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思维八苦

《四法印讲记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下)(未定稿)》 ︱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丨智圆法师 讲授 ︱

( 三)众苦所依故,生为苦

这里要观察的是:在三界受生之后,就以此受生因缘,能增长老、病、死等无边众苦。也就是,老、病、死等无边众苦都是依“生”而来,以“生是众苦所依”为理由,成立生是苦事。

下面用两个比喻说明:

第一、非洲黑奴的比喻:从一个非洲黑人被抓到美洲来做奴隶时起,一生的种种苦难就接踵而来。他在农庄里日夜辛苦劳作,忍饥挨饿,常被鞭打、辱骂,备受艰辛。几十年中的种种苦,都是以被抓做奴隶作为所依的。否则,这一切苦不会出现。

非洲黑人比喻我等众生;美洲比喻本非故乡的三界;被抓去做奴隶比喻众生被有漏业抓到三界中受生;做苦工、受折磨比喻我们做了惑业的奴隶后,就随惑业受种种苦;黑奴身上接踵而来的苦是依靠他成为奴隶而生起,比喻老、病、死等无边众苦是依于在三界中受生而出生;黑人做奴隶是苦事,比喻受生三界是苦事。在三界中受生,是带着无量苦种子而来,所以其实是来世上受报。受生之后,不得不继续感受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等无边众苦。受生是无边众苦的开端,是揭开一生苦难的序幕。

第二、进集中营的比喻:一个犹太人自从被关进集中营的那一刻开始,就要在里面做种种苦役,饱受鞭打、侮辱、挨冻、受饿等种种迫害,而且在受尽折磨后,就被拉去枪毙,或被送进毒气室毒死。这一切苦难都是以被抓进集中营作为所依。否则,此等众苦就无从出现。犹太人只要知道集中营的内幕,知道一旦进去便意味着无量大苦接踵而来,就会认定进集中营是极苦的事,尽管进去时苦还没有明显降临。

进集中营不受苦役、刑罚是不可能的。怎么干活、怎么挨饿、受冻、吃什么食物、住什么房间,最后怎么枪决,早就被纳粹军官安排好了,进来的犹太人无一幸免;同样,凡夫受生后受哪些苦,如何受苦,一一由业操纵,只要在三界受生,就无可幸免。

整个三界是最大的一座集中营,里面分为一个个小集中营,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种生处。凡是受生到里面的众生,都要感受轻重不等的众苦;

在一处受完苦后,又被押到另一处继续受苦,比喻在某一道受生后就要受种种苦报,受报穷尽,又随业转到另一道受生受报,如此辗转迁移,无边无际;

进集中营的下场是被关押、劳役、鞭打、挨饿、受冻、进毒气室毒死或枪决,每个犹太人都知道无可幸免;同样,在三界受生的每个众生,依于生而有老、病、死等无边众苦次第出现,了解生死真相的人都知道无可幸免。

结合以上比喻深入思维,不难认识到“在三界受生是无边众苦的所依”,以此道理也能认定生是大苦。如果进一步深入观察,还会认识到行苦,知道三界有情无时无刻不苦。

我们应依圣言量观察,了解自己的蕴身时时有无数苦种子随逐不舍,未来遇缘就必然层出不穷地生出苦来,这样的五取蕴就是大苦。

只要五取蕴苦还未寂灭,苦种子就会时时跟随不离,这便是“大患在身”。就像癌症病人,在没有灭尽癌细胞期间,他拖着的这个身体每时每刻都是苦的所依、也是以后受种种难忍疼痛的所依。同样,凡夫在尚未生起无我智慧而根除有漏五蕴期间,无量的苦种子就一直在辗转相续,这样的五取蕴无时无刻不作为苦的所依。这就是行苦的相。我们应当对现状有清醒的认识——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苦中,并不是什么安乐的人。

( ) 烦恼所依故,生为苦

这里要观察:自从在生死中受生之后,就缘种种贪境、嗔境、痴境分别发起贪、嗔、痴,由此能令身心苦恼不寂静、不安乐住。也就是每一生中,潜伏的烦恼种子会时时现行逼恼身心。

凡夫的心就像一个大动物园,里面睡着虎、狼、猪、鸡、狐狸等等。烦恼未现前时,如同野兽沉睡,看似风平浪静;一旦遇到境界,就像野兽醒来。比如,遇到随顺生嗔的怨敌现前,心中的虎忽而跃起,怒目圆睁;遇到随顺生贪的五欲境界,心中的鸡立即乱飞;平常在一般境界当中,就像猪一样愚蒙,颠倒执著。这些烦恼使凡夫的身心苦恼不寂静、不能安乐而住。

我们可以看看自己一生是如何度过的:时而贪、时而嗔、时而傲慢、时而嫉妒、时而散乱、时而昏沉……身心时时烦动恼乱、不安稳住,这些都从受生而来。受生是“粗重所随”,携带了无量烦恼种子,所以是烦恼所依。以受生为因缘,就引出后来遇缘发起的种种烦恼,使得身心苦恼不静。因此,从所引的烦恼不寂静、不安稳苦,而对能引的生安立为苦。

在医院产房里,随便哪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的五取蕴实际就是无量烦恼的所依。可以预料,他往后从少年到青年到老年,会随种种境界生起无数贪嗔痴等烦恼,就像疯病在身的人随时都会发作一样。想想看,疯病的产生,就是他以后一切发疯颠狂的所依,这样的生不是大苦吗?

(五 ) 不随所欲、离别法性故,生为苦

这里要观察:一切生的最后边际都超不出死,“死”不是自己所爱,由此因缘,死时唯受众苦。(意思是说,一切受生都以死为终极。自己不喜欢死也要死,以这个因缘,死时唯一感受众多忧苦。)

“不随所欲、离别法性”指一切人都超不出生灭无常的定律,有生必有死,即使不愿也无可奈何。而且在生时成就何等名利,最终都归于空无,这也是离别法性。像秦始皇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梦想长生不老,但活到50岁就死了。中国帝王都想长生,但平均寿命只在40岁左右,他们享有权势、财富,却主宰不了自己的生死。

又比如,悉达多太子降生后,净饭王想给太子占相。当时有位仙人阿私陀,住在香山、具足五通。阿私陀仙人以神通了知净饭王的心意,就从虚空降到王宫。净饭王和夫人抱太子出来后,他为太子看相,忽然悲哀痛哭起来,说:“太子必当学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久当转清净法轮,利益天人,开世间眼。我已经120岁,等太子成佛,早就不在人世了。不能亲眼看佛成道、不能在佛的座下听闻经法,所以我悲伤不已。”

连阿私陀这样的五通仙人都不能自主,在业力尽时只有归于一死。所以,生的结局就是在无可奈何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