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十疑

《净土十要第四要·净土十疑论讲记》 ︱ 蕅益大师 选定 隋天台智者大师 说 智圆法师 讲解 ︱

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处不净。

第三、观察对方受生以后的住胎环境,要想到是在污秽的环境里孕育出来的。也就是处在母胎中生藏或胃以下、熟藏或肠以上,住处非常污秽、黑暗、狭窄,见不到一点光,而且经常受压挤。母亲稍有活动,譬如行走、弯腰、睡卧、翻身等,都会给胎儿造成强烈的苦受。再者母体内非常臭秽。以猪身为喻,杀猪时把胸膛一打开,马上散发出恶臭难闻、让人发呕的气味。像这样就是住处不净。

四者在母胎时,唯食母血,即是食啖不净。

第四、观察对方住胎时所受用的食物。那时,由脐带与母体连接,啖食母亲的经血,很不清净。

五者日月满足,头向产门,脓血俱出,臭秽狼藉,即是初生不净。

第五、住胎期满,以业风所吹,头自然倒过来朝向产门。从骨轮出时受到强烈的压挤,就像众合地狱之苦。身体带着脓血等,污秽狼藉。对方出胎时是这样不净的情形。

六者薄皮覆上,其内脓血遍一切处,即是举体不净。

第六、从诞生为婴儿开始,之后逐渐成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一整段历程中有这么一个身体,它的体性如何呢?只是一张薄薄的皮覆盖在上面,一扯掉,里面的脓血遍一切处,或者可以看到地、水、火、风四大的状况。譬如骨骼、肌肉、心、肝、脾、肺等的内脏,属于地大;汗液、尿液、组织液等,属于水大;各种蠕动、运转等,这是风大;又有体温、热力等,这是火大。总之要看到只是四大和合,没有清净之物。或者观察三十六种不净物的状况,完全是不净的情形。如果把这层皮拉掉,在砧板上一一摆出来,谁还会感觉清净而爱恋不舍呢?现在无非是裹了一层皮而已,现代人擅于化妆,更让人看不清真相,但实际仍然是不净。

这就看到,从初来人间到死亡之间,自己所爱的对方身体是举体不净的状况,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得不到一点清净之物。原先以为这是世上最纯洁、最美丽的身体,简直颠倒到极点了,那只是非理作意,由无始的淫欲习气幻想出来的,现在要看到对方只是一个举体不净的幻化物。

七者乃至死后胮胀烂坏,骨肉纵横,狐狼食啖,即是究竟不净。

第七、观察最后的结局。死后身体变成胮色、发胀、腐烂、坏掉。这样一层层地烂坏,最后骨骼分开、肉一团一团扔在野外被狐狼所食啖。这样就看到究竟不净,最终彻底暴露出不净的本相。

自身既尔,他身亦然。所爱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若能如此观身不净之者,淫欲烦恼,渐渐减少。

自己的身体是如此,对方的身体也是这样。对于所爱境界——男女的身体等,常常观不净的状况,就会生起很深的厌离。如果能这样观身不净的话,那淫欲烦恼会渐渐减少,能从中脱出,一心与清净莲花化生的因缘相应,以清净无染之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又作十想等观,广如经说。

再者作十想等观,详细观法如经中所说。“十想”:一、无常想;二、苦想;三、无我想;四、食不净想;五、世间不可乐想;六、死想;七、不净想;八、断想;九、离想;十、尽想。“等”字包括九想等。“九想”:一、胀想;二、坏想;三、血涂漫想;四、脓烂想;五、青瘀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这些都是让人脱离淫欲,内心逐渐清净的观法。它的原理是观不净就生厌,由此从中脱出。

2、发愿

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

前面观了五取蕴身唯苦无乐,它是一切苦患之源、一切生死之本,对它十分厌患。接着,如果没有往生净土,只是徒然悲观也无有意义。知道往生弥陀净土能即生超出苦蕴,就一心希求得到净土的法性生身。这就是厌离行。

这里关键是修愿。前面得了胜解,而且常常观察,那当然厌离心会猛利、恒常。之后就要发愿,以猛利欲愿舍生死蕴身,取净土法性生身,要达到万牛莫挽的地步。这种缘起与弥陀摄众出取蕴苦的悲愿恰恰相合,因此能与佛心感通而得以往生。

所谓的“永离”,就是想这是最后一生,从此永远脱离五取蕴。“三界”以下是解释这个身的状况。由前面的观察就了解,范畴是三界,取蕴相续会遍历欲界、色界、无色界各种生处,从这里出现地狱身、饿鬼身、旁生身、修罗身、人身、天身。六道身里的各种状况全是取蕴中的环节,是无休无止生死病中的一种变化。这一切身都是苦蕴,对此不想要,彻底厌离。“杂食”,有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等,受用这些来养活这个身。“臭秽脓血不净”,譬如人的身体由三十六种不净物合成,不是清净的法。“耽荒五欲”,指这个身特别自私,为了满足它的欲望,过度地受用色声香味触,贪得无厌。“男女”表示有性别。这些是在描述取蕴身的范畴、体性、欲望、性别等。

总之,在五取蕴总苦或总形态下,六道里的所有形态以及所有饮食状态、体性状态、贪欲状态、性别状态等,对这一切一概舍离,再也不要它。前面讲,自从一念我见起惑就成了行苦自性,都是由惑业力出现的身,所以叫做“取蕴”。“取”是烦恼之义,它是烦恼所引起的身,没有任何乐性。而净土身叫做“法性生身”,脱离了三苦。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与行者的善根力、信愿力和合就出现了法性生身。它是由法性力出现的清净身,再不转苦轮,唯乐无苦,太殊胜了!

我们单凭自力要断惑证真非常困难,但兼仗佛力即生就可以往生净土,一往生就彻底截断了取蕴相续。以这个道理,叫做“永离诸苦”,从唯苦无乐蕴的相续状况,变成唯乐无苦蕴的相续状况。在微细分上认定了,那求生净土必然万牛莫挽,一心想得到净土的身。以此能登不退转地,毕竟一生成佛,不历第二生,迅速成就无生法忍,念念在菩提道上增进,迅速成满福智资粮而完成菩提大道,太殊胜了!有了这种心,一心想脱离取蕴状况,取到净土身,就叫做“厌离行”。

二、欣愿行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

第二、明了欣愿行的做法。这又要明白心上缘起开通的次第,知道一阶一阶怎么走。首先明确求往生的用意。也就是为了速疾完成菩提道,实现普度众生的愿望,需要以求生极乐世界作为捷径门,这里有非常深远的考虑、用心或意图。换言之,为什么要欣求极乐世界呢?一定要看到它大义的路线。不明道理,信就不深,愿就不切,行就不专。一旦明了地抉择了道理,知道它是迅速成佛的极殊胜路线,这样在理上非常明确,信心就深,信心深,愿就非常切,就有了欣求的根本。之后以欣求心驱使,就开始进入净土观行,行就非常专,一心与极乐净土、阿弥陀佛相应。这样就会出现第二项,“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

通过第一项确立了路线、建立了志愿,之后就不变了,完全投入到净土观行中。由于一直缘净土庄严等事作观想、思维、忆念,心的缘起就接到净土上去了。再让它深之又深、纯之又纯、坚之又坚,跟阿弥陀佛的愿海就接通了、相应上了。这跟原先没有明理、悠悠泛泛、人云亦云、搞外在形式等完全不同,有一比一千、一比一万等的差距。由于明了理,信得深,有了切愿的缘故,信愿的力量就摄持着心全面勇猛地投入,精心地观行,那当然决定往生。

这就知道,得胜解后建立的修行和没得胜解形相上的修行有天壤之别。在缘起上切实、深入地发展,才决定得以往生。不然的话,虽然不敢说绝对不能往生,但在因缘的厚薄、深浅、强弱等上有极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