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十疑

《净土十要第四要·净土十疑论讲记》 ︱ 蕅益大师 选定 隋天台智者大师 说 智圆法师 讲解 ︱

这样就明白,修大乘净土行关键有三点:第一、远离我心贪著自身;第二、远离无安众生心;第三、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这是须努力之处。如何达成实效呢?必须以有效的门径来趣入。

分别来说。第一、依修无我空慧的门径见到没有我,观察到蕴上没有私我可得。为自我求乐完全是愚动,只是由真实义愚驱使起惑造业而已。要在缘起上看到这是衰损之门、苦恼之源。如果还贪著为自身求乐,那决定发展出轮回大苦,只要起一念不合天理的私心就要受惩罚,没法回归,在这上看得越深切越好。譬如自从贪了名,从此就有了不合天理的私心,然后就会争,会比较、嫉妒、骄慢等,一连串妄动都会出来,这样越集越深就决定下堕。或者贪私利,沾一点点都是毒,决定要受苦报。这就发现,为自己求乐正是害自己,我爱执是衰损之源,透了这一点就自然远离我心贪著自身。

总之,第一点要做到以智慧为门径,首先观照无我,其次发现我执是万苦之源,一切为我求乐、求名、求功等的行为最终全部落入衰损中。在这上非常断定的话,心的方向马上会转。一看到心又贪著自身就会视它为毒,知道非常危险,马上远离。这样发生正见以后,在欲上就不同了,不再为自身求什么,而是处处要把“我”拿掉,把执我、贪我的习气解掉,会开始反着走。

第二、要致力于远离无安众生心。为此要依慈悲的门径,拔济一切众生苦,努力的方向是通过修法把自心的慈悲显发出来。譬如,思维一切有情都是母亲,对自己有大恩德,为此要报恩。其次由念苦发生悲心,也就是把从前修厌离心那一套,全部放在有情上思维。看到诸有情都跟自己一样,遭受无边生死大苦,再念及都是母亲,不能坐视不管,否则负恩的重担太大。这样于心不忍以后,就着力地为诸母有情考虑。假使只放在善趣果位上,那没有安立好,因为在三有中受再大的富贵也是苦的自性,最终都会堕下去。如果安置在小乘寂灭果位,那也没安立好,因为没有显发出无量的自性功德,并非究竟。只有拔济一切有情粗的生死苦以及细的迁变苦,才能让他们达到最安稳之地。像这样,通过修心来发展慈悲心,慈悲心增盛,就会远离其违品——无安众生心。

第三、致力于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这又要依靠行方便的门径,以怜悯一切众生缺乏安乐为等起,把心思智巧都用在为众生谋安乐上。通过一心设法给众生现前和究竟的安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的习惯,从菩提违品中脱离出来。

说白了就是反过来做。人都有智力善巧,会行方便,过去认定自身是最需要保爱的东西,因此,所有才智、心思、技巧等都用在恭敬供养自身上。现在先要看到这是错的,这个蕴只是错乱现相,上面没有我,而且这样保爱自身、恭敬供养自身,实际是损害自己,加强苦法。当看到了我爱执是一切衰损之本,他爱执是一切利乐之源,行为就会反过来。

下面首先明确自己过去是怎样恭敬供养自身,怎样用错了方便门,之后考虑要在哪一点上转,把一切力用挪在为众生谋安乐上。这样就达成了转换,远离了菩提违品,能够顺利地开发菩提,所以非常关键。

过去以自身心或五蕴为最爱重的对象,用一切方便来恭敬它、供养它、修饰它、爱重它,下至一衣一食都非常用心、精细讲究。而且,给自己的蕴身各种地位、名誉,让它炫丽夺目,让它安逸享乐,不让它受一点苦。以爱执自我的妄心推动,用各种方法满足私我的欲求。譬如爱漂亮,就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化妆技巧,购买各种化妆品,做种种装饰,让自己引人注目。为了衣食住行舒服,也会收集信息,筹谋比对,想方设法让自己满足。为了自己显赫尊荣,拥有令人羡慕的成就、富贵等,也会使尽各种方法。像这样,为了满足自我而用心思手段就是方便门用错了,才智用错了地方。

现在要看到,这和现证菩提的方向完全相反。这样做,对私我的情结会越来越重,加深对自我的错觉感,以为真有一个我,越来越放不下。譬如一个女人,每天都很精细地化妆,她的形象欲特别大,这会使得私我的错觉越来越大,非常难放下。这样走下去的话,所谓“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就是耽著自我的私欲,它越来越深,天机就越来越浅,越来越难回归本性、悟到天然的自性。所以,这是一条非常可怕的迷失之路,不能加强它,越加强陷得就越深、越搞不清,以致于一陷再陷,无数劫都转不过来。像这样,在为私我谋利上不惜一切代价,动各种巧心巧智,想方设法维护它的体面、名誉,给予它地位。用各种方法宠它、护它,这就有了堕落的因,这种坚固的习气力会使得自己旷劫难以翻身。现在要看到,这是极其颠倒的方向,真假不能并立,执假就会丧真;我和无我不能并立,执著私我就无法行持无我,见不到周遍的本性,所以一切都要反过来做。

怎么退掉这个颠倒心呢?要把自私换成怜悯。推己及人地想到,众生和自己一样缺乏安乐,这一念怜悯心起来后,心量就开始大了,能行大乘了。心量变大,在缘起上就容易回归。如果一直在私我的圈子里走不出,那就很难开发善心,不必说现证菩提,连大乘的门都不入。

现在着力要做的是,把一整套为我谋利的心态、行为换掉,换方向、换对象,尽量用在利益一切众生上。原则是从他爱执出发,多做利他、多行方便,这就非常巧妙地把心转一个方向用了。过去一直想着自己,现在想着他人。过去会给自己做一顿美餐、给自己化妆,现在把一整套心思巧计全部换在利益众生上。想到众生缺乏暂时和究竟的义利,我怎么来为他们谋求?下至一衣一食都想到要利益众生,回施给众生,下至一举一动都要考虑怎么利益众生。像这样,依靠行方便的门径能逐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这样逐步转换,把习性转到利他上,就会逐渐远离处处为自己着想的障碍。

若能远三种菩提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

如果能远离以上三种成就菩提道果的障碍,就会得到三种随顺菩提道果的妙法。即远离我心贪著自身,就得到了无染清净心;远离无安众生心,就得到了安清净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就得到了乐清净心。

三种障品都是由我执、自私出现的杂染心,是从颠倒执著发展出的错乱心态,因此是菩提的障碍。远离它们就能恢复本来而出现清净心,这是随顺菩提的,叫做“顺菩提法”。总之,“离菩提障”指远离以我执为根源的杂染心而成就了清净心。远离三种菩提障就是远离三种杂染心,得三种顺菩提法就是得三种清净心。

下面逐一解释三种清净心妙法的名称、成就此法的原因以及此法为什么是顺菩提门。

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第一、远离我心贪著自身后,就得到了无染、离烦恼的清净心。

为何会得到无染清净心呢?以智慧决断的力量见到本来无我,以及缘私我起私欲来求乐只会召感轮回大苦,这样就不再为自身求安乐,也就脱离了过去事事都以我爱执、私欲驱使而起惑造业的状况,得到清净无染的心境。这是第一个心上得到的妙法。

为什么它是顺菩提门呢?这又要从因果是否相符来做正反面的观察。也就是观察作为果的菩提是怎样的状况,而作为因的当前心态只有正反两种,看到反面是怎样违逆菩提、障蔽菩提,正面是怎样随顺菩提、开发菩提。认定后就知道,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想成就大菩提果就要住在这种心态中,不然就会远离菩提、障蔽菩提。智者要深达缘起之理,把握了不变的理则,就有了行持的决断,会在这上面再再地熏修、随顺,以至于完全往顺性、开发菩提的方向走,最终决定会彻显菩提,契合缘起正道的缘故。

在菩提中没有私我,也没有与“我”对待的他,所以不会为私我做什么、求什么,这叫“无染清净处”,丝毫的我执、烦恼、为我造作的状况都没有。接着看因位,如果以为有私我,最保爱“我”,为“我”求乐,譬如求男女之欲等,会发现身心当下就处在染污状态。或者为私我求名位、尊荣、权力等,也可以看到心当下就不清净了。诸如此类,凡是为私我求乐,最初的等起就不清净,逐渐发展下去越来越不清净。就像黄河从一点浊流开始,逐渐发展成浊浪滔天,会出现越来越猛的贪嗔痴慢嫉等的烦恼,以及杀盗淫妄等的罪业,身心完全处于染污态。假使这种染污态随顺菩提,那以同等理说,染污心起得越多,染污造作发展得越强,就越接近菩提。但显然不成立,染污状况越重、越粗,离菩提就越远、越难返回。所以可以断定,它是违菩提门或者障菩提门。

相反,假使以无我正见摄持,见到没有私我可得;以缘起正见摄持,看到私我私欲是一切苦的根源,这样把“我”放掉,再也不为“我”作打算、求取什么,这时候身心就不受染。也就是,看到了没有私我,不再为私我考虑的缘故,面对呵斥、赞叹、名利等时就不受影响。这种状况是随顺菩提的,能还归真如。可见,对私我的执著越小就越容易回归,越随顺菩提。当连微细的私我执著都没有时,就会入到淡然如寂的平等心状态,逐渐证到法界平等性而回归真如。这样从正反面认定后就知道,在缘起上,无染清净心决定是顺菩提门的,这样修下去,决定会达到菩提果地。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是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