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劝发菩提心文初机导引

《净土实修要道(下)》 ︱ 智圆法师 讲解 ︱

省庵大师 造

智圆法师 讲解

省庵大师生平

省庵大师为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江苏常熟人。生来即不食荤腥,童年聪慧过人,经典过目不忘。十五岁出家,兼通世典,能诗,善书法,但未尝顷刻忘记生死大事。性情纯孝,母亲去世后,在佛前跪诵《报恩经》四十九天,每年祭日必定设像作供养,诵经济度。一日到普仁寺,见一僧扑倒在地死去,惊觉世事无常,更加策励自己修行。严持戒律,不离衣钵,日中一食,夜不倒单,作为常规。

二十五岁,依渠成法师听闻《法华玄义》,拜谒绍昙法师,学唯识、《楞严》《止观》诸部教典,昼夜钻研。未经三年,对于三观十乘的妙旨、性相二宗的学问无不融会贯通。绍昙法师授予记莂,传为灵峰派四世天台正宗。

二十八岁,在崇福寺叩见灵鹫和尚,参“念佛是谁”的话头,操持严密。经四个月,恍然契悟,说:“我梦醒矣!”从此应机无碍,才辩纵横。灵鹫禅师想传付衣钵,大师不受,作礼辞去。

后来在真寂寺闭关,白天阅读三藏,夜晚持念弥陀名号。三年期满,寺中僧众恭请讲《法华经》。师升座开演,如同悬河泉涌般滔滔不绝,自此化缘日盛。

康熙五十八年春,到四明阿育王寺瞻礼佛舍利,先后五次燃指供佛。每年佛涅槃日,宣演《佛遗教经》《阿弥陀经》,开示“是心是佛”的妙旨。三根普被,法化洋溢。江浙一带的四众弟子倾心归仰,历有十年,法席之盛超过诸方。

大师受请于永福寺、普庆寺、海业寺诸禅席,每晋禅院,都模范一新,清规肃穆。每日讲《法华经》《楞严经》等诸部,执经请益者云集。不久,退隐杭州仙林寺,不出户庭力修净业。继而应杭州弟子迎请,主持凤山梵天讲寺,从此屏绝诸缘,纯提净土,结长期念佛会,严立规约,昼夜六时互相策励,人们都认为是永明大师再来。先后主持古刹禅院十余年,得度弟子非常多。

雍正十一年佛成道日,大师对众弟子说:“我于明年四月十四日长往矣。”从此在寸香斋闭关,规定昼夜持念佛号十万声。到了第二年四月二日出关。四月十二日对大众说:“我十天前见到西方三圣降临虚空,现在再次见到,我要生净土了。”随即嘱付寺院事务,普遍辞别城中的护法居士。侍者请大师留偈,大师留偈说:“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我现在身在莲花中,佛已经现前,佛的光明照着我所坐的紫金莲台,我的心跟随诸佛往生佛国去了,在无去无来中往生净土之事是这么明显。)写完偈后,说:“我十四日决定往生,你们为我集合大众念佛。”到了十三日,断绝饮食,闭目端坐。十四日五更时洗浴更衣,面向西方结跏趺坐。到了巳时,远近在家出家弟子集聚,流泪顶礼说:“愿师住世度人。”大师又开目说:“我去了就来,生死事大,各自以清净心念佛。”说完合掌称念佛名,安然圆寂。不久,鼻筋下垂,面容明朗光润,到封龛时容色都不变。

大师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八月初八,住世四十九年。著有《净土诗》一百零八首,《西方发愿文注》《续往生传》《东海若解》等流通于世。

《劝发菩提心文》要义解释

“菩提”是觉的异名。众生本是佛,唯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因此,在觉与不觉的分判上须分明,决定不能欺瞒、愚昧。在意乐上,必须往回归菩提的方向走。菩提无非智、悲两分,为返回智慧本面,应发上求菩提之心;为显发悲心大用,应发下化众生之心,以此缘起方能回入法界本体。由此可知,菩提心是现证佛果的根本,一切佛子都以发菩提心而趣入还归之道,所以不可不发。

对此,首先要在缘起上细致辨别,看清自心是流向生死,还是还归涅槃;是在开发智悲力大用,还是卷入惑业苦的迷境等等。这些都是由意乐或欲来驱使的,因此须严格区分心上的邪正、真伪、大小、偏圆等。

再者,诸法从缘起,菩提心须借助因缘才能显发。它的因缘就是知恩、知苦、尊重己灵、护持三宝等,这些因缘能令行人发起善根。或流出悲心,发起取证佛果的心;或出现信心,了知自己本来是佛,愿恢复本来面目;或知业障深重,无始以来处在错乱中,发起决定要返回的心,顿然改变过去的走向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发心的因缘。

下面正式讲解此文:

一、发心的必要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省庵大师说: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哭出血来,叩头哀告现前大众和当世的净信男女等,唯愿慈悲,稍微留心听我讲几句:曾听说入道要门以发心为首;修行最急的要务是先建立大愿。立了愿,才可能度众生;发了心,才堪能成就佛道。如果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那纵然经过微尘数劫,仍然在生死里,即使有修行,也总是徒劳辛苦。

这就讲到缘起的枢要在于意乐。如果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由于没有根本的缘故,无论修多少劫,还是生死凡夫。比如没有出离心,则所作所行都是集谛,唯一往生死走,无法超出轮回。如果不发菩提心,那再怎么勤修戒定慧,最多是小乘道,不会出现成佛的因缘。可见等起极其重要,如果一开始不注重发心立愿,不把它视为教授中心来建立的话,尽管作各种修行,缘起上没上路的缘故,总是白白辛苦,于解脱、成佛无益。

以这个道理,《华严经》中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魔与佛相反,成为魔业说明不入佛道。忘失菩提心尚且如此,何况没发呢?由此可知,想学如来乘或成佛之道,必须先发起具相的菩萨愿,不可延缓,否则始终停留在道外,纵经多劫也难以与大乘道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