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劝发菩提心文初机导引

《净土实修要道(下)》 ︱ 智圆法师 讲解 ︱

二、发心的相状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

然而,人的心愿有多种相状差别,如果不具体指明、分辨清楚,又如何无误趋向呢?也就是,认清了相状才明确何者应取,何者应舍,何者应建立,何者应改正。诸如此类,要有善加辨别内心行相的智慧,以此善辩力来明确前进的方向,建立好的目标,以求趋进。

因此,现在为大众简要谈谈心愿的差别相,具体有八种:正、邪、真、伪、大、小、圆、偏。其中正邪一对,真伪一对,大小一对,偏圆一对,即以对比法揭示内心的行相差别,从而明确取舍。

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怎样是邪、正、真、伪、大、小、偏、圆的心愿行相?其各自的状况如何?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邪”,指仅仅在场面上做,内心希求名闻利养、现世欲乐,或者求未来果报,都落在世间心当中。这样的话,无论修什么法都无法入解脱道。如果贪现世乐,那连来世利益都不会出现;如果贪后世乐,则不发生出世间缘起。这些心都没有脱离为私我谋取名利,不入出世间正道,这种状况叫做“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不求利养名闻,不贪欲乐果报,对于现世来世的世间乐没有求取的心,唯一为解脱生死、成就菩提,这样发心叫做“正”。“为生死”是出离心,“为菩提”是菩提心,出离心是菩提心的根本,因此说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叫做“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再看真伪一对。“真”有三义:一、圆满,圆具德相;二、坚固,任何处不退不厌;三、决断,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具足此三义叫做“真”。

第一、圆满。“心心念念”,表示在任何时处都不忘记这个目标,心里最希求,以至于念念不离。菩提心的内涵可摄在“上求下化”四字中,圆具德相的菩提心必然有利他欲和佛果欲。见到自利圆满必须达到佛果,利他圆满更要完成佛道,于是念念上求无上佛道,不以人天果、声缘果作为究竟处;见到众生都是父母,如今陷溺在苦海中,因而大悲心不舍,心心下化无边众生。这就是《现观庄严论》所说的“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的内涵。

第二、坚固。听说佛道长远,要累劫修行才能达成,也不退怯,见到众生刚强难化,度生劳苦,也不厌倦,这表示有真志愿。如果遇到一点事马上退缩,心变掉了,那就不真实。

第三、决断。就像登万仞高峰,一定要到达山顶;又像爬九层宝塔,必然要到达塔巅。这就是有无上志,不达极果不罢休,不度完苍生不罢休。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什么是伪发心呢?真实道心唯道是从、唯法是依,不听信自身习性,唯一循道而行。相反,如果有罪业不去忏除,有过失不肯改正,实际内在浊乱,外在却表现得清白,一开始精勤过后就懈怠。虽然有好心,但多数夹杂了名利;虽然有善法,又被各种罪业所染污。这样的发心就叫做“伪”。

如果不能决断地依法,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在法和非法的辨别、执持上,没有真实胜解、猛利欲来支持,就会出现伪发心的状况。比如听了若干言词,言语上会说,外在能仿效,或者由某种因缘发起一时的热情,由于内心没出现真实的缘起机制,结果就成了伪。

所谓的缘起机制,无非是胜解、欲、勤三者。首先起了胜解,不被他缘所引转,以此就出了欲,由猛利欲的执持会发生精勤。如果视道为唯一,视真理法则为无上,由这种胜解起欲而发生的行道之心就是真实的,不可能不忏罪、不除过,也不可能外面表现得清净,内在很污浊。如果没有对业果的胜解,没有归依心,没有唯一执持法道的心,那就不是昼夜在心上行法,当然内在染污。但由于在意自身脸面、大众舆论,或者希求声誉,就会显出一副具德的样子,表现得很像修行人。

再者,没有胜解和欲的缘故,只是精勤一阵子,之后就会懈怠。

再者,虽然有好心,但去不掉名利心,证明没有与道相应。暇满、无常修到量,就会去掉现世心,业果、苦谛修到量,就能去掉来世心,由此出现纯粹、真实的道心;没经过严格的修心,内在就很混杂。

像这样,内在道心的缘起机制没建立的缘故,还是原来的邪系统作主,外在表现出的跟内在实际情况有差距,这些就是伪发心。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再看大小一对。“大”指心量大,“上求下化”的愿发到了最大量。众生界尽,我的愿才穷尽,在法界无数世界海里,下至一个众生没得度,我利益众生的愿就无有穷尽。再者,无上佛果圆成,我的愿才成就,没彻底显发智悲力,达到自他二利究竟的地步,我的愿还没有成就。像这样,从广度来说,要度尽虚空界的众生,不以自利为期;从高度来说,要成就无上佛果,不以小果为期,这种发心叫做“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看三界就像牢狱,视生死如同怨家,在这里披枷带锁、饱受折磨,时时被无量惑业苦的魔仇损恼,非常可怕,因而期望自己一人尽快脱离生死苦海,不想度无量众生。这样的发心叫做“小”。从利益对象来看,以一己为重;从所求果位来看,只求脱出生死。由于没达到极大量的缘故,成为小发心。

这里要注意,菩提心以出离心为基础,修出离心当然要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为冤家,这一点并不相违。然而在此之上只求一己解脱的话,与度尽全法界众生相比当然是小的。如果以此心转到一切众生身上,发起大悲心,誓愿度尽一切众生,那就是全法界量,成为大的发心。

再者,就目前来说,生死幻相都是有作用的。现证空性以后,观三界就不再是牢狱,而是出生一切安乐之地,那时回入生死如观花园一样,在度生的过程中能成就殊胜安乐。要像这样了解道的次第。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再看偏圆一对。“偏”就是以为心外有法,见到心外有众生、有佛道,由此愿度众生、愿成佛道,忘不掉功勋,认为我作了很多修行、度了很多众生。就像《金刚经》所说,认为有法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成等等。以为有个实法在心外可得,实际心外无一法可得。由于法执知见未泯的缘故,这种发心叫做“偏”,不合于圆融的本心。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如果知道自性是众生,不是性外有众生,所以愿度脱;知道自性是佛道,不是性外有佛道,所以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开心而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也没有虚空的相可得。这样发心叫做“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