求哀乞怜,夙夕恳祷,不可斯须放舍。尔若靠他不稳,未免等闲蹉过,后悔难追,当念残生如草上露,水上沤,风中烛,石中火,变灭无常,匪朝即夕,不可不上紧也。

此事非独吾母可行,凡诸见者闻者,皆当递相劝谏,同使发心,亦是一种大方便事。倘吾弟深鉴吾心,辅行吾言,信有乐邦之往,则母子弟兄之会可期矣,乡井之归,奚足念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