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问答(四十一):如何理解“诸佛出现乐,演说正法乐,僧众和合乐,同修勇进乐”?
答:此偈颂讲述了佛法僧三宝是众生安乐的源泉。出自《出曜经》等经典,《俱舍论自释》中也作了引用。 诸佛的出世,犹如优昙钵花一样稀有难得,使一切众生获得了解脱的希望,因此说诸佛出现是众生的一大安乐之因;又导师佛所演说的妙法,给一切众生赐予了解脱的最佳方法,因此说正法是众生的一大安乐之因;又如来所教化、护持正法、弘扬正法的僧众是一切团体中最为优秀尊贵的,因为僧众们守持净戒、讲经说法、闻思修行,和合共住,勇猛精进,能使烦恼永尽,并成为众生的无上福田,因此说僧众的和合与勇猛精进的修行是众生的一大安乐之因。
皈依问答(四十二):在皈依时应发的四弘誓愿具有什么样的甚深含义?
答: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大乘的佛弟子在皈依三宝后,应发起的殊胜大愿,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璎珞经》、《六祖坛经》、《摩诃止观》等诸多大乘经论中多有阐发。
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是这样解释“四弘誓愿”的:“缘此四法,其心广大,故名为弘;慈悲怜愍,志求此法,心如金刚,制心不退不没,必取成满,故名誓愿。”即弘的意思是所发的心广大无比,誓愿的意思,是因为慈愍众生,而志求大乘妙法,意志如金刚一般坚定,永不退失,必将使其实现。
众生无边誓愿度,即誓愿度化一切曾作过母亲的众生,使他们都能获得佛果。智者大师在《法界次第初门》中说:“一未度者令度,此弘誓缘苦谛而起。”意思是说:第一个誓愿是缘苦谛而发起的。所度化的众生有两种:一是沉溺在轮回之中,经历着分段生死之三苦的众生,二是在经历变异生死之行苦的声缘罗汉以及出定的菩萨,他们尚未获得真正的安乐,因此也应该发愿能让他们获得究竟的佛果。
烦恼无尽誓愿断,即誓愿断除自己以及一切众生的烦恼。《法界次第初门》中说:“二未解者令解,此弘誓缘集谛而起”。意思是说:分段生死,是从人我执和粗大的法我执引起的根本烦恼中产生的,而变异生死,是从微细的法我执引起的枝末烦恼中产生的。大乘弟子应该发愿断除一切众生的这两种烦恼,这样才能将他们安置于究竟的佛果。
法门无量誓愿学,即自己誓愿学习一切法门,并誓愿能让众生学习一切的法门。《法界次第初门》中说:“三未安者令安,此弘誓缘道谛而起。”要断除烦恼,只有按照导师佛陀所慈悲开示的种种法门去闻思修行,舍此根本没有断除的希望。因此,要断除众生之苦与集,必须要让自己早日生起戒定慧的功德,并尽力将佛法甘露弘扬于十方,让一切众生都能早日受到甘露的滋润。
佛道无上誓愿成,即誓愿让自己以及一切的众生都早上成就无上的佛果。《法界次第出门》中说:“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此弘誓缘灭谛而起。”即誓愿获得佛陀度化众生的智悲力的功德,并且誓愿灭除一切众生的生死与烦恼,使他们获得佛果的究竟大安乐。
十方的诸佛,都是因为这四弘誓愿而成就佛果,现今追寻佛陀以及古德先贤足迹的佛弟子,也应该在心里认真地思考并理解四弘誓愿的甚深意义,使其化为自己的思想,并落实在行动上。
皈依问答(四十三):如何解释三宝中“宝”的含义?
答:宝是珍宝的意思。三宝即是说佛法僧珍贵无比,犹如三种稀世珍宝。
在弥勒菩萨所造的《宝性论》中,以世间稀世珍宝的六种珍贵性为比喻,从六个角度介绍了三宝的珍贵价值:“少出现故无垢故,具势力故世严故,殊胜故及不变故,以此六因称胜宝。”佛法僧所具有的六种义是1稀有;2无垢;3具势力;4庄严;5殊胜;6不变。
一、稀有(少出现)。世间珍宝稀世罕见,与此相似,没有善根的人,即使在百千万劫中也难得值遇佛法僧三宝。
以娑婆世界为例,有佛出世的称为明劫,连三宝的名字也听不见的称为暗劫,而明劫和暗劫是交替循环出现的。从时间上看,明劫时间极短,暗劫时间极长。比如过去出现了现喜劫这一明劫后,随后就有一百个暗劫连续出现,在具圆劫中有佛出世,此后又有一百个边鄙劫连续出现。再比如我们现在是处于有佛出世的贤劫,此后将会有六十恶种边鄙劫连续出现。即使是生在明劫之中,很多未曾种植善根的众生,也还是遇不到三宝,长劫在恶趣中感受苦报的众生更是如此。由于三宝于世间中少有出现,故称之为胜宝。
二、无垢。世间珍宝明洁纯净,与此相似,佛法僧三宝也离开了一切有漏的垢染,清净无比。
从佛宝来说:具有两种清净,即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佛宝不仅是自性清净,而且远离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客尘,现前了离垢清净。
从法宝来说:远离了一切业惑的杂染,以及其因——非理作意。又道谛具有“清净、显现、对治”三种功德,所以法宝也是极为明净的,
从僧宝来说:由于具有无有执著的如所有智和无有障碍的尽所有智,所以是极为明净的出世间无漏智慧。
三、具势力。世间珍宝具有消除贫困,带给人们财富的能力,与此相似,佛法僧三宝具足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等无尽的功德,所以具有不可思议的威德与能力。比如《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诸灾及恶趣,身见亦小乘,如是经久劫,一切皆救护”。这一偈颂中讲到:一切在世间、灾难、恶趣、身见、小乘和外道中的众生,以佛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一切都可以获得救护。
四、世严。珍宝是世间最好的装饰品,戴在身上可以使身体庄严,在房屋里陈设,可以使环境庄严。与此相似,佛法僧三宝能庄严众生的心,因为以三宝的感化可以让众生的心变得贤善,让众生的相续充满福德。
比如《施宝童子请问经》中说:“皈依佛者,一切善法都会明显增上,知惭有愧;皈依法者,常不放逸,具有诸多功德,恒时能忆宿世,具有修法的缘份与福德;皈依僧者,自心堪能,具足众多等持,总持法门,种性恒时高贵,梦中也不离佛法僧”。由于三宝是一切众生善心福德的源泉,所以成为一切世间的殊胜庄严。
五、殊胜。世间珍宝的价值超过一切的世间物品,与此相似,佛法僧三宝因为具有出世间的功德,完全超越了世间,因此是一切世间法所望尘莫及的。因为在三有世间所摄的一切法中,根本没有二利究竟的“两足尊佛宝”,也不会有具道谛、灭谛的“离欲尊法宝”,也不会有具两种清净智慧的“众中尊僧宝”。正因为三宝在一切法中最为尊胜,两足尊佛,离欲尊法,众中尊僧,由具有最上义故,堪称最为殊胜之宝。
六、不变。世间珍宝不会因为赞叹或毁谤而发生改变,与此相似,三宝的自性是无漏法,也根本不会受到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影响。无论是众生信解也好、诽谤也好,甚至砸佛像、烧经书、毁寺院等,三宝都不会因为这些因缘而有毫许改变,
弥勒菩萨以人们能理解的顶级世间珍宝为例,详细地分析了佛法僧三宝的六个意义与价值。佛弟子应该对此深刻领会,并牢记于心,时时忆念,增上对三宝的皈依之心。
皈依问答(四十四):导师佛宝获得的究竟圆满的自利利他的功德包含哪些方面?
答:导师佛陀的自利利他功德无量无边,难以述尽,归纳起来,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来了解: 1无为法、2任运自成、3不依他缘而证知、4智慧圆满、5大悲圆满、6力圆满。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以下面的偈颂对佛陀的功德进行了顶礼:
谁无初中后三际,寂静自觉而证知,
既已觉悟令他觉,宣说无畏常恒道,
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
摧诸见林疑虑墙,如是佛陀我敬礼。
1无为法,即“无有初中后三际”:凡夫乃至十地菩萨的出定位都处于有为的迁变之中,因此是处于生灭的初中后相续,而导师佛体不是由因缘所生,没有了迁变,超越了时间、空间等范畴,故为“无为法体”。
2“任运自成”,即“寂静”:所谓的寂静,就是寂灭身口意三门的一切勤作、一切戏论,因为佛陀已经彻底现前证悟了空寂离戏的自性法身,所以具有了事业任运自成的功德。
3不依他缘而证知,即“自觉而证知”。佛陀不依他缘而内证大无为法,达到任运自成之法身境界。
4智慧圆满,即“既已觉悟”:是智慧圆满。佛陀由于具足了上述三种究竟自利之功德,而成就了无上菩提果,既然已经成佛,则决定现前证悟一切所知法的真实本性,安住大无为的本体,对一切众生等无差别,一味地广为饶益,故为智慧圆满。
5大悲圆满,即“令他觉悟,宣说无畏常恒道”。自己证悟之后,由有大悲力故,自然为令未如是证悟的众生都能现前证悟,而宣说无畏常恒之道,故为大悲圆满。
6力圆满,即“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摧诸见林疑虑墙”。佛的智悲如同宝剑,能够遣除一切苦果根本之近取蕴和苦因根本的烦恼,其他的学道菩萨和声缘罗汉能力有限,都不能这样作到,佛的智悲力是永无限量的,故力量达到最极圆满。上述六个功德之中,前三个表示了佛陀圆满的自利功德,后三个表示了佛陀圆满的利他功德。
皈依问答(四十五):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是如何赞叹法宝的功德的?
答: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是这样赞叹法宝的功德的:
非无非有非有无,亦非非有非无边,
不可思量离言语,各别自证及寂灭,
无垢智慧具光明,能破一切攀缘境,
贪欲瞋恚愚痴暗,如是法日我敬礼。
这二偈颂当中赞叹了法宝的六种功德:1不可思议;2不二;3无分别;4清净;5显现;6对治。
其中前三种是讲灭谛之功德,后三种是讲道谛之功德。
1不可思议,即“非无非有非有无,亦非非有非无边,不可思量离言语”。以什么根据安立灭谛具有“不可思议”这一种功德呢?是由“不可思量,离言语,各别自证”,依此三种根据便能安立灭谛为不可思议之功德义。
2不二。为什么说灭谛“不二”呢?“二”是指烦恼和业两种杂染,由于寂灭了轮回的根本业惑,故为不二。
3无分别。为什么说灭谛“无分别”呢?“分别”就是业惑之因——非理作意,由于一切业惑都是因非理作意而集起,所以非理作意是一切业惑之因。一旦寂灭了非理作意等,就是无分别。
偈颂中以“寂灭”宣说了这两条的意思。
4清净,即“无垢”。以什么根据安立道谛是“清净”呢?是以无垢安立为清净的。因为没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等习气垢障,自然就是清净之功德,由道谛能断除一切垢染之故。
5“显现”,即“智慧光明”。以什么根据安立道谛是“显现”呢?以智慧具光明安立为显现,因为具足远离所知障的一切智智光明,所以是显现之功德。
6对治,即“能破一切攀缘境,贪欲瞋恚愚痴暗”。以什么根据安立道谛是“对治”呢?由于能够破除一切攀缘境之贪欲、瞋恚、愚痴等黑暗,所以是对治。
灭谛是从所证的法身之果而言,道谛是能得法身之因——主要见道和修道之功德来讲。
皈依问答(四十六):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是如何赞叹僧宝的功德的?
答: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赞叹的僧宝,是大乘菩萨的圣僧,具体是从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两个方面,进行赞叹的。
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见烦恼本无实,
真实证悟诸有情,无我真实际寂静,
见众如来常随逐,具有无障净智者,
见众清净遍无量,如是具慧我敬礼。
“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见烦恼本无实”。就是指不退转的大菩萨现前了对治法的自性光明故,照见了所断的烦恼本来无生,现前自性光明,就是现前法性如来藏。自性光明一旦显露,自然就会具有智悲等功德,就能照见一切烦恼本来寂静。
“真实证悟诸有情,无我真实际寂静”。这两句是讲菩萨得到照见有情法性的如所有智,真实证悟了一切有情的法性。诸有情的法性是什么呢?就是包括我们在内的一切有情,本来就没有人我与法我的存在,本来就是寂灭戏论的真实际,如是证悟了一切有情无我寂静的法性,就是如所有智。
“见众如来常随逐”:这一句是讲菩萨得到尽所有智,就是见到如来法身周遍随逐于一切有情众生。从见到法性周遍有情的角度,即是具有尽所有智。 “具有无障净智者”:这一句是把上面的两种智慧合并起来讲,菩萨具有出世间的殊胜智慧。这里的无障,即是没有两种障碍,从没有烦恼障的角度说为“无著”,从没有所知障的角度说为“无碍”。如是依次以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达到无著和无碍的自性,就是具有出世间的清净智慧。“有情清净遍无量,如是具慧我敬礼”。以出世间智慧了知法界一切有情本来清净,以及本来清净法界周遍无量有情,对如是具有如所、尽所二种殊胜智慧的僧宝,我恭敬顶礼。
皈依问答(四十七):应怎样理解皈依和祈祷的关系?
答: 皈依是一种承诺,祈祷是祈求所欲。皈依和祈祷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有的修行人虽然皈依了三宝,但是不喜欢祈祷,认为祈祷是初学者甚至只是外道才会做的事。这其实是很大的一种误解,三宝的种种殊胜的功德在世间中无可比拟,作为一个被烦恼业力牢牢控制,又希望能脱离轮回苦难的凡夫,祈祷三宝就是一件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了。有的修行人虽然喜欢祈祷,每天都有念诵的功课,但是忽略了皈依。虽然没有皈依,祈祷三宝也能有所作用,但是如果作了真心诚意的皈依,那么祈祷所获得的加持将会大大增加。
皈依问答(四十八):什么是因皈依和果皈依?
答:因皈依是指皈依能救护自他一切众生的外在他相续所摄的三宝,即皈依佛宝为自己的导师,皈依法宝为自己修学的内容,皈依僧宝为自己修学的助伴。因皈依是指将三宝视为犹如道中的护送者;果皈依是指欲求在自己的相续中真实成就与三宝不二的殊胜法身果。因相乘承许在三大劫等之末际证得佛果而皈依的,因此欲求于自相续中证得究竟法身即是果皈依,在未得果之前将他相续所摄的佛、法、僧三宝视为道之护送者而皈依,即是作为所得果之因,称为因皈依。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指出了两者的区别“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
皈依问答(四十九):什么是他皈依和自皈依?
答: 他皈依即是因皈依,即皈依他相续所摄的佛、法、僧。自皈依是果皈依,也就是皈依修行者自相续所摄的果法三宝。他相续所摄三宝是缘外在的三宝,而自相续三宝是指缘内在心证得之三宝。
皈依问答(五十):从三乘角度来讲,有哪几种果皈依?
答: 从三乘角度来说,因为此三者各有自己所求的菩提果,所以就有了三种果皈依。具体来说,即是有声闻人的果皈依、有缘觉人的果皈依、有菩萨的果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