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宗分

《佛遗教经略释》 ︱ 智圆法师.编述 ︱

2、行处根本

即守护净戒要在身、口、意三个根本点上做。因此经文对如何护持身戒、口戒、意戒逐段进行教诫:

(1) 身处净戒

修行人不能持净戒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一、不认识戒律极为珍贵,持戒对修解脱道、成办现前、究竟利乐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因此导致发不起珍爱戒律之心;二、不明了所做的行为中有哪些会障碍持戒;三、不懂得如何修对治法远离障碍。由于自己心态上相当盲目,导致身口意的行为杂乱、鄙劣,时时与世间杂染因缘混合,致使持戒不清净。

如何护好身处的净戒呢?首先要认识有哪些障碍会使身体造杂染业,落在世间杂染因缘中。其次是认识障碍后,有意识地远离障碍。

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

这句经文包含五段内容:一、节身,对治他求放逸障( 要对治的障碍是向外追求五欲等而放逸,对治是节制身体放逸的行为 );二、时食,对治内资无厌足障( 要对治的障碍是向内资养身体无有厌足,对治是按时饮食,控制对饮食的贪欲 );三、清净自活,对治共相追求障( 要对治的障碍是以追求名闻利养为目的,与俗人、俗事搅在一起,对治是远离邪命、清净自活 );四、不得参预世事,是自性止多事( 要对治的障碍是参与世间事务,对治是认识到修解脱道者应当停止做世间杂事 );五、不得通致使命,是自性尊重、不作轻贱之事( 要对治的障碍是为世间权贵、富豪所驱使,依其吩咐做各种事务,对治是认识到出家身份尊贵,不应做轻贱之事 )。

一、节身,对治他求放逸障

凡夫人一定要节制自己身体的行为,不能随心所欲、自由放任,不然就成了最下劣的一种人,就是不信因果、肆意而为、连人天善道都无法趣入的人。“节身”是要求节制身体向外追求放逸的行为。凡是放逸在世间法上、增长生死的行为都要尽量禁止。如果向外追求五欲,放任自心放逸在五欲中,那就会毁坏净戒。

所谓的节身,比如在繁华都市有很多诱惑力很强的五欲,容易引发贪心、愚痴心、散乱心等,会造下很多恶业,所以要控制自己的身体不去城市中散乱。或者网络上的染缘很强,一上了线,整个眼、耳、心会在各种诱发烦恼的境界里转,所以一定要节制。如果不节制这些身体外求放逸的行为,就会连最起码的修行都退失无余,不必梦想会得什么大成就。

学了“节身”二字,就要用来检查自己:现在我节了耳吗?我的耳在不断地听世间新闻、体育、文艺等,从耳朵传入种种杂染的声音,引起心里多少邪思妄念,熏在心里多少染污种子。我节了眼吗?我的眼睛不断地放逸在电视、网络、世间小说、杂志、报刊等染污境界中,生起了多少虚妄分别,熏入了多少不净种子?我节了舌和鼻吗?我的舌在不断地品尝各种美味,期间生了多少贪心、多少散乱?而且以这口舌说了多少世间无意义的话题,造了多少绮语、恶口、妄语业,熏了多少轮回种子?像这样不节制眼、耳、鼻、舌,纵容它在五尘中放逸,大量地造杂染业,怎么能护好净戒呢?

所以一定要认识“节身”的意义。要知道这一条对持戒的成败息息相关。凡是不随顺解脱、凡是放逸在五欲中造业的行为都必须节制,不能纵容、发展。不然就会使自己深陷在轮回中。

二、时食,对治内资养身体无厌足障

“时食”指从早晨到中午之间饮食,过午不食。“无厌足障”指不仅早上吃、中午吃、晚上还吃;不仅吃三餐,而且毫无约束地随时吃零食。

在今天五欲丰富的时代,放纵饮食是修道很大的障碍。很多修行人在花样百出的饮食前变得毫无控制,随心所欲地贪求美味,已经达到无厌足的程度。随时随地吃零食,这是很多人身上都有的毛病。

现在大家一定要在观念上扭转过来。要认识到欲界的人以饮食、男女为最大生死增上缘,饮食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饮食上不能节制,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增长贪欲、散乱、昏沉、懈怠等烦恼,严重障碍得三昧。

不防住口,无节制地饮食,一是会增长贪欲,对饮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吃上越来越讲究,妄想也就越来越多,付出的精力就越来越大。本来饮食只是为了治疗饥渴,现在却成了满足对味尘的贪欲,这是背道而驰的事。如果有什么美味就要想方设法吃到,这和俗人的心态有什么两样?哪有求解脱的心呢?这样的行为哪里随顺解脱呢?

所以饮食一定要节制,不然就直接障碍修道,心很容易观察到,如果饮食上调节好了,就容易得三昧、容易产生功德;饮食不注意节制,一顿饭吃下来,心已经乱七八糟。本来不应过量食,却吃到十一分饱,肚子胀胀地只想打瞌睡,一晃就过了半天,怎么能护持好戒律?怎么能安住修行?所以必须对治饮食的障碍。

三、清净自活,对治共相追求障

“清净”指远离诈现威仪等的邪命。修行的生活应当很清净。除了享用自己分内所得,不打非分的妄想,就不会为求利养而造罪业、不会混杂世间杂染的业缘。如果能够安贫守道,不追求名闻利养则不会攀求权贵、富豪。这样清净自活,身体不放逸,就能安稳修道。

这一条是对治自己身上的“共相追求障”。“清净自活”指独自清净地生活,不为追求世间名利而跟高官、富豪交往。障碍表现在如果为求名利而和世间法牵扯在一起,就会做出种种行为,怎么交际应酬、如何满足别人的需要等等,这样搞世间法,就会失坏律仪。

四、不得参预世事,是自性止多事

修解脱道是止息多事,而不是增长世间事业。缘起就是如此,世间事越发展越多,最后变得无休无止。反过来只要放下世间事务不去参与,世间事也会自然止息。修道的目的是超出轮回,所作的法业是止息轮回的业,所以和世间的做法完全不同。不但不能参与世间造恶的事业,连世间认为好的,为人民谋求暂时的幸福也不是出世间道的重点。有漏法说到底都是苦法,做有漏的人天善法并不能使众生超出轮回,因此解脱道的行者一心寻求的是寂静涅槃,行为的性质是止息轮回业,努力的方向是使求世间享乐、求世间利益的心念和行为尽量减少,最后减少到与轮回绝缘,不杂丝毫轮回业。

五、不得通致使命,是自性尊重,不作轻贱事

出家身份自性高贵,不能受世间权贵驱使而做轻贱之事。净源法师在《节要》中说:“出家者,无为无欲,孤高自守,若为使命,则降志辱身,废乱正业。”意思是说,释迦教下的出家僧不做世间事业,没有对世间名利的希求,出家人以高尚的志节安守出世道业,勤求解脱。如果为世间权贵驱使而做世间染业,那就成了降低志愿、辱没高贵身份,荒废出世正业。

总之,外求五欲而放逸的行为、内资养身体贪得无厌的行为、做世间事业、为世间权贵办事等的行为,都是持戒的障碍。一旦身体做了这些行为,就会被困在轮回业力圈中脱不出来,会缠在烦恼网、业网和生死网中。所以要尽量禁止这些行为,使身体从杂染业中解脱出来,这就是守持身处净戒的意思。

(2) 口处净戒

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

这是世尊教诫我们讲护持口处净戒。包括不应说两类邪语:一、依邪法语;二、依邪人语。

“依邪法语”,比如为敛财而口诵外道咒语, 属于不正邪语。对别人说吃了某种仙药能长生不老、获得神通等,也是不正邪语。

“依邪人语”意思是指如果依附邪人,自己没有正念,就会跟随别人说种种增长烦恼的话。包括两种:(一)和世俗关系好的亲友相处,说一些庸俗、亲热、无实义的话。这就是邪语,会使口业不清净。(二)不能结交贵人,这会使自己增长很多我慢语。人的心很奇怪,一结交身份高的人马上就表现不同,说话也高慢起来。处处要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比如和权贵接触,出入上流社会,就会在别人面前吹嘘:我怎么跟某某高官、某某富豪打交道……出于炫耀心理,说很多显示自己的话,这就是说不正邪语。只有杜绝这些不正语业,才能护好口处净戒。

(3) 意处净戒

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这是世尊教诫我们如何护持意处净戒。其中包括两步:一、观察自身有哪些心理行为障碍清净心;二、自觉地以对治法对治这些邪行。

全段有六句内容:

(一)当自端心,对治多见他过障( 要对治的障碍是常常看别人过失,对治是恒时令自心端正,不看别人过失,如此就不会失坏清净心 )。

(二)正念求度,对治邪思维障( 要对治的障碍是心缘世间法思维,对治是心里恒时不忘寻求解脱,以正念力一心缘在法上,就能从下地进步至上地 )。

(三)不得包藏瑕疵,不污净戒,不受持心垢故( 要对治的障碍是包藏所犯过失,使心中存留垢污而污染净戒。对治是犯过后及时发露忏悔 )。

(四)不得显异惑众,远离无缘显己胜行、令他人不正解故( 要对治的障碍是显示神通、奇异,惑乱大众,引起他人不正的理解。对治是在无必要、无因缘时,不显示奇异 )。

(五)于四供养知量知足,对治于受用资具中无限无厌足障( 要对治的障碍是受用无限度、心无厌足,对治是受用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时知量知足 )。

(六)趣得供事不应蓄积,远离贪覆心贮积众具障( 要对治的障碍是心被贪欲蒙蔽,受贪欲驱使而积聚过多的物品。对治是除生活所需外,不蓄积物品 )。

以上六句内容都要结合在自心上修行。

(一)要认识到:如果我的心看别人过失,当时就会使心不清净。这要明了唯识变现的道理,当下自己心里怎么想、怎么看待,就现这样的影像,成这样的心境。所谓看人是狗屎,自心就是狗屎;看人是佛,自心就是佛。心常常看别人的过失,只会导致自心不清净。看过失越多,造成的染污就越多。以这个原因,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这是指:如果自己的心在分别别人的过失,这时心已经不对了。 )”所以心要时时端正,不看别人过失,要按这样来护住清净心。最好“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二)要检点自己有没有邪思维的障碍。如果有,修行就无法进步。比如心里经常想世间的学术思想,想怎么成办世间事业、怎么娱乐等,这些都是“邪思维”。这里要十分警惕,稍不小心就陷进去了。我们世间习气重,有时想学习外道的学术思想,当心搅在里头时,很快就变得杂乱、不清净;或者思维怎么营造世间的娱乐,观赏什么影视、大赛、盛会,思维相关的情节、事件,或者怎么观光旅游、怎么美餐一顿……像这样缘在杂染的世间法上思维,就会直接障碍修行进步。因为心一不住在法上,就堕入非法,就和无明、烦恼相应,也就会失去内心的清净。所以要保持心地清净,就一定要杜绝邪思维。

对治是“正念求度”,就是昼夜以求解脱的正念把握好自己的心,让心一刻不落在邪思维中,这样使心始终缘着正法,就能护好内心的净戒。

(三)不得包藏瑕疵。“瑕疵”指身口意所犯的过失,比如做了哪些损害别人的行为,说了哪些恶口、妄语、绮语,心里起了什么贪、嗔、嫉妒、骄慢等的恶念……这些身口意所犯的过失,都是污点。一旦犯了,就要及时发露忏悔,不使心里蓄积罪业污垢,不然就会失坏内心清净。

(四)不能显异惑众。这是指没有利他的因缘时不能显示神异,惑乱大众。如果有因缘,对佛法、对众生有利益,成就者也有示现神通的情况。但这里是指“无因缘时显异惑众”。

(五)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这是为了对治受用资具中的无限无厌足障。这里自己要很好地衡量、把握,如果别人对自己做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和其它生活资具的供养,这时要做到知量知足。要知道哪些物品是修道所需?哪些物品和修道无关,只会增长散乱、增长烦恼而障碍修道?对必需的物品,又要知道所需的量,如果超过了量,就应当减除。按这样把受用控制在基本所需的量上,就是“知量知足”。以此就能制止贪得无厌和受用无有止境。

大家在学这一条时先要想通为什么要知量知足。要明确受用五欲并不是人生的目的,修解脱道才是人生的目的。修道的所依是身体,当然需要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资具,但只是以此为手段,来保证拥有健康的身心能用于修行。如果偏离了此目的,以贪欲蓄积物品,那就成了障道因缘。

《五百问论》中有个公案讲到:以前有个比丘乞求、积聚了很多财物,既不修福也不行道。后来他死了变成一座全身是肉的骆驼山,有几十里长。当时正值饥荒时期,这一国人每天取骆驼山的肉吃,随割随生。不久,邻国的人也来取肉。骆驼山大叫起来。人们问是什么缘故,他说:“我本是修道人,因为贪财不布施,欠了这国人很多财物,所以以肉来偿还。我没有欠你们,所以大叫。”从这里看出因果律丝毫不差,如果虚耗信施,将来就要以受苦来偿还!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就是对此的警诫。

对照这一条,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被贪欲蒙蔽?不注意的话,自己被贪欲蒙蔽还不知道!比如:很快屋子里就蓄积了很多物品。世尊教诫我们不应蓄积多余物品。物品多了,心耽著在上面,肯定散乱。整天处理这些、追求这些,实际上已经被贪著物质的心给欺骗了。很多人喜欢逛商场,逛一次就带回来一大堆。屋里的物品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了,道心却越来越少、越来越薄,离解脱也越来越遥远。

世尊在这部《遗教经》中一点一滴地教我们修行。学好了就不会再问:“我应当怎么修行?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跟自己修行、解脱、成就密切相关的方面有哪些?”经上已经交代得很清楚,都是修行最切身的事。遵循世尊的教导去实行,就能做一个好修行人。

总之,远离凡夫增过和外道损智的种种邪业,才能使自己戒身清净,从而绍隆如来清净法身。( 要知道,如果自己的精力放在做尘劳事务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就很难成就,如来清净法身也就难以继承了。所以要远离邪业,一心住在解脱道中。

三明戒能生诸功德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戒体只有一种,所谓的无作戒体;戒相却有很多,包括五篇七聚。本经只举平常最易犯的方面来说,因此是“略说戒相”。

戒是随顺解脱的根本,故称为“波罗提木叉”。其原因是:依靠守持别解脱戒,就能得三昧;以得三昧,就能证无漏智慧;以证无漏智慧,就能灭一切苦。《律本事》说:“恒时持戒,则能住于三摩地;能恒住三摩地,则能生起智慧明;恒修智慧,则自心定于贪嗔痴中得真实解脱。”

四说劝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这是世尊劝导我们要守持净戒,不要使戒毁坏、缺漏。能守持净戒,则有定慧等无量善法出生;无有净戒,则无从生起定慧等诸善功德。因此要知道戒是第一安稳功德住处。

以下以“五劝”来显示经文的内涵:

一、当持净戒,是劝诫不失清净戒体。

二、勿令毁缺,是劝诫不舍护戒方便。

这又要首先做到熟悉、明记戒律学处,在了解开、遮、持、犯之后,恒时以正念、正知对治放逸( 指不忘记取舍的所缘和行相,以正知恒时观察自己身口意的行为,了知自己是在做善法还是在做恶法,要按这样来对治放逸 ),或者以知惭有愧的善心和畏惧破戒堕落的心控制好自己的行为,不让身口意放逸;又要观察自己哪种烦恼强盛,要针对这种烦恼努力修习对治;万一有所毁犯,也要立即忏悔还净。诸如此类,就是“不舍护戒方便”。

三、能有善法,是劝诫常常积集功德。

由守持净戒则能产生禅定、智慧,能生世出世间无量功德。又由守持净戒,杜绝了身、口、意恶行,种种功德都会广大增长。这样守持净戒,一生常常得到善法功德,昼夜都处在安乐吉祥中。所以有戒则有善法,则有安乐受用。戒如如意宝,出生无量利益安乐,圆满一切暂时、究竟所愿。《教诫比丘经》中说:“此戒最胜乐,此戒解脱道,此戒功德本,此戒成佛因。”《法集经》云:“世间出世间一切胜妙果报,皆由持戒而得,依因净戒根本力故。”

四、若无净戒,是劝诫多去了解破戒的过患。

犹如大地是万物的所依,戒是一切功德的所依。只有持戒才能产生善法,失坏了戒就好比断脚的人,任何现前、究竟的安乐之处都无法到达。戒又像宝塔第一层,戒一旦失坏,上面的任何一层都无法建立。戒又是储存功德的坚固容器,戒一破损就成了漏器,任何功德都存留不住。失坏了戒,不但不能产生功德,还会导致无穷过患。

要想到:如果我放逸身、口、意造恶失坏戒律,只会损坏自己、损坏他人、损坏现生、损坏来世;因为破戒的缘故,为大师佛呵责、为同行道友呵责、为护法呵责、为施主呵责( 原先施主供养自己,现在已经破戒,就不再供养了,说某人已经破戒,不再是我们供养的境 ),乃至为十方呵责( 指破戒恶名传到十方,为十方人呵责 );又以坏戒的缘故,丧失威德。以前具戒时生活各方面都很顺利,现在破戒了,穷困潦倒,生活艰难!越到后面越恐惧堕落恶趣,到临终时内心被忧恼之火焚烧,死后还要堕落恶趣受极大的痛苦。

要这样多思维具戒的利益和坏戒的过患,来策励自己努力护戒。

五、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是劝诫安住在安稳处,不住在不安稳处。

“第一”,是指安稳功德的住处虽有智慧、精进、禅定、慈悲等,但以持戒为第一,因为无戒则不生一切善法。意思是说,如果失坏净戒,则会以破戒的罪过而堕落,因此是不安稳处。如果持戒,则能得安乐、能随顺解脱乃至成佛,因此是安稳处。由于持不持戒有这样的得失差别,因此应住安稳处,不应住不安稳处。

总结:

以上学习“对治邪业法要”这一段经文,要明确地认识到:对修解脱道来说,哪些是凡夫增长过失的邪业,必须远离;哪些是外道损减智慧的邪业,必须远离;哪些是守持身口意净戒的障碍,必须远离。这样一一明确之后,就如教奉行,努力对治自身上的身口意邪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