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至尊门措上师瑜伽•心心相应讲记

《上师相应法》 ︱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积资七支:

自然自明中礼敬 万有本净而献供

无改乐空双融忏 妄念本解中随喜

无言自解法轮转 无变常住不涅槃

善根回于无为中 六趣识聚愿正觉

略说七支

“七支”修法含摄了积资净障的扼要。而本文通通会归在自性上,就是事归于理、理事不二。事即修行的事相,比如礼敬、供养、随喜等等现象,以及日常生活的一切现象。所说的这一切事,都归在本性上修。全盘地会归,就能越来越熟悉,乃至一切时处都处于理体、处于本性中。所谓的现见上师真面、现见自心觉沃佛的路,就走得很顺利,念念都走在这条内在朝圣的路上了。

(一)礼敬支

“自然自明中礼敬”,这里的礼敬,其实就是根本的礼敬。“自然自明中”,不是以外在的身体做出什么姿势或口里说出什么声音,而只是住在本位上,这就是最殊胜的礼敬。此处敬重的是自然自明的德性。第一个礼敬支,就是在自然自明之中不离开。“自明”是我们的自性,是天然的、不靠因缘造作的德性,不是父母所生,而是本来如此。

我们的“明”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对于这非由因缘造作的“自明”,我们却在一念间迷失了。没有处在自然自明中、没有尊德性的修行,就不是礼敬的状态。从此开始“天下大乱”、胡作非为。顺着这狂乱的心,无所约束,越来越背离本性。所以在这里首先要修礼敬支,修最究竟、最本然的礼敬。不必添加外在色彩,也没有其他的造作,仅是安住自然自明。继而贯彻到一切时、一切处、一切行为当中。不离开它,便是“内重己灵”,也是礼敬自性,也是在恭敬上师,也是不离上师的密意。

修上师瑜伽的目的就是为了跟上师的真心相应,跟法界相应。我们修积资粮,也是为了积聚这方面的顺缘。一提到积资,就要时时都跟上师的心会合。不是停留于凡夫污浊的气氛,不是延续这种迷惑、颠倒的状况。

上师的一切显现,无非是从法界中现出;引导弟子,也无非是使其相应法界。不顺从迷失而时时记得上师,也就是时时记得本心。不违背本性、心不妄动、不迷惑于现相,才符合上师的心意,才是直接跟上师相应。

怎么来礼敬上师、礼敬本性?身体做恭敬的威仪,口里说赞叹的话,这些当然需要。但如果离开了自然自明,时时颠倒妄想,又怎么能说是在亲近上师呢?

佛在世时,曾到天上给母亲说法。到了回来的这一天,大众排队迎接佛陀。有个比丘尼想最先见佛,就以神通变成转轮王排在队伍的前端。这时,须菩提在山洞里晏坐,他想,要不要去接佛呢?又想到如来法身无来无去时,他便自己安住。结果,佛对那个比丘尼说:“你没有最先见到我,须菩提才是最先见到我。”

可见,关键要跟上师不离本性的境界相合。跟上师的智慧相应,时时都在道上契合,丝毫没有偏离,这才是根本上的敬师敬法。背离了这个根本,仅做一些表面文章,那不是心心相应;违背了上师的心而行,也不是在修礼敬支。所以,懂得了自他、外内的本性,就没有什么不能贯通的。只要认识了自明的本性,外面也是在显示里面,里面这样做也是在跟上师相应。比如说你要跟孔子相应,要得孔子的心传,就要默契孔子的心,才能真正得孔子的心法。光是表面上做一些皮毛并不足够。又比如达摩祖师来中国,他只找到了慧可一个接法的人,只有慧可得了法的心髓。同样,所修的七支都会归在本性上、时时都契会上师的智慧,就懂得怎么来相应上师的心了。

念到“自然自明中礼敬”时,心里就应该知道,这是在礼敬上师。如果每天只是不断地起妄念,陷在各种各样的迷乱当中,忘失了自然自明,那就没有礼敬上师,就辜负了上师、背离了上师。对这种状况有一种畏惧,感觉像这样过下去岂不是背离了上师?我不能不敬上师的心、不敬上师的法,不能再迷失下去,也就自然住在礼敬上了。所以,时时要发起求道的善心,不允许自己跟上师不相应,不允许心迷在假相里起各种颠倒妄想。

懂得了这一句,就应当把这项心要贯彻在日常的一切时处来修。仪轨是大纲领,把关键的要点以一句话点出。什么是礼敬呢?知道什么是“住在自然自明上”,就完全清楚了。

(二)供养支

如何向上师献供呢?“万有本净而献供”。这是最秘密的供养,还是要供在本性上。

外在的呈供,供养鲜花、光明、灯烛等等,这是用妙好的事物来供养上师。而此处怎么来献供?怎么修呢?这就先要问自己:什么是最妙善的供品?当然局限在妄识所现的、妄想的产物不算最妙善。但本来实相里一切万有本来清净,以这样的认识,忆念万有本净而献供,那就是最好的供养。

“万有”是指一切处的一切显现。由于显现如是本来清净,那么就用这本来的清净来献供。做供养时,我们的心时时要明记,一切是本来清净,没有一点染污,从本以来就如此。即使是在当下,也不应再把本来清净误认为不清净。就像一个人看海螺,无论他的眼睛怎么看都是黄色,但海螺原本是白色的。所以明眼人就告诉他,一直都是白色,没有什么黄色的海螺。

那么,我们要跟上师的心相应,以什么献供呢?还是要相合上师本来的心来献供。就像世俗的学生,供养老师什么呢?有外、内、密各种供品。以法来做供养,老师就很欢喜了;而这里以万有本来清净来献供,就符合上师的心,也就积累了与上师相应的资粮。常常这样献供,逐渐串习这种妙行,就容易住在“万有本来清净”的见解上,这也正是上师的见解。

(三)忏悔支

“无改乐空双融忏”,怎么是真正的忏悔呢?安住乐和空本来不二。我们造罪业,是由一念无明妄动,而卷入迁变之苦。进一步在面对现前的妄相时,丝毫不认识它是空,结果就把眼前这些像虚花出没一样的境相,认作实法。从此分开成能所,就陷在错乱中,造下种种轮回有漏业。而且,不断地打妄想,出现烦恼障、业障等等。

现在关键是要认识到,唯有真如从本以来就没有任何改动、迁变,空性中没有任何罪业。认识到“乐空本来不二”,就是真正地忏悔,真正地相应上师。最初是怎么堕进去的?是怎么不符合上师的本性呢?就是当自己看到面前这些不断迁变的相,就执它为实有,以自己的妄心,把大乐的体性误感成迁变的苦,把空误认成有实法存在。乐空本来不二,自己却缘于显法虚妄地生起迁流之苦和错觉,自己的境界不再是乐和空,而是迁变的苦、执实的心。从此产生无量无数的攀缘,有了执著实法的妄心造作,本无障碍却现出了障碍。

那么,怎样忏悔障碍和罪业呢?应当一直胜解这无改的“乐空不二”,从本以来都是无生无灭的真如,无生就是空,无变就是乐,如如就叫不改,这是三际一如。何时何处都是无改的真如,它不是什么生灭法,而是众生本然的状态,本来就在乐空不二当中。而回归到这样没有能所、没有迁变的法界,就是真实的忏悔。从此以后不再迷失,不在心境相对的迷惑里起各种虚妄的造作,也就真正地忏掉了业障等。

(四)随喜支

“妄念本解中随喜”,怎么随喜功德?《普贤行愿品》中讲随喜时,从恶趣众生的一念善心到诸佛因地和果地的一切功德,都普遍地作随喜。见到功德,就如得到宝贝那样欢喜,这就是对善的欢喜。对于他人或自己的善心、所种善根、所感善报,发自内心地赞同、欢喜,这也是本性自然的流露。如果心没有被埋没,没有被其他罪业障蔽,那么当看到别人的善妙,会像看待自己一样,即使点滴的善根、功德,也会非常欢喜。这是天性的流露。

而这里,既然我们的愿望是时时跟上师相应,又该怎么来修随喜的资粮呢?妄念本来解脱,才是对本性本无妄念的一种随喜。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就是对自性的随喜,也是对所证本地风光的随喜。本性本来清净,没有丝毫客尘相,一切的妄念本自解脱。不是先前被实有的妄念系缚了,后来才使它解脱,而是无论你起多少妄念,它本身就是解脱的,要寻找它根本得不到。我们在这妄念本来解脱当中,随喜自性湛然清净的功德,这就是本性的德相。通过这种随喜,自己也会开始觉醒,并靠近显发本性。因为随喜的善巧在于,当欢喜某一种善根时就会同等地显发它。

随喜别人的善就会显现自己的善,当你对那种善发起了随喜,也就是在显发你自己本有的善。住在妄念本解脱中随喜,同样也会明悟自己本性湛然清净的妙德,也就是真正相应上师的本性,因为自己的本性与上师不二。反之,如果随喜或认同其他各种虚妄分别,认为存在实有法等等,那就背离了上师的本性,同时也就不是跟上师的心意相应了。

(五)请转法轮支

“无言自解法轮转”,没有语言的自解脱的法轮恒时不断地运转。“自解脱”就是自行解脱、不用特别行持来使它解脱,一切法本无束缚的缘故。在禅宗公案中,三祖见二祖时说:“我向和尚求一个解脱法门。”二祖说:“哪个把你束缚了?”三祖说:“没有人束缚我呀!”二祖说:“既然没有谁束缚你,你又求什么解脱?”三祖一听就当下开悟了。所以,一切本来解脱,没有什么在束缚你。

“无言”就是不必要用言语来说,这个本自解脱的法轮周遍地运转,无时无处不在宣说着。

(六)请住世支

“无变常住不涅槃”是请佛住世。通常我们请佛、请上师为了众生的缘故,不要入灭。但这里的请住世支是要识得本性,如如安住。一直都没有动过,哪有什么灭?所以,认识不涅槃就是请佛住世。所谓无有涅槃佛也是指本性常住,没有实在的灭。它时时处处是大无为法,从来没有任何灭相。你识得它是无变、常住,就叫做本不涅槃。

在众生的眼前,以为有上师的出生,之后又入灭。但是,法性是没有任何变异而常住的,不是因缘所成,哪里有增减、生灭、来去等呢?“常住”,是区别于其他因缘生的法,区别于刹那灭的体性。虽然我们生灭心前有微尘、刹那体性的法,认为它们在不断地迁变,趋于灭尽。但这只是我们的看法而已。

实际上,正显现的上师就是法界,法界没有任何生灭、增减、断续,所以,“诸佛不涅槃”就是指没有这种生灭相。比如智者大师在修法华三昧时,亲自见到佛在灵山会上宣讲《法华经》还没有散会。由此证明本来没有生灭、没有涅槃。否则,如果真的灭掉了,上千年之后,怎么可能还现前呢?

时间的生灭、变异是一种错觉,如果迷在这种错觉里,一直执著这些相,就远离了上师。所以自己的心要主动地来与上师本性相应,最终成为不二。上师的本性就是自己的本性,经常说的外上师、内上师,也是源于这个道理而说。

那么我们怎么来做呢?时时体会上师是怎样的心、一切时处都跟上师的心相应,让自己的心完全成为这样的智慧、这样的观照。而这里的七支修法都能使得自己越来越与上师相应,跟自己的本性相应。

此处不承许还有什么生灭。虽然在悲观者眼里,这个世界的万物瞬间就灭了,一想起无常,就让人悲感等等。但是在慧眼前,万法本来没有生灭。不离这种法界常住不变的见解,就叫做“请不入涅槃”;时时了达本性无生灭、真佛无生灭,就叫做“请佛住世”。

常常以这种方式“请不涅槃”,就能与上师的心相应。修好了这一条,和上师相应的资粮就更加深厚。相反,什么时候忘记了本来无生无灭,就是又陷在错觉里了。跟着生灭的相不断地妄动,会跟上师越来越远离。

(七)回向支

“善根回于无为中,六趣识聚愿正觉”,所谓的回向支就是一切回归于无为当中。包括地狱、饿鬼、旁生、天人、阿修罗,六趣所摄的一切妄识聚。从六趣来说,就是指六类众生各种的心;从我们自身上来说,相续中出现的各种地狱心、饿鬼心,乃至于天人的心,这六种心都愿它现前正觉。当心生起的时候,要知道是海印放光,它实际是正觉的一种妙用。如果识得正觉,就能回向于无为中。

回向之处是正觉,要让一切六趣的识聚,包括自己心中出现的任何六趣所摄的妄识,贪嗔痴或者五戒十善等等,都归于正觉。总而言之,各种心生起来的时候,要识得这只是正觉。

这里回向支的修法相比前六支,更是完全地回归本性。所谓的积资,就是训练我们时时处处一以贯之地不忘失本性。懂得了积资的修法,就知道全都是在这个要点上。

一切的善根都回在无为法性上,也就是回向实际。那么,不可执著真有一种有为的善根,要知道一切显现的善根,实际就是法性,所以要回向实际。不忘记这就是本心所现,也就是回到了无为中。

所以要“于事无心,于心无事”。行一切善而不觉得有善可得,度一切众生也不见有众生可度,所谓“终日度生,终日无度”,才是回向无为;相反,行善就以为有什么善可得,度众生就认为有什么众生可度,都是自己著在相上了。

比如,众生只是轮回迷梦中的一种现相,既然是梦,就不可得。在真实当中,根本没有任何众生,即便是一个众生的实法也得不到。如果还认为自己度了多少个真实的众生,那就成为颠倒妄执,不契合无生法性了。

所以就要“善根回于无为中”,愿一切六趣的识都成正觉。什么叫做众生?就是指六趣的妄识聚,趣向地狱、饿鬼、旁生、人、天、修罗等的六种识,这里包括无量多的各种妄识。各种妄识生起的时候,其实除了正等觉之外没有其他,一旦通达这一点,你就回向了实际,也就摆脱迷惑了。

以比喻抉择:做梦的时候,梦中显现六趣识聚,时而是凶残的地狱识,时而是贪婪的饿鬼识,时而是愚痴的旁生识,或者善恶夹杂的人趣识,或者竞争、嫉妒的修罗识,或者贪图安逸的天人识……这样起现的时候,如果当时认得它就是本心,那自然就能回来;如果当时不认识,而被这些识的幻影所惑,那就背离真实、陷在虚妄中了。由于这里的回向是回向于实际,常常按这样修习,就能直接与上师相应。因为上师就是法界,就是真如。

如果你在不断产生妄识的同时,也不断地执著种种善根、种种的六趣识聚是独立的实法,那么就容易随着妄念团团转。之后就一直在幻相中流浪,也就跟上师越来越不亲近,甚至相隔万里了。只有时时回向无为当中,把一切心识都认识是正觉,才会发现上师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