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思维八苦

《四法印讲记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下)(未定稿)》 ︱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丨智圆法师 讲授 ︱

(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

一、八苦的关系

(一 ) 五取蕴的名义

“取”是烦恼的异名。有漏蕴是从烦恼生起,所以从因上取名为“取蕴”,就像水力发的电叫“水电”一样。所以五取蕴就是有漏的五蕴(有漏的色、受、想、行、识这五类法的积聚)。

五蕴有两种:有学道圣者是无漏的五蕴,凡夫是有漏的五蕴。这里抉择轮回苦,所以只观察有漏五蕴的状况,用的名词也是五取蕴而不是五蕴。

( ) 前七苦与五取蕴苦的关系

一般把八种苦看成是并列关系,认为在前七苦之外另有一种独立的不好理解的五取蕴苦,持这种观点是并不认识前七苦和第八苦的关系。实际上,生、老、病、死等苦是差别相,五取蕴苦是总相。换句话说,生老病死等苦都是五取蕴上的苦相。

二、思惟八苦的方法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心法要》里开示:“三有中具诸苦相,所有种类尽力思,见彼全为蕴过患。”“所有种类”是要求思维苦时要全面、具体;“尽力思”是要求竭尽自己的观察智力进行思维;“见彼全为蕴过患”是要求每种苦都见为五取蕴的过患、要归到“五取蕴苦”这个根本上来。

落实在观察八苦上,思维的方法就是:(一)生等每种苦都从各方面思维它的苦相;(二)每种苦都见到是五取蕴的过患。

三、为什么要把种种苦统归在五取蕴苦上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 ) 能对苦谛生起统贯的认识

一般人只认识单个的生老病死等苦,意识不到这些苦全是五取蕴的显现。如果不把苦归结到五取蕴上,就永远不会认识一切轮回苦只是一个五取蕴苦;相反,在每观察一种苦时,都能见到是在五取蕴上、把任何轮回苦都归在五取蕴苦上,五取蕴的面目就会逐渐显出,会看到它是发生无量诸苦的苦器、是无量过患的所依。这时再看六道林林总总的苦——善趣恶趣的苦、前世今生的苦、分门别类、相状各异的苦,就有了“都是五取蕴苦”的统一认识。

以前对苦的认识是分散的,就像一百颗珠子没有用线穿起时零零散散,东一个西一个。现在把一切轮回苦都统贯在“五取蕴苦”这条主线上,比如生苦,就是五取蕴受生时的苦;老苦、死苦,就是一期同分五取蕴衰变、弃舍时显现的苦。地狱苦,就是五取蕴受生于地狱而显现的炽热、砍截等苦;欲天苦,就是五取蕴受生于欲天而显现的死殁、堕落、散乱等苦。坏苦,就是五取蕴显现乐受时的苦相;行苦,就是五取蕴每刹那成为苦因或随惑业他自在转的苦相。

不论生老病死等七苦,还是坏苦、行苦、恶趣苦、天苦,都首先分步分段地思维,然后见到每种苦是五取蕴的过患,由此就能把三苦、八苦、六道诸苦穿成一贯,见到五取蕴的相续是一条连绵不断显现苦的长河。再去认识“五取蕴”,就真正懂得它是“当成众苦之器”乃至“是行苦器”等五种相。返观自己当下的五蕴身,也就能如是作意它是苦器。

( ) 能通达诸多法义

抓住五取蕴苦这个要点多次地思维,那么原先理解肤浅、泛泛而谈的很多法义,会开始融会贯通。

比如:系缚是什么?以前只是空泛地说:“就是还绑在轮回里、没有超出生死”等等;现在把整个轮回现象归在五取蕴这个主体上,就知道系缚的意思是说,在还没有生起无我智慧期间,一定是以我执起烦恼、以烦恼造业、以业取后有的蕴,导致五取蕴前一刹那灭去,后一刹那又生起;后一刹那灭去,再后一刹那又生起,不断地由前前取后后三有的蕴,始终系缚在三有的轮转中。所以系缚的体性就是在三有中结蕴相续;

反之,什么是“解脱”?就是生起了真实对治——现见无我的智慧。从此去我执、断烦恼、不造有漏业,因此在宿业消尽之后,就彻底止息三有的结蕴相续,叫做解脱。

又比如:常说的“轮回如火坑”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也只有认识了五取蕴苦才会明白。五取蕴不是自然就有,它是由惑业的因缘造成,所以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体性,而每一刹那又都是苦。就像火坑,任何一点都炽热,无有清凉。火坑表达的是五取蕴相续中一切刹那都是苦,没有一刹那安乐。

又比如《四百论》讲:“智者畏天趣,亦等同地狱。”懂得了五取蕴苦,即使对天界也不会生起希求,因为善趣和地狱都同等没有脱离结蕴相续。

又比如要认识求解脱心的相状,关键是知道求解脱于何者?答案是:求从结蕴相续中脱出。那为什么要求解脱?因为只要这个五取蕴还在相续结生,就会源源不断地从中出生地狱乃至天界的无量诸苦,这是轮回所有苦的依处和来源,不从这里脱出,就没有真正的安乐。由此发起迫切寻求从中脱离的心,就是求解脱心;

反之,不认识五取蕴的自性、不对它生起厌离,希求解脱什么呢?求解脱心没有发生之处。求解脱心是从“厌离五取蕴”这一点上发起的,不厌离就没有发起的所依。

又比如:大悲的相状是什么?是对于三界有情流转生死,平等地生起拔苦之心。为什么平等地生悲心?就因为六道上上下下的任何有情都系缚在五取蕴苦中,要拔除的不只是一个支分苦,而是总的五取蕴苦,这才是真正让众生脱离生死大苦,得到真正的安乐。大慈大悲的内涵就在于此。

总之,这是重要的关口,能在这里突破,那么“系缚”、“解脱”、“厌离心”、“求解脱心”、“大悲心”等法义和修心的方向就会显得非常清楚,能从根本上全面打开。

( 三)能区分世间道和出世间道

只要懂得五取蕴苦,就会这样区分:造成五取蕴苦的,是世间道;能寂灭五取蕴苦的道,是出世间道。仅此两种走向中,一种造成结蕴相续;一种止息结蕴相续。这是世间道和出世间道的分野。

总的来说,只要还没有生起寂灭五取蕴苦的意愿,还没有修持无我正道,所作所为都会造成结蕴相续,即使修福、修定,也无不成为生死业因。或者说,只要还处在爱著世间的心态中,还在随我执而转,所作所为都将结生三有的五蕴身,这样的道是从三有的因通向三有的果,是轮回的道;

认识到从五取蕴中只会源源不断地生苦,看清它的本性而迫切寻求解脱,并找到了能解脱的无我正道,之后以出离心摄持、安住在无我中,才是走上了出世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