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对治熟溜病

《谈谈熟溜病的对治》 ︱ 智圆法师 ︱

五、要生希求心。

人有了上进心,就会认真行持。否则稀里糊涂地认为每天能这么过下去就可以,那么对于所学的无上菩提道而言,缺乏了高远的志愿,怎么能够贯彻始终呢?不可能。所以,修得好不好,能不能日新月异、每天进步,关键在于是否有求道之心。其实,修养道业是乃至未达到无上道之前,一直都需要精进不息和整个生命的投入。有的世俗人却误以为修行人很清闲,好像整天没事干。但实际上,修行人的目标是成就无上道,他所要做的事不计其数,而且样样都须严格过关,毫不含糊。

不妨对比思维:世间人读书,无非是希求出人头地。尤其穷苦人家的孩子会想:我只有这么一条出路,如果我现在好好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才会有远大前程,可以做高官,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由此拼命奋发,从小学开始立志,直到五六十岁仕途上飞黄腾达,在这漫漫征程当中,一刻也不曾放弃自己的志向。因为有希求,所以不会像其他人那样随随便便,他会把握一切机会,在任何时处都毫不松懈、一直努力;一旦确立了志向,在取舍的关头,在出现利益冲突时,他可以放弃其余,一心完成自己的志愿;在学习过程中,即使没有他人的监管,也绝对不会把题马马虎虎地做过去,而一定是一道一道地认真做。又如打算出国留学的人,学外语也根本不用别人强迫。他知道背诵一个个单词是基本功,为了能考高分,甘愿天天认真背、一有空就背,那颗心用得很真,却是“用真心求假法”。我们正好相反,常常是用假心修真法,也就是缺少了希求心、求道心,做不到一切时处都尽心尽力地积累菩提资粮。如果在因上不是积极地改良、积累,又怎么会有果的圆满呢?

这是世人都知道的因果关系。学生们也清楚:功夫没下到,各门学科没学好,那自然是得不到高分、考不上名牌大学,将来也不可能青云直上。所以他们会日日夜夜、争分夺秒地学习,生怕落在别人后面。哪怕出去玩一次,放松一会,看一场电影等等,都会马上警惕:我不该在这方面浪费时间。然后把心继续投入到自己最重要的事上。

又比如想当三军元帅的人,他知道从士兵到元帅,中间有很长一段路,但他有希求心、进取心,就在各方面都努力争求表现突出。比如为了在比武时能考中武状元从而得到提拔,他就会天天刻苦练功,他很清楚,这些都假不得,没有实际的练习,没有真功夫,将来就考不中或无法出人头地。正是由于他有希求心,就会比别人多用心、多刻苦操练。

试想,世上哪位成功人士不是如此?除了前世修下善因,今世不必勤作便可直接享受福报外,从因地而言,哪个不是经历了一番勤奋、刻苦?否则,天上会无缘无故掉馅饼吗?各行各业当中,无论是在读书、经商、技艺(如书法、绘画、雕刻等),或者现在的工程、技术等任何方面,哪个不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缺少了希求心能完成吗?不经历这一过程,会凭空出现辉煌成果吗?想想他们,再反躬自问,就应该惭愧地呵斥自己:我怎么连世间人的那种希求心、上进心都没有!

再以现代的例子而言,一个田径运动员,七八岁就怀着当世界冠军的梦想进入体校,一直到二十几岁得冠军为止,这十几年是怎么度过的?哪个不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要进行多少次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技能训练?其中每一次超过人类极限的高强度培训,他岂不是都要过关?不然怎么能跑得那么快?怎么能达到一流水平?每一次训练的时候,不都是非常用功,非常努力地进取吗?他是怎样从一个普通的孩子变成了世界冠军?这期间流了多少汗,吃过多少苦?

又比如体操运动员,在高低杠上空翻、转体、越杠、回环等等,要花多少工夫,付出多大的代价?但他确实每一次都很认真地去做,因为他是真心想成为世界冠军。他必须吃很多苦,要克服自己的惰性,要放弃许多五欲享乐,放弃很多世人的娱乐、休闲等,因为这些会产生干扰、影响练习。由此可见,为了心中远大的目标,其他都可以牺牲,需要长年累月地训练,并不断超越自己。

再说从事科学、喜欢理论和技术的人,他们以极大的意乐、希求心,每天都在这方面投入。研究理论物理或数学的人,天天都在演算枯燥的数字,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是完全放弃其他所有杂事而投入其中,因为不这样做就没办法攻克难题,心力不集中就不会有成果。也就是说追求世间法或者钻研技术的人尚且如此用心,天天琢磨,一直希求创新、改进等等。以这种在世间法上的追求,也会摄持身心完全投入。

因此,我们应该善加思维,反省自己学佛之心有没有他们追求世间法那么真?是不是因为没人管制自己,也没有压力,就开始放逸或对自己不作要求?久而久之,是不是学成了一个法油子,连当初的志愿和精进力都抛到九霄云外,学得灰溜溜的?照理来说,学佛人的精进心应该百倍超过世间人;而一位大乘菩萨的精进则要百倍地超过小乘声闻,因为小乘声闻只是为了自己得到解脱,而大乘菩萨则担荷了普度一切众生的重任[1]。

我们由此需要深刻地检讨:自己心里是不是有一种求取无上道的志愿?如果没有效仿诸佛菩萨因地立大行愿,能不能成佛?不可能!没有因决定不会有果。如果自己种下的因那么渺小,只想在佛门希图一种安乐享受,因为世间的娱乐方式都玩腻了,佛教里还有一些不同的思想观念,各种组织活动,各式各样的休息、享受或者谈玄说妙等等,就感觉这个也许还不错,却连一点点求无上道的志愿都没有。这种短浅之见夹杂了很多庸俗的想法和烦恼心,以及不正确的认识等等。依此怎么可能做到念念精进、用心修法?怎么能做到一丝不苟呢?

只有痛切地对自己下达一种要求,那才是真正修法的人。也就是想到过去的祖师大德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我一定要效仿他们、达到他们的成就。真正立下志愿,或者说生起宏大的志愿心,才是大根大器;否则,连志向都没有的人不可能有所成就。纵观古往今来修行成就的大德传记,没有一个不是立下大志并精诚修道,即使豁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地求证;没有一个是灰溜溜的心态,或者轻法、懈怠、马虎,处于一种混日子的状态等等。所以,多读古德传记,见贤思齐、策励自心,对于我们来说相当重要。否则,缺少了正法内涵,没有道心的躯壳,即使道貌岸然,又跟死尸有何区别?

还要观察思维世间法的状况:世间人未必懂得什么是希求和殷重等,但在世间有大志向的人,其心态跟一般人也大有不同。后者心心念念都落在现前的庸俗享乐上;而有志之士眼光会更高,会认为自己的追求比暂时的享受更有意义,所以一定要求取。他不甘心做下等、低俗的庸庸碌碌之辈,为了心中的大义,他可以放弃一切暂时的安逸。他会想,我的时间很宝贵,我要把握好现在的机会,将来才能有伟大的成就。每到取舍关头的时候,他都会谨慎衡量,严格要求自己。他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其他地方,而誓以有限的人生达到高远的目标,要争分夺秒地投入到做学问等大义当中。由此,他们终究会成为世间的高层人士,成为各领域的杰出人物,而这一切的成果无不是从因上逐渐成熟。

相反,胸无大志的人完全没有进取心。例如现代相当一部分人,读了大学以后几乎全军覆没,专业知识不久就忘光了,差不多等于白学。原因何在呢?其实就是他心里没有真正的志愿,学了那么多年,不过是想得一张文凭,作为找工作的入场券,混得不要太差就可以。如此志向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自然就很糟糕。他会在考上大学后认为自己已经过关,可以开始享受了。对于自己要学的知识和技能,却根本投入不进去。他安不下心学习,整天想的无非是如何放逸地混日子,如何放纵欲望、尽情吃喝、肆意玩乐。没有志愿的人,心就像失去了控制,会越来越下劣、堕落。

如是对比观察之后思维:我现在学佛是要完成二利,要修到跟释迦佛一样的果位,所以我唯一向佛看齐,向历代祖师看齐,修到同等高深的证境。既然立愿普度一切法界众生,就一定要证得无上大菩提的果位,对我而言任重道远,所以丝毫不能随便。就现世来看,起码今生一定要往生净土、了生脱死。想到此中大义,再对比轮回,就觉得世间之事没什么意义,除了制造苦以外再没有其他。明白这一点后,在任何紧要关头上,就都能看淡并放下一切世间法,会意识到修行的重要而不愿意再浪费时间,万一浪费了还会自责。

又要想:我现在已经不希求世间法了,如果在出世间法上还不能立志修行的话,那我成了什么人?我不是世间的俗人,毕竟已经抛弃了世间名利,在世间法上没得到什么,功名利禄的成就一样也没有。虽然已经转向出世间法,可是又搞出了什么名堂呢?整天只是在佛门混日子,还悠悠荡荡地不自知,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啊?僧不僧、俗不俗,无论从世间或出世间来看都是不伦不类的!假如没有学佛而仅在世间法上立志,也值得钦佩,毕竟做出了一番事业,有一定的功绩。可如今已经放弃了世间法,如果在出世法方面也落空了,那我算是什么人呢?如果我还不策励自己用功、克期取证,每天没有摄取佛法的实义,那我以什么来洗除这耻辱?

每天虽然都在念诵、修行,但熟溜的毛病成为最不利于修行的事,只要养成了习惯,每天就这么混过去了。我怎么可以如此随便,甚至连小学生都不如?他们做题是一道一道认真地做,我为什么连那份心都没有?念诵时至少也要一字一句地在心上练习才行。或者说,我连世间人练拳的心都没有,他们一招一式都在标标准准地打,即便有一次没打好,自己也会不满意地再来一遍。而且每天都会比较,如果功夫没有长进,或者由享受五欲而出了问题,又退步了等等,就会责备、警策自己不能再次以任何原因干扰练功。再说,科学工作者也是每天非常投入、认认真真地钻研,不停地攀登着知识的一座又一座高峰。他们用心真切,只可惜修的是假法;我们修的是真法却连真诚心都没有,就实在羞愧。如是痛自鞭策。

由此,我们也应当诚恳、心口相应地念诵,把每一次念诵都当成一件大事来做。其中的意义既然比他们演算数学题、练习世间武功等要重大亿万倍,我就一定要比过他们,要以最殷重的心,使字字句句都心口相应。对于所念文句,心不慌不乱、仔仔细细地把它演练一遍,比演员更要有一种郑重其事的真挚心。

还有,练书法的人会想,我的每一笔都要写好,不然就太失败了。对于并无太大意义的外在文字,他们尚且格外重视,而我们所念普贤行愿、佛号、咒语等,都是不可思议的无上行愿,或是不可思议的佛智慧法,怎么可以马虎草率呢?应当逐字逐句、清清楚楚地显现在自己心上,一心缘它作意,并且随着句义心中作观,丝丝入扣。缘每一行愿都要于心得力,每念一句都要让心增上力量,使自己从内心深处发出大愿。

这些都是我们目前能做到的,因为毕竟是自性佛,也已经得到了堪能修法、用心的人身。然而即使有此能力,却也怕我们不肯去运用。若是愿意要求自己每次都认真练习,那么往后的每次念修,念出来就不一样,因为是从真心里面念出来,就如同扎针要一针见血一般,不同于扎木头——什么感觉也没有。例如念《普贤行愿品》,一念一念地把善愿心发出来,让大愿激发、开发心底的善根,使心中生起相应的善心。每一次念诵都有法的内涵,每一次念修都会发起大心大愿。对于我们尽未来际都要奉持的这些行愿,当然要把它们铭刻在心里,字字句句都从自己心底深处发出,在心上成就无量的功德。

为什么如此行持呢?因为我们志求佛果、普度众生,要在因地的心上立志、立愿以及修习所有大愿,普贤行愿就是最根本的关要。它保证了我们尽未来际的一切心念、行为的方向,避免落入无意义、小意义中。对我们而言,它是时时处处不可或缺的大事。因此,基于我们的信念和志愿,每完成一次法行、做完一件善事,都要用普贤行愿来印持回向。

总之,世间人以名利作为好乐的境,由此引起欲求心,在欲求的驱使下,不断地克服种种困难,一心向目标趋近。比如:荣获世界冠军的一名运动员,能得几千万元奖金,还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那么他在这条路上就算是名利双收、奔出头了。因为有名利的诱惑,他甘愿克服自己来达成目标。修道人不图世间名利,如果心里还没有出世间的志愿,对自己没有一种要求,也没有外在的各种手段,那就很可能落空。久而久之,不仅人疲厌,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希求心是不可缺少的。

[1]《大乘庄严经论》云:“荷负众生担,懈怠丑非胜,为解自他缚,精进应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