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十疑

《净土十要第四要·净土十疑论讲记》 ︱ 蕅益大师 选定 隋天台智者大师 说 智圆法师 讲解 ︱

第二、远离无安众生心的杂染态,就得到了安清净心。

为什么会得到安清净心呢?因为心态转了,立愿拔济众生苦的缘故。过去被自私垢严重障蔽,完全是自私、麻木的杂染心,没有要安立众生的立愿,现在远离了这些,就出现了安清净心。

为什么它是顺菩提门呢?这又要从因果是否相顺上来观察。果的菩提心是安稳一切众生的清净处,这里的菩提心指彻显本性后完全觉悟的心,它成为一切众生得安稳的清净处。佛菩提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它有很大的树荫,众生都可以在大树底下乘凉得安乐。现在看因的状态是否相应果的状态。如果不发心拔济一切众生,让他们都脱离生死苦,只考虑自己一人的利益,没有荫护到整个众生界,以这个状态,最终怎么会成为法界大树,荫护一切众生呢?不可能。只有在因位出现了安清净心,把自己的所有功德、福德全部施给众生,让众生得到拔苦的清凉,这样不断地开发、增长大悲心,最终大悲心才能遍覆整个法界,让一切众生都得到清凉。如果只为自己一人,不发心拔济众生苦,这种状态还能成就菩提的话,那应该越自私,成佛就越快。然而越自私心越小,越不能显发大悲心的德行,离大菩提就越远。

相反,如果出现了安清净心,远离自私的小心态,做什么都以法界众生为主,想拔济众生苦,这样来立愿、回向的话,现前就处在清净状态,跟显发周遍的大悲心相应。这样修上去,无安众生心或自私狭小的杂染态,就逐渐没有了,习性一转就变成了开发大悲的状况。由于它与果位上的周遍大悲心相应,是随顺开发菩提大悲的门径,因此叫做“顺菩提门”。由远离无安众生心的障碍,就得到了安清净心,这是趣向果位菩提、周遍大悲、能安稳一切众生的境界。可见这个方向完全对。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门。

第三、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就得到了乐清净心。

为什么会得到乐清净心呢?因为要让一切众生都得到大菩提涅槃,这是最究竟的安乐,这时的心就发到最大了。恭敬供养自身心时处在杂染中,特别小气、自私,可以明显见到,当时的状态会覆盖清净的心量。反过来,发心让一切众生得到大菩提涅槃,这心量就发到了最大,合到本性了。事事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一切众生;不是只让他们得到暂时的人天乐、不究竟的小乘乐,而是让他们得到无上的大菩提涅槃乐,没有比这更大的心了。这时,有限的、自私的、狭隘的状态都消除了,所以称它为“乐清净心”。这个乐是以众生得究竟乐为主,唯一看重这一点,心脱离了一己之私——恭敬供养自身心的杂染态,顿时处在无私当中,称合了法界心量,当时就是清净态,所以叫做“乐清净心”。

为什么它是顺菩提门呢?还是从正反缘起上做观察。无上菩提果的状况如何呢?没有粗的苦集过患、细的迁变过患,连一刹那的迁变都没有,所以是毕竟常乐之处。当证得大菩提果时,自然成为一切众生得安乐受用的依处。菩提大悲的力用就是所发出的利他行,决定要让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因为众生与自己同体,不可能有一点私心、一点局限,所以,任何成就无上觉道者,都一定会把一切有缘众生安置在无上菩提当中。

譬如自己已经从五取蕴的生死大患中解脱出来,而证入法界时没有自他分别执著,所以待人如己,对任何一个众生都会以方便力用,拔济他的五取蕴过患,寂灭掉他的生死苦。进一步说,自己远离了细的迁变苦,没有了变易生死,以同体的慈悲力用,对任何一个众生都会拔济他的迁变苦,让他们都脱离变易生死。像这样,由于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证得菩提时出现了同体大悲,对待法界众生没有一点偏心、疏远,所以,决定会以方便力用使众生得毕竟常乐。

再看因的状态。如果落在恭敬供养自身心的心态中,那就不会发心让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也就是在本来平等的法界里,无中生有地出现了私我,之后把私我看得最重,把其他都看成与我无关。这时行为的重点就全部围绕自身心,为了让它得到名利、欲乐等做各种方便,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服务。这当然与大菩提“自他同体、愿为众生得毕竟乐而做一切方便”的状况相背离。这样发展下去,只会使妄执越来越重,离大菩提越来越远。假使它随顺大菩提,那应当越尊重、恭敬自我,越为自我谋私利,就越接近大菩提。然而这么做的结果只是让私心越来越重,心越来越闭塞,发生贪欲、悭吝等的各种过失,当自我不得满足时还会出现嫉妒、嗔恚等的烦恼。以私欲为本出现的各种邪方便力用,会把人推入轮回深处,离大菩提越来越远。这就明显见到它是遮菩提门。

相反,当已经出现安清净心,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让一切众生得到毕竟菩提大乐,这时的作意、发愿等当下就与菩提相顺,逐渐发展下去,会越来越合乎本性。这样顺性而修,就是在消除为自我作方便的颠倒力用。当开发到彻底时,就完成了大菩提果周遍力用这一分。可见它是顺菩提门。

总之,由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远离三种违品,成就三种顺品,处在清净心当中逐渐修进,最终就会获得大菩提果。也就是智悲力圆满开发,出现圆具大智、大悲、大力的菩提心,这就叫做“成就菩提”。

以上说明了菩提道的入门。我们要圆证大菩提果,首先因地要正,也就是去三障发三心,远离我心贪著自身而发无染清净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而发安清净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而发乐清净心。这三心分别属于智、悲、力,在因位已经与大菩提果相顺。当智悲力发展到究竟就是成佛,因为一点我执也没有了,回归本来的智照;又显发了大悲,愿安立一切众生;又出现了力用,唯一为众生做利乐。像这样,有了这三分相应因,之后逐渐显发,达到彻底就是成佛;如果相违而转,以缘起不顺的缘故,只会往生死里走。

这样认识了入门,之后关键要看怎么来保持这样的因以及迅速圆成,这就是道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去考虑是生净土还是生秽土,最后发现生净土能迅速圆成,由此一心欣求往生净土。

(2)明往生西方净土能速疾圆满智悲力的大用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已,于生死国中,救苦众生。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生之意。

这样智悲力圆满的大菩提果由什么途径来获得呢?如果还有生的话,那只有两种生:要么生秽土,要么生净土。衡量这两条途径,哪一条能迅速成满大菩提?如果生秽土,如同前面所说,这里退缘太多,自心遇到杂染境缘很容易引发我执烦恼,这样被业所系,陷在三途里很难出来。自身尚且难保,哪里能度众生?就像在急流的冲击下,自身没得到从中超出的力量,少有不被冲走的。考虑到这种险难就想:是不是要生净土呢?一往生极乐净土就得到了不退转。阿弥陀佛无量劫来的大愿大行作为增上缘,国中没有任何退缘,念念都能在菩提道上增进。常不离佛,得佛加被护养,从而迅速开发本性,而且逐渐增进,得到无生忍的力量。那时来生死国中救苦众生,叫做“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智悲力三分的大用完全显发出来了。

那时在浊世利生,虽处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拘,虽在尘境却不迷失一灵真性,这叫“自在无碍”。“悲智内融”指内有悲和智,悲起用而不住涅槃,不同于小乘;智起用而不住生死,不同于凡夫。智悲两分圆融于心,不是偏用一分。由于内在的智悲同时起用,外面就发出非常大的方便力用,就叫“定而常用”。“定”表示不动真际,一点都不会失掉。“常用”就是寂而常照,常常应种种缘、种种机而发起妙用。以方便力用都能恰如其分地引着所化机趣入佛法,把他们安置在现前和究竟的安乐道上。就像观世音菩萨见什么机就说什么法,由此做到恰如其分,这是起妙用。像这样,智悲力的大用出来,再逐渐增明达到圆满,菩提心全体显发,这样就成佛了。

所谓的“菩提心”就是大智、大悲、大力三分圆融的心。在因地就随顺这样来发心,一直到成佛之间都是修这个菩提心,最终完全开显就是成佛。由于往生净土有佛力住持,能迅速开发本性而成道,智悲力的大用达到圆满,所以选择这条路来成就大菩提。这就是一心欣求往生极乐世界的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