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六》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巳六、触
【 触者,谓由根境识三种和合,取 1 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 】
所谓触,就是由根境识三者和合而分判可意境、非可意境、中庸境。
《本地分》云:“眼触云何,谓三和所生,能取境界净妙等义。”(眼触如何呢?就是由根境识三者和合所生,能取净妙等的境界之义。)比如,出现一朵花,有好的眼根,又有眼识,三者和合当即判别花的颜色、形状,称为眼触。其他耳触乃至意触,应随各自的境界而了知。
缘起图中,以男女交合表示“触”。
【 说六处缘者,亦表境识。 】
所谓“由六处为缘生触”,只是一种省略的说法(因为六处只是生触因缘之一),完整的表达是:以根境识三者和合为缘而生起触。
可以观察三方面:一、境不现前则不生触,比如,不饮茶,则不会产生缘茶味尘所生的舌触;二、根有损坏也不生触,比如,盲人眼根已坏,虽然现前色境,也不产生缘此色尘的眼触;三、识不现行也不生触,比如进入梦乡之后,五根识暂不现行,即使在睡者耳边响起音声,也不生起缘此音声的耳触。可见,只有根境识三者和合才生起触。
巳七、受
【 受者,谓触取三境 2 ,顺生三受 3 ,谓苦乐舍 。 】
所谓受,是指以“根境识和合分别三种境”为因缘而生起的苦乐舍三受。
缘起的涵义是“此有则彼有”,以取境为因缘,受便随即产生,而且取可意境则生乐受,取非可意境便生苦受,取中庸境现前舍受,毫不紊乱。
比如,近视眼看电影,在不戴眼镜看不清银幕光影时,由触便产生苦受;戴上了眼镜,能分别银幕上精彩的表演情景时,乐受就随之而生。又,藏人听汉人说话,根境识和合时,不知语义,由此就生起不苦不乐的舍受,如果能判别是毁骂他的语言,当即生起苦受。又比如品尝一道美食,舌根、舌识与味尘和合而分别味,则生起乐受;患重感冒,对味尘不敏感,乐受则不强。
总之,在现前境界的时候,由心分判了别,随着就引生了受,而且随着分判何种境,分判得是否清楚等,直接影响到受生起的状况。以上讲述了“以触缘生受”的规律。
由前世种种惑业力,在凡夫身上不断有受发生,触可意境便生乐受,触不可意境就生苦受,触中庸境则生舍受。比如,有人白天流浪街头,夜晚睡在漏风的房子里,这是由他自己的业力显现了这种不悦意境界,对此境界以心分别,随即生起苦受。观察这一现象的前后因果,可以看到,这是由往昔无明起行在识中熏业习气,至业习气成熟时,就变现出这样的触和受。没有宿世积下的无明、行及因位识为因缘,则无从显现这样的受用。
又如某人胃病发作时,他的身根、身识与体内境界和合而取境,当即生起疼痛。这份苦受唯一是先前自造业而自现境界、又缘境界自生分别而产生的,别人丝毫感受不到,纯粹是由自身的因缘而生起受。
缘起图中,以箭刺入眼球表示受。箭刺入眼球的苦受特别强烈,由此表示受的行相。
小结从果位识至受之间的缘起:
按因果律衡量,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这四支半是由前世业习气所熏的识作为因而感召的果报。投胎时,果位识携带了前世造业所播的种子,再由种子力量推动,在今生辗转现前根身、受用等。其中,名色是身的自体,六处是身的差别,触是境界受用,苦乐舍三受是异熟受用,因此以身和受用二者代表一切果报内容。比如,身有高矮、美丑等差别,根有利钝、具缺等差别;受用方面,前世造善业多,受用就如意,多有乐受;前世造恶业多,受用就不如意,多有苦受。凡此种种,都是由前世积下的无明、行、因位识为因所变现的现世果报差别。总之,由观察十二缘起,就能认识前世因缘和今世果报的关系。
巳八、爱分三:一、爱之体性 二、遣除爱因缘的疑惑 三、爱之类别
午一、爱之体性
【 爱者,谓于乐受起不离爱,于诸苦恼起乖离爱。 】
所谓爱,就是心缘于乐受发起不离爱,缘于苦恼发起乖离爱。
《本地分》云:“以受力故,于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乖离。”意即,在接触境界而生起乐受时,就由受的力量对同类的境界欲求和合,想接触它,享受到乐受(不离爱);而生起苦受时,就不愿接触同类境界,欲求脱离,避免苦受(乖离爱)。由此成立“以受为缘生爱”这条规律。
这里要观察,每当内心生起苦受和乐受时,是否随即就生起乖离爱与不离爱?比如寒冬有两间房供人使用,一间暖和,另一间冰冷。呆在温暖的房中就不愿离开,呆在冰冷的房中就想赶紧脱离。可见以受为缘,立即就产生了爱。又比如与人接触,能带给你快乐的,就乐意接触,而使你难受的,就一刻也不想接触。
生活中还有经验,在观赏了一部精彩的电视剧后,内心不断回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呢?就是因为此前有过乐受的经验,心就还想与此境和合不离。如果看到的是枯燥乏味的节目,就会立即转频道。像这类心理,都不是无故产生的,而是内心在按缘起律精确地运转。总之,何处有乐受,心就不愿舍离;何处有苦受,心就想尽快脱离。这是以受为缘生爱的规律。
只要仔细地去观察由触生受、由受生爱的过程,就能发现爱其实只是从因缘生的虚妄之法,并不真实。众生由无明力妄执外境实有,随着就对此产生感受,又由不同感受生起不同的爱。一般人的逻辑是:能带给我乐受的,就是好的,我就喜欢;会带给我苦受的,就是不好的,我就排斥。众生的颠倒就在此处,完全是以主观来评判好坏而引起贪嗔,始终不觉悟这只是由自心虚妄执著而起的烦恼。事实上,爱是迷乱的法,当爱生起时,要认清它是随迷乱因缘而生起的,虚妄不实。切不可认以为真,如果跟着它转,就免不了有“取”和“有”随之而来。
午二、遣除爱因缘的疑惑
【 说“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若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不生。 】
疑:是否以受为缘都生起爱呢?
答:不一定。“由受缘生爱”是说,只有在与无明和合时,由触缘所生的受才产生爱,没有无明和合进来,即使有种种受,也终究不生起爱。
从爱这一支就开始有修行的主动权。由受是否生爱,生爱是强还是弱,都观待于无明。在领受时生起非理作意,随着就会生起爱;而生起如理作意,就能遮止爱的产生与增长。进一步,在领受苦乐时具有了达无我的智慧,即使由习气力现行了爱,也能像强力制服弱小一样速疾遮止。《入行论》云:“若见无受者,亦无实领受,见此实性已,云何爱不灭?”可见,现见受者空或受空而不与无明和合时,即使有受,也不生爱。
1、取:藏文中有分判的意思。
2、三境:可意境、不可意境和中庸境。
3、苦 乐舍:苦受指非适悦受,乐受指适悦受,舍受指非适悦非不适悦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