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恶趣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子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分二:一、思惟后世当生何趣 二、思惟二趣苦乐

第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者。

丑一、思惟后世当生何趣

如是决定速死没故,于现法中无暇久居。然死而后亦非断无,仍须受生,此复唯除二趣之外无余生处,谓生善趣或是恶趣。于彼中生,非自自在,以是诸业他自在故,如黑白业牵引而生。

应当这样思惟:

因为我决定很快会死,在现法中没有闲暇长久安住,而死后也不是断无,仍然要受生,受生之处,除二趣之外没有其余的生处,或受生善趣,或受生恶趣。在善恶趣当中受生,不是随自己而自在,因为是依随诸业他自在的缘故,是按照黑白二业的牵引而受生。

这一段是要求学人经常思惟后世的事。我们在人间存活的时光非常短暂,很快就会死亡,而死后仍有后世。所以,目光长远的人,不应局限在眼前,而要考虑未来的去处。凡夫未来的生处不出善恶二趣,而且自己对生处不能自主,唯一是随业力而受生,如果在今生短暂的时光中,不能善护自相续,以恶业力决定会堕落恶趣。来世并不遥远,离我们仅一息之遥,有心的人应当时时考虑后世的前途。

丑二、思惟二趣苦乐分三:一、思惟痛苦 二、思惟痛苦极为切要的理由 三、思惟三恶趣痛苦之相

寅一、思惟痛苦

如是我若生恶趣者,当为何等?故应思惟诸恶趣苦。如龙猛依怙云:“日日恒应念,极寒热地狱,亦应念饥渴,憔悴诸饿鬼,应观念极多,愚苦诸旁生。断彼因行善,赡部洲人身,难得今得时,励断恶趣因。”

我如果转生恶趣,将是怎样的情形?所以应思惟恶趣之苦。如龙猛依怙所说:每天都要忆念极寒、极热痛苦的地狱众生,也要忆念被饥渴逼迫而憔悴的饿鬼,应当观察忆念很多愚痴痛苦的旁生。思苦之后,应当断除恶趣之因,行持善趣之因。南赡部洲的人身极为难得,今生既然已经获得,应以人身励力断除恶趣之因。

颂中对地狱、饿鬼众生用了“念”字,而对旁生则用了“观念”,因为凡夫眼根看不见地狱、饿鬼众生的苦,所以只有在心中忆念;而散居旁生的痛苦可以看见,故应观察,海居旁生的痛苦比较难见,故应忆念。

我们获得了珍宝人身,具有思辨的能力,应当思惟恶趣之苦,从而转变相续,令心趣入下士道的加行。颂中“断彼因行善”就是下士道的修行。如果如理如量地思惟恶趣痛苦,内心就会生起出离恶趣、转生善趣的善心。想要不入恶趣,唯一的办法就是断除恶趣的因缘。如果每天都以恶心伤害众生,死后肯定堕入恶趣;相反,如果以善心不伤害众生,并且修集布施、持戒等善业,这样肯定能获得善趣身。如果不思惟恶趣苦,只是沉湎于现世的享乐中,就不会寻求后世的安乐,自心便难以转入下士道,所以应当思惟痛苦,由此断除恶趣之因,修集善趣之因,以人身宝摄取最下等的义利。

寅二、思惟痛苦极为切要的理由

此中所修生死总苦,恶趣别苦,至极切要。

此处所修的生死总苦和恶趣别苦,是极为切要的。

以下根据《入行论》说明思苦切要的理由。

谓若自思堕苦海理,意生厌离,能息傲慢。

首先思苦能够生起厌离心,止息傲慢。

如果自己思惟堕落苦海的道理,就会心生厌离,而且能止息傲慢。

以分别心的规律来说,贪著欲乐,就会障碍厌离,而且能引起傲慢;相反,忆念或感受痛苦,则会引起相反的效应,人忆念、感受痛苦时,决定会希求出离,而且心态卑下。如果明白这条心理无欺的规律,一定会乐意感受痛苦、思惟痛苦,将痛苦转为道用。

每个人都会希求离苦得乐,这是一切生命平等的基本愿望。正是基于这一点,人在忆受痛苦时,自然会生起摆脱痛苦、求得安乐的强烈愿望,在这个愿望推动下,一定会精进地成办它的因。譬如生病时,一想到或感受病苦时,就会想方设法治病,有强烈康复的愿望,以这个心的推动,就能谨遵一切医嘱,而且受苦时,心不会高举,能够止息傲慢。

由见苦是不善果故,于诸恶罪极生羞耻。不乐众苦故,而乐安乐,由见安乐是善果故,于修善法深生欢喜。

思苦的第二个作用,是能够生起羞耻罪恶之心以及欢喜善法之心。

因为见到痛苦是罪恶的果报,所以对罪恶会强烈生起羞耻。因为不喜欢痛苦而喜欢安乐,又由于见到安乐唯一是善法之果,所以对行善深切地生起欢喜心。

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厌生死希求解脱,由畏众苦,发起猛利真归依等。

思苦的其他作用,是能引发大悲心、求解脱心、皈依心等。

由于比量自心而理解众生的苦难,见到众生痛苦,发起不忍他苦的悲愍;由于思惟生死唯一是苦,自然会厌离生死,想求得解脱;由于畏惧恶趣众苦,祈求救护,自然会对能作救护的三宝,发起猛利的皈依。诸如此类,思苦具有很多种利益。

我们通过思惟、经验痛苦,能促使心灵成长。如果没有体悟过痛苦,又怎么会对有情起悲悯心?怎么可能欣求解脱?又怎么生起强烈的皈依心?譬如,天人整日享乐,没有苦受,这就是严重的障难,基本没有希望趣入解脱,关键就是因为缺乏苦缘,无法激发内在的善根,不能引生出离心和菩提心,所以没有苦受并不是好事。在欲乐当中,人心容易放逸、骄慢,很难趋近觉醒。

故是能摄众多修要大嗢柁南 [1]

所以,思苦为能摄集众多修要的大纲要。

如是亦如《入行论》云:“无苦无出离,故心汝坚忍。”又云:“复次苦功德,厌离除骄傲,悲愍生死者,羞恶乐善行。”又云:“我由畏怖故,将自奉普贤。”

如是也如《入行论》所说:没有忆念和思惟痛苦,就不会有出离心,所以在稍稍感受痛苦时,心识你应当坚忍。又说:再者,思惟痛苦具有功德,以思苦能生起厌离,以思苦能遣除骄傲,以思苦能悲愍生死有情,以思苦能激发耻恶之心以及乐善之心。又说:由于怖畏痛苦,我将自己奉献普贤菩萨而作皈依。

印光大师说:“念佛时,常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也自会恳切,不相应也自会相应。以怖苦心念佛,是出苦的第一妙法,也是随缘消业的第一妙法。”

此诸苦德,《入行论》中虽依自身已有之苦增上而说,然其当受众苦亦尔。以是因缘,思恶趣苦。

“增上”:增胜上进,即加强力量以助长进展作用。

这些痛苦的功德,《入行论》中虽然是着重从自身已有的苦来宣说的,但对于未来当受的众苦也同样成立。因为思惟未来的痛苦能产生众多功德,所以应当思惟恶趣诸苦。

[1] 嗢柁南: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