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积善之方

《改造命运的窍诀(未定稿)》 ︱ 智圆法师.编述 ︱

这一篇讲了三方面的内容:一、积善的利益;二、善的辨别;三、善行的种类。

一、积善的利益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一句做为纲领,以下举事例都是证明这条真理。

这里讲述的是祖先、自己、子孙的三世因果,祖先积德,子孙贵显有福报,祖辈积德越深厚,子孙的余庆也越绵长,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因果律的具体表现。

当然,自相续现前的本庆更大更深远。在《贤愚经》、《百业经》等的因缘当中,佛开示了极为深广的因果现象。譬如讲到一个人供养佛陀,在长达九十一劫中感受漫长、巨大的福报,这就把前因后果的事相显示得非常彻底。而这里是单单以人类普遍能见的事例,证明祖先有德、儿孙必有余庆。

【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

以前颜氏要把女儿嫁给叔梁纥的时候,称道叔梁纥的祖宗历来积德的长处,预知其子孙一定会兴旺。

后来果然如此,颜氏的女儿嫁给叔梁纥之后,生了孔子,可见是贤德之家。

【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

孔子称赞舜是大孝之人,因为他有大道德,必然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意思是不但祖先享受他的祭祀,子孙也保住他的福德。这是非常确实的说法。

宇宙当中,有一条核心的因果律。祖宗是源头,子孙是支流,源头上道德深厚,源远流长。比如,有些树千年开花,有些树几年就不结果,推究其因就在树根上。以舜的大孝,世代的子孙可以保住他的福德,不会败落。春秋时代的陈国是舜的后代,足证舜的子孙在很长时间都兴盛不衰。

舜是中国古代的圣君,出生在山西冀洲,诞生时眼睛有两个瞳孔。母亲很早去世了,父亲瞽叟又娶了一个继母,生了一个弟弟,叫做象。瞽叟的性格顽劣,不明是非黑白,继母生性愚痴,弟弟很傲慢。瞽叟喜欢后妻的儿子,常常想害死他,舜稍微有一点过失,就给他罪受。

生活在这样复杂的家庭里,舜仍然孝敬父母,友爱弟弟,曲尽孝道。

有一次,瞽叟想要杀害舜,让他顺梯子爬上仓房的屋顶,瞽叟在下面点火想烧死舜。舜一手拿着一只草笠,展开双手,从仓房上跳下,结果毫发无损。

又有一次,瞽叟让舜去淘井,等他下到井底,瞽叟和象就用土填井,企图把他活埋,但舜顺着井底的地道爬出来了。

象和瞽叟以为舜死了,象说:“现在舜的两个妻子和五弦琴都归我所有,其他仓房、牛羊都给父母。”

这样,象就住到舜的家里,弹起了五弦琴。没想到舜走进家门,象大吃一惊,假装说:“我正思念你而忧伤郁闷。”舜心里丝毫不计较,仍然爱弟弟。

舜在历山耕田的时候,历山人都互相让出自己的田界;在雷滨捕鱼时,渔夫都纷纷谦让捕鱼的地方;在河滨制陶时,河滨的陶器都不粗劣。而且,他所到之处,人们都闻风而化,纷纷搬到他的附近来居住。一年变成了小聚落,两年变成了乡镇,三年之后发展成一座城市。

最后,唐尧把天子位禅让给舜。

以下举例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些事例说明行善不会空耗,有善必然显现人间的吉祥。学习这些,能对善的利益加深信解,给人很大的鼓舞。我们对善的利益,见、闻、理解得越多,向善之心就会越加强烈。

【试以往事征之。】

以过去的事情来做证明。

【杨少师荣、建宁人。】

“少师”是皇帝的老师,属于极高的官职,这位少师叫杨荣,是福建建宁人。

先看他的祖先如何积德:

【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

他家世代以渡船为生。有一年,福建建宁下了很长时间的雨,溪水瀑涨,横流冲毁了两岸的民居,淹死的人都顺着洪水往下漂流。

这时候,看人为义还是为利,那些摆渡的人家大多数趁机捞取货物,只有少师的曾祖父和祖父一心救人,货物丝毫也没有捞取。

为什么行为上有这样大的差别呢?造成行为差异的原因是意乐的差别。人会怎么做,就看他的心以什么为重,以名利为重,就惟恐捞得不多;以利他为重,一心就想救人。当人被贪欲蒙蔽时,根本不体会别人的痛苦,整个是自私自利的心态。所以,贪欲很坏,贪执自身的利益,就不知也不会去利他。

【乡人嗤其愚。】

可以想见,当时摆渡的人家每天都有很多进帐,今天捞到木材,明天捞到床,后天又捞到什么宝贝,确实是发了横财。人有利可图就兴奋,但只是愚痴的兴奋。

杨荣家天天救人,不仅得不到利益,还要为别人付出。乡人认为这种做法很傻,摆在眼前的财物不要,反而付出!其实谁愚痴呢?以因果律来衡量,趁着灾难发横财,决定堕恶趣,子孙也不会好,这样毁灭自己,一点智慧也没有。所以,对因果愚痴的人,心态和行为整个是颠倒的,在他眼里:损害成了利益,利益成了损害。笑善人愚痴,实则自己是大愚痴。

杨荣一家,暂时看只是付出,没得到什么财富。可是因果律不会错乱,因果建立在心上,心善救人,绝无损失,必定会在将来现前丰厚的福报。

杨荣家这样做才有智慧,为什么呢?这真正是自他二利,救人的同时大大增上了自己的福报,还能给子孙以余庆。

如果船夫们能相信行善一本万利,一定都会抢着去救人,谁不求自己好呢?一本万利的事,谁不愿意做?遗憾的是,人们被业果愚障碍,希求的是安乐,做的却是痛苦的因。

不信三世因果的人,都是持一种断见。比如,少师的祖先救了人,当时也没有立即显现福报,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他的曾祖父、祖父也会死去,也没见到他们的后世和子孙的情况。这样见不到长远的结果、细微的变化,又不相信圣言,当然无法了知缘起的规律,一般人就认为:行善也没得到什么,恶人照样日子过得好。这是最严重的一种愚痴——业果愚,对人的损害最大,被它障碍,一切通达缘起的智慧都不会产生,所有实现安乐的正道都无法趋入。众生最可怜的地方就在此处。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下至成办增上生的一分安乐,也需要具有因果正见,懂得这分安乐的因是什么,再去修积才能获得。像这样,不论想获得财富、名声、地位、眷属,还是相貌、长寿、智力、事业,不论是自利,还是利益子孙、利益他人,无一不是从深信因果、修积正因而来的。进而,希求解脱,一定要了解并相信更深细的轮涅两重因果,由此无误取舍,才可能进入解脱道,不懂因果,根本无门可入;如果求证无上菩提,更要了知大乘的因果,知道怎么发心、怎么修持是成佛之因,知道之后精进修集才会现前。所以,不论是十善业道、四谛十二缘起之道、六度之道,都要在深信因果的基础上面才能建立。不相信因果,所有向上的路都会完全封死,剩下来只有下恶趣了。

我们帮助世间,先要从因果入手,帮助世人解脱执著没有三世因果的邪见束缚,否则是没有办法的。

学好了业果,就会对“善有善报”断定不疑,业有现法受、顺生受、顺后受这样三种,哪怕五年没报,十年、下一身或者多生之后决定会报的。佛在经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

等到少师父亲出生时,家里逐渐富裕起来。原先是平民之家,每天摆渡,赚钱也不多。到了他父亲这一代,越来越富裕了。

当时有神人化为道人,对他父亲说:你祖父有阴功,子孙将来会贵显的,应该把祖坟葬在某地。他按神人的指示埋葬,就是当时著名的白兔坟。

“阴功”是有高利润的,潜藏得深,报得就厚。如果当时送旌旗,送奖状,大面积宣传,以这种名誉就会让福德损耗。他当时默默无闻,所以后面很发达。

【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后来生下少师,二十岁中了科第,官至三公。皇帝加封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同样的官爵。杨荣的后代子孙都很贵显,直到今天还出很多贤人。

世上有人贵显,有人贫贱,有人顺利,有人坎坷,不懂缘起怎么想得通呢?懂缘起,就知道这样显现才合理,祖先福德深厚,决定后代贵显。有哪块肥沃的土地不长好庄稼呢?缘起不虚,势所必然!如果能做一个跟踪调查,那就很精彩。把杨荣家的子孙和那些不义之家的子孙摆出来比较,就会知道因果不虚。

“积善余庆”是一条发家的规律,家不是以违反因果、造恶取巧能发达的。一个人的眼光短浅,做事的方式也会很下劣。今天更下劣了,很多人的想法是:管他什么子孙后代,自己能享受就好,反正几十年我就死了,至于子孙后代,管他有没有空气,有没有水,管它什么沙漠化。只要眼前能攒钱、享受,就可以什么都不顾。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这位杨善人当时是县里的小吏,他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什么叫仁厚?就是替别人着想,仁:左边一个人字,右边一个二,不是为自己,是为大家。人分两类,一类自私自利,不愿意为别人着想,另一类心胸宽广,能为国家、为人类、为全法界的众生着想。我们学佛,就是学习利他,如果连身边的人都不愿意关怀,那学佛就没有基础了。

【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

有一次县官特别严肃,把囚犯打得鲜血直流,怒气还不消。

杨自惩看不下去,就跪下来请求县官宽大处理。

【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县官说:“无奈这人犯法造孽,不由我不发怒。”

【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

杨自惩马上磕头说:“上面没有教育好,人心坏了很长时间,此时,应当体贴民心,他们没有得到好的教导,才这样违法作乱,对他的愚痴应该由衷地哀悯,连欢喜都不可以,何况愤怒呢?”

【宰为之霁颜。】

他说得合理,县官听了,心马上开了。

杨自惩心地善良,就能感动县官。这体现出道德的力量,道德越深,越能感人,可以感动一乡、一市、一个国家。

比如,特蕾莎修女没有很高的地位,为什么她能感动全世界呢?她没有想要出人头地,她是真正对苦难的人有爱心,所以不由人不心生敬仰,这就是道德的力量。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

杨自惩的家境贫寒,他做人廉洁,别人送礼一概都不收。

【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

不但不收取贿赂,遇到囚犯缺粮食,还常常想方设法去救济。

【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

有一天,来了一批新的犯人,没有饭吃。他看到心里不好受,当时也有犹豫,他想:这些人正挨饿,我家也缺米。把米给囚犯,家人就要挨饿;可是顾全自己,犯人也太可怜!

【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

他心里定不下来,一边是妻儿,一边是囚犯,两边摆不平,就和妻子商量。

妻子问:“这些犯人是从哪里来的?”

他说:“是从杭州来的。步行了几百里路,一路忍饥挨饿,脸色很不好看。”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夫妻俩最后决定宁可自己苦一点,也要让犯人吃上饭。当时,拿出仅有的一点米,因为犯人多,就做成粥,让他们度过难关。

这叫恻隐之心,是成圣成贤的灵苗。我们学佛应当从这里学,这些不学,也不可能凭空出一个大慈大悲。中国的古人说“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别人饥饿就像自己饥饿一样,别人溺水就像自己溺水一样,从这里使善心扩充、升华,就可以现前大乘佛法中的大慈大悲。

由以上一段也能体会到,人只要有善心,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善行。生活是道场,家庭是道场,工作单位是道场,学佛应当切实利益人群,不能跟生活脱节。

【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后来,他生了两个儿子,都是副部长级别的大官,长孙是刑部侍郎,也是副部长,次孙是四川省廉宪,比省长小一级,都是当朝名臣。现在的楚亭、德政也是他家的后代。一个小公务员的家庭,竟然能出这么多的人物,这全是善业的力量所致。

今天也有类似的事例,比如某某家出了很多人材,一般人不明就理,也就不知道效仿。事实上,家门兴盛,点点滴滴都是从积德来的。善业是唯一的资粮,幸福圆满是从行善来。把握这一要点,坚定地行持,除此之外,也没有其它发家的妙法。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

明朝正统年间,邓茂七在福建带头造反,很多平民都依附他,所以势力很大。

【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

朝廷任命鄞县的张都宪南征,以计谋擒拿寇贼,又委任布政司谢都事负责搜杀东路贼党。

【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

谢都事找到了依附贼党的乱民名单,他暗中派人到不归附乱党的百姓家里,交给他们白布小旗。约定军队来的那一天,把白旗插在门上,同时训令军兵,严禁枉杀无辜,因而保全了上万人的性命。

谢是个仁将,做事的出发点是考虑别人的苦乐。当时他考虑怎么能不妄杀无辜,智慧就现出来了。所以,智慧是从善心流出来的,不为他人着想,怎么能出智慧呢?比如一位老师有善心,对于如何教育学生,就能想得出办法。如果心里只求报酬,以这样狭隘的心量能流露出智慧吗?所以,智慧和方便互相作助缘,那个有了,这个也会出来,这个有了,那个会增长。做任何事都要有利他心,没有利他心必定会失败的。如果老师有利他心,对怎么讲、怎么输入学生的心相续,就会有方法,成天对事情特别讨厌,万不得已,那就只有生烦恼、造罪业了。

【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后来谢的儿子谢迁中了状元,做了宰相。孙子谢丕中了探花。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

福建莆田有一户林家,祖先有位老婆婆喜欢行善,常常做粉团布施,谁来要就给,没有一点厌倦的表情。

【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

有位仙人化成道人的形象,每天早上都来林家索要六七个粉团。老母确实心地善良,天天施舍,连续三年如一日。道人才知道她的心很诚。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几个月看不出人的诚心,三年心都不变,可见善心的坚固。怎么能有这么坚固的行善意乐呢?其实,懂得方法再串习,也不难达到这种心境。只要多去思惟善法的利益,这有何难处呢?不用说三年,发愿尽未来际行善都可以。一件事没有利益,坚持做可以说很困难,但善有极大的利益,多多思惟,会越作越欢喜,有这种的效果。

比如,世间人追求财富,如果天天有大的收入,一定越作越起劲,有一点眼前的蝇头小利,都能调动起热情来,何况行善是百倍、千倍地回报,甚至是无法想象的倍数获得利益,从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从暂时、从长远各方面观察,都有大利益。这样越做,收获越大,谁不愿意作呢?

所以,如何发起猛利的行善意乐呢?就是常常思惟善法的利益,越思惟,欢喜心越强;欢喜心越强,越愿意投入,这样身心会进入良性循环当中。实际上也不难,只要天天作意善法的功德,意乐增强了,作起善来就有强大的动力。

我们看许哲女士,从年轻时起一直到一百岁,兢兢业业作了六七十年,如果没有利益,作得下去吗?她肯定在行善当中体会到了上品的滋味。越作心量越广大,越作内心越清净,到一百岁还身体无病、思惟敏捷。

一个人天天为自己,身心紧张,脑筋要坏掉,身体也要得病。如果天天为别人,内心完全开放,没有负担,所以善才是最好的营养,善中才有最大的乐趣。

我们一般人善心起来的时候,暂时也会有一些感受,可惜在不能让善心持久、增上、扩大,很快又被恶念障蔽了。实际上,能把一个人的善心发展出来,就可以挽救一个人。

【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一个人每天身善、口善、意善,自然祥云聚集,处处善神拥护。老婆婆没有发一张邀请函,仙人是自动上门来的。

一个老婆婆为什么能感动天地呢?就在她有道德的力量,不由仙人不主动来指点。

仙人告诉她:“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 每天六七团的话,三年近一万团。 )所以你对我恩德大。我跟你说,你家的府宅后面有一块风水宝地,葬在那里,子子孙孙所得的官爵有一升麻子那么多。”

今天的人不相信行善有利益,认为贪桩枉法、巧取豪夺、坑蒙拐骗,以各种非法的手段才能得利益,这是颠倒至极。古人说:“天道好还”,天道就是因果律,“好还”,不是一比一的回报,是一比一千、一比一万以上的回报。行善的回报太丰厚了。

一升麻子有多少,算一下才觉得积善有惊人的余庆。老母依靠什么使家族上升到隆盛高贵呢?靠的就是行善积德。一个老太太没有什么背景,也不会巴结权贵,也不用非法的手段,她只是老老实实地行善,而这正是发家之术。所以,真要对子孙好,不要留财给子孙,能留德给子孙,子孙就享受不尽了。

北宋的名相司马光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子孙必有受其报者。”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老婆婆的儿子按仙人的指示,把母亲葬在这块风水宝地当中。在她儿子这一代,就有九个人中进士,这是了不起的事。林家一代一代做官的非常多。福建有句 “无林不开榜”的民谣,意思是每次考试开榜,榜上必定有林家子弟的名字。

其实一切都不偶然,老母善心虔诚,积德深厚,有多少德,子弟就会绵延多少代的。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当时在县里作书生。

【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

有一年的隆冬,他早起去上学,路上见一个人倒在雪地里。他心善,没有舍弃这个可怜的人。( 今天大街上也有老弱病残的人,可是大家都视若无睹,谁也不去关心。 )他用手摸了摸那人的胸口,半身都僵硬了。解开裘衣,给他穿上,然后扶回家,救了他一条命。

做别的会亏,行善决不会亏。古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人的功德大,所以感应来得特别快。

【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晚上做梦,神告诉他: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诚,我派韩琦作你的儿子。等到生下琢庵,就取名为琦。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

浙江台州的应尚书,壮年在山中学习,那是个荒山野岭,一到晚上,很多鬼聚在一起,很吓人的。一般人都不敢住,应公为人光明正大,所以就不怕。

【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

一天晚上,听到鬼说:某某女人,丈夫在外很久不回家,因此公婆逼她改嫁,她想不通,明晚会吊死在这里,我终于得到替身了。

听鬼这样说,应公就开始想办法。

【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

他暗中卖了田地,得了四两银子,以女人丈夫的名义写了一封假信,把银子装在信里寄到她家。

这些善人为了利他,就会想办法,这都是以善心引起的行为。应公作官之前也没有太多钱,他能卖田救人,相当不容易。怎么能作到像他这样呢?这要看对善法欢喜的程度,如果相信救人比田地更有价值,当然就愿意。

譬如说炒股,虽然风险大,一失误就会倾家荡产,但是股民认为挣钱的机率大,都愿意投资。和炒股相比,行善是万无一失,这是世上最有保障的事,不仅从不会亏本,而且有加倍的酬报。所以,有什么不敢呢!只要加强行善的意乐,这里说的善事,我们样样都能行。这是有办法培养的,不是谁天生就有这种素质,能对业果引起胜解信,这些统统做得到。

【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那人的父母见到信,不像是儿子的笔迹,心里怀疑,转念又想:信可以造假,银子不会假,不然寄银子干什么?肯定是真的。

老夫妻放下心来,没有逼媳妇改嫁。后来,他儿子回来了,夫妻完好如初。

行善的机会到处都有,只看你愿不愿作,应尚书也可以不管这件事,但他的利他心很强,这种关头,不允许自己见死不救。凡事用良心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那么,这样做吃亏吗?毫不吃亏,对照后面的果报,我们知道,这是种下了后来作尚书的福德。所以,“尽力行善”是人生最智慧的选择,也是唯一的光明之路。

佛在《海龙王请问经》中,把十善业道比喻为大地,一切谷物、楼房、动物,都要依止大地才能存在。同样,善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所依。通过行善,此生、后世、自他的各种福报都可以圆满,连出世间成就阿罗汉、菩萨、佛陀,都是在善心上修。所以,佛要人修善心,有很深的道理。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

有一天,应公又听到两个鬼说话,一个说:“我本来找到替身了,无奈这秀才坏了我的事。”

【傍一鬼曰:尔何不祸之?】

旁边的鬼说:“你为什么不祸害他?”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这个鬼回答:“上帝认为这人的心好,任命他作阴德尚书,我哪里能加害他?”

人行善,正气强,邪不压正,鬼也无法近身,真正能护持自己的也是善。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应公听到鬼的对话,更加努力,因为他得到了对善的证明,增强了行善的勇气。他并没有自满,反而善一天比一天修得多,德一天比一天积得厚。

【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

遇到饥荒,他就捐出稻谷赈灾。( 财富自己受用,也没什么利益;拿去赈灾,可以化为无量的功德,救济众生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 )遇到亲戚有急难,他也委曲维持,不怕麻烦。身居高位,还能这样为他人的利益东奔西走,他的利他心很真。

【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被别人侮辱、诽谤,造违缘陷害,他都能反躬自责,不埋怨别人,而且很欢喜地顺受。

这种品德也是由思惟发展出来的。这也不难,只要好好串习,就可以达到。人在道理上想不通,情绪就会起来,如果思惟到别人打骂是成就自己的安忍波罗蜜,怎么会起嗔呢?或者观察对方是身不由己,受烦恼的折磨才这样做,这样会生起悲愍心;还可以思惟:遭受损害是自己前世损害人的报应,现在安忍就可以消业障,也就能怡然顺受。

【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应尚书的道德深厚,所以子孙登科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