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历2558年 农历甲午年【马年】

皈依问答(十一):如何落实对法宝的皈依心?

答: 落实对法宝的皈依心,关键是要认识到法宝的功德,然后以十法行来落实对法宝的皈依。所谓法宝,包括证法和教法两部分,证法是戒律、禅定和智慧,教法是三藏十二部教典。圣法是诸佛的母亲,意思是说佛所具有的无量无边的功德,没有一个不是从教法和证法这个源泉生起来的。
对于如此殊胜的圣法,以十法行信受奉行,是最好的皈依形式。
十法行是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修习。
因为法宝殊胜无比,所以通过书写、供养、施他,可以迅速积累殊胜的福德。
书写即是恭恭敬敬地抄写;供养即是以香、花、灯等各种供品供养法宝以及讲法的法师;施他,即是流通法宝,包括印送经论、刻录光盘等等,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看到、听到殊胜的佛法。
听闻、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是听闻法宝,获得闻慧的具体方法。
听闻即认真地听闻法师的对经论的讲解;披读即认真、恭敬、深入、细致地阅读经论;受持,即熟记、不断温习学过的经论;开演即将所学的法义传授给他人;讽诵即不断念诵经论。
思维即透彻研究法义,获得思慧,将经论中殊胜的见解转化为自己的见解。
修习即对思慧进行持续地串习,来对治掉自己的习气,产生出修慧。
十法行是皈依法宝的具体形式,正是因为法宝所具有的遣除一切过失,产生一切功德的作用,所以应该恭恭敬敬地进行书写、供养、施他,以及认认真真地进行闻思修行。从一位佛弟子对十法行是否精进地行持,可以看出他对法宝的皈依心是否已经产生,是多还是少。

皈依问答(十二):请对照十法行,反省自己对法宝的皈依心是否已经生起,若已生起,是否深厚?

答: 十法行是对法宝皈依心的具体体现,其中的核心是最后一个法行——修习,因为只有通过修习,才能够获得殊胜的证法。要进行修习,必需先获得思慧,这就要进行如理的思维,而要进行如理的思维,必需先具有闻慧,因此先要闻法,闻法的形式,具体有五种,即听闻、披读、受持、开演、讽诵。闻法是思维的前行,思维又是修习的前行,因此在闻法与思维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在为修习的正行做准备。
一个通晓了佛法的功德的人,就会从内心中对佛法油然而生皈依之心,并希望品尝到法宝的甘露法味,因此他会非常迫切地想修习法宝,而为了修习法宝,就会自动去闻思,同时会因为对法宝的无比崇敬,他会自发地去书写、供养、流通。大家奉行这十法行的程度,可以看出自己对法宝皈依心的有无与深浅。

皈依问答(十三):为什么无上导师即佛宝?

答: 要能引导众生到达真正的解脱者,引导者必须具备智悲力三种功德。导师释迦佛的色身虽然已不在我们这个世间,但是他宣说的教法还留在人间,对他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字字句句经过现量、比量、教量三种观察,可以发现导师佛陀宣说的是缘起性空符合法界实相,而外道所宣说的都不是缘起法,不是自生、他生,就是共生、无因生,都违反了法界实相,而且佛陀宣说的法宝都确实能够止息三有。这样从法上,就可以很明确地断定,说法者佛陀决定具有现见正法的智慧;而且对这样殊胜的法道,他能毫无自私地对一切众生宣说,这就说明他具有为他人宣说的大慈悲;而且通过这样转妙法轮的善巧方便,确实起到了使有缘众生截断三有衰败的作用,这就说明他具有大威力。因此说一切世界中,最最殊胜的导师,即是断证圆满的佛宝。
佛陀为众生引导了解脱之路,佛陀所引导的,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条解脱之路,因此说无上导师即是佛宝。
因此众生要对佛陀生起深深的感恩,感谢佛陀为我们显示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并应该虔诚地祈祷佛陀,祈愿佛陀能加持众生的身心相续,能早日、顺利、圆满地走完佛陀给我们指明的光明的成佛之路。

皈依问答(十四):为什么说无上救护即法宝?

答: 法宝是导师佛陀救护无边众生的无上方便,是众生摆脱凡夫的业障身,获得清净的解脱果位的殊胜方法,法宝中所开示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一切外道法门和世间学问中所根本不具备的,因此说无上的救护是法宝。也就是说,众生只要努力地闻思修行,并且证得佛陀所慈悲宣说的种种解脱法门,就能获得暂时以及究竟的救护。
佛陀是医王,具有最高的医疗水平,能医治世界上一切苦因苦果之疴疾。世间的医生诊断后,依靠药物来疗治疾病,而导师佛陀则是针对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病、业障病,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意乐等特点,开出了八万四千种法门的药。一个人病重时,会极度地信赖医生,会严格地根据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地服药,这样病就会治好,同样,烦恼与业障深重的众生,也应该认识到自己已经病入膏肓。尽管如此,也并非无药可救,如果完全按照佛陀的嘱咐行事,闻思修行佛陀提供的药物——能提供无上救护的法宝,就能很快病愈,获得种种暂时和究竟的安乐。
佛经中说:“我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又说:“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即众生的导师佛陀教给了能救护众生的法宝,众生亲自去实践,去闻思修,就一定能获得彻底的救护。

皈依问答(十五):为什么说无上拔度即僧宝?

答: 因为僧宝具有“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的殊胜功德,所以对众生具有无上拔度的力量。僧宝四行的具体含义,可以参考《随念三宝经释·无尽吉祥妙音讲记》。
归纳而言,就是圣僧具有清净的证法——戒定慧三学的力量,对于没有证悟的凡夫僧来说,也因为与圣僧一起,组成了清净的讲经说法、闻思修行的团体,在精进行持内道的圣法,因而具备了无上的拔度力量。
众生如果能融入到清净的僧团之中,如法、精进地行持四行,则能被快速地拔度出轮回之苦海,这是僧宝无上拔度作用的最殊胜的体现。
僧宝的无上的拔度众生的力量,还表现在可以超拔众生脱离恶道等方面。如《佛说盂兰盆经》中导师佛陀对圣者目犍连尊者说:“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一力,乃得解脱。”又说:“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皈依问答(十六):要培养对佛法僧三宝的坚定皈依誓愿,首先必需获得什么样的信解?

答: 胜解信是皈依的根本基石,要培养对佛法僧三宝的皈依誓愿,需要对三宝的功德生起信解,而其中最关健的,是对法宝的功德生起确定无疑的信解。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随念三宝经释·无尽吉祥妙音》中说:“总而言之,正道圣法若以理成立为真实,则于学修圣法之僧及学修究竟之佛,将会产生信解。因此,若以对如来具有四谛甚深缘起之理产生真实定解的方法,励力精勤,对三宝将会产生不退转的坚固信心。”
三宝的核心是法宝,导师佛陀是通过闻思修法宝,而获得圆满智慧、大悲与度化众生的能力的,佛陀度化众生的最有力的方法,也是通过教导佛法,使众生通过闻思修行,获得证悟。佛陀对众生的最大的恩德,就是留下了能够获得暂时与究竟利益的殊胜佛法。
僧宝也是因为和合共住而闻思修佛法,才形成了无上的拔度力量。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如是于真实僧伽及仅持僧相,亦了知为圣法宝之功德……”。
可以,如果对法宝进行了深入的闻思修,了解到法宝中所揭示的以四谛为核心的法理,完全就是世界的真相,这就对法宝生起了确信无疑的信解。这样的信解,不但会直接产生对法宝的皈依心,同时也会油然而生对宣说法宝的佛陀,以及正在修行以及弘扬法宝的僧众的信心。因此佛弟子们应该在了解并忆念三宝功德的同时,尤其要深入经藏,精进闻思修行,提升对法宝功德的信解,以此来促进对三宝的皈依誓愿。

皈依问答(十七):请解释“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的含义?

答: 这是导师佛陀亲口宣说的,是大小乘共同一致的皈依三宝的誓言偈文。如《最无比经》中说:“佛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获福无量。”又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说:“时世尊告诸苾刍,但有人来,求出家者,当问诸难。若无障难者,然后与受三归,即令合掌胡跪,当自称名,尽一形世,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后与受五学处、十戒、二百五十戒,广如余说。”
“皈依佛,两足尊”:就是在两足尊的诸佛前作皈依。“两足”指长有两足的人类与天人。“尊”是殊胜的意思。佛陀度化的弟子虽然遍于凡夫的六道之中,但善根成熟的众生主要是以善道中的人类与天人为主,佛陀的十大名号之一的“天人师”,也是指佛陀是天人与人类的导师的意思。另外,在获得了出世功德的四类圣者中,佛陀是声闻阿罗汉、缘觉阿罗汉,以及菩萨这前三类圣者的导师。由此可见佛陀是一切有情之中最为殊胜的。
在念诵“皈依佛,两足尊”的时候,就要以对伟大的导师佛陀无比殊胜的认识,立下在生生世世中都以佛陀为自己唯一导师的誓愿。
世间上的人,没有经过理智、深入的观察,会对他有限的视野中有力量的对象,生起类似皈依的心,比如天龙八部、邪魔外道、帝释天、转轮圣王等等,甚至会对暂时看起来神通广大的官员、富商,或医术高明的医生等等也会生起明显的依靠心里,但是在发下了“皈依佛,两足尊”的神圣誓愿后,就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情况,无论面对谁,都会明确地以人天导师佛陀为唯一的皈依之处,而不可能对像上面说的那些对象生起一丁点的皈依心。
另外,众生皈依的佛宝,不仅仅是大家熟知的悉达多太子修行成就后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而是包括了十方三世的一切法、报、化三身佛。诸佛从自利和他利的角度,分为法身和色身;从自性、显现以及种种化现利益的角度,可以分为法报化三身和自性身;在报身当中还可以分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中,一到七地的菩萨所见的,八到十地的菩萨所见的,十地金刚喻定显现的,也都各不相同;在化身当中又可以分殊胜化身、种种化身和工巧化身等,都在因地最初是示现大慈大悲大愿,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后成就自他二利圆满的佛果。
“皈依法,离欲尊”:“欲”字从广义来解释,就是所有的烦恼障、所知障,凡是与无明挂钩的,使众生的心不调柔、不寂静、不自在,与解脱、成佛修法不相应的粗细杂染法就叫做“欲”。“欲”的危害那么严重,但是却可以被法宝直接对治掉,而且法宝还能将“欲”连根拔起,彻底消除,因此,法宝是能离欲的最为殊胜的方法。
皈依时,应立誓在今后生生世世中,学修的、护持的、传播的、给众生引导的,唯一就是导师佛陀宣说的黄金一样纯净的妙法。
如果真正认识到了法宝的殊胜,就会对法宝生起无比的信心,就会对闻思修法宝的人生起极大的恭敬心,无论他是僧众也好,在家人也好,哪怕是刚学法的小孩,只要在闻思修佛法,就都会生起极大的随喜,会觉得他们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要能解决现代人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合适的就是佛法。所有世间上的知识,虽然有它们各自的优点,但是与清净、深远的佛法相比,就丝毫没有值得赞叹之处,因为它们都不能减轻痛苦、去除烦恼、消除业障、断除无明、出离生死,科学再兴盛,也不可能像佛法那样完整、彻底地解决最与人们利益相关的生死大事。
“皈依僧,众中尊”。僧人们和合共住,全心全意地投入在闻思修行离欲尊的法宝之中,因此他们产生的功德是世间上的人无法比拟的,他们的成就指日可待,因而成为了世间上最稀有难得的人,他们组成的僧团,也成为了世间上最为殊胜、最有意义的团体。皈依僧众,就是立誓今后以僧众为中心,围绕在僧众周围,以他们为自己修学的助伴,以此带动自己对佛法的闻思修行,并尽量以僧众的福田,来培植福德。
众生皈依的是一切僧人形成的僧众,因此僧众只有一个,从大乘的皈依上来说,它包含了十方三世的一切僧人,在末法时代,并不一定每位僧人都能在一切时候都如理地行持,但是要知道即使显现上并不清净的僧人,也是整个僧众中的一员,因此凡是见有持出家相的,都应该因其是僧宝之一员而恭敬对待。在五浊恶世,凡能放下在家的生活,脱离生死轮回的红尘,出家成为清净修行的僧众中的一员,都非常地不容易,单这一点来说,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在家人,而成为人天的供养之处。
历史上帝释天、转轮王、国王们都对僧众恭敬顶礼,仲敦巴尊者是观世音菩萨化现的居士身,但是对一切出家人,哪怕是小沙弥也要恭敬顶礼。
就像大家的家是固定的,父母是固定的那样,众生如理的皈依对境,也是固定的,那就是尊贵殊胜的三宝。修行人每天都要皈依、供养、赞叹、随念、感恩三宝,三宝弟子每天六次所作的皈依,就是念诵这三句佛陀亲口宣说的皈依誓言,并且凡是内道不共的一切善法,都必须要在皈依心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就会获得三宝的殊胜加被,并且形成今后生生世世中不离而随学佛法僧三宝的深厚善习,最后才能彻底地解决自他众生的生死大事。

皈依问答(十八):怎么理解导师佛陀降生时宣告的“天上天下,唯我为尊”?

答: 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降生时的豪迈宣告,如《修行本起经》中:“行七步,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即导师佛陀是天上天下的众生中最为殊胜的,其他众生都在三界中受苦,因此佛陀誓愿进行救度。在《普曜经》中,可以看到更清晰的意思:“我当救度天上天下,为天人尊,断生死苦,三界无上,使一切众无为常安。”即佛陀出世时即立誓,作为天人与人类中最尊贵者,在三界中具无上功德者,要救度天上天下的一切众生,断除众生的生死苦,使一切众生获得无为法的证悟果位,获得永久的寂灭妙乐。在《方广大庄严经》中,详细记录了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降生的过程。本师在降生之前,在兜率内院为无数天子演说正法,当时叫净幢天子菩萨。在降生之前,天人们忧伤地说:“圣士夫您不在这里,兜率天宫将失去庄严!南赡部洲有十八种外道宗师,正以邪见造作种种恶业,所以现在并非下生的时机。”
菩萨回答:“海螺声不同于其它声音,就像阳光不同于其它光明一样,我的妙法和外道之法不同,能够慑伏那些外道!”
经过殊胜的入胎与住胎后,菩萨从圣后的右胁安详地诞生,如同狮子和大丈夫一般,安详地瞻望观察四方。由于菩萨已在多生之中积集无量善根,因此才一出生就获得了清净天眼,对于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国土城邑、众生的所有心念都能分明照了。于是菩萨观察这些众生的戒定智慧、一切善根等功德是否有和自己相等的,结果发现十方三千大千世界中,没有一个众生的功德能和自己等同。
这时,菩萨不需他人扶持便独自向东方走出七步而且步步生出莲花。菩萨心中没有任何怖畏,他说:“我获得了一切善法,当为众生宣说。”又向南方走出七步,说道:“我应接受人天的供养。”又向西方走出七步,说道:“在这个世上唯独我最尊贵、最殊胜(即“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这是我的最后身,将灭尽生老病死。”又向北方走出七步,说道:“我在一切众生之中,是无上上。”又朝下方走出七步,说道:“我将降伏一切魔军,又将灭除一切地狱猛火等所有苦具,散布大法云、普降大法雨,使众生尽享安乐。”又朝上方走出七步,说道:“我将成为一切众生瞻仰的对境。”菩萨说话的声音传遍三千大千世界。
“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这句话显示了导师佛陀救度众生的宏大誓愿和气魄。我们承蒙导师佛陀传讲了法宝的恩德,也应追随佛陀成佛的脚步,立誓今后也能像释迦佛陀那样,证得殊胜的智悲力,成为三界中功德无与伦比的究竟怙主佛陀,度化一切做过母亲的有情。

皈依问答(十九):对佛法僧三宝不进行全面、平等的皈依会有哪些表现?并对自己进行一一对照检查。

答: 对佛法僧三宝不进行全面、平等的皈依,表现为:一、在佛法僧三宝之间有取有舍,二、对佛宝、法宝、僧宝各自进行取舍。
第一种在佛法僧三宝之间有取有舍的情况,比如有的人喜欢闻思修经论,也恭敬出家僧人,但对导师佛陀没有感恩与崇敬,不愿意了解佛陀的功德与恩德,也不愿意祈祷,即使嘴上没有明显表现出来,其实这也是对佛宝皈依心缺失的表现。又比如有的人喜欢念佛,对出家僧人也非常恭敬,但是就认为不需要闻思修经论,认为那些是浪费时间,这就是舍弃了法宝。又比如有的人认为现在末法时代守戒如法的僧人少见,于是提出只皈依佛宝和法宝,这就是舍弃了僧宝。诚然在末法时代,清净持戒、如理闻思修的僧人并不普遍,但是见到任何的出家僧人,都应该一分为二,首先知道他剃须发、着僧衣的形象,就是僧宝的形象,因此对他的恭敬,就是对僧宝的恭敬,至于他个人的操守如何,则应分开对待,如果严谨持戒,精进地闻思修行,则应该亲近,反之可以远离,但即使远离,也应感谢他示现了僧相,保持对僧宝的恭敬。
佛法僧三宝是众生要获得解脱的三个不可缺少的依靠,三宝各自有其功德的侧重,同时又互相联系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对佛法僧全部进行了如理、到位的皈依,才有可能为解脱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只皈依其中某部分,都会导致基础不实,而在修行路上歧路不断、障碍重重,根本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第二种对佛法僧三宝各自进行取舍的情况,在不注意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
首先对于佛宝的取舍。从大乘的角度来说,众生皈依的是十方三世的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如果不注意,便可能只是皈依了其中的一部分。比如修西方净土的念佛人,在法门选择上需要一门深入而念阿弥陀佛,这是因为阿弥陀佛总集了十方三世的法、报、化三身佛的功德,具有了这样的正见,则念阿弥陀佛等同于在念十方三世的一切佛陀,但是如果有所偏颇,认为只需要皈依阿弥陀佛,而不需要皈依其他的佛陀,只需要念阿弥陀佛,念其他的佛陀没有意义,那就在皈依上不圆满了。
其次对于法宝的取舍。一切的大小乘显密法门,都是导师佛陀从大智慧与大慈悲双融的境界中所流露出来的甘露妙法,正是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导师佛陀才宣说了对治它们的八万四千种法门,而且所有的法门,都导向成佛,形成有机的联系,是菩提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自我的解脱来说,只选择其中的某类法门就能够成就,但是大乘的目标是度化一切众生,而众生根基千差万别,因此就必须要像导师佛陀那样掌握一切的法门。这就需要对一切的法宝生起殷切的敬仰与修学之心。有的人因为特别的机缘,接触到了其中的某些法门,因此只赞叹,只皈依这类法门,而排斥其他的法门,这样就没有全面、平等地对法宝进行皈依。还有的人,对自己地域上传统的佛法有一种天生的归属感,而对流传于其他地区的法门,会下意识地觉得这是他们的佛法,这实际上是受到世间狭隘的地域观念的影响,而对清净纯正的佛法人为地进行割裂与取舍,这是对法宝的极大的不恭,如果这种想法行之于语言或文字,并影响了别人,则更将造下无量的过失,会对自己与他人的闻思修行产生严重的障碍。
最后是对僧宝的取舍。僧人是僧宝中的一份子,对于僧人应该平等地恭敬。有的人恭敬年纪大的出家人,认为他们功德更大些;有的人恭敬自己的师父,对其他的出家僧人视而不见;还有的人对那些修学与自己同一法门的僧人觉得很亲切,而对修学其他法门的僧人则感觉疏远,这都是对僧宝有取舍的不良习气,必须予以纠正。
凡夫遍计所执的习气非常明显,习惯于用第六分别意识中的颠倒见来作观察,但是正像对三宝的恭敬与皈依能产生无量的功德一样,对三宝产生的轻视与怠慢也会带来无量的恶业,因此大家千万要注意,进行有效防范,不能产生上述的种种过失。

皈依问答(二十):请解释《华严经-净行品》中的开示:“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答: 这是众生皈依三宝时应同时发起的誓愿。出自实叉难陀三藏翻译的八十卷的《华严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经典。意思是:发起誓愿将自己归依于佛宝,同时愿一切众生,都能皈依佛宝,使佛法兴盛,发起无上的菩提心;发起誓愿将自己归依于法宝,同时愿一切众生,都能皈依法宝,深入闻思修佛法,获得如海般的深广智慧;发起誓愿将自己皈依于僧宝,同时愿一切众生,都能皈依僧宝,使僧宝能够带领大众,和合共修,无有任何障碍。
大乘不共的皈依,是以救拔众生苦的大悲心引发的皈依,因此在自己获得了三宝的救护的同时,心中应同时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同享佛法僧三宝救护的利益。
这里的“自归”是将自己归投于、依靠于的意思,因此三皈依又称作三自归。如《中阿含经六十卷》中说:“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又《六度集经》中说:“执三自归,怀四等心,具持五戒,山海可秤量,斯福难筹算也。”
在汉地寺院里的《早晚课诵》中,都要发这样的誓愿,只是第一句稍有不同,是“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出自佛驮跋陀罗三藏翻译的六十卷的《华严经》等经典,意思是:将自己皈依于佛宝,同时愿一切众生,都能皈依佛宝,来证悟殊胜的菩提道,发起无上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