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清蕅益智旭大师灵峰宗论节要

《念佛警策》 ︱ 智圆法师讲述 ︱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叫做大总持门,在这一门中圆摄了百千法门,而不是单举这一门废弃一切门,此中关要应当认清。但也一定要一门深入,以念佛作为正行,其它一切戒定慧等作为助行,正行和助行配合起来,就如同顺风的舟船,再加上努力以板桨划动等,就能快速到岸,这就是正助配合的道理。

修行的主线要分明,信愿要坚定,正行要突出,也就是一般以持名念佛为正行,再加上平常的持戒、修福等作为助缘,心的方向上是以信愿摄持、唯一趣往西方,又有众福滋润相续,以忏悔消除障碍,再加上发菩提心展开心量与佛相应等等,如此正助兼修功效巨大,能够快速到达彼岸。犹如船只已经扬帆顺风般,自心已经与阿弥陀佛的愿海相应相顺,就会一直去往西方。心意坚定,意为具足了信愿。然后开动主力,就是一心念佛,直下跟阿弥陀佛相应,加上平常用心积资忏罪,很容易快速发生功效,好比顺风行舟,旁边再加上船桨来划一般,使这艘内心的大船不断地往西方进趣,直至到达彼岸,这就是能够把握缘起、善加修持之人。也就是说,明白这件事如何操作之后确定方向,就能事半功倍,因为缘起完全如理、相顺、顺应的缘故。

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

念佛的法门很多,观像、观想、实相、持名,其中以持名最为简要方便。口中六字洪名一出,就已经入于正修;一念接一念地相续,还能不妨碍日常之事,凡是做些不用心的事都可以边做边念。走也可以念,坐也可以念,上厕所可以念,洗菜、做饭、洗衣服等都可以念,只要内心安定、稳重,就可以配在事上来修。而且它极其方便,碰到繁忙的时候,中间休息都能见缝插针地修此持名法门,或者等车、买东西、排队等等,都可以念佛,即使出声不方便,心里还可以秘密地执持。

作为在家人,要懂得“废时利用”,平常有很多时间都是没加以利用就让它过去了,但是若用于念佛,即使是几分钟、十几分钟都能成办殊胜的净土资粮。在家人上下班在公交车上浪费许多时间,如果能用于念佛,就等于上班的时候做了一堂早课,下班的时候又做了一堂晚课。过去在公门里的人常常这样干,例如有些诵《法华经》的人,他骑着马要上班的时候,在马上的一段行程中就诵完了一卷《法华经》,或者诵《心经》、《金刚经》也是如此。如果懂得以这种方法修持净业,的确可以边做事边持名念佛,不相妨碍。可见,它也是极其简易的。

持名的方法很多,计数尤为稳当,所以真操实践的人,他不会为显示和愚夫愚妇不同而故作玄妙,而是踏踏实实地用计数的方式拴牢自心,每天完成一定的量,一句一句地念,稳稳当当地求生净土。然而,现代很多人首先就学不著相,实际上他散漫、任性的习气非常重,如果不计数就根本没有保障,他可能很快就不再念,而计数至少能保证一定的量,如果常年相续,质也在里面。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途: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脱。”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条路:凭自力断除烦恼、超越生死,叫竖出三界,事情难,功夫需要逐渐积累升进;以佛力接引往生西方叫做横超三界,事情容易,功行也可以顿然成就。所以远公大师说:功高易进,以念佛为先。经中也说:末世亿亿人修行,很少有人成道,唯一依靠念佛能够度脱生死。

古人用小虫钻出竹子的譬喻来形容横超和竖出的差别:凭自己的道力需要经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然后断除从粗到细所有三界的烦恼,犹如小虫要从最下一节开始,向上逐节咬破,最终才能出来,以此比喻竖出三界;横超是由于有大方便门,这个小虫只要从旁边咬一个洞就能钻出,不必要向上一节一节地突破,以此比喻一生坚持念佛功行,一直以信愿把持,不断地念,念到临终就能出现缺口,也就是以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摄持,脱出三界。常人对于后者横超更容易办到,而且功行顿速,在临终的时候一念间就能顿超生死,登上出世间的胜妙净土,从此不再流落三有而到达不退地,这就叫做事易功顿。

易,只要能念六个字就可以行持,下至于蜎飞蠕动都能成办,当然可谓容易。不像其它法门必须首先开解,具足见解以后才能修持,否则落于盲修,之后再通过不断地积攒功行,才能够一节一节地过关,可谓非常不易。念佛无论士农工商、智愚贤劣,只要他有信心,愿意念、愿意往生西方,一开口念六字,就已经踏上了正途;而且它可以不废弃世事来修持出世间法,所以叫做事易,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做到。

所谓功顿,就是临终时与阿弥陀佛相应,下至至心一念,就已经了脱生死,所以是顿然凭佛力直超生死。

功高易进,意为念佛的功德高超又容易升进,是一个首要的法门。佛在《大集经》中也说,末世亿亿人修行,少有一个成道,就是因为其他门极难,只有依靠功高易进的念佛可以度脱生死。

如乘船渡海,不劳功力。

如同乘坐舟船渡海,有船载托的力量,就不必辛苦费力。

如果要自己从此岸游到彼岸,中间有很多难以渡越的风浪,而且路程长远、体力有限,还没渡到中间就已经力竭而死。同样,由于凡夫业障深重、道力浅薄,想在这一生以自力完成超越生死的路,恐怕还没到圆满心愿的时候就已经到后世了。

然而,犹如凭借轮船的载托力量,只要以一定的资金买上船票,就可以安闲、平稳地到达彼岸。同样,我们的心如果乘上阿弥陀佛大愿船,这一生的确就是生也乐,死也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保障、有希望,能依靠佛陀大愿的力量安安稳稳地在临终直接往生西方。

夫能笃信西方捷径,至诚发愿,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倘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力,佛虽大慈为舟,如众生不肯登舟何哉?

虽然说起来容易,但是也必须自己有一种坚信心,深信西方这条路是捷径,的确是特殊的法门,之后,以至诚心来发愿,特别有一种欲乐想要成办这个法门的利益。以此希愿之心,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才真正是大丈夫。假使自己信心不真实,愿不恳切,行持又不努力,虽然佛有大慈悲作为舟船,但是众生不肯上船,也没有办法。

所以,净土法门是以信愿行为纲宗。首先,对于佛的圣教量、佛的无上愿力(即智悲力)深信不疑,相信这是特殊法门,能够即生超脱生死,一旦往生,就得到极其殊胜、不可思议的出世间解脱与成佛的利益;之后,有一种真切希求往生的希愿,这种衷心的愿望如同商人求财、色鬼求色般完全占据自己内心;不但有信愿,还切实地实行,也就是真正开始行动,真正为净土积集资粮,力求与阿弥陀佛相应。如是具足信、愿、行,就是把握了净土大道的纲宗,决定能够临终往生。相反,如果没有落实到信愿行的三要点上,即使如何在表面下功夫,口里如何吹嘘等等,都是虚假的因,以此不可能成办往生。

所以,此法门需要自他二力合修,就弥陀本愿深重、具有大力、能够摄持业重众生往生净土的角度来说,我们高赞它为他力法门。但实际上他力不离自力,在自力方面必须要具足信愿行。以自他二力和合、达成相应,就决定能够往生。如果光有他力,自身发不出真信、切愿和实行,阿弥陀佛也没办法。假使不需自身的条件就能够被拉往净土,佛陀具有最广大、圆满的大悲心,以及最无上的力量,应当把全法界的一切众生都拔济到极乐世界,然而现前十方六道中还匍匐着无量无数的众生。可见,必须众生自己愿去,所谓“把手牵他行不得,但当自肯乃相应”,我们应当着力在自身上培养信愿行,以净土的真因来达成往生。

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欲决定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

要想快速脱离轮回苦,不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而要想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就不如以信心作前导、愿作为后鞭来保证往生。

总之,在信、愿、行三要道中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的确就能快速脱离轮回。也就是生起信心导引在前,又有发愿作为后面的鞭策,时时引领自心往极乐世界走,就决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信愿是缘起”的缘故。

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此处指出“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信得决定,无有怀疑,信得过释迦牟尼佛的圣教、阿弥陀佛的本愿、十方诸佛的证成,信得过不可思议的法门、缘起和利益。在此之上若能深心切愿往生,就如同希求脱离牢狱、返回家乡般,即使是散心念佛,也一定往生。相反,信得不真,愿得不猛,即使功夫上达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因为信愿缺乏的缘故。

具足信愿,心就在西方,就是接通了往生的缘起,是真正朝往西方前进,也是真正启开了西方宝池中的莲花。信若不真,愿也不猛,即使看起来再如何如何,也不是生西方的人。好比对于世间的某一党派,真正拥有信心和心愿,就属于党派中的人;没有信愿的,即使其它方面再有怎样的能力,也不属于此党派中的人。

能有真切的信愿,死心塌地向往西方,就是净土的铁党分子,功夫差一点都不成问题,决定会往生。如果不是净土党分子,没有入净土党,就不可能往生,因为是没有真心的党外人士。

云何为信?一信阿弥陀佛愿力,二信释迦文佛教语,三信六方诸佛赞叹,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须先深信,勿起疑惑。

什么是信呢?就是要信得过佛的愿、佛的话、佛的教导。此法门是极不可思议的行境,即使十地菩萨也不能全分测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证知,所以必须要信解佛的话。

首先是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真实不虚,只要我信愿求生,下至十念,都一定能被拔济而生入净土,之后得不退转而成佛。其次,要信释迦文佛的教言真实不虚,佛是想给予我们真实利益,所以教导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再者,信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赞叹决定不虚,诸佛如何劝导,我们如是依教奉行、随顺而修,就决定不会落空。如果对弥陀愿力、释迦圣言、六方佛赞叹都不相信,就真的成为不可救药了,所以,深信不疑极为首要。

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

什么是愿呢?就是一切时中厌离娑婆生死的苦难,欣慕净土菩提的安乐。无论做什么,如果是善就回向求生,恶就忏悔求生,再没有第二个志愿,由此唯一趣向极乐世界,再不选择其它刹土,更不选择在此世界投生,如此将自己的志愿确定下来,就叫做愿。

信愿既具,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检察,不必旁问他人。

信愿具足并越来越真切以后,念佛才是正行,才算走上了往生的正途。如果信愿不具,光是念佛,其实还不能成为即生往生的具足因。也就是没有信愿而念佛,虽然可以种下远因,可以修福报,可以得到很多好处,但是由于自心不肯去,就不可能被勉强拉去。自己愿意走这条路,才会上路并实现结果;自己不想走这条路,即使念佛也不会达成往生。

念佛成为正行时,改恶、修善、回向等都可以成为助行。随着自身修进功夫的深浅,相应就有九品、四土的果位差别,一丝一毫都不会错乱,这便是缘起无虚误的道理。怎样种因,就怎样得果,功行上有什么差别,果报上就有相应的差别,即所谓“果随因行,丝毫不爽”。只应当在自己的心地上去检验,不必去问别人,心上如何起心修行是因,以此因来决定果报,绝不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决定。总而言之,因缘全在于自心。

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

如何来检验自身的功行以及往生的品位呢?如果有深心切愿念佛,而念佛的时候内心多有散乱,就是下品下生;散乱渐渐减少,就是下品中生;已经不再散乱,就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上一心不乱,不再被其它境缘所转移、不再起贪嗔痴时,就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上一心不乱,能够任运断除见思、尘沙烦恼,也能伏断无明 [1] ,就是上三品生。所以信愿持名念佛能够遍于九品阶位,的确无有错谬。

此处所说蕅益大师在持名功夫上分成的九品,以及各自所得的果位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将其等同于《观经》的九品。九品可以有多种涵义,按照心上持名功夫的浅深而分,当然和《观经》九品不同。

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不谬。

信愿持名的法门不仅能够遍于九品,而且能够证到四土,其中情形即是:当信愿持名消伏了业障,而带惑往生,就是凡圣同居净土;如果断除见思烦恼而往生,就是方便有余净土;进而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是实报庄严净土;持到究竟处,无明断尽而往生,则是常寂光净土。所以,以持名一法能净四土,也是的确不谬的。


[1] 即迷于绝对之一理之一惑,粗分名为见思,细分名为尘沙,极细分名为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