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历2558年 农历甲午年【马年】

1、问:般若品的第一大科判是“应需生起道之主要——般若——之理”,虽然只有一颂,却意义深远。请思考此生起般若之理是什么,这对于目前自己的学佛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 应在相续中生起般若的道理,是因为六度之中,般若为核心,前五度为辅助。般若之所以能成为核心,是因为众生虽然本来是法身佛,但受烦恼、所知二障的覆盖,迷失了本性,而二障来源于人、法二执,也即是将本是空无的人、法,执为实有。而只有般若空性,才具备将人、法二我彻底还原其空性本来面目的力量,以此方能最终消尽二障,恢复本来之佛性。
同时般若不只存在于般若法门中。一切方便法门,都是般若智慧从浅到深的相应显现,最终也无一例外而汇归于般若大海之中,而成为成佛功德的一部分。比如菩提心法门,是获证般若智慧的前行,又比如净土法门,以实相念佛为最究竟。
因此这在目前的指导意义,就在于大家修学各类方便法门时,应知道是对般若智慧的必要辅助,并应努力以般若智慧来指导修学;而在修学般若智慧时,应将所产生的相似与真实的般若智慧,应用到各种法门之中。这就是以菩提心为前导,以般若为心要,以净土为归宿的大乘修学理念的实际运用。

2、问:寂天菩萨说:"故求灭苦者,当生般若慧。"请问你学般若法门的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对照寂天菩萨的要求,什么样的目的和方法才是正确的?请各位认真地思考。

答: 灭苦是般若的功能,学习般若的目的,即是以此殊胜法门来消除一切苦因苦果,获得救度一切众生的目的。能彻底灭尽诸苦的是道般若和果般若,而寂天菩萨和全知麦彭仁波切殊胜无比的能诠文,是完整传递给我们道般若和果般若的桥梁。这样首先就要反复研习法本,吃透其中的科判和文句,明白它们所指的实际含义,逐渐产生出思慧,接下来用思慧对照自相续,进行持续地体会和安住,产生出相似乃至真正的般若慧。这样的学习,将会是卓有成效的学习,是能成熟自他相续的学习,也是佛菩萨和传承上师们所欢喜的学习。

3、问:什么是《般若品》里诠释的世俗和胜义?以这两个法相和自相续对照,能产生了什么样的启发?

答: 《般若品》里自空大中观所诠释的世俗,即是普虚,指的是心前显现的轮回和涅槃中的一切万法,并非真的存在,其实都只是假相、幻相,就像水中的月亮一样;而胜义,则更进一步地指出了这些假相、幻相,正因为它们如同水中的月亮,所以其实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没有生灭过,没有存在过,同样也没有空的存在,没有无生无灭的存在,也没有现空无二的存在,这才是离一切戏论不可思议的第一义。
但是在现实中,凡夫对见闻觉知到的种种事物,非但没有认识到它们本不存在的胜义实相,就连它们在世俗中的虚幻性质也没有被认识到,反而认为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比如说对于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功德,还有家人、工作、乃至佛法僧三宝、佛果等等,都会觉得既然存在着,就必然是实有的。这说明了凡夫对万法本质的观察能力是多么的低,对万法本质的认识结果有多么的错误,也正因为这些错误认识(也就是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才导致了众多的惑业苦。这正说明大家需要认认真真地学习般若法门,将正确的中观观察方法学到手,来彻底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认识,从而能原原本本地还原出万法的真相。

4、如何才能更好地“吃透其中的科判和文句,明白它们所指的实际含义”?并以此来对《般若品》的科判甲一和甲二作具体的解读。

答: 科判和解释的文句,是佛菩萨传授他们智悲力的桥梁和媒介,大家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多问问佛菩萨为什么要这样写,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换种思路,也就是尽力站在佛菩萨的角度,竭力去还原、体会出它们写出这些金刚句的本意来。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吃透其中的科判和文句,明白它们所指的实际含义”,而不会只在僵化、死板的第六意识粗大的总相上,进行机械的加减乘除,最后得到一堆没有起到实际作用的概念。
《般若品》的科判,首先是“甲一、应须生起道之主要——般若之理”和“甲二、正明般若波罗蜜多”。甲二才是对般若的正面诠释,那寂天菩萨为什么要先说甲一呢?从形式上看,这是和《入菩萨行》其他几品的开头部分一样,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这科判虽然只有一个偈颂,却包含了很重要的意义,它突出了般若为心要,也就是突出了这个胜义菩提心的核心地位,表明了前八品以及第十品所诠释的世俗菩提心修法教授,都是它的辅助,也就是说,《入菩萨行》这部殊胜的论著,核心是第九品的胜义菩提心修法,与之相配合的,是其他九品的世俗菩提心修法,这样结合起来,方才是大乘殊胜的成佛法门。这样认识到了般若不可替代的价值之后,就能对修学般若产生出强烈的兴趣。
那么是否可以省略甲一,直接切入到甲二呢?这样根基不足的人,直接面对深入细致的般若诠释时,凭自力难以认识到般若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目的,这样就会缺乏学习般若法门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像寂天菩萨这样的安排,是最最适合的。

5、仿照以上对于甲一和甲二的解读,试着解读科判中余下的部分。

答: 甲二又分为两部分:乙一、基立为实空,乙二、道择为无我。在乙一中,寂天菩萨首先提出了万法的基,也就是万法的本源,是无实的大空性,这是从般若的高度,让学法者对于万法确立起了一种最最殊胜的正见。那么这样的本源是否能够被凡夫众生证得呢?于是寂天菩萨用乙二的“道择为无我”,来指点具体的获证方法。
寂天菩萨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这就体现出了般若的价值,即基般若是万法的实相或真相,道般若是通达到万法真相的最强大、最直接的工具。这对于学法者,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即《般若品》所要传递给我们的,首先是万法的真相,然后是回归到这个真相的具体方法,大家通过这两个步骤,就能实现灭除一切苦因、苦果,而彻底显露万法的真相的目的。具备了这样的认识,学法者就不会只满足于对于一些名相的分辨和了解,而会按照寂天菩萨大慈悲的引导,进而去探求证法了。
下面科判的解读,在《般若品》学完后再作具体介绍。

6.世俗的意思是虚相,那么是否一切的虚相都是世俗?

答: 虽然一切世俗法都是虚相,但是这虚相也分有两种层次,对应到世俗上,即是正世俗和倒世俗。其中正世俗法是指虽然在众生的无患根识前无欺存在,但其实并不实有的法,比如说见到的显色和形色,听到的声音等等,即世俗中有如幻的显现,但胜义中本来就是空性,因此说它们都是虚相;而倒世俗纯粹是凡夫众生的第六分别意识和第七末那识增益出来的内容,不但在胜义中,就连在正世俗中也根本不存在,比如说人我、法我、凡夫所执著的清净的身体,外道所执著的常有的声音等等。

7.“现空双融”是否是指一切显现都成为了空性?

答: 现空双融,意思是显融入到了空性之中,空也融入到了显现之中。如果只将显抉择为空,那只是显融入于空,是单融,只有同时理解到空也融入于显,那才是现空双融。那么怎么理解空融入于显现呢?即理解到空性中,并不障碍种种的缘起显现,这就是空融入于显现的含义。如果对胜义中的空分和名言中如幻缘起显分留有微细的执著,因此中观应成派指出所缘的空分和现分也是微细的戏论,将一切粗细以及极细的戏论远离之后,才是究竟的现空双融。

8、静思五分钟,从身体、感情等自己的身心相续和周围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找出哪些是虚相显现的正世俗,哪些是妄执出来的倒世俗。

答:倒世俗是颠倒的能境所无中生有而增益出来的,因此其实连在名言谛中也并不存在,但一般情况下,不少的人在寻找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倒世俗还是那么的真实,似乎一切都是倒世俗,而正世俗似乎寻找不到。下面就列举一些初学者颠倒的第六意识经常妄执的倒世俗法,和正世俗法来作一下对比。
比如说看着自己的身体,觉得有自性成立的实有身体、头、手等部分的,这些只是第六分别识妄执的倒世俗法;只见到有虚幻不实的显色(颜色)和形色(形状)自相缘起法,是见到了正世俗法。
又比如快乐和痛苦,觉得快乐和痛苦等感受真实自性成立存在的,是感受到了倒世俗;只有觉得这些犹如过眼云烟般不真实的有漏无常性,是感受到了正世俗法。
又比如觉得有一份真实自性成立割舍不掉的爱情、亲情、友情,或者仇恨,那些就是倒世俗;觉得这些虚幻不实的轮回法,是正世俗。
又比如自己的房子,房间里的摆设,认为这些是以自性成立而真实存在的,这些就是倒世俗;知道这些虽然可以见到,也可以使用,但其实并不实有,是由业力等幻显出来的,这些才是正世俗。
又比如工作单位、同事、职业,认为它们也是以自性成立而真实存在的,这些就是倒世俗;认为它们并没有人我,法我的实质,是观待而安立的名言法,才是正世俗。
又比如万法的常有性,世俗中没有因果,或世俗中颠倒的因果,人身世俗中的清净等是倒世俗法,而万法的无常性,无欺的因果,人身世俗中的不净等是正世俗法。
不加观察不知道,一加观察会吓一跳,凡夫每天都处于倒世俗的颠倒世界中,连万法的正世俗谛都没有认识到,这说明了执著的习气是如何的深重。这样认识到后,更应该加强般若中观的学习,从法本中寻找正确的思想见解。而且,首先要去除对倒世俗的执著及判断等,并且充分认识到一切缘起显现的虚幻性质,在这基础之上再去抉择它们的胜义大空性,就容易得多。
大家对法义就应该这样去做如实的观察,在现实中去理解能诠句的真正所诠义,这样才会源源不断地感受到佛菩萨智悲流露出来的法宝的无比殊胜加持。

9、中观胜义谛现空双融中的显现,是否唯是指虚相的正世俗法?

答:这要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
从正面的角度而言,现空双融中的显现唯是指正世俗谛的虚相与胜义空性的双融。如《中论》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自空中观宗是如是从基道果的角度来正面安立现空双融的。
至于倒世俗,因为是在二谛中都不存在、不可得的法,它们既不符合现量,也不符合比量,更不符合圣教量。它们根本就没有在无患根识等前显现过,只是颠倒的第六分别意识、有患根识等的迷乱显现,所以不是现空双融中的无欺显现法。
那么是否名言量只是用来破除倒世俗,而胜义量只是用来破除正世俗显现分呢?其实并不是的,这需要从反面的角度来看了:
从反面的角度而言,外道论师等所增益的胜义中存在的自性、神我、常一的大自在天等,都可以用破四边生等的胜义理来破除,也就是说,胜义理破除的是一切的言思对境,因此不管是正世俗,还是倒世俗,都会被胜义理彻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

10、将这段话体会3次,每次5分钟,并记录下感受:“无实如幻”就像幻师以幻力加持手巾,好像有兔子显现。其实所现的兔子只是虚相,它的“有”实际就是没有,在手巾上根本没有什么兔子。同样,心缘相、言说相都是观待心现的相,追究它的实体,都是本来没有的。

答:法义要在实际体验中才能知道它的味道,并且这种体验在听闻与思维时就应该落实起来,也就是说,要在闻思时就去体验法义的所诠义,即真正的所指的是什么,否则会自己去凭空分别出一些总相概念,虽然看起来同样在听闻、思维法义,但离真正的所诠义已经比较远了。
对这段话的体会,要抓住的是心缘相和言说相,那哪些是心缘相和言说相呢,就是大家体会时见闻觉知到的一切现象,比如眼前看到的茶杯,耳朵听到的汽车声,身上感到的冷热等等。说这些现象是心缘相,和言说相,是因为它们完全是心缘取出来的,纯粹是语言表达出来的,它们的本质,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就像那只兔子,在幻师的手巾上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一样。
这样就需要在看着茶杯时,听着声音时,不断地用不存在的兔子,或者“无实如幻”等的法义去比照,去落实,也就是用它们是“不存在的兔子”,它们是“无实如幻”等的眼光,去重新地观察、审视当下的现象。
这次的回复中,没有抓住所诠义的思维比较多,按照要求体会的比较少,这反映出大家的学习方法,还不是很正确,应该加以改进。有的回复反映安住这样的体会不容易,这是正常的,是还没有习惯用佛法的正见去观察,还习惯于颠倒观察所导致的,但是只要起步,正见的力量就慢慢能体会到。有的已经按照要求在现实中体会了法义,并且针对正见容易忘失,用念诵不断来提醒自己,这样就能有所收获,是值得随喜和肯定的。
希望大家学会用体会的方式进行闻思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