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 作者: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 分享到:

第三十八则:淫心不除仍有苦

拙衲有至友××君,出身书香之家,幼承庭训,不敢作男女非礼之事,但×君昔时初入社会,少年得志,常为诸少女追求之对象,于是倚翠偎红,日与百花为伍,他人羡其艳福不浅,而×君却持身如玉,决不作苟且之事。然而未证圣果之人,淫习未除,每当耳鬓厮磨之际,不免流出不净,久而久之,一念淫事,即出不净,渐后竟至见色遗精,戕害身体,莫此为甚。是故犯此事者,大多夭寿,早赴枉死城;其幸存者,则未老先衰,腰酸背痛,百病丛生,悔之晚矣。某君今才过半百,弱如八十老翁,近日皈依佛门,特请我以此事劝诫诸青年僧,严持净戒,少接近女性为妙。余因有所感,特为书其书,以诫诸沙弥。

余友某师早年卧病台北时,某夜梦与人行淫,醒来觉惶愧万分,因又按先师‘若梦中不能念佛,应即至佛前叩头痛切忏悔,精诚念佛,力竭声嘶然后已’之例,立即奔赴佛堂,求哀忏悔,并伏地痛念佛号,力竭方休。至今迄未再梦。足证佛力不可思议,特在此提供诸位同学作参考。

录自《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页三十八

第三十九则:一切女人是我母

理哲尼,俗名周丽霞,年青秀慧,台北市人,与我素不相识。当入学考试时,我初次见到她,忽突口说道:‘此人来求学,是我之大幸。’说后,自己亦不知怎出此言。开学后,只觉得她对我特别关心。我怕是宿世怨家,心存戒惧。我规定学僧来我处,须二人以上才可上楼,她却常一人来,我每次制止她,她都说:你比我父亲还老(后来我见到她父亲,确比我年青),我把你当作父亲看,所以我要照顾你,我要来就来,别阻止我。虽严词诃斥亦无效。

今年夏,她左足患风湿。本视学僧如儿女,此时对她尤甚,常领她到远近各地求医。当我藉病离开南光佛学院时,她亦随来护国寺照顾我。某夜我在护法神殿,看到她独自送药入我房去,我又想到她,是怨是亲?即请护法神慈悲指示。是夜梦我立护法神侧,忽报我母亲来,随即见理哲师入,我伫候良久,未见母至,回头见到理哲师,心想莫非她是......即醒。忆昔我初出家时,尝发心办男众佛学院,培育僧才,续佛慧命;但亦愿办三届女众佛学院,以报母恩。然而她亦曾梦到我是她父亲,又梦到我乘宝莲华到西方去,对她说:‘孩子来!与我回到西方去。’佛说六道轮回诸众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亦尝为其父母,信然。

录自《广化律师亲笔日记》页三二二~三二三

第四十则:振教广化诸众生

华严禅师宴坐禅房,有二居士,联袂来入,说是有志匡时济世,欲想创办一所学校,以培植青年志士,为民前锋。曾经向命相家请教,据说我们“时运不济”,因此疑不敢决,再来叩师请教“命运有定数吗?”。禅师答道:‘命无定数。《易经》教人趋吉避凶,若命有定数,吉怎么可趋,凶又怎么可避呢?所以《书经》说:“惟命不于常”。《诗经》教人“自求多福”。至于我佛门中,内从心求,有求必应,求富贵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可见命无定数。你们只有检讨办学的初衷,是善是恶?若是恶心,则此事不可行,以免受苦报。若是运善心行善事,便应毅然决然,尽力做去,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人定可以胜天,终必成功。’二居士欣然辞出。少顷又来二人,系欲官商勾结,偷税舞弊,因命相家说他们流年不利,特来请教“命有注定吗?”禅师答道:‘怎么没有呢?常言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古书记载,从前有一个贫士,见客失落一串钱,行前去拾乃一草绳,于心不甘,远立停看,又一人来拾钱而去。他即赖说是他的钱,夺将过来,将此钱买了一条鱼一瓶酒回家,正欲生火煮鱼时,猫来衔鱼逸去,投石打猫,猫未打著,反将酒瓶打破了。由此看来,不是命有定数吗?所以为人应守分安命,莫贪非分之财。’二人听了,垂头而去。

这时侍立在侧的小沙弥大惑不解,长跪问道:‘为什么第一次二居士问:命运有定数吗?师说:命无定数。第二次二客来问:命有定数吗?师说命有定数。这是什么道理?’师晓示之曰:‘命运之学,是我国固有文化,始创于西周高士王诩(即战国苏秦、张仪之师)世称鬼谷先生。命数虽是有前定,但是只有凡夫,才会为命数所注定,若果豪杰之士,能自立新命,命数是称他不住的。何以故?所谓命者,即过去生中所造之业报。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既有因果之率,即有宿命之数。故知命运的定数,即因果的定律。佛说:“业由心造,业随心转。”算命先生所知道的命运,是此心过去生中所造之定业,所谓“业由心造”。知道宿命贫贱,而能发愤努力,起善心,说善言,行善事,力行众善,广积阴德,亦可转贫贱为富贵;若自恃宿命富贵,便贡高我慢,多行不义,亦必然转富贵为贫贱,此即“业随心转”。命数如是,故对正人君子,欲行善事,宜告之,命无定数,以促其成功;小人们想贪非份之财,当告以命有定数,以阻其为恶。’小沙弥再拜谢曰:‘问一得二—得闻命运之理,又得知大士度化众生通权达变之方也’。

(编案:‘华严禅师’者,律师自称也,故本文题为‘振教广化诸众生’,以符本书编辑之用意。)

录自《醒世周刊》第二十四期

下篇

第一则:养徒不教师之过

《五百问经》说,迦叶佛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度了很多的弟子,其中有一个弟子经常做不如法的事情,做师父的不提醒他,也不管教他。由于他不断的造罪,使他命终之后堕为龙身,它的鳞片里都有各种虫子咬它,全身都是难堪的痛苦。后来忍不住了,它就观自己的宿命,想知道过去生中到底造了什么罪,要受这样的果报,一作观才知道它的前生是在人间作沙弥时,自己不持禁戒,师父也不调教、也不管,所以才堕为龙身受苦报。知道了宿命之后,它就起了嗔恨师父的念头,决心要找师父报仇。正当它在发这个嗔心的时候,刚好看到它以前的师父与五百人乘船要渡海,船到海中央,这条龙就游出水面拦住了船,要捉它的师父。同船的人就问它原因,它就把以前的事情告诉他们,众人听了以后,也莫可奈何,为了全船人的生命,就要去捉比丘交给龙,那位比丘说:你们不用来捉,我自己会跳下去。于是就自己投入水中,丧失了生命。这是《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第十卷二十五页上面记载的故事。另外在《四分律》上也有记载,作弟子的若是犯了十四种过失,师父知情而不问过、得重罪。

录自《戒学浅谈》页一四八~一四九

第二则:慈悲为成佛之本

梵网经说:‘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食肉之人,杀生自肥,这就是残忍的行为;将这种残忍之心,推而广之,可以损人利己,无恶不作。食肉之人,畜类众生,见到他的身子,闻到他食肉过后身上发出的臊气,舍之远避,例如屠夫入村,狗见惊吠。素食之人,心存仁慈,日益增长,推而广之,一切众生,皆可喜可爱,皆欲与乐拔苦,这就是慈悲为佛道之根本的原理。至若《大智度论》卷十一记载:往昔雪山中,有一仙鸽,生活优游自在。有一天,鸽见一人,为大雪弥漫而失道,穷厄困苦,饥寒交迫,命在须臾,鸽见此人,大发慈悲心,即飞行求火,聚薪燃之,为此人烤火取暖;又复以己身投火自焚,以施此饥人果腹。仙鸽以此功德,后来转世成佛,即释迦如来。这是慈悲为佛道之根本的事迹。我国儒家有‘君子远庖厨’之说,古时候齐宣王,以羊易牛,孟子许其不忍之心,推恩及人,可以王天下。这和佛教的素食可以增长慈悲,以及慈悲为成佛的根本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东西二方大圣人,世出世法,各臻极至。真使我们凡夫众生,赞佩不已。

录自《素食的利益》页二二~二三

第三则:出家志在断烦恼

这里列举三位古德,以作后人借镜。胁尊者中天竺人,住母胎六十年始出生。初为梵志师,年将八十舍家披缁,城中少年诮之曰:愚夫朽老,一何浅智,夫出家者,有二业焉,一则习定,二乃诵经,而今衰老,无所进取,滥迹清流,徒知饱食。时胁尊者,闻诸讥语,因谓时人,而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教理,不断三界欲惑,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中略)绵历三载,学通三藏,断三界欲,得三明智,时人敬仰,因号胁尊者。尊者八十多岁,尚且白天看经,夜间坐禅,不眠不休,精进求道。今年少比丘放逸贪睡,看到他能不愧煞。

高峰妙禅师,宋朝末年,在天目山修行,住悬崖上,名曰‘死关’,去其梯,人不能到。立愿三年不沾床橙,遂得悟道。出家人应效法他精勤办道,纵然不能和他一般——不沾床座,亦万万不可贪染高广大床。

唐悟达国师,法名知玄,学贯三藏,颇多异迹,受懿宗皇帝赐沉香宝座,得人主恭敬,一念骄慢心起,即于座上,见一珠飞入左膝间,旋隆起痛甚,状如人面,号人面疮,百医束手,乃赴四川九龙山,亲请微时在京师所遇之神僧治疗,幸蒙赐以慈悲三昧水洗之。在他将要用水洗时,人面疮忽作人言:‘且慢用水,让我说出此一因缘:公是汉袁盎,我乃汉晁错,七国之乱,为公一言,将我腰斩东市,此恨警欲报复,公十世转生为高僧,欲害无由,此次因公受皇帝沉香宝座,一念骄慢心起,道力退失,故得乘虚而入,报复夙仇。今蒙西天迦诺迦尊者相解,此后不复与公结怨了。’洗以三昧水,疮立即平复。试看十世高僧,一念受用心,尚损福招报;我们凡夫僧,岂可贪图受用耶?

录自《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页七六~七七

第四则:严秉禁戒降恶龙

《杂宝藏经》:罽宾国有一恶龙作大灾害,有众多罗汉各尽神力,驱此恶龙不去。尊者祇夜多后到龙所,三弹指言:‘汝今速去,不得住此。’龙即远去,不敢稍停。诸罗汉白祇夜多言:‘我等尊者俱得漏尽平等法身,云何尊者而能若是?’夜多答言:‘我从凡夫已来,严秉禁戒,护持突吉罗轻罪如四重无异。今诸仁者不能动此恶龙者,或戒力有不逮耳。’

录自《五戒相经笺要集注》页二○八

第五则:一心修道报亲恩

唐朝的黄檗希运禅师,当初去出家的时候,他母亲天天巴望著他还俗回家去孝养她,但是禅师并没有回去,只是一心修道。结果,他的母亲因此伤心而掉到水里淹死了,乡人很不谅解,都责备他不孝。禅师非常悲痛伤心的说:‘我之所以没有回来孝养母亲,就是因为想以出家修道的功德来超度母亲啊!佛陀说过“一子出家、七祖升天”,现在我要以所有出家修行的功德回向给母亲升天。’于是,他把母亲的尸体从水里捞起,就在现场火葬,举火的时候,他说了四句话:‘一子出家,七祖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语。’说完这话,引火一点,他母亲就在烈火浓烟的现场升天了。还对他说:‘儿啊!我真得好好感谢你,你为了我忍那么大的痛苦,不回来见我而努力修道,也正因为有你这个出家功德的回向,我现在才能升天,倘若当初把你叫回来而不让你出家,那么我今天就要下地狱了。’说完,袅袅上升,升天去了,众人见了这个景象,才了解禅师的苦心,并且赞叹不已。以上是黄檗禅师的公案,可以给我们作见证:佛陀是不会妄语的。

也由于这一段公案,我们可以知道:为人子女的,出家好好修行,以此功德回向给父母,使他们死后能升天享福,这种孝行比起俗家人那些做皇帝,做总统的,对父母所报答的恩德还要殊胜得多了。怎么说呢?等你能做皇帝、做总统的时候,父母年纪也大了,还能享多久的福呢?况且人间的福报比起天上,实在相差一大截。天上的福报不但殊胜,时间又长;人间的福报有限,时间又很短促。所以,你们若想真正报答父母的深恩,就要好好修行,一心办道,要想办道,首先要从持戒著手。如果你的戒行清净,功德殊胜,用这功德回向给父母,才是真正的大孝啊!

录自《戒学浅谈》页五二~五四

第六则:安心受报出三界

修行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祐,怎么老修行的人灾难还这么多?你们看,反而是愈有修行的老和尚,临命终时,可能大病一场、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今生、前生、无始劫以来,一定多多少少造了恶业,宿生的冤家债主看到他有修行,快要出离三界,怕找不到人可以还债,所以赶快找上门来讨债,因此他业障大、病苦多。最明显的例子是玄奘大师的师父——印度的戒贤论师,晚年的病苦难堪,文殊菩萨告诉戒贤论师:‘你过去二十世前是国王,因为暴虐人民,死了应该下臼杵地狱去受苦。为什么你没堕入地狱呢?因为你在临命终时闻佛号、经声,所以就没下地狱。之后,转世做和尚,而且是做了二十世的持戒和尚,累世冤家债主找不到机会向你要债。为什么今生找到你呢?因为你今生修持太好,加上前二十世的功德,今生一断气就直升兜率内院,等将来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时成佛,不再受轮回。那你二十世以前的那些冤家债主怎么办呢?所以今生叫你把臼杵地狱的重罪,转为重报轻受,你现在虽然没下地狱,这病苦的滋味,就如同地狱一样的痛苦。’戒贤论师听完了文殊菩萨的话,就说:‘我受不了,我想自杀。’文殊菩萨说:‘如果自杀,就会掉到地狱去,直接受地狱的苦报。’从这一点,你们要提高警觉,有修行的人,如果自问平生没有犯戒,到了晚年要是受了一点病苦,可能是了生死的情况,一定要忍耐下来,‘安心受报’,加速修行,必能出离三界。

录自《戒学浅谈》页三四三~三四五

第七则:不愿诵戒的苦报

在《法苑珠林》第九十卷中记载:六朝时代,刘宋国有一位出家沙门,名叫智达,他不诵戒,只是念经,念得很好。在他二十三岁的那一年,突然去世,死了一两天,胸口还有余温,大家就不敢将他入敛。过了两天以后,他真的还阳过来,就将在地狱所看到的情形,告诉众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他刚刚死的时候,来了两个人,一个站在门外,一个过来请他去坐轿子。原来这两个人是阴间的鬼卒,用轿子把他抬走,走得好快好快,一会工夫就到了一道红门的前面,一进门,堂上坐著一个人,戴著帽子又穿龙袍,坐在龙床上,很庄严的样子,这个人就是阎王爷。阎王爷看到他,就对他说:‘你身为出家人,怎么犯这么多罪过呢?’他一头雾水,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过。阎王爷就告诉他:‘你做沙门受了比丘戒之后,从来不诵戒,这不是犯罪吗?’这下子他没话说了。阎王爷知道他会诵经,就叫他诵‘法华经’,诵了三卷之后,就叫他停了,并且交待那些狱卒送他到地狱去受一点苦。两个牛头马面的人,就把他带走,走了几十里路,慢慢的听到一阵阵受苦的叫喊声,继续往前走,声音愈来愈大,叫得很难听,并且路上也愈走愈暗,后来就到了一个很高大的铁门前,铁墙也很高,这时候,他心想:莫非这就是佛经上讲的‘地狱’?糟了,自己到地狱来了,这下子真正害怕起来了,开始后悔当初在阳间怎么不好好修行,现在死了,来到这里,一切都身不自主了。唉呀!真正后悔来不及了。那两个牛头马面就把他拖入门内,里面一片黑漆漆,只有偶尔一点火光闪来闪去的(若在阳间替人诵经,没有诵完全,死后到地狱,就在这种一闪一闪的火光下补经),火光闪了一下,他看到一个人被牛头马面抓著走,他走慢了,牛头马面就用叉子叉在他的身体上,血就像流水一样流出来。接著向前走了约两百步,看到一个米囤(一种木制的桶子,上面有的用竹子或稻草围起来,专门装米用的)有一丈多高,两个鬼卒就将他丢到米囤里面的火中去受苦(因为他吃了施主的道粮,盗食僧食的人,就要受这种苦)。一般的米囤是装米,地狱的米囤,里面装的是火,智达在米囤里面被火烧得不省人事。过了好久才醒过来,那两个鬼卒又拉著他向前走,走到前面,看到了‘铁镬’,里面有热滚滚的油,正在煮著罪人,那些人痛得要爬出铁镬外面,牛头马面又把他们叉进里面去。那些爬出来的人很难看,眼睛突出来,舌头一尺多长,有的肠子都掉出来了,拖在地上,但是就没有断气,惨不忍睹。那两个鬼卒,正要把他拖到油镬里去受苦,他很害怕,就请求狱卒先让他拜拜佛,才把他放进油镬里面。于是他就至诚恳切的跪在地上忏悔,祈求佛菩萨保佑他免受这个苦。由于他以至诚恳切的心在求忏悔,罪业消除了,拜了好一阵子,抬头一看,油镬没有了,那两个狱卒又拉著他向前走,走到一座小楼前,门楼上坐了一个人,对他说:‘和尚,你是重罪轻报。’他走到楼上,突然碰一声,掉了下来,掉到他自己身上,就醒过来了,像是作一场大梦一样。经过这一番苦,这个智达和尚从此以后都按时诵戒,吃斋—不非时食,一切都很认真行持了。

另外一个故事是发生在隋朝。隋朝时代,有一个出家人名叫释慧昙,他的职事是寺中的当家,有点地位的人。有一年结夏安居的前一天,就是四月十五日,寺院里的僧众要诵戒,他持反对的意见,他说:‘戒有什么好诵的,常常诵,常常诵!现在应该请人来开示,讲有关参禅的工夫、成佛的道理,给我们学习,使我们早点开悟就好了,何必常常诵戒?’因为这个慧昙和尚有点势力,他的意见,大家都不敢违抗。这样一来,结夏三个月,没有诵过一次戒。到了七月十五日解夏那一天,大众僧要集合自恣的时候,看不到这个和尚。大家就到处去找,终于在坟场里找到他,他睡在古冢里面,全身流血,像是刀子划过的痕迹。他告诉众人说,有一个很高大的男子,拿了一支三尺长的大刀,在他身上划来划去,说他不应该改变布萨,不准大家诵戒,所以才要这样处罚他,使他受苦。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说不用诵戒了。

录自《戒学浅谈》页二六七~二七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