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劝发菩提心文初机导引

《净土实修要道(下)》 ︱ 智圆法师 讲解 ︱

三、发心的取舍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

知道这八种差别就知道审察了。也就是讲明了四对发心的相状,以此对照自心,看自心属于小心、伪心,还是真心、大心?等等,以此来审察自心。知道审察才知道自心落在哪里,才知道去和取,也就是去掉不好的、受取好的。知道去、取,则可发心。就像知道了造房的样式就按那样去造,懂了发心的标准就按那样去发,这样就能发起具相的菩提心。

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

怎样审察呢?那就是观察我所发的心,在这八种心中,是邪还是正?是真还是伪?是大还是小?是偏还是圆?

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怎样去取呢?去掉不合标准的心,取到合标准的心。也就是去掉邪心、伪心、小心、偏心,取到正心、真心、大心、圆心。这样发心才叫做真正发菩提心。不是口头念念就算数,而是要出现这样的心,要合乎标准,要取乎其上。

要知道,是否入大乘门,就看有没有菩提心。因此,要时时对照以上八相来观察自己的发心。如果偏离了菩提心的标准,就应该及时纠正。

比如邪正一对,这是观察自心的等起或动机。如果求现世名利欲乐、来世人天福报等,这个心就是邪的。法界里本来没有任何虚假现相,也没有我。如果为了我去逐取世间乐,那完全是迷失,不随顺菩提,因此成为邪。如果认定三界是苦海,一心想从中超出,想还归法界证得菩提,那就是正,合乎真理的缘故。两种心在缘起上的差别非常明显。一旦认取世间有乐,蕴上有我,为我求世间乐,那就是往生死走,全部为生死法所摄。相反,在这个当头能够警醒,认识到这些都是错乱相,没有真实乐,也没有我,自身要从迷乱的苦中出来,回归到本来的菩提果,这就是正。

或者大小一对。如果只为一己求解脱果,这就是小,不是成就佛果的缘起。如果发起“度尽遍虚空界众生而求无上正等正觉”,就有了成佛的缘起。

要这样时时审察自心,调整发心。


四、发心的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能任运摄集一切善法的缘故,菩提心是善法之王;它不会无因而起,否则尽大地众生都自然有菩提心了,必定要有相应的因缘引生大善根力才能发起。发起菩提心的因缘有多种。譬如《瑜伽师地论》里讲到由四因、四缘、四力发心等等,本文是从十个方面思维而发起大心。哪十个方面呢?一、念佛重恩故;二、念父母恩故;三、念师长恩故;四、念施主恩故;五、念众生恩故;六、念生死苦故;七、尊重己灵故;八、忏悔业障故;九、求生净土故;十、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故”即缘由,表示思维的理路。也就是透过忆念、思维各方面的恩德或苦难等,激发起大菩提心。对于具善根者而言,透过某种因缘就能激发往昔熏习的大乘习气,从而发起极广大的菩提心。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如何念佛重恩而发菩提心呢?要想到佛最初发心,中间行道,乃至最后成道怎么一路哀悯救护我,这种深恩丘山难喻,只有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才能酬答。如是思维是发菩提心的第一因缘。

具体要这样想:我等导师释迦如来,因地见到我等浊苦众生千佛难救,于是悲心不忍,发起五百悲愿,立誓在浊世成佛。之后,为了救度我们的缘故行持菩萨道,经历无量无数劫,舍弃无数头目脑髓、国城妻子、象马车乘,以及刺血为墨、析骨为笔来书写经典等等,饱受各种辛苦。

当我造业时,佛哀怜我,以种种方便作教化,而我因为愚痴,不知道信受。当我堕地狱时,佛又悲痛,一心想代我受苦,佛视我如独子,我却因业重而不能得以救拔。当我生在人道时,佛又以方便让我种下善根。

佛生生世世一直以智慧和慈悲跟随我,一刹那也没有舍弃过。就像《悲华经》中五百悲愿所说的那样,为了让我一个众生种善根的缘故,佛甘心在十劫中入地狱受无量苦,在十劫中处于饿鬼道、畜生道中受无量苦。

到了这一时节,释迦佛降生于世,示现八相成道。然而佛最初出世时我还在沉沦,没能遇佛而得到解脱,现在得到人身,而佛已经不在了,我已无缘见佛金身,想到这里痛自悲伤:我以什么罪障生在末法时期?又以什么福德能在释迦佛的教下出家?以什么障碍不能见到佛的金色之身?又以什么幸运能够躬逢佛舍利?这样思维,任何事都是有因缘的,假使从前没有种过善根,怎么可能无因听闻佛法呢?如果不闻佛法,哪里知道佛子的因缘,生生世世在领受佛恩呢?像这样累世救济,从让我种善根开始,直到今生以广大佛法来度我解脱,这样的深恩厚德,即使世上最高的山峰也难以譬喻它的深重程度。

受恩而不报恩是最大的重担,往昔就是因为辜负佛恩才无量劫受苦,如今再不能辜负了。怎么才能报答佛恩呢?佛唯一想让众生觉悟而成佛,不再流落生死。因此想到,如果我不是发广大希求觉悟的心,还甘心痴迷而沦落生死,不肯行菩萨道,不愿尽自己的力量来建立佛法、普度众生,那纵然粉身碎骨,又怎么能报答佛的恩德呢?像这样忆念佛恩,觉得不得不发菩提心,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一因缘。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如何念父母恩而发菩提心呢?需要作念恩、思罪、思苦三方面的思维。

这里从今世父母思维:悲哀可怜我的父母,他们对我有大恩德。最初,母亲怀胎十月,倍受辛苦地在胎藏里养护我。诞生后三年哺乳,用身体的精华喂养我。从小到大,无微不至地呵护我。小时候尿床,母亲把我推向干处,自己睡在湿的地方。每次生病,母亲都彻夜照顾,一心系在我身上。而且,母亲总是把苦的吞在自己肚里,把好的吐出来给我。凡是对我有利益的事无不成办,凡是能代我受苦的事全部承受。像这样,母亲操劳几十年,才把我从一个小毛头养育成人。一分分思维这些恩德,发现竟是那么真实而沉重。

母亲把我养大,指望在生时有所回报,老了有个依靠,死后能作祭祀等等,这都是人子应负的责任。如今我们既然已经出家,如果不发出离心、菩提心勤修佛道,那就只是假相上称为释子沙门,内在没有修行的功德。父母在生时没能供养衣食住所等以尽孝道,去世后也不在清明等时祭祀洒扫。生不能养父母的身体,死不能导父母的神识,可怜父母将在恶趣中受苦,是我让他们陷入这样的境地。这在世间是大损害,在出世间又没得到实益,两条路都失坏了。仔细想想,负恩不孝的重罪难以逃脱!我将去哪里呢?

这样思维就知道,只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普度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才能免离不孝重罪。发了大心以后,不但这一生的父母,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将蒙此心而得到拔济;不但我一人的父母,人人的父母都能因此而得以超升。像这样思维父母恩、思维罪、思维苦以后,觉得必须发菩提心。否则父母怎么办?我自己怎么办?怎么来报恩?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二因缘。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如何念师长恩而发菩提心呢?通过对比来显示,父母当然有大恩,但也只能生养我的色身,以此作为学法的所依。如果没有世出世间师长的教导,灌溉法水来滋润智慧、慈悲等的善种子,我怎么能成就法身慧命呢?

如果没有世间师长,则不懂做人应守什么礼、尽什么义,不晓得忠孝仁义之道。如果没有出世间师长,就不会了解佛法,不知道要求解脱,不懂得怎么修戒定慧三学,怎么发菩提心、完成六度等等。如果不知礼义,那我就等同异类或畜生,只知道饮食男女,不知尽人伦之分、尽忠孝之义。如果不解佛法,那与俗人有何差别?只想求世间圆满,想不到从轮回中解脱,要回归法界而成佛,也想不到要普度法界一切众生。

现在我们粗略通晓礼义,略解一点佛法,袈裟披在身上,相续中有戒体,这些重恩都是从师长处得到的。蒙恩不能不报,那要如何来报师长恩呢?师长唯一期望我能成佛,普度一切众生。如果我只求声闻、缘觉等小果,就只能利益自己一人,算不上报恩;只有行大乘道,发无上心,普愿利益尽虚空界一切众生,才能报答师长养育法身慧命之恩,世出世间二种师长都能得到利益。这就是发菩提心的第三因缘。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二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悠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如何念施主恩而发菩提心呢?忆念施主的恩德,想到如果安逸享用则恶报难逃,只有发菩提心才能报答施主的恩德,由此劝动自己发广大心。

自身平时生活所需的物资,都不是靠自己劳动得来的。早中二时的饮食、四季的衣服,以及电脑、手机、各种电器,加上住所、出行的车票等,都出自施主的心血。生病时需要大笔医药费,办事时要用很多资金,这些身口的费用,全是他人的心力拿来供我使用。

他是竭力躬耕尚难糊口,像现在的人们早出晚归地打工,流汗流血才赚来这些钱,自己的生活都很艰难,还积攒下来供养我;而我安享衣食,舒舒服服不用费力就能过活,却还不称心。她纺织不已,生活还很艰难;我穿的衣服还有剩余,哪里知道爱惜?他住在很差的房子里,终身难得安稳;我住在广大的殿宇、悠闲的庭院里,整日都很清闲。像这样,以他们的辛劳供我安逸享受,心里安吗?拿他们的利益滋润己身,理上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