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分
《佛遗教经略释》 ︱ 智圆法师.编述 ︱
二正宗分为二:初明共世间法要;二明不共世间法要。
初中三:初对治邪业法要;二对治止苦法要;三对治灭烦恼法要。
初又四:初明根本清净戒;次明方便远离清净戒;三明戒能生诸功德;四说劝修戒利益。
今初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这句经文分三段解释:
(一)解释比丘的名义及经中只举比丘的原因
“比丘”,翻为除饥馑,也是“福田”之名。比丘是尊贵身份,众生供养比丘能得福报,除去饥馑贫乏,因此称为“福田”。另有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离生死的要道;二、破恶,以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王怖畏( 指魔王乐著生死,出家持戒,趋向无生,魔王失去同党,故生怖畏 )。以乞士为因,最终成为应供;以破恶为因,终必杀贼;以怖魔为因,最终证得无生。
佛的遗教本是要教诫一切四众弟子,经中处处只举比丘有三个原因:一、示现远离相;二、示现大乘方便道与二乘共通;三、比丘是四众首领,举出首领则已包括四众,以四众须同修远离行故。
此处第二“大乘方便道”指发出离心、受持别解脱戒、观修无我、调伏烦恼等都是大乘道的支分,是能顺利趣入大乘的方便。比如受持别解脱戒,远离恶行、调伏烦恼,进而就能摄集善法、饶益有情,因此是菩萨戒的基础。以见到自身流转生死的大苦,转而观众生苦,就能发起誓拔其苦的悲心,进而能发起菩提心趣入大乘。
(二)解释“于佛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的经义
“波罗提木叉”,翻为别别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即从身口七种过恶等中,一样一样解脱出来( 过恶一样一样都停止、不犯了,就叫“从过恶中解脱” )。“处处解脱”,指具足戒体就能证得圣果,也就处处得解脱了。
佛在临涅槃时第一句话嘱咐的就是“佛灭后要尊重珍敬别解脱戒”。“珍敬”就是珍爱和尊重的意思。为什么要珍爱、尊重别解脱戒呢?因为别解脱戒是出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利益安乐的所依,由持别解脱戒就能证得三昧、开发智慧、解脱生死,因此要珍爱。有戒法身在,就能度过烦恼暗障和空无善根障,因此要尊重。
凡夫在没有遇到珍贵的别解脱戒之前,始终处在烦恼黑暗中,身口意不断地起惑、造业,就像狂乱的醉象——人生处在烦恼黑暗中,处在身口意漫无约束、胡作妄为中!而依于戒法身,就能度过烦恼黑暗障,如同黑暗中遇到光明一样。
从前没有持戒,不能积聚广大善根,现在能持守净戒,就会度过“空无善根障”。由于守持净戒,下至一昼夜也出生无量无数的功德!因此戒如良田,能生长一切善法庄稼。以戒力能源源不断地出生功德,因此是“如贫得宝”。
(三)解释“以戒为师”的经义
世尊教导佛弟子说:要知道,别解脱戒就是指导你们修行的大师,你们能守持别解脱戒,与我住世无异。所以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不在世,以戒为师。
这里有一则公案,是讲佛世时有两位比丘结伴到舍卫国见佛。中途非常干渴没有水喝,他们就向前走到一口井边。一位比丘取到水就喝起来,另一位比丘见水中有虫不敢喝。饮水比丘问他为什么不喝,他说:“佛制戒不能饮有虫的水。”那位比丘劝他还是喝吧,不要干渴死去,见不到佛。他回答:“我宁死也不毁佛戒。” 他就这样干渴而死,立即生到忉利天。
这天夜晚,他先到佛前,顶礼佛足听佛说法,获得法眼净。饮水比丘迟一天才到佛处。佛明知情况,故意问他:“你从哪里来的?有伴吗?”他就把一路的经过向佛汇报。佛说:“痴人!你没见到佛,却说能见佛。那位死去的比丘已经先见我了。比丘如果放逸懈怠,不摄护诸根,虽然和我共处,实际离我很遥远,他虽然见我,我没见到他。如果比丘在大海彼岸,能够不放逸,精进不懈,摄护诸根,虽然离我遥远,我常见他,他常亲近于我。”所以不能持戒,即使与佛同住,仍然相隔万里。若能守持净戒,则百世何异同时。总之,佛弟子都要遵照佛的遗教,以戒为师,不可舍此别求。
次明方便远离清净戒
以下宣说为护持净戒应远离凡夫增长过失的邪业和外道损减智慧的邪业。由于远离邪业,就能住于清净戒中,因此是方便。
(一) 远离凡夫增过之邪业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持净戒者须远离一切增长过失之事,不能如世间凡人那样为求现世利益而经营世间业,不然就和解脱之路背道而驰了。
所谓远离凡夫增过的邪业,共有十一事:
一、不得贩,即方便求利增过。“贩”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以追求现世利益的贪心发动身口意行为,增长很多过失。
二、不得卖,即现前求利增过。“卖”指自己的物品以高价卖出。由于是以贪心求取私利,因此增长过失。
三、不得贸易,即交易求利增过。“贸易”就是以此物换取彼物,动机也是为求取利益。
以上是说持净戒者不能像世俗人一样为赢利而贩、卖、贸易。如果陷在这样的杂染因缘里,整天想方设法赚钱,为了赚钱用种种方便、做种种行为,就会造下很多不清净的生死业。这样就知道,如果不远离这些增长过失的邪业,戒就无法持清净。
或者这样观察:为了经商赢利,难免要说妄语、绮语。在经商的过程中,心会陷在很深的迷惑中,把虚幻的财富视为有实义,这是增长愚痴。在获得财富时,心会耽著在财富上,增长贪心和骄慢。遇到竞争对手、财富落入他人手中时,会心生嫉妒,难以忍受。当别人阻碍自己赢利时,会生起嗔恚。而且世间的事牵连不断,一旦陷在其中,就会一轮又一轮地随业流转,严重的会陷在染污的心态和行为中,难以自拔。
四、不得安置田宅,即所居业处增过。“田宅”指农业社会,求田地、舍宅以养口、安身。凡夫人为求生活舒适安逸,才置办很多财产。但持净戒者安置很多产业,就会耽著在现世欲界的法上,增长对世间的爱执。这直接和出离心相违,和解脱道相违,会增长很多烦恼和非福业。
比如置办房产,为了豪华、舒适,在建造、装潢时要费很多心思。心一旦陷在里面,就不可能昼夜精勤修道。而且如果像俗人一样贪图安逸、享受,也容易堕落,无法守持清净的戒行。
五、不得蓄养人民,即眷属增过。这里是指蓄养见行不一致的世间眷属,他们呆在一起是非多、口舌多,彼此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增长烦恼、业、苦,结果只会加重轮回和恶趣业缘。
六、不得蓄养奴婢,即难生卑下心增过。“奴婢”是指仆人。这是因为蓄养仆人,常常由仆人服侍、恭敬,不知不觉会坚固骄慢的习气,难以生起卑下之心。造成的结果是心态越来越高,我执越来越重,不能自处卑下行持种种难行、苦行来消除业障习气;而且稍有违逆、稍受轻视就会生起嗔恚。总之像这样会导致烦恼增长,离解脱日益遥远。
七、不得蓄养畜牲,即养生求利增过。( 比如为求利益,蓄养牛、羊、猪、狗等畜牲,导致增长很多过失。 )
八、不得一切种植,即多事增过。过去农业社会,种植是主要产业。今天推广来说,就是不能为营私利而做世间生产,原因是多事增过。
这里要看到:如果做世间种植等的事业,增长很多世间琐事,基本上造的都是轮回的业。要知道经营世间产业涉及很多杂染的人事,有种种因缘上的瓜葛、牵缠。这样心缠在里面,就没办法专心致志地修解脱道,因此是障道的因缘。
九、不得蓄诸财宝,即积聚增过。这也是由于积聚财物会增长过失,所以必须禁止。其实有一种财物就有一种牵挂、一种执著。修道人无欲无求,心无挂碍,才能一心办道。
以现在的情况来说,“财宝”包括电脑、电视、手机等电器、电子产品以及车子、房子等。假设今天有了一台新款电脑,就要花很多时间熟悉它、使用它。不久产品升级更新,就又要学习、适应……或者对新科技产品很感兴趣,都想积聚,就在心里筹划怎么得到购买这些物品的钱,怎么购买、怎么使用、怎么更新、怎么玩耍。这些物品放在屋里,不断地眼看、手动,心不断地散乱攀缘,由此增长许多过失。所以一旦陷入其中,三、五年很快过去。心里没有了道心,会变得像俗人一样。
本来守持净戒必须了知学处,时时以正知、正念、不放逸守护自己的根门,现在却如狂象般无所约束。利用为世间人享乐提供的种种便利工具,放纵自心,奔驰在五欲中。这样的话,下至一天也增长很多过失!久而久之,守持净戒已经成了遥不可及的事。心里也觉得我不可能有清净戒,最后干脆舍弃不顾!这就是积重难返造成的悲剧。一开始不警觉防护,别人好言相劝也听不进去,就只放任烦恼不断地增长、恶业不断泛滥。等程度加深,自己已经无力自拔,这时后悔已晚!自己知道,解脱没希望了!生善趣也希望渺茫!造了一大堆业不知道如何处理,就只有浑浑噩噩地过了!
十、皆当远离、如避火坑,即不觉增过。以上世间经商、安置房屋产业、蓄养世间眷属、仆人、畜牲、做世间事业、积聚财物所有这一切都是修道人眼前的火坑!
其实身处五浊恶世,时时都可能遇到把自己卷入生死、卷入恶趣的因缘。如果没有智慧认清做什么事、怎么做会增长过失,而且不作严密防护,那么以这样盲目愚昧的状态,很快就会和世间染污因缘纠缠在一起。无论经商、做世间产业、积累财富、使用种种高科技产物享用声色、蓄积物品等,全部成了轮回因缘、增长惑业的因缘。
要知道作为凡夫,我们有很重的世间习气,对世间的财物、事业、眷属、地位等都有很热衷的心,这样如果轻率地涉入世间事务,就会很快陷在烦恼、造恶、贪求名闻利养等的漩涡中,会身不由己地堕落下去。所以要恒时以理智把握好自己的行为,时时以正念守护清净的戒行,只有这样才能远离生死染缘,一心安住在解脱道上勤修。
所谓“如避火坑”,就是像见到堕入火坑会被焚烧而立即避开那样,见到做哪种世间邪业会增长惑业、毁坏解脱命根,就要及时远离,不能糊涂地卷进去,不然就会被紧紧缠在轮回中。
十一、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即不顺威仪及损众生增过。这是因为地里有很多小虫,草木也有生机,垦掘砍伐有损坏众生的过失,而且不顺比丘威仪之道。
对于以上十一种增长过失之事,修行菩萨应当疾速远离,不应亲近,要像避开烈火那样。当然为了大众、为了佛教事业也有开缘,但要非常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