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亲友书》讲解(一)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3575
  • 分享到:

达真堪布宣讲于2016年6月5日 (视频在线)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给大家简单地讲《亲友书》,这里面的道理以前都讲过,大家也知道一点,但是龙树菩萨是真正的成就者,也可以说是菩萨再来,佛在《楞伽经》中有授记:“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还有很多其他的佛经里也有类似的授记,龙树菩萨弘扬的主要是大乘佛法,尤其是《中观》之见解。这也是佛《般若经》的内容,但是之前并没有单独公开弘扬。这里讲的是破有无边等一切边。

佛在《般若经》里也讲了《中观》的见解,但都是以比较隐蔽的形式讲的。《中观》是成就者的所取境,也是诸法的究竟实相。佛在《般若经》里没有明确地分明能取和所取,龙树菩萨主要宣讲的是所取境,也是诸法的究竟实相,无著菩萨也可以说是弥勒菩萨的《显观庄严论》里宣讲的是能取智。所以龙树菩萨是佛亲自授记的,也是真正的成就者,是菩萨再来,他所说的这些都叫金刚语,有不共的加持。我们有这样的学修机缘,这也是宿世修来的福报,大家应该珍惜。

虽然这些内容以前学过,也明白了一点,但是我们今天再次学修,也是很有必要的。以前没有明白的,现在可以明白。已经明白了的可以增长智慧,未产生的智慧能产生,已产生的智慧能增长。

《亲友书》中的亲友指亲密之友,主要指龙树菩萨的亲密之友——乐行王。乐行王是印度的一位国王,对佛法非常有信心,也特别精进,对佛教事业有一定的贡献。当年龙树菩萨在那里待了很多年,后来离开了,就以写信的方式教诫国王,《亲友书》是给国王写的信。

什么叫善友?应该是无论行住坐卧都不离开佛法,不离开善法,互相鼓励,共同进步。行住坐卧是指一起出门,一起绕大殿。这时不应该说绮语,绮语是指说一些没有用的话,说一些是非,大家可以观察观察自己:我刚才跟他一起绕大殿或去阿坝的时候,说了很多话,都说了些什么?是否有意义?自己观察一下就知道了,都是绮语,是十种恶业里的语恶业,所以要断除绮语。

善友之间说的应该都是佛法,都是增长善根的话题。比如在一个寮房里一起住,让大家止语,但是都做不到,没有止语,说话了,到底说什么了?有些经常说一些是非,或者世间的舆论,有的说世界上发生的新闻,这都有什么意义啊?都已经发生了,对你没有利与害;有些人说的是破坏僧团、染污道场的话题,这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做为一个学佛人、修行人,应该说一些有意义的话,行住坐卧都不离佛法。

当时龙树菩萨给乐行王写了一封信,叫《亲友书》。虽然只是一封信,但是被后人称为论典。什么叫论典?论典不是普通的书,它有遣除烦恼和痛苦的作用,有这样的能量,不是所有的写作或著作都可以称为论典。佛教讲的论典能息灭贪嗔痴等烦恼,至少能让众生从三恶道中得到解救。《亲友书》可以说是论名,也可以说是书名。

“顶礼文殊童子” :这是译礼。这部论典是龙树菩萨造的,当时可能是用梵文写的,梵文翻译成藏文的时候,大译师嘎瓦巴顶礼文殊童子。这不是《亲友书》的内容,也不是龙树菩萨说的,而是译师为了能使翻译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违缘,让翻译顺利圆满而祈祷自己的本尊。这样可以得到本尊的加持,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所以他做了这样的行礼。

文殊童子——文殊菩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智慧的总集,“童子”指远离衰老,是童子身。文殊菩萨已经成佛了,但示现的是十六岁的童子身。文殊菩萨有世俗谛的文殊菩萨和胜义谛的文殊菩萨。从世俗谛的角度讲,他出现的时候是童子的形象,站在胜义谛的角度讲就是诸法的事实真相,不增不减。接下来是劝请谛听。

为令堪德善妙者,希福我依佛尊说,
稍许集成圣梵音,汝当恭敬而谛听。

龙树菩萨跟乐行王说:你应该恭敬谛听。内在的恭敬指心里有恭敬心,即感觉珍贵、稀有、难得。今天你们在这里听法也是一样的,心里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若是没有就得不到法。我在这里即使讲再多的真理也没有用。谛听外在指专注,就像野兽听琵琶的声音一样专注,有人射毒箭也觉察不到。有没有做到洗耳恭听?有没有把耳朵竖起来?若是没有很难得到佛法。

龙树菩萨对乐行王的要求是恭敬谛听。因为有如下理由:

第一,你是被称为法器的人,因为你进入了佛门,对佛法很有意乐,大家都觉得你很有善根,你是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徒,所以你要恭敬谛听,你要给大家表法。乐行王身边有很多追随者,若是他对佛法没有恭敬心,不恭敬谛听,会影响其他人。

第二,你想解脱,想成佛,就要恭敬谛听,这样才能增长智慧,增长善根。这里是正法道场,这里讲的是佛的教言。今天大家到这里来,如果首先能做到恭敬谛听,就能增长善根。你不是想解脱、想成佛吗?我们这些学佛的人野心够大的,“我要解脱,我要成佛。”这都是超越的境界,只有你的善根增长了,智慧增长了,才有希望获得解脱,获得佛果。

今天大家到这里来,虽然对有些人来说以前都听过,没有新的内容,而有些人可能刚接触,也没有听懂。但是不要紧,只要做到了恭敬谛听,本身就有意义。虽然说听不懂,但也不可能完全听不懂,可能也听懂了一点点。

世间的知识是无法跟佛法相比的,学了二十年、三十年的世间知识,不如你在一个小时当中明白、知道的一点点佛理。因为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智慧,二者不一样。增长善根的同时也增长了智慧。

有的人觉得以前听过,没有新的内容,但是今天如果你在这里恭敬谛听,会增长内心的智慧。也许你能感觉到,也许感觉不到,但是你的智慧都在增长,明白和明白不一样,都是有意义的。能增长善根,能增长智慧,解脱也有希望了,成佛也有希望了。我们总说:“我要解脱,我要成佛。”只这样说是没有用的。若是真心想解脱成佛,就要积累善根,增长智慧。

有的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是为了得到世间的福报。善根增长了,智慧增长了,才会得到这些福报和利益,这些都不是无缘无故来的。所以,今天无论你以何种心态和目的到这里听法都一样,都是有意义的。当时龙树菩萨跟乐行王说:你不是想解脱,不是想成就吗?这样你应该恭敬谛听。

第三,原因是因为我依佛的教理而讲,这里没有自己的分别念。当时乐行王对龙树菩萨十分恭敬,十分有信心。龙树菩萨告诉他,如果以我自己的分别念讲,你可以不恭敬谛听,但我是依佛的教言而说的,句句都不离佛理,句句都是佛法,所以你应该恭敬谛听。

要求别人恭敬谛听要有理由,所以龙树菩萨给他讲了三个理由。龙树菩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乐行王。龙树菩萨具有慈悲之心,什么叫慈悲之心,他想拔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安乐,他是菩萨,相续中已经产生了慈悲心。我们真心想摆脱痛苦,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摆脱痛苦;我们真心想获得安乐,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获得安乐。但是我们现在的慈悲心不是真的,而龙树菩萨不一样,他已经放下自我了,已经没有我了,只是为了众生。

什么叫放下自我?指没有“我”了,不为“我”了。没有“我”怎么能为“我”呢?没有“我”就不会为“我”,那么剩下的就是利他了。所以龙树菩萨是真心实意的,特别渴望拔除乐行王的痛苦,给予他安乐。

龙树菩萨说,我可以给你宣讲佛法,给你佛的窍诀,通过写信的方式。他没有别的目的,就想给乐行王佛的窍诀,讲佛的教理,但他担心如果对方不恭敬谛听,很难成功,他的愿望就无法实现。所以在第一句就叮嘱乐行王:你要恭敬谛听。他担心乐行王心里有疑问,会问为什么,于是就给他讲了三个理由,以此劝请他恭敬谛听。我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一个智者,你不能不按照我的要求做,不能不恭敬谛听。给他讲的理由很正确,也很真实,乐行王不能不接受。

现在有些人不讲道理,这种人不叫智者。我们讲的句句都言之有理,句句都真实不虚,如果你不接受,你就不是法器,你就是不讲理。不是谁都可以听闻佛法的,不是谁都可以成为法器的。

那什么样的人可以听闻佛法?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法器?有三个条件。

第一,不自私。《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讲了四种正确的想法,也叫依止四想。佛在《华严经》中讲,上师为名医想,佛法为妙药想,自己为病人想,学法、修法为医病想。

同时经中也讲了四种不正确的想法:上师为獐子想,佛法为麝香想,学法、修法为去掉獐子身上的麝香想,自己为猎人想。取到了麝香,就不要獐子了——只要自己能学到知识,学到东西就行。

这是不正确的四种想法。这就是自私的人!还有的人,学到了一些东西,有一点成就,就忘恩负义了。这样的人不是法器,不可以听法。法利益不了他!佛、菩萨都是慈悲的,一个具德的上师也是慈悲的,但是对他没有利只有害。因为无论以佛法还是以上师为对境,造的业都非常严重!

我经常强调恭敬恭敬,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若是没有恭敬心,还不如不听法,不学法。想听法,想学法,必须有恭敬之心!所以自私的人是不可以听闻佛法,成为法器的。还有些人赞自宗谤他宗——贪着自己的宗派,诽谤他宗。

第二,有智慧。你要有这种接受能力,消化能力。有的人根本就没有接受的能力。比如今天学因明或学中观,根本听不懂,那么这些对他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以恭敬心谛听,至少也能积累善根。最好有智慧,就是有这种消化的能力,接受的能力。

第三,有希求心。特别想听这个法,想学这个法。如同饥饿的耗牛吃草一般,不间断地用心吃,恨不得一口把所有的草都吃尽。但是没办法,只能一口一口吃,即使这样,也是很用心、很着急地吃。如果我们学法没有这种急迫之心,还是没有精进。很多人怀疑佛法,这个法是不是正法?是不是佛法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不是佛法解决不了问题,也不是你所学的法不是正法,主要是你自己没有希求心或希求心不强烈,这样学法没有效果。

必须要有希求之心!这次无论大家是来听法还是参加百日共修,都要有这种希求之心,每天都要学透、学尽。今天你们听《闻法方式》,学透、学尽了吗?没有啊!还好高骛远,还想听更高的法,还想修更繁琐的仪轨,这样修行不如法。所以要有希求心,这样才可以成为法器,才有资格听闻佛法,才能得到真正的佛法。

佛在《涅槃经》里讲,我们要到达彼岸,要成佛,要具足四个因。

第一,亲近善友,远离恶友。你跟恶友在一起会造恶业。跟他一起要么杀生、偷盗、邪淫,要么说离间语、妄语、恶语、绮语;跟他在一起心里会生贪心、嗔心、害心、邪见。“远离恶友佛子行”,远离恶友很重要,首先要远离恶友。有些人刚开始很好,后来因为跟某某人关系好了,接触得频繁了就变了,邪知邪见特别多,特别重。跟他要好的人,经常说佛的过患,上师的过患,同修道友的过患,自己也会生起邪见,因为你还没有定力。如果你有定力就不会受影响,如果没有定力就要远离,不要跟他在一起,这是远离恶友。

然后是亲近善友。亲近善友就是跟他一起时,自己的身口意会变得清净,变得调柔;跟他在一起,自己会变得很有善根,很慈悲,很有智慧。这样的人就是善友,首先要观察这个人的品德、品性,是否正直、稳重、善良。

正直是无论何时都能换位思考。不是我们开法会时吹的东玛那样,这边很细很细的,那边是很粗很粗的。给别人讲行,落在自己身上一点都不行,不能这样。什么叫正直?无论何时都能换位思考,自己是如此的,别人也是如此的,不能太自私。

稳重主要指信念坚定,不轻意相信他人。无论是对法,对上师,还是对朋友都不能轻意相信。一个智者肯定会通过智慧观察!观察好了,确定了“这个法对了,这个上师对了,我要依止这个上师,我要学这个法”,就不能再变了。如果变了就是不稳重的表现,但没有观察好或选择上有一些错误,就不能再坚持。如果继续下去,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如果通过智慧去观察,自己确定了,知道这是正确的,就不能再变了,再变就是不稳重,是人格的问题。

善良指希望他人好。比如他人得到了利益,得到了领导的表扬,拿到了奖金,自己心里很高兴“太好了”,希望他人能再好一点,有这种心叫善良。

然后再看这个人的戒律是否清净。当然,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一个凡夫不可能不犯错误,不可能不犯戒。但是他特别重视自己的戒律,特别在意自己的戒律,轻易不犯错,不犯戒,一旦犯了错,犯了戒,会追悔莫及的。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戒律清净。重视戒律,非常珍惜福报,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戒律清净。

然后看智慧,这人是否有智慧。如果有智慧就能帮助你。

善知识善友非常重要!当时佛告诉阿难,一切的成就来自于善知识与善友,第一个亲近善友,《普贤行愿品》里讲生生世世都能亲近善友,不舍善友。

第二,专心听法,用心听法。我们看书要很专心、很用心的看。现在有些人看书,就像看小说一样。很专心的听法,很用心的看书,不是那种蜻蜓点水式的看,真正看明白了,听明白了,这也叫智慧,这是闻慧。这是一种初步境界,这是很肤浅的智慧,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解决不了烦恼,解决不了痛苦。有些人说,能解决,我当时听某某法师讲法心里很喜悦,一切烦恼都消失了。这可能是一种觉受,不是真正的明白。有些人听法就是找感觉,心里有感觉,喝了一点点所谓的“心灵鸡汤”,是不是明白了?不是,明白是反复听,反复看,看透了,明白了才是闻慧。

第三,思维佛理。闻慧之后再思维观想又不一样了,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很多智慧,这是思慧。

第四,如法修持。思慧有一点力量,能起一点作用,但力量不大,起不到太多的作用,也许能解决一些粗大的烦恼、痛苦,但是解决不了一些细微的烦恼痛苦。有了思慧以后,再如法修持,即在生活、工作中,在行住坐卧、吃喝拉撒中去反复感受、反复体会,这叫如法修持,这个时候又会产生智慧,这个智慧叫修慧,它才有力量。

闻慧、思慧、修慧这三种智慧,最后是一体的。刚开始先有闻慧再有思慧,然后是修慧,最后如戒定慧三学一样,都是一体的。要获得解脱,要获得佛果,就要具备这四个因,这是一个学佛的人,听法的人要具备的条件。

下面我们接着讲偈颂。

佛像纵然以木雕,无论如何智者供,
如是我诗虽拙劣,依妙法说勿轻蔑。

无论是何种材质的佛像,即使是用木头雕刻的,有智慧的人也会恭敬供养的。“无论如何”指无论是何种材质,何种形状的佛像,也不能轻蔑。当时印度的文化特别发达,写诗的人特别多,龙树菩萨写信给乐行王,担心乐行王会因为书信语言质朴,没有华丽的语言而轻视内容。所以说给他写信,是依佛的教言而讲的,都是佛法。虽然自己的语言拙劣,没有华丽的词藻,但不能轻蔑,因为是依佛法来说的,所讲的都是佛法。然后以比喻来说明佛的身相,虽然塑佛身相的材质很不好,只是普通的木头、石头,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玛瑙珊瑚,无论怎样,即使再不值钱,但一个智者,一个对佛有信心、有智慧的人,仍然会毕恭毕敬、恭敬供养。这个教言特别重要。

现在科技发达了,这种东西太多了,精致点的,艺术感强点的,就觉得珍贵。有些寺院用珠宝塑佛像,在珠宝上刻佛像,有人就觉得很珍贵、很殊胜。而对书上印的佛像,根本没有恭敬心,随便踩在脚下,还说自己是信佛的人,学佛的人。把佛像踩在地下,因为是在纸上印的,就不觉得珍贵,不觉得稀有,这说明我们不是智者。若是智者,不分材质,无论用什么做的,都会心生欢喜。

佛在经中讲,我的像代表我,恭敬供养我的像跟恭敬供养我一样。作者用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怕乐行王看了不当回事,所以对乐行王说,不能轻蔑。寂天菩萨造《入行论》的时候也说过同样的话,我这里没有什么特别华丽的语言,也没有太多的修饰等。当时印度人特别重视这点,那时印度文化特别发达,写诗的人特别多,写的也特别美特别华丽。但我们宣讲佛法,宣讲真理,不需要特别华丽的词语。讲法说法不需要华丽的词语,需要有慈悲之心。是不是真心想拔除他的痛苦,给予他安乐?如果你是真心的,说的话才有能量,才有加持。

你能真心对待,不要说人,就是外面的树、草都会被感化。江本胜博士用水试验过真心的能量,人就更不用说了。人有灵魂,一定能被感化。此处讲的真心,不可以掺杂杂念。有人认为:我对我的儿女是真心的,我对我的家人是真心的。站在你的角度讲都是真心的,但有私心、贪心、嗔心等都是有染污的,我们讲的真心是没有染污的,

佛法里讲的慈悲之心,在没有我执我爱的情况下,在没有自私自利的前提下,真心想拔除对方痛苦,给予对方安乐,真心希望对方离苦得乐,这种心叫真心。有这种心,你所说的话就有力量,你所讲的法就有加持,可以入众生的心,可以感化众生,这个很重要。

虽然现在我没有真正的慈悲心,但是每一次给大家讲法,我都会忆念,会调整心态:“愿以我的法药,以我的智慧,能让众生离苦得乐……”这样虽然力量没有那么强,但是也有力量,也能感化人,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摄受。你有慈悲心,才能摄受众生,感化众生;如果没有慈悲心,没有真心,不能摄受众生,也不能感化众生。

你们可能也有慈悲心,但不长久。这种真心或慈悲心,有一种吸引力,不让人离开,这些人也无法离开。这种真心、慈悲心很重要,有它们就可以摄受众生,利益众生,所以要真心对待众生。不用花言巧语,不用讲华丽的语言,有真心就行。

我们看看那些大德高僧写的书,讲的话,都是生活上的一些事情,用的是一些很普通的话语,但是却有一股力量,这叫加持。华智仁波切写的诗非常有名,他不仅有智慧,还特别有才华。但是他写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用的是普通的语言,讲的是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没有更深的佛理,却很有力量。为什么很多人那么珍惜,看《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很受益呢,这里有一股我们看不到、摸不到能量,这叫加持!这个能量或加持是怎么产生的?这个能量来自于他当初的发心。他是真正为了众生,以慈悲心撰写的,所以这本书有这种能量,这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给别人讲一些法或道理,如果出自真心,有慈悲心,就有能量,就有加持。如果没有这些,就观想佛或上师与自己融为一体。自己即是佛,佛即是自己,自己即是上师,上师即是佛。自己所说的话都是佛说的话,自己所说道理都是上师说的,这样也有能量。因为一切都以自己的意念,这些都很重要。花言巧语,华丽的词藻,都没有多大意义。当时龙树菩萨给乐行王写信的时候就是这样说的。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