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六》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午二、无明差别
【 又此愚蒙,《集论》 1 中说略分二种,谓业果愚及真实义愚。 】
而且,此无明愚蒙在《集论》中略分为二种,即业果愚与真实义愚,也就是不解业果的愚蒙和不解无我的愚蒙。由这二者为根源,造成了三有一切衰损。
问:有什么必要认识无明的二种差别?
答:认识了无明的二种差别,才能辨明善恶趣在根源上的差别。
首先应当观察以何根源造成了轮回的上下诸趣。如果不了解它的根源唯一是业果愚和真实义愚,就不会励力寻求对业果和无我的认识。即使修行,也不能切中关要,在根源处狠下功夫。反之,能清楚地认识到造成轮回上下趣的根源,就会一心致力于对治这一根源。
比如,经观察认识到造成恶趣的根源是业果愚时,就会断定下士修心的重点就在思惟业果上。经由数数思惟业果,引发对业果的深忍信,是成办善趣增上生最重要的基础,以此将成为一切白法的根本。相反,不能破除业果愚,就必定受它牵制而堕入恶趣。进一步,经观察认识到造成生死的根源是无我义愚蒙时,就能断定,解脱道修心的重点是修习人无我。围绕这一要点精勤修习,就是从根本起修。
以下宣说二种无明的作用。
【 初能招集堕恶趣行,后能招集往乐趣行。 】
由业果愚能招集堕恶趣行(业),由真实义愚能招集往善趣行(业)。
缘起图中画了一个盲人走在危险的山道上,表示无明的体相。三界众生如同盲人,恒时处在不见业果及无我的愚蒙中造作不已。
所谓业果愚,就是对“此是何业,将感何果”的因果律愚蒙不知。被业果愚所蔽就不能观察自身有哪些行为能感善趣乐,又有哪些行为能感恶趣苦,由此必然在盲目中造作种种堕恶趣业。因此,业果愚是造集堕恶趣行的根源。比如时值末法的今天,人们都不相信善恶因果,被业果愚蒙蔽,肆意造作杀盗淫妄等种种堕恶趣业。
问:已破除业果愚而尚未脱离真实义愚的期间,会造作何种业呢?
答:破除了业果愚,就遮止了非福业的造作。但在随真实义愚而转的期间,必定会造作往趣善趣的福业或不动业。比如外道行者随我执而转,造作布施、禅定等,只是造集感善趣的生死业,并不能趣向解脱。
总之,只有认识轮回是苦的自性,才会坚定地发心出离世间;只有了达原本无我,才能截断轮回之根的我执。只有以出离心和无我正见摄持,才能遮除后有爱及不随我执而转,从而遮止造集有漏福业与不动业。
巳二、行分三:一、行之体性 二、行之差别 三、无明缘行之理
“行”,是指能造作自果五取蕴或后有的业。换言之,能感召后世五取蕴的因,即是行。
午一、行之体性
【 行即是业。 】
行就是业,以造作为义。
午二、行之差别
【 此有非福业能引恶趣,及能引善趣业。后复有二,谓能引欲界善趣之福业,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动业。 】
“行”分为能引恶趣非福业及能引善趣业二种。后者又有两类,即能引欲界善趣(人天)的福业及能引上界善趣(色无色界)的不动业。
在名言中辨明差别极其重要。具有如理的辨别,才会有正确的取舍。学习这一段时,要归在自心上认识三种业的体相,检查自身以造作何业为多。经仔细检查,就能清楚自己未来的去处。
如果希求来世生善趣,就衡量自己目前造业的状况,如果善业多于恶业,就有希望生善趣,否则就必堕恶趣;进一步如果希求解脱生死,就应当衡量自己造了多少趣向解脱的业,由此可以判定是否有希望解脱。能将自心引向解脱的业,是由出离心和无我正见摄持的业。没有这样的业,就不可能趣向解脱。可以说,乃至未生起出离心及无我正见之间,内心恒时造集的是引生死业。
缘起图中画了一名陶工,表示“行”。勤劳的陶工每天一早起来投入工作,用作坊中的泥、水、绳、火等,不停地制作种种陶器。三界众生都是轮回工厂中的“陶工”,其身口意是造作种种业的工具,而工作就是不断地随种种因缘,造集种种业。
午三、无明缘行之理
这里要观察无明与行的关系。像我们每天无数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是以无明为缘而发起造作的。比如,以不了知业果的无明为缘,就会肆意地造作种种恶业;以不了知无我的无明为缘,就会造成在行布施等时,念念执著有我,认为我做得如何如何,由此就集起能引欲界人天的福业。
当今世间,人类的行为多是随业果愚而转。地球上数十亿人,每天工作的内涵,就是用自己的身口意去造作千差万别的非福业。出现这样大量、猛利、快速造作非福业的根源就是业果愚。
反面观察也成立,如果对业果生起了胜解信,就能遮住这一切非福业的造作。例如,认识到为贪求名利而造业,只有堕恶趣一途时,心中就自然生起恐惧,而能遮止这种自毁的行为。因此,经由破除业果愚,就能遮住非福业的造作。
进一步由观察原本无我,就醒悟所谓分判自他、缘自党起贪、缘他党起嗔等等的心行毫无意义,修善法时念念执我完全是愚昧之举,就像完全没必要一直把花绳执为蛇一样。由生起这一认识,就会放下执我的心。因此,破除了真实义愚,就能止息一切随我执而转的造作,也就彻底停下了福业和不动业的造作。从此,日夜勤作生死业的陶工也就歇工休息了。
总之,此处要认识流转方面的“以无明为缘生行”及还灭方面的“无明灭则行灭”这两条规律。
巳三、识分二:一、识之体性 二、识之差别
午一、识之体性
【 识者,经说六识身,然此中主要,如许阿赖耶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 】
“识”是了知别别境的心。虽然经中说到六识身(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而此处的识,按照承许阿赖耶识的唯识宗而言,主要指阿赖耶识;按照不承许阿赖耶识的有部、经部或某些中观师而言,主要指第六意识。
午二、识之差别分二:一、受生恶趣的因位识与果位识 二、受生善趣的因位识与果位识
“识”分为因位识和果位识:造业之后第二刹那业习气所熏的识,是因位识;由习气成熟而受生时的识,是果位识。前者在种子位,后者在异熟位。
1、《集论》无著菩萨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