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思维行苦

《四法印讲记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下)(未定稿)》 ︱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丨智圆法师 讲授 ︱

三、像无色界天人从它升天的第一刻出发,要经过八万劫才走到刑场,由于受刑之事距离现在非常遥远,导致一般人看不到这也是在逐步走向刑场,期间每个刹那的迁流都是行苦性。其实,不管是走一千步到达刑场,还是走一万步到达刑场,或者走一亿步到达刑场,“一步步地往苦里走”却是完全一样的。

八万劫住在天界,也是念念在走向苦。等到八万劫一晃而过,定的势力丧尽时,识田中沉睡的惑业种子、苦种子就忽然现行,又把人推入苦中。实际上,无色界天人凭着定力长久地保持舍受,只是暂时伏住了烦恼种子,就像八万劫中压住了一颗颗炸弹,不让引爆,但并没有摧坏它们一样。

以此看来,三界同一苦味,轮回之旅无非是迈向一个又一个苦。凡夫生存的真相,每个刹那都是走在受刑的途中,只不过走到刑场的步数有多有少而已。由此观察到一切有漏法的共相:每个刹那都是苦因,是行苦性。地狱乃至天界的六道有情,无不具有取蕴身这个极大隐患的苦源。认识了五取蕴的苦性,反过来就知道安乐是什么。安乐并不等于乐受,而是寂灭五取蕴苦,以“寂灭为乐”。

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就是寂灭之乐!暂时是寂灭五取蕴的无漏乐;究竟是寂灭五蕴妄现的成佛乐。这是所有学佛人的目标。佛道的重点在出世间道,不是以得人天快乐为究竟。虽然对于智慧尚未成熟的人,也暂时说人天受用是安乐,但在明白苦乐真相之后会唯一认定“寂灭为乐”。

一般人没有观察到五取蕴内在的造苦机制,没有看清它苦因的体性。正因为没有断定的认识,甚至是一无所知,才发不起誓求出离这个万苦之源——五取蕴的心。即使口头上说求解脱,心里并不明了要从哪里解脱。连系缚是什么体性都不知道,怎么会寻求从系缚中解脱呢?所以,要经过观察三苦,生起见苦的智慧,认识系缚是什么,才能逐步发起寻求从系缚中解脱的心(只知道苦苦是系缚,只发起解脱苦苦的心,并不是真正的求解脱心)。

认识到结蕴相续是系缚,或者说,只有认识到在五取蕴相续的过程中,每个刹那都成为引生后来无量诸苦之因,才会发猛利心寻求从苦性的五取蕴中出离,这才触及到了求解脱的内涵。以此原因,宗喀巴大师说:只要还没有对生死取蕴的自性发起真实厌离,真实的求解脱心就没有发生之处。所以,只认识粗分的苦苦,并不能形成贯穿有漏蕴每个刹那的苦的认识,也就引生不了从三界轮回中完全出离的真实愿心。

【如是,佛住于苦因的意趣后说:“行苦者,生、住、灭时苦相不明显,然而成诸苦之因。”正如此语所说,于有漏所作法的一切相续分,以此无不周遍。因此,若思量此遍行苦,则如教中所说“纵针尖许乐,轮回中恒无”,轮回中的一切犹如火坑、罗刹洲,成为内心厌离之处。】

“有漏所作法”,就是由烦恼作成的法,属于有为法的一部分,也叫有漏有为法。“有漏所作法的一切相续分”,就是在有漏蕴相续中的每一个刹那。

这里首先要认识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说行苦在生、住、灭时的苦相不明显?

苦苦在最初生起时,就有逼恼自心的明显感受,相状非常明显;坏苦相也很明显,在现前可意境(适合自己心意的境界)时,内心出现乐受,但这样的乐受是变坏的体性,后面会变成苦;行苦则没有这些显著的相,它是以“结生后蕴,因此成为苦因”作为苦相,在它出生、安住和息灭时,苦相很不明显。

具体而言,行苦是在有漏蕴的刹那上安立的,有漏蕴刹那的生起,就是这个刹那的行苦生起;有漏蕴刹那刹那地相续,就是行苦在安住;有漏蕴刹那的灭亡,就是这刹那行苦的灭去。这样的苦相很微细,一般人认识不到,所以说“不明显”。

第二、为什么经论中以舍受表示行苦?

答:这样表示是为了引导众生认识行苦,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舍受上观察,就容易看到行苦的相状。所谓舍受,就是没有苦也没有乐的平庸状态。如果往舍受的后面看,会发现在一段看似平静的阶段过后,忽然又遇缘生起了苦苦和坏苦。以此为线索,往蕴的深层去观察,就会意识到,之前处在不苦不乐的舍受时,就已经潜伏了苦因,潜藏有烦恼种子和苦种子,不然绝不可能遇缘发起烦恼和苦。从而认定前面的这一段舍受是苦因、是行苦性。

之后,再往苦受和乐受的刹那上观察,也一样是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不舍的体性,由此了知行苦周遍在苦、乐、舍三种受中。

在领受苦或乐受的刹那,虽然同样是行苦性,但因为有明显的感受现起,它的相会把深层的“苦因”这一体性遮住,所以选择舍受来观察行苦。好比一个热痈,在冷和热都没有触到时,没有明显的苦、乐受,这时注意力没有被牵移走,就容易直下觉察热痈里满含毒素的真相。而这个“内含毒素”正是热痈遇热生苦、遇冷生乐的根本因(也就是说,后面发生的遇热疼痛、遇冷舒服,都是从它“内含毒素”来的,因为正常的皮肤并不会发生这些反应)。同样,在没有遇境、正平静时的内在舍受,正是后面生起苦苦和坏苦的根本因,从这一点安立它是苦性。

总之,不但舍受是行苦性,有漏的苦、乐、舍一切受,都会取后后的蕴,都是苦因、是行苦性。比如,生起逼恼心的苦受时,一方面是苦苦性,另一方面也是取后蕴的因、是不断展开未来苦的前因,所以也是行苦性。生乐受时,从“乐是变坏性”这一点,安立是坏苦性;从“当下的刹那是取后蕴的因”而言,则是后来诸苦的因,因此也是行苦性。

因此,佛以“有漏蕴每个刹那是苦因”作为密意,而说它是行苦性。这个“是苦因”的体相,确实遍行或周遍在有漏所作法相续中的每一分上(即五取蕴相续中的每一个刹那都是苦因),因此叫做“遍行苦”,就是遍行在五取蕴每个刹那上的苦相。

再解释“苦因”:在五取蕴不断相续的过程中,无量的烦恼种子和苦种子也始终不断地跟随它往下走,就像黄河奔流时,浑浊的泥沙跟着河水往下流一样。正因为五取蕴一直带着抛不开的烦恼种子和苦种子,才有后面一遇缘就发起种种烦恼和苦恼。

所以,暂时看似平静的有漏蕴,其实就是酣睡中随时会发作的“毒蛇”。一旦遇到缘,触动了种子,就立即恼乱起来。遇到不合心意的境界,马上起嗔恚、出现苦受、处在苦苦的逼恼中;反之,遇到符合心意的境界,贪种子、乐种子又立即现行,出现贪欲、出现乐受。实际上,这些内在的种子才是发起苦的主因,境只是助缘。只要还存在五取蕴,就是苦因具备,遇到境缘立即现起坏苦和苦苦,陷人于恼乱中。

总之,这样的五取蕴绝非安乐自性,而是大苦因,所有的苦苦和坏苦都依它生起,除它之外,再也观察不到别的依处或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