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道次引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下面开始宣说“以暇满人身如何摄取心要的道理”。
己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分二: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 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首先是说“对道的总体建立,发起决定的胜解”,其次是讲“真实对三士道摄取心要之理”。
庚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分二: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 二、显示由三士道如次引导之因相
初中分二: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 [1]
今初
首先宣说三士道中完全含摄一切佛陀至言的道理。
辛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分四:一、一切至言摄于成办二种利义之理 二、一切至言摄入三士道法类之理 三、三士名称的出处 四、断除疑惑
壬一、一切至言摄于成办二种利义之理
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皆 为利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唯为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义,略有二种,谓现前增上生及毕竟决定胜。
佛陀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集福慧二种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等觉,此初中后的一切发心和行为都是为了饶益有情,因此成佛之后,佛陀所说的一切教法也唯一是为了利益有情。如是所成办的有情利义略摄有二种,就是暂时增上生的善趣和究竟决定胜的三乘解脱。
为什么说佛在因地和果地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饶益有情呢?这就要从菩萨最初的动机说起。佛在因地时,由于见到有情的苦难而生起大悲,由大悲心的推动,而想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又因为见到菩萨和声缘罗汉都无法任运无间地饶益有情,而唯有断证功德圆满的佛陀才能如是成办有情的利义,故而发起“为利有情誓愿成佛”的愿菩提心。此后菩萨更付诸行菩提心,精勤修集二资,如此勤苦地行持六度万行,都是为了饶益有情。因此,成佛后也必定唯一行持饶益有情的事业——转妙法轮,如此便能以理成立“佛的一切至言都是唯一为了饶益有情”。
既然佛所说的一切至言唯一是为了利益有情,有情的利义又可略摄为暂时的增上生和究竟的决定胜二种(决定只有这两种,不可能有第三品),如此即可成立“一切至言都归摄于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二种利义之中”。
下面分别宣说佛语如何摄入三士道的法类。
壬二、一切至言摄入三士道法类之理分二:一、成办增上生的至言摄入下士道 二、成办决定胜的至言摄入中、上士道
癸一、成办增上生的至言摄入下士道
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
佛陀的至言当中,依成办暂时增上生所说的一切法,全都含摄在下士或共下士的法类中。
《正法念住经》中宣说了增上生的善趣器情世间和成办彼等之因,以及与增上生相违的恶趣器情世间和成办彼等之因;《教王经》从遣除耽著今生的方便上,宣说了死亡无常;《百业经》中宣说了断恶行善的法门。诸如此类,在大小乘的经典当中,凡是有关成办增上生的一切至言,都可以摄入下士道法类中。另外,宣说世间伦理道德的法规论典等,也属于这一法类。
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殊胜下士”,就是不注重今生,唯一希求后世善趣的圆满,由此修集能往生善趣的因,所以称为殊胜下士。
这是从动机和行持两个方面,认定殊胜下士的体相。
动机:“不以现世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其动机超胜仅仅以现世为重的一般下士。
行持:“修集能往善趣之因”,排除了修集谬道的非因。
本论主要根据《道炬论》宣说三士道次第的组织,因此以下再引用《道炬论》作证明。
《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阿底峡尊者在《道炬论》中说:如果以种种方便,唯一对生死轮回中的安乐,希求自己的利义,应知这一类人就是下士。
颂中的第一句“以诸方便”是简别非道,“诸方便”就是能够成办善趣之无倒方便;中间两句是从动机上简别中士和上士,即以“唯于生死乐”简别中士,以“希求自利义”简别上士。
下士的种类颇多,我们必须明辨其中的差别。总的来说,凡是追求轮回增上生安乐的士夫,就是下士。下士的体相,又分为一般与殊胜二种:“一般下士”,是指仅仅重视现世安乐的士夫。“殊胜下士”则不以现世为重,而是以追求后世增上生的圆满为主,以此动机真实趣入成办增上生的修行,这就是殊胜下士的体相。
殊胜下士又有二种:一类是以下士道为究竟者,叫做“唯下士”;另一类是以下士道作为前行者,称为“共下士”。世间有许多的宗教徒,比如天主教的修士、道士、世间善人等,他们也是舍弃今生而修行,唯一希求后世的安乐,以升天为究竟(以进入天界为终极目标),这一类人就是“唯下士”。另一类是佛教徒,以超越三有轮回的解脱为究竟,彼等为了趣入上士道,而以下士道为基础,修习无常、业果等前行,这一类士夫就是“共下士”。
下士道的界限,是从了达死亡的粗无常开始,到了达微细无常之前。
癸二、成办决定胜的至言摄入中、上士道分二:一、成办解脱的至言摄入中士道 二、成办一切种智的至言摄入上士道
决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
决定胜略摄有二种,即仅仅证得出离生死的解脱,以及证得一切种智的果位。成办这两种决定胜的至言,分别摄入中士道和上士道法类中。
子一、成办解脱的至言摄入中士道
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
佛陀的至言中,依照声闻乘和独觉乘所说的一切法,全都归摄于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中。
例如《四谛经》、《律本事》等经典以及《设施世间论》、《设施业论》、《瑜伽师地论·声闻地》等论典中,针对声缘所说的一切至言,都归摄于中士道的法类当中。《现观庄严论·根本智品》中所说的声缘所知道等,则摄在共中士的法类中。
[1] 因相: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