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门措上师瑜伽•心心相应讲记
《上师相应法》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圣者阿秋喇嘛造颂
益西彭措堪布译讲
(未得密乘灌顶者 请勿翻阅)
至尊门措上师瑜伽法,名为“心心相应”。所谓的瑜伽,由于法界本体、上师的加持以及弟子得加持而见本体,这三者本来同体,所以在弟子的信解、恭敬与上师的加持会合时,就能达到与上师的心无别。
修法包括皈依、发心、观资粮田、积资七支、猛利祈祷、观受四灌、后得转道七个部分。其中,均以上师加持为主要助缘,自身具有信解和恭敬为内因。而且自己要在皈依、发心之后,主动与上师相合,要达到任何所作、任何时处都与上师智慧相应。最终了达一切六趣器情、一切现相、妄念都是自成三身体性所现。以下逐步做解释:
初者皈依:
阿
密严普贤意界中,现出不灭幻化身,
自然自明之体性,愿无别异一味觉 。(三遍)
首先解释皈依的涵义。
从前三句和第四句的“愿无别异一味”可以看出:上师就是自心,不外乎法尔如是的本性。除了众生的自性以外,上师并没有其他所证,所以我们皈依的上师,其实是指这三身无别的体性。上师是现证它而回归了真如,我们则是迷失了它而流入生死。因此,我们皈依上师的目的就是要和上师无别一味而觉悟。皈依处是上师的本性,也是自己的本性。
这里的皈依是在实际不动的理体上,皈依本性的上师。“愿”就是誓愿如此。一旦知道了上师所证的是我们的本性、与自己无别,从此就祈愿和上师一味而觉悟。“一味”是就像海水有着同一种咸味,心的本性也同样一味无别,无有二致。本来如此成就的本性大无为法,如同金刚一般,无法破坏、无可剖分,所以要“一味觉”。
自心前显现的上师,好像是一位人中善知识的形相,但实际是三身无别的体性。以这样的方式观修上师是真佛、是三身体性,并且归同于自性,成就必然会快速。
接下来逐字逐句解释此偈颂的涵义。
“阿”字表示一切法不生,表示无生的法性。一切法源于空性,也都还归于空性,故以“阿”字开头。
“密严普贤意界”指法身。“密严”,就是秘密庄严。“贤”,是本来妙善,指自性非因缘造作,是法尔圆成的真空妙有的大宝藏。“普贤”即尽一切时处都如是贤妙。贤妙也不是贤和劣相对而安立的“贤”,而是无有任何边的绝待之“贤”。或者也可以这样解释:“普”是指无生的妙体,“贤”是指无灭的妙用。
“密”指不容易发现。因为这是非常秘密、一切妄识见不到的真如实相。“严”,是庄严、具德的意思,指真如实相中具有无量恒河沙数的自性功德法。“意界”中的“意”不是具有能所二取的妄心,而是指真心。也就是说,并非由因缘所生的八识妄心,也不是有分别的心念,所以称它为真心、本心、妙心、光明心等等。“界”,指显现万法、现出一切相和一切用的本源,所谓“一切无不从此法界流”,就是这个意思。“中”字说出了这是本源,就是从这个无二的密严普贤意界中现出了不灭的幻化身。
讲到这里,有人会问:既然是幻化身,怎么会不灭呢?在我们心前不是见到了有种种增减、去来等相吗?
其实这只是妄识所见的相,不能当成真实。我们以生灭的心见到生灭的事相。就像坐在不断奔驰的列车上,由于自身的移动,见到窗外的一切全都是反向的动相,不可能有不动的相;同样,在我们不断妄动的心前,看到的也全是妄动的相,似乎诸法在不断地来来去去,在不断地生起、灭去。自心所显的上师幻化身,好像也有各种各样的迁变、增减、新生、坏灭,但这只是错觉。幻身是一种相,它从本体而来,所以跟本体并不是两个别别的法。普贤意界没有任何变异。既然本体没有迁变,那么所流现的幻变身也就是不灭的。
我们应如是胜解现前上师的幻化身实际是不灭的体性。相性本来不二,上师就是法界。不能误以为上师是一个,法界又是另一个,这个上师安住在另一个法界上。世俗中虽然有一些方便立名,其实,哪有什么能住和所住的两个法呢?如果离开上师之外另有一个法界,那么,这边是上师、那边是法界,怎么是证到了法界自体呢?所以,上师就是法界,而且一切不二、无可剖分,是“不灭的幻化身”。
我们感觉好像天地万物刹那刹那不断在变,时间也在不断地往下迁流,这就是有万法生灭的错觉。比如经常说到什么都在灭,什么都无常。其实无常也是假的。因为如果你没动过一个妄念,那就根本没有时间可言。假如真的有许许多多不同实体的刹那,而每一刹那都不同,到了下一刹那就又换了另一个新的实体,怎么会是不二呢?必定有很多个不同的体性。而且,公认大乘圣者能在一时之间见到三世一切时,这又怎么成立呢?可见生灭是虚假的显现。这就告诉我们,所现出的上师幻身的相,其实就是法身。相就是性,用就是体,一切不二。所以幻身不灭。
“自然自明之体性”,“自然”指本来就是明的体性,并不像虚空那样冥顽不灵。这种本然的光明,不由因缘造作来形成或维持它。既然不从因缘生,也就永远不灭;既然不随因缘而显现,就不会有任何增减等变异,也没有任何东西能破坏它。自然、法尔如是的智慧光明体性,便是上师真佛。上师的一切言谈、动作、嬉笑、贪嗔等等,全都是由智慧光明所现,全是自然自明的体性,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什么无明的东西。因此,皈依上师就是皈依上师的体性,也就是皈依本元。
上师的现相就是上师的本性,皈依本性,时时依止而不离开。这样既是皈依上师佛,也是皈依自性佛,成了“自他不二”的皈依。
“愿无别异一味觉”,“愿”表明自己皈依的愿力,是要和上师自然自明的体性无别一味而觉悟。源于对上师三身的体性的胜解,以及对己灵或本性的尊重而发起的这种决心,是不愿意迷惑颠倒而至心归命本元的决心。并非缘于某种单方面的德相或者局部的功德而皈依,也不是在事相上分成各种各样不同的片断而皈依,而是顿然契合于三身原本无别的圆满体性。一入手就是没有欠缺、没有混杂、圆满的皈依,直接归于自心本元。
这种返本归元的愿心,是皈依本元,因此是“愿无别异一味觉”。所愿的是“觉”,同于上师无别、一味地觉知到本性。在这一味无别的明觉里不散失,是真正依止上师。上师如是,我也如是,就是依止上师;常时不离本性,就是常时皈依上师。
皈依之后,应当任何时候都不忘记皈依上师本源。每当想起上师的境界时,就提醒自己回到本源、回到自性上来。
前三句颂文讲述上师是三身无别的体性,同时也是我们自性上三身不二的本性。上师的示现是在给我们指示本性。也就是给我们传一个心意,他自身是如何的,也引导我们如是觉悟。如果我们和上师在本性上有胜劣的差别,那“无别异一味”就不成立。要知道自己就是密严普贤意界,自己的现相就是从这自然自明的体性里变现出来,所以要返本归源,要皈依。
也就是要认识显现这一切的本源是一种空的体性,它没有任何边,不堕在任何时间、空间的有边际的相上。但它又不是顽空,也不是断灭空,而是本来自然自明的体性。它具有性能、力用,遇缘便会显现各种相。正从普贤意界中现出种种幻化时,重要的是脱开性和相分离的这种错觉,住在自然自明上,就是与上师不二而皈依,就会入于不二了。
“修三遍”表示稳固。“三”是指一个周期,修三遍就是让心里不断地生起三次觉悟,使这样的觉知稳固。如果三次不够,就多来几次,要点就是不忘记。在修了三次皈依之后,关键是要在一天当中,时时都记得皈依上师佛、皈依本元,不生其他向外追求的愿,不落在错乱的感觉里,以皈依上师本元的愿力来提醒自己,要得到并住在与上师无别一味的觉悟中。
这样的愿,是一种和上师心心相印的愿力。这样的皈依,就有非常真诚的愿力,唯一愿自己的心和上师的智慧不二、和本元不二,不愿再错乱迷失,不愿再往错乱里去。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记得归往上师的本性,和上师无别一味而觉悟。否则,没有以这样的方式皈依上师,就马上陷在错觉里、跟着错觉去了,不成为皈依上师,而是皈依错觉。在种种幻相里起种种分别执著,将来仍然会流浪生死、不知自返,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迷失和损失。所以要不断地皈依真佛上师,时时不离自心本元。
如是誓愿皈依上师真佛、誓愿皈依自心本源之后,接下来的修法就是恒时发起觉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