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随信行与随法行
《金刚萨埵修法和如何学修佛法》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印度那烂陀寺的大班智达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自释》中说:“先求真理智,胜解胜义已,缘恶见世间,遍发大悲心,精勤利众生,增长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悲慧所庄严。诸随信行者,发大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次勤求真智。”
意思是有两种学法的人。第一种是“随法行”的修行人。他们先求得般若正见,获得了稳固的正见后,再观察世间时,见到了轮回中的众生,因为将如梦如幻的显现,执著为各种各样实有的事物,而感受到了种种的苦难,因此生起大悲心。再在精勤利益众生的过程中,逐渐增长菩提心,并严格受持佛陀制定的戒律;第二种是“随信行”的修行人。他们信受大乘善知识和法宝的教导,首先生起大菩提心,受持佛陀制定的戒律,然后再来努力获得般若正见。
这两种闻思修的人:一个是从获得般若慧来进入;一个是从入门的菩提心来进入。在后代的随行的修行者中,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善根特别深厚,不需要广泛地闻思修的人之外,其他的都是通过这两种才学到佛法的真谛的。
其中般若正见的理解是证悟大乘正道的基础,生起菩提心则是进入到大乘正道的标志,生起出离心是进入到小乘正道的标志。这三个方面,对佛弟子都极为重要。
从随信行的角度来说,大家首先要认识大小乘发心的法相,从心上用功;那么,从随法行的角度,对于现在的广大年轻佛弟子来说,重中之重的,是获得对般若的正见。因为般若能促进出离心与菩提心。般若是佛法的心要,也是证悟的关键。而且般若是禅宗与金刚密法等殊胜法门的基石。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来对随信行和随法行做一番分析研究。
(一)大小乘的发心
大小乘共同的出离心
小乘的出离心缘的是自身的轮回和涅槃。也就是说,小乘着眼的是自己的问题,比如我执、烦恼、业力、果报,是为自己脱离三界而修行。这样的出离心,除了希求解脱之外,其他的内容也是大乘修行者所需要具备的。所以被称为是大小乘共同的出离心。
小乘的出离,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这是对苦集灭道四谛理解之后,自然而然在心里生起的一种意乐,一种决心。这种决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轮回的厌离,这是如理、深入地思维了苦谛和集谛之后,心里的自然反应;二是对解脱的欣乐和希求,这是理解灭谛和道谛之后,心里由衷生起的向往之情。
如理思维苦谛,就要思维苦苦、坏苦和行苦。我们先来看看一般人的出离。普通人平时不会说出离,只有等生活遇到挫折,工作遇到麻烦的时候,才会想到要出离。不用说这样的出离没有希求解脱的成分,就连对轮回的厌离也谈不上,充其量只是消极的逃避,而且只是逃离人道中暂时的苦苦,还没有意识到坏苦和行苦。一旦情况好转,苦苦又消失了,遇到坏苦,也就是众生所谓的生活美满、工作顺利的时候,他们就立即不出离了,高高兴兴地继续世俗生活去了。
对苦苦的厌离,做得最出色的,是地狱里的众生。地狱里的众生,痛苦没有停息的时候,一直处在惊恐、惨叫的过程中,因此他们分分秒秒都在想着离开这个苦难之地。对于地狱,他们连一丝一毫的留恋和不舍都不会生起。只要能够脱离地狱,他们愿意付出任何的代价。但是这还不是出离心,因为他们只是对地狱的厌离,一旦脱离地狱,便又好了伤疤忘了痛,追求五欲享受,也就是落到坏苦里去了。
坏苦就是会变坏的苦。也就是世间则称之为快乐和幸福的一切有漏的乐都属于坏苦。一切凡夫都喜欢快乐,厌离痛苦。但是什么是快乐,却从一开始就没有弄清楚。凡夫所说的快乐,具体就是欲界的快乐和色界的禅悦,而这些以法宝的智慧眼看来,却统统都是苦难。它们苦在哪里呢?苦就苦在这些所谓快乐的背后,隐藏着更强大、更长久的苦苦。也就是说,想要尝试这些快乐的凡夫,在不久之后,就要面临着难以承受的苦苦。因此佛陀非常智慧,非常贴切地给它取了一个坏苦的名字。
因此坏苦就像一杯毒酒,嗜酒的人喝起来虽然美味,但是后患无穷。有智慧的人,事先就会看到它们的后果,不会被它所诱惑。
人们常说人间的欲乐难以放下,比如说汽车、别墅、爱情等等。其实在欲界天人看来,人间的这些享用是那么地低级,比起他们的优越环境和男女之间的情爱,人间的生活就和猪的生活没有两样。同样,在色界具有禅定的天人看来,欲界天的享用,也是那么的低级,没有档次。色界初禅天获得的,就是断除了欲界追求的一种内在的快乐,因此叫“离生喜乐”。色界天在禅定的内在快乐上越来越深入,最后甚至意识到了禅定的快乐也是一种累赘,而进入到了纯粹的想心所之中去了,这样就进入到了无色界的禅定。
欲界和色界的快乐,都是会变坏的,会失去的。苦苦在之后还是会再卷土重来。所以都属于坏苦,是同样追求不得的。
那么修持境界高的一类外道,对于坏苦的厌离心是非常强的。他们为了消除他们所谓的业障,往往会抛弃现世的一切快乐追求,而专门选择苦行,比如一生都保持单腿站立,甚至有放火自焚等等事情的发生。
因此,作为内道的佛弟子,当自己对世间的一些追求割舍不下的时候,应该想想欲界天人、色界天人,他们可能正在可怜自己呢,甚至可以想想那些苦行的外道,他们为了那些错误的目标,都能够放下一切,精进苦行,那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去追求那些坏苦呢!
外道苦行的人能放弃坏苦,但是他们不知道坏苦之上,还有一层行苦。这是只有内道佛教之中才宣说了的。
所谓行苦,就是有漏五蕴(色、受、想、行、识)炽盛之苦。这应该从因和果两个侧面去理解。从果上看,近取的五蕴是从烦恼和业力中产生的,来源就非常的不清净;从因上看,只要有了近取五蕴,烦恼就会和它形影不离,因此必将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新的苦来。
要厌离轮回,必然要落实到厌离这个以行苦为本性的有漏五蕴上。
如理思维了这三种苦,获得了思慧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厌弃这个轮回。不净粪坑很脏,人一旦掉进去之后,会马上想办法逃离,但是这还比不上对三苦获得了思慧的人。那他们的心态像什么呢?就像一个人,掉入了火坑,周身的疼痛,和马上面临的死亡,会使他不顾一切的想逃离这个火坑。
但是仅仅厌离轮回的苦,还不能找到出离苦的办法。只有同时找到苦的根源也就是苦因,才有可能把它断除。
苦的来源是业力,业力的来源则是烦恼,烦恼的来源是我执、无明。这由我执、无明产生的业力和烦恼,就是轮回苦的根源。这个真理,是在集谛中揭示的。
因此一个修出离心的人,不仅仅要厌离三苦,更要厌离自己的业力和烦恼,厌离自己的执著我的我见。这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自己能远离任何增长我执的因素。
单有厌离,没有希求,就会产生消极厌世的逃避心理。而在灭谛的开示中,本师佛陀以他的智慧,告诉我们烦恼和业力寂灭后的解脱境界,也就是涅槃的果位。这对于修行者是极大的鼓舞。佛陀同时还在道谛中,详细讲说了获得这种解脱境界的真实方法。
对于一个已经对轮回产生了厌离的修行人来说,灭谛中宣说的解脱境界是他最大的希求和动力。而道谛中宣说的法门,则是他最大的依赖和安慰。
因此,只有把苦、集、灭、道四谛闻思究竟,产生了闻慧、思慧的人,心中才会产生真正到位的出离心。可以看出,这样的出离心,并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向上,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的。
大家要知道,对于现在的修行人来说,在开始修出离心的时候,最为重要的,是少欲知足,不对生活提很多的要求。应该减少,直至断除贪求世间八法的名利心。
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真正的出离心,那么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得人天善趣的因,而不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正因。而一旦在心里生起了真实出离心,即使还没开始持戒修行,就已经产生出了趣向解脱的功德。如果有出离心摄持,那么所作的事情不论功德的大小,就算是给猫狗喂一餐饭,或者能对五戒中的任何一戒受持上一日一夜,都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殊胜资粮。
但同时也要知道,出离心是进入小乘修法的敲门砖,是小乘修法的开始,它并不是小乘修法的全部。在具备了真实的出离心之后,修行的重心,就应该转移到获得无我的空性慧上去了。因为出离心是为了要厌离轮回,希求解脱。要知道产生轮回,障碍解脱的那股力量,是来自于我执。因此,要断除我执,必须要证得人无我的空性慧。在法称菩萨的《释量论》中,就明确地开示了解脱道的入门修法是出离心,解脱道的根本修法是人无我的空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