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至尊门措上师瑜伽•心心相应讲记

《上师相应法》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次者发心:

从本轮涅无别异,自成三身体性中,

力现六趣器情相,破立自解而发心 。(三遍)

这里的“发心”是指发觉悟的心。既然针对迷而说觉,就先要明白自己是如何不觉悟的,才懂得怎么来发觉悟心。

我们在如梦般的六趣器情相当中,像放电影一样不断地显现出各种器世间、有情世间的幻相。之后我们就彻底迷失了,缘着这些幻相起各种各样破和立的戏论,比如认为这个对、那个不对,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这是我的自方、那是我的敌方,有各种各样高低、大小、贤劣、自他、亲疏、染净等的分别,被缠在无数破立的戏论网当中,整天沉陷于迷惑颠倒。

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就会越来越背离上师,和上师的智慧越来越不相应。因此,皈依之后,需要恒时发起觉悟的心。知道了这一切虽然相有差别,但能现的自成三身的体性没有差别,既然一切均由本性的力用所现,就必然是平等无二,破立也会自然解脱。就像禅宗三祖在《信心铭》里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本来就是正觉,没别的东西。)“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修无上道不困难,就只怕你妄加分别。只要心不起憎爱,就会洞然明白真实义。)或者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谓的破立都是戏论。由此发起觉悟的心。

以比喻做启发:就像一个人不断地在演戏,显现各种的身份和表相,然后他忘记了自己是能表演的本体,而迷在戏里了。他的心不断分辨戏中的高下、美丑、好坏、贫富等相,并发起各种各样的破立,也就是他的内心不断地喧闹:我要这个、我不要那个,这个好、那个坏等等。继而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苦恼中,一迷就迷了无数劫。其实,能显现的自性与所显现的相不二,如同只要认得那个能表演的演员是一个,就一切都平等不二了,不会再去计较什么高低、好坏、是非等等。

此后,无论他显什么相,便都能觉知,这是由同一个本性所现。哪里会表演了一个皇帝,就觉得自己高贵、一定要显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呢?又哪里会表演了一个奴仆,就又觉得自己可怜、产生自卑感呢?或者演了一个女人,就认为自己成了女性,表演一个男人,又认为成了男性呢?根本不会有这样的迷惑心态。

同样,如果我们的心迷于表相,那就会不断地破破立立,心一直落在相对的二边上分别计较,不断地妄动取舍,完全迷惑、不见本性。一旦你回头看到了本性是不二,那么这一切破立便自然解脱。这就是真正发了觉悟的心。

又像一个画师拿着画笔,画了各种恐怖的魔鬼像,后来他忘记是自己画的,见到这些画像竟吓得晕过去了;又有一次他画了美女像,一见到就生起迷恋的心。如此种种都只不过是戏论而已。同样,我们由本性的画家握着心的画笔,画出了六道器情世间的万相。我们就在这里迷失了,执著这个好那个坏,这个对那个不对……不断地破破立立,发起各种虚妄的分别与妄动,忘掉了本性而陷在迷惑中了。直到依止了觉悟者才知道,这一切都是从本性中化现。既然都是自性的化现、是自己的化身,哪里有什么是非高下呢?应当由此返本归元。

又像我们用同一只手,做出了各种的手势、姿态,这里面哪个是好,哪个是坏?哪个该立,哪个该破呢?如果迷在相上,你的心就会不断地起各种破立,没完没了;看到这些相都是同一只手,就会觉得好笑,觉得这有什么好破立的?以后无论这只手做什么动作,你根本不再理会或去分判什么是非,也就是有所觉悟了。

以前我们傻乎乎地迷惑于表相中,比如有时一个优雅的手势,就觉得很美,我喜欢;有时显现出掐死你的凶恶手势,就觉得好吓人、好可恶。其实,只不过是同一只手,翻来覆去都是它。

又比如同一张脸,有时笑嘻嘻的,好像很慈悲、亲切;有时又怒目圆睁,现出非常可怕的相,连眉毛都竖起来了,眼睛凶凶的,牙齿咬得紧紧的,口里说出各种刺耳难听的话。其实看到的都是同一个人的脸,有什么可破立的呢?

理解前三句就自然明了“破立自解而发心”

如何发起觉悟的心?就是一旦理解了一切差别相都是由本性力用而现,能现的性能都是同一个本性,那还有什么可破立?有什么可拣择?二六时中,举手投足、嬉笑怒骂,无非是真心妙用。就像临济祖师的开示:有一个无位真人时时在面门出入,六道神光欠少什么?以此启发我们,要从用认识体。

与此相同,这里的前三句指示我们心识前的一切器情显相都是由本性的力用所现,不应认为在本性外另有一种实法,由此落入无明,进而愚痴地立此破彼。如果我们的心成了破与立的评论员,有非常多的分判,就会不断地取舍妄动。然后,自己心里胡闹的悲剧也就开始了。这就是自性佛的迷失,不知不觉陷到了错觉里。

那么,怎么来理解前三句呢?首先,“阿”字表示空性,指一切法本来不生,并没有本性以外的实法。“从本轮涅无别异”,针对妄识前有轮回的错乱相,就安立错乱相息灭的涅槃,但错乱相实际是无而现、本来没有,又哪里真有什么可息灭的?所以,乱相和乱相的息灭原本不存在,始终只是这不二的本性,没有“原先是轮回,后来是涅槃”的差别。换言之,这里从来没有两种,就像真实当中没有空花和空花灭的差别那样。“从本”,即从本如如、平等无二、本来如此。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忘失了本性,然后迷在现相里不断地分别执著。如果以比喻来说明,好比一个正常人,忽然一念入于迷梦,在梦里搞不清一直只是自己的心,没有任何的差别。他忘记了梦心正在现出梦里种种的事相,反而错认这一切是心外独立存在的实法。同样,众生觉得现相里面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好,有的坏,有的高贵,有的低贱,有的非常成功,有的非常失败,有的价值高,有的价值低,类似的破立实在太多了。现在关键是要回头看那个能现的体性、那个本性上的性能,作为万法的共同本源,平等无二。这样觉悟之后,种种破立也会随即泯灭。

所以,“无别异”是指平等不二的本性,这里无轮无涅、无染无净、无佛无众生。只是为了消除众生心前轮回和涅槃的差别见,就说轮涅无别;或者由于众生的染净差别见,就说染净不二;或者由于你认为有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差别,就说三际一如。“一如”就是平等相,就是那个真如,并没有两种东西。而我们一天到晚都在缘于差别相不断地分别,迷失了本性。现在就要在差别中了解无差别,要从相回到本性,称为是发了觉悟的心。因为在不二的本源中,从来没有什么未涅槃和涅槃的差别,轮涅也只是戏论而已。

“自成三身体性”,指自性中本来成就三身,也就是本来成佛。大圆满配属三身果德,则体性空是法身,自性明是报身,不灭显现万德是化身。

“自成”就是本来成就。本性里具足三身,不是由因缘造就。如同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而且这里的三身唯一是在自性上说,不像一般说的法报化,报化属色身,是在清净和不清净眷属心识前显现的幻相、唯依他方而安立等。这里用“自成”两个字,表明了本性本来就是空、明、现三者无别的体性。

同时,“三身”体性圆满,并非有别别的三法。引导初机的时候,先要分三者宣说,以免他单单执著一个点。其实,三身不可分割,最终应当会归不二。要提醒的是,这里本来没有“二”,就不能作“二”见,不能再继续迷失。不能愚痴地认为有什么身体,甚至好像还有三个不同的身体。实际是这个本来人,他是自成三身的体性。

“中”体现了万法的根源。古人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按现在话来说,三身体性就是生命的本源、万法的本源,也是第三句说到的“力现六趣器情相”的本源。“六趣器情相”即天地万物,无不由此体性显现,所以是同根同源。它就是菩提,认识了它就叫发菩提心;它就是真正的上师,契合了它就叫瑜伽。

再解释“力现”二字。“力”是指用,是本性上的能力或者性能。有性能才有显现,反之则不能现。因为如果是像虚空那样冥顽不灵、无任何作用的空,那么学佛也成了学石头瓦块,连一点点的妙用都不具足,有什么意义呢?但实际上是成佛后,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妙用。因此,真空的本体上有性能、有力用。而现在一切六趣器情的相也都是由力用所显。一旦回头现见到这个能现的不二的根源,就是入了不二门,一切的破立自然瓦解,即“破立自解”。

资粮田与积资粮的涵义

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返本还源的路,而走这条路需要有资粮。这不是外在的路,而是内在证悟本性的路。在这条回归之路上,有了资粮,就能进行得很顺利。譬如我们想去拉萨朝觉沃佛、亲见觉沃佛的真面,就要有行路的资粮那样。觉沃佛比喻自性佛,我们向内朝圣,是要去见自性佛的本面。

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自性佛没有面目形相,也没有彩绘木雕,它是画不出、讲不到的无面目的真佛。去朝圣见这尊佛也不是外在靠脚来走,而是靠自己的心。在这内心朝圣的过程中,也需要有充足的资粮,才能步步前进,最后顺利面见自性佛。

所需资粮就是以下所修集的礼敬等七支。每一支都是在引导我们向内朝自性佛。在生活的一切时处,都导归于本性。从礼敬、供养乃至回向,全部都归于无二的本性上。

那么,怎么做到顺利地还归自性呢?这是个关键问题。我们在向内朝圣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迷失道路和方向。因为一旦走到其他的歪道上,就见不到本性佛。所以要求处处都会归在自性上修。

要产生资粮,还需要依靠一个最好的、能生长资粮的良田——至尊上师。也就是通过观想上师和祈祷上师的力量,能让我们的心很快回归本性,回到觉照的状态。因为上师就是法界,并且与我们有很切近的因缘,当我们明观上师、至心祈祷的时候,就容易回到本性。七支的修法就完全摄在明观自性上。在朝自性佛的过程中,如果保持念念不迷失,就能很快见到内在的觉沃佛。

反之,如果在朝佛的过程中,不能常常保持觉知,而是很快迷失、开小差跑到其他错乱道上去了,这种不堪能就是由于资粮不充足。它让我们在行道时不断地退失。

所以,所谓的积资粮——修习七支,就是要念念回归本性。怎样积聚起资粮?怎样念念保持符合本性而修的力量呢?这就需要得到上师的加持。因此上师是“资粮田”。

只要一直在本性上修,就是在积聚极好的资粮。《坛经》里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需要的就是时时不迷失本性, 这样用心就可以直趣无上菩提。这就叫资粮。

“田”是能生的意思。怎样才能时时不离本性而修?怎样才具有这充足的力量呢?答:有了果位上师加持的力量,使得心里堪能,然后就会觉得行持这些并不困难。因此,一定要信解上师有加持的力量。懂得了“资粮田”的涵义,我们就知道上师的关键性。所以先要观上师资粮田,得到上师加持,才修得起下面的七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