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八苦
《四法印讲记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下)(未定稿)》 ︱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丨智圆法师 讲授 ︱
(四)能趣入集、灭、道三谛的观察修
认识了五取蕴是最可怕的苦、是源源不断出生六道无量众苦的总苦器,就像抓贼抓到了贼头子一样。锁定这个靶子之后,寂灭苦就有的放矢,不像以前那样,认识上一片模糊,它成为一生中最重大、最迫切的事。
当五取蕴的过患越来越被清楚地认识时,就像发现自己身上有了癌症一样,想尽一切方法都要解决这个问题。想什么、做什么都是为了办成这件事。这就驱使自己的心去观察它的因——是由什么造成了五取蕴苦。以此究问将把心带入到观察集谛中。
认识到五取蕴是刹那刹那地显现苦相,就自然会问:它是怎么来的?会没有因吗?如果无因而生,那就不需要任何条件,应当恒时出现。但它刹那灭尽,所以不是无因,而是因缘造成的法。再问:它会以其它上帝、真主等为因吗?这应该也不是,一定是来源于自己、来源于因位内心的妄动,从造作上说,就是业;从不寂静的心态上说,就是烦恼。这业和烦恼便是集。
再观察心中有哪些烦恼、是依什么次第生起、是如何造集招感生死的业等等,这就开始具体认识集谛、认识造成五取蕴的原因。还可以进一步追根问底:“烦恼是怎么生起的”,就看到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因为执著我而起贪、起嗔、起慢等等;
再探究“我执能不能断除”、“有没有寂灭苦的涅槃”,就把心带入思维灭谛;再观察“什么是无我”、“如何安住无我”,就开始趣入思维道谛(这些在后两种法印中会具体讲解)。
总之,后面一系列的深入,都要依靠思维五取蕴苦来引领自心。五取蕴苦是要点,在这上面得到认识,就能有力地深入去思维什么是生命的真相、什么是系缚、什么是解脱、什么是苦、什么是苦因、什么是真正的安乐道、什么是真正的安乐果等等,认识的深度、开阔度会大不一样。
所以思维很重要。思维好了五取蕴苦,就能看清轮回的真相;看得越清,走解脱道就越坚定。做什么、想什么,重点都是往解脱道上走。或者说由此引发的道心稳固,断定只安住在出离的意乐和行为中,就如同重新换了一个人,换了里面的想法和做法。
观见五取蕴苦→求解脱心(欲求从五取蕴苦中解脱)→观察苦因是什么(观察集:蕴←业←烦恼←我执)→观察我执是否能断(观察灭)→观察修习无我能断我执(由此一心投入于修习无我)
像我们最初学《广论·中士道》时,是一段一段先从名相上认识,从“什么是系缚”、“什么是解脱”、“什么是求解脱心”开始,然后学苦谛,八苦、六苦、三苦、六道苦,一样一样去熟悉它;然后再学集谛,烦恼是什么体相、是怎样生起、烦恼的因是什么、过患是什么,烦恼怎么集业,集哪些业;再学十二缘起每一支的差别、怎么摄在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支当中、几世圆满等等。这是初期学习的一段过程。也许当时只是这样学,或者只是文字上的记忆,没有想过能融会贯通。但经过多次地思维五取蕴的自性,就有好现象出现:原先学过的很多分散的法义能贯通起来,分门别类的名相、法义都统摄在一个关要上。再看前后、上下各部分的法义,都迎刃而解。这时就能“由博返约”、得到心要,众多法义都了然于心。深入思维就会出现如是结果。
反之,如果停留在表面上,就只能得一点知识皮毛,不能进入门内。
四、为什么要对五取蕴的自性发起真实厌离
宗大师在《广论》上说:“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无发生处。于诸有情流转生死,亦无方便能起大悲。故随转趣大小何乘,然此意乐极为切要。”
这段话说到三个方面:第一、对五取蕴的自性发起真实厌离;第二、发起真实的求解脱心;第三、对有情流转生死生大悲心。其中,对五取蕴的苦性发起厌离是生起求解脱心和大悲心的前方便。还要分清两个入门:生起求解脱心是小乘和共中士道的入门;生起大悲心是大乘上士道的入门。
为什么要对五取蕴的自性发起厌离呢?从反面而言:乃至没有对五取蕴的自性发起厌离之间,求解脱心和大悲心就没有发起的所依;而没有发起求解脱心或大悲心,就无法修行小乘或大乘的圣道。所以说,不论想要趣入哪一乘,厌离五取蕴的意乐都至关重要。
五、往生愿一半的修法
在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中,愿的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怎么来发起欣厌呢?具体就是:思轮回苦,发厌离心;思净土乐,发欣求心。思轮回苦,又要落实在思维三苦、八苦、六道苦上,而且要归在“五取蕴的自性”上。这样就能对整个娑婆世界生起厌离;再配合净土经论,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引发对净土的欣求。合集起来,便能猛利发愿、决志求生净土。
因此,思维“有漏皆苦”是修往生愿的一大关要,占了往生愿修法的一半。
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说:“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想决定往生西方的话,要具备两种修行,一旦具备就决定往生。哪两种修行?厌离行和欣愿行。所以,能成功往生的决定因素就是欣、厌两种行。)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所谓的厌离行,是说凡夫无始以来被五欲缠缚,在六道中不断地轮转,受无量痛苦,现在不发心厌离五欲,就永远没有超出的时候。为此,常常观察这个蕴身,一切脓血屎尿浊液等,污秽不净。)故《涅槃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所以《涅槃经》上说,我们五取蕴的城市有愚痴罗刹住在里面,就是贪、嗔、痴等无数烦恼种子常住其中,智者谁会欢喜这样的身呢?又说:‘这五取蕴是众苦集聚的依处,一切都不清净。五取蕴被惑业系缚,是像痈疮一样的苦器,根本没有义利。上至天界种种天人的蕴身,也都是如此。’行者行住坐卧,睡时醒时,常常观它唯苦无乐,深深生起厌离。) ” 这里说的“身”是指五取蕴,不仅仅是色法的肉身,还包括心法——受想行识。后面又说到:“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在了知五取蕴的自性之后,发愿舍离三界的一切身,求得净土法性所生的清净身。) ”
对于所谓“此身众苦所集”、“常观此身,唯苦无乐”,具体先要观察三苦、八苦、六道苦,每方面都见到是五取蕴的过患,才能认识“此身众苦所集”、“唯苦无乐”。所以,通过闻思通达苦谛,再安住定解中,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方是厌离行;不深入观察苦,“厌离行”就会流于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