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三》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丑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分二:一、正明其境 二、应皈依此之因相

第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分二:一、正明 [1] 其境;二、应归依此之因相 [2] 今初

第二,由依止彼皈依因而皈依的对境,即宣说皈依境的内容分二:认定皈依境;应当皈依此境的理由。

寅一、正明其境

认定皈依境是佛法僧三宝,首先宣说应当皈依佛宝,再说应当皈依法宝和僧宝。

如《百五十颂》云:“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 [3] 。设是有心者,即应归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谓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应归依,无欺归处佛薄伽梵。

如马鸣菩萨的《一百五十颂》所说:“如果谁从根本上永断一切过失,如果谁在一切时处中,是一切功德的依处(圆满具足一切种类的功德),那么,假使是有心的人,就应当皈依他,以语言赞叹他,以财物和身语承事恭敬他,以闻思修次第安住他的教法和证法中。”也就是,如果具有能辨别是依处和非依处的智慧,理应皈依这无欺的皈依处——佛薄伽梵。

第一颂是宣说皈依境是断证二德究竟的佛陀。第二颂中“有心”就是具有想脱离轮回、寻找救护主、并能辨别取舍的智慧。旁生愚痴,不能辨别依处和非依处;邪见深重的人,被邪见所障,也生不起这样如理辨别的智慧。这些都是无心的人。

在法界,唯有佛断证究竟,如果是具有辨别智慧之人,在善加观察而明了依处和非依处后,理应皈依佛陀。如果不皈依,那确实是无心的愚人,极其可怜。

由此亦表法及僧宝,如《归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

由此也表明应当皈依佛所说法宝,以及随法修行的僧宝。如月称菩萨《皈依七十颂》说:佛法僧三宝是求解脱者无欺诳的依处。

这个内容后文将会详说,此处不再赘述。

寅二、应皈依此之因相分三:一、广说 二、摄义 三、教诫应重主因 ——深信

卯一、广说分四:一、第一理由 ——解脱一切怖畏 二、第二理由——具足从怖畏中救度众生之方便 三、第三理由——具足大悲心 四、第四理由——具足大平等心

应归之相分四。

应当皈依的理由有四种。

辰一、第一理由 ——解脱一切怖畏

初者谓自即是,极调善性,已能证得无畏位故。若未得此,则如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其一切畏中救护他故。

第一条理由,就是皈依境自己已经解脱一切怖畏。

皈依境自己就是极为调伏的自性,已经证得无畏果位的缘故。如果自己没有证得无畏,那就像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一切怖畏中救护其他众生。因此皈依境自身应当远离一切怖畏。

“极调善性”,就是以障碍根断的方式极为调伏的自性;“无畏位”即障碍断尽、胜伏四魔、常乐我净四种功德现前的法身果位。

理证:

佛陀(有法),是从二障、四魔、染净粗细十二支因缘等一切粗细怖畏中完全解脱(所立),因为见道位断除遍计二障、修道位断除俱生二障种子和习气的缘故;《般若经》、《解深密经》等这样抉择的缘故(能立)。犹如金轮王胜伏一切违品,自在统治四洲一般(比喻)。

以本师释迦佛为例,世尊即将成道时,所放光明,上冲死魔和欲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作违缘,命爱欲、乐欲、贪欲三位魔女蛊惑世尊,她们以各种妖姿媚惑菩萨,但菩萨深入禅定,安稳不动,犹如莲花不染淤泥一般。

魔王波旬又召集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涌一般杀向菩萨。菩萨在金刚座上,毫无畏惧。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便纷纷落地。菩萨说:“我所以成道,是因为三大阿僧祇劫以来,积集无量福慧,圆满六度万行。你来攻我,如同以卵击石,只是自取破灭而已。”

但魔王依然前攻,菩萨身体放射清净光明,最后魔王也扑倒在地。

因为世尊已经远离一切执著,所以无所畏惧,任何外魔都无法侵扰。

一次,提婆达多想加害世尊,假意请佛入城,却在路边暗埋醉象,想趁机踏死佛陀。佛带着五百弟子前往城内,城中人担心佛被醉象伤害,便站在城头,请佛陀不要入城。当时,醉象甩动着鼻子,直奔佛陀,佛陀毫无畏惧,径直迎上,伸开五指,作狮子吼,醉象伏地受法,从此驯服,不敢害人。

另有一次,有人请佛应供,想趁机加害,暗中在门槛下设置火坑,上面用东西覆盖,而且在饭菜中下了毒。佛经过门槛时,火坑自动暴露,成为清凉的莲池。此人见后,非常惊讶,认为佛具有神通,便向佛坦白饭菜里有毒,让佛不要吃。佛说:“没有关系,不会有事。”安然受用了饭菜。由此可见,佛已经解脱水火、毒药、刀兵等一切怖畏。《宝性论》说:“诸法圆满觉菩提,一切诸障能禁止,宣说道谛及灭谛,如是四种无所畏。”

辰二、第二理由——具足从怖畏中救度众 生之方便

第二者谓于一切种,度所化机,善方便故,此若无者,纵往归依,亦不能办所求事故。

第二条理由,就是皈依境具足从怖畏中救度众生的一切方便。

皈依境无余善巧度化所化机一切种类的方便,如果不具足这个条件,纵然前往皈依,也会因为没有方便而不能成办所求之事。

理证:

佛陀(有法),具足从怖畏中救度众生的善巧方便(所立),因为了知所有救度众生的方便的缘故;遍知度生方便者,是因为方便波罗蜜多究竟圆满的缘故;方便波罗蜜多究竟圆满者,是因为以发心和加行串习究竟,所得证德究竟圆满的缘故(能立)。

佛在世时,舍利弗尊者教导两位弟子,一位修不净观,一位修数息观,但修了很久,仍没有获得成就,两人就想废弃不修。

后来,两人去拜见世尊,世尊问他们在家所作的行业。修数息观的说自己是守墓的,修不净观的说是打造金器,世尊便让他们交换修法,守墓者修不净观,打金器者修数息观,不久两人都证得圣果。因此,佛陀度人非常善巧,能够契合众生的根机和时机,所以受教的众生都能得到救度。

又如,佛陀堂弟难陀因为贪恋妻子而不愿出家,佛以种种方便度他出了家。但他出家后,不学律仪,准备逃走。

佛就以神变带他到雪山,指着一只盲眼母猴问:“母猴和你妻子相比,哪个更美?”难陀说:“当然我妻子美。”佛陀又带他到天界,观看天宫。难陀看见很多天宫中,天子被天女围绕着,享受大安乐。唯独有一座天宫,虽然有很多天女,却没有天子,难陀便询问原因,天女们回答说:“在人间,难陀守持戒律,将来会转生天界,这就是他的天宫。”

难陀听了很欢喜地回来见佛,佛问:“你看到天境了吗?”难陀说:“看见了!”佛又问:“天女和你妻子相比,哪个更美?”难陀说:“和天女相比,我的妻子就像母猴一样丑陋。”

从此,难陀持戒非常清净。

但佛对比丘们说:“难陀是为了获得善趣果报而出家,你们是为了涅槃,道不相同,不要和难陀说话同坐。”众比丘都依教奉行,难陀非常苦恼,便想:“其他比丘舍弃我,但阿难是我弟弟,应该会善待我。”于是难陀便去找阿难,阿难看见他,也起座远离,难陀便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对我?”阿难说这是世尊的教导,难陀听到后,非常悲伤。

这时,世尊问他是否想去观看地狱,难陀答应后,世尊又以神变带他去地狱。难陀在地狱中看见一口空锅,下面燃着烈火,旁边有很多狱卒围绕,便问:“锅里为什么没有人?”狱卒告诉他:“世尊的弟弟难陀为了得到天人的安乐,而守持戒律,将会转生在天界享福,但福报穷尽后,便转生到这里。”难陀听到后,恐惧万分。

难陀返回人间后,因为明白了轮回善趣果报也没有实义,从此放下贪执,连细微的学处也没有违犯,成为佛弟子中护持根门第一。

佛陀以善巧方便度化了贪心极重的难陀,也用方便度化了嗔心猛烈的指鬘、痴心深重的周利槃特等。可见对任何根性的众生,佛陀都能以方便善巧度化。

辰三、第三理由 ——具足大悲心

第三者谓具大悲故,此若无者,虽趣归依,不救护故。

第三条理由,是皈依境具足大悲心。

皈依境具足大悲的缘故,能作救护;相反,如果不具足大悲,纵然皈依了也不作救护。

经中说:“何者作意佛,佛安住彼前,恒时赐加持,解脱一切罪。”

理证:

佛陀(有法),以大悲无偏救护一切众生(所立),因为对于一切亲怨如慈母对待独子般的慈悲串习究竟的缘故(能立)。就像看见孩子掉入不净粪,父亲一定会救度一样(比喻)。

在共不共乘经典中,处处可以见到佛对众生慈悲救护的公案,此处不作赘述。


[1] 正明:认定。

[2] 因相:理由。

[3] 依处:可以引申为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