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讲记-破我执品 第四

《中观四百论讲记(一)》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设问:在仙人所制定的国王法典中,损害并不是非法,所以还是可以做吧?

答:

诸仙一切行,智者不全为,

以彼诸仙中,有劣中胜故。

颂文直解

仙人们的一切身口意行为中,智者不会全部都随学。为什么呢?因为仙人们的行为之中,既有善的,也有不善的缘故。即是说,宣扬伤害的法典,是下劣的,对伤害是否属于非法模棱两可的,是中等的,将伤害确定是非法的,是殊胜的。以此缘故,所以智者不全随学仙人的行为。

释义

古印度非常崇尚修行,因此外道宗派很多,这里所说的仙人,大多数是造了各种法典的外道祖师们。

宣扬伤害他人的仙人,因为会将人引向恶趣,所以是下劣的;既不明确呵斥伤害,也不明确宣扬伤害,给人模棱两可的感觉,这种是中等的;明确呵斥伤害行为的,这是上等的。宣扬国王可以伤害民众的仙人,显然属于下劣的仙人,因此不应该作为根据。

现在社会上的思想、学说也非常多,有的已经对大家造成了先入为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这些思想,大家应去观察它们所宣扬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否正确,观察这些思想是将人们引向善趣还是恶趣?或者是否跟解脱背道而驰,跟轮回反而关系密切?还要观察它们与佛法正见有多少的差距?而不应该盲从,不加思辨地一味接受。

古代印度的仙人,有不少是有世间禅定的境界,也有神通,还相信前后世,也特别能吃苦,而修苦行,那么他们的判断都有错误,他们自以为对的、以我慢而下的结论,是违背因果的。现在那些不相信因果,没有神通,没有禅定境界,而且不会吃苦修苦行的一般人,以我慢而下的结论、作的行为,就更不能随从了。对其中不正确的,要明确反对。只有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正见进行引导,才能真正对民众会有帮助。

设问:古代的国王们,用法典有效地治理了整个国家,所以那些法典现在还是有用的吧?

答:

往昔诸善王,护世如爱子,

诸依诤世法,今如鹿旷野。

颂文直解

譬如往昔在南瞻部洲,受用法、财、愿、乐等最为圆满的圆劫时代中,转轮王等国王,奉行十善之律,爱护世间民众犹如自己的孩子,因此引导众生安居乐业。而在现今这样的五浊诤世里,国王们将宣扬恶行的法典作为正量。这样,现在因为战争等的不善业,使得国家像野鹿生存的旷野一样,一片荒芜。

释义

转轮王是在增劫时,人寿二万岁以上,到八万四千岁,或者在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至八万岁时出世的。此外的时间里,众生福报不够,不能感得转轮王来治理。转轮王具有与佛相似的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只要转动这个轮宝,就能降伏四方,因此名叫转轮王。又因为他飞行空中,而被称作飞行皇帝。

转轮王并没有照搬法典,他们善于用智慧观察,奉行法典中与善业相应的部分,去除与恶业相应的部分,并且他们用十善法引导世间,加上他们慈悲心深厚,爱民如子,所以在他们的治理下,世间是一片繁荣。但是在现在的五浊恶世,国王们持有的是造恶的邪见,关心的是自己的财产等。他们选择法典中与恶业相应的部分,拒绝善法,因此把国家治理得就像是一片蛮荒之地一样。转轮王运用的是慈悲和智慧,那么现在学佛团体的负责人,也应该首先有善心、慈悲心,为他人着想,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否则的话,如果没有慈悲心,那么做一个国王也没有意义,反而造下很重的恶业。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外地来的小偷,以前没见过甘蔗,他使劲地挤压一根还没长成的甘蔗,想挤出汁来。还没长成的甘蔗,是挤不出汁的,他这样做不会有什么收获。同样,如果国王对民众没有尽到保护的职责,那么他也像这个愚痴的小偷一样,在今生和来世都得不到任何的收益。而且他的不尽职,使得他所收取的六分之一民众的收成,就像是从民众中偷来的一样,来世也得加倍地偿还。

己三、断特别大英勇自在者之我慢

前面分别从总、别的角度进行了引导,这里讲的是特别的角度,是说为了打破贡高我慢,而特别应该引起重视之处。国王的特别傲慢之处,是自认为是大英勇自在者的我慢心,也就是说国王自恃英勇善战,能力超群。学习这一科,大家要反思的是,认为自己具有智慧高、学问深、能力强、福报大等等优点,从而产生瞧不起别人的这种我慢。

设问:国王可以在得到机会时伤害百姓,因为这是法典中允许的,所以并不是罪恶吧?

答:

若得便为害,国王无罪者,

盗贼便害他,最初亦非有。

难词释义

得便:遇到适合、方便的机会。

颂文直解

如果说国王自恃力量强大,因此在得到机会时,可以随意伤害百姓,并没有罪恶的话,那么其他人也就有这样做的理由了。比如,最初在主人没有防备时,盗贼前去偷盗,也应不会有罪恶了,但这显而易见是不应理的。

释义

只要是恶意伤人,造下的必定是恶业,国王当然也并不例外。比如国王惩罚盗贼,首先是因为盗贼去偷盗、抢劫了东西。偷、抢东西显然是恶业,但是假如说国王抓到盗贼后,就可以对盗贼进行鞭打等惩罚的话,那么这和盗贼进行偷盗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了。国王本来受雇于民众,因此理应心怀慈愍,劝人向善,而不应进行惩罚,因为惩罚是恶意伤人,本身就是一个恶业。

这个道理,用盗贼来对比,就非常清楚。盗贼的偷盗谁都知道是错误的,圣天菩萨以此就清楚地说明国王的惩罚也同样是错误的。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国王托付一位大臣,在他过世后,将王位传给他的弟弟。但是当国王去世后,大臣杀死了国王的弟弟,自己做了国王。这位大臣利用国王病逝的机会,篡夺了王位,这使得他恶名远布。这是一个王族被伤害的公案,虽然国王一直处于强势地位,但是当王族有一天也变成了弱势,被别人伤害了的时候,他就知道原来伤害人是错误的了。这也是一种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就更能清楚国王也不能去伤害别人的道理。

这也警醒我们,当手中掌握权力,或者当自己的地位相比别人更高的时候,应该对治自己的傲慢,不能恣意妄为,伤害他人。

比如在居士团体中,负责人有一定的执行权力,那么负责人在考虑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放生等等事情的时候,要多和大家沟通,要做出尽量让大家都能够方便的决定。

对于出家僧人来说,在与居士的交往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恭敬出家僧人,是在家居士应该做的。那么出家僧人是否因此就可以高人一等,可以对在家居士进行训斥了呢?当然不能,因为具有我慢的凡夫,非常乐意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教训别人。高高在上地教训别人,会让在家人的自尊心受伤,那么如果他们也同样学了这样的习气,去教训别人的话,整个团体就充满乌烟瘴气了。出家僧人闻思修行佛法之后,应该学习到佛菩萨的慈悲喜舍心态,其中这个舍心,就包括了没有地位、阶层等的区别,应该平等、祥和地待人。这是很重要的,甚至修行更高的时候,会把所有人都当成菩萨一样去恭敬。出家僧人以此作为榜样,这样在家居士也会受到感染,而增上对于出家僧人的信心,和闻思修行的意乐了。

设问:国王在战争中战胜敌人后,就可以因为他的勇敢而获得国土上大量财富,如果他阵亡了,那么他就能进入天界吧?比如《薄伽梵歌》中就说:“战死生天界,得胜享国土,起来衮日子,决意上战场。”

答:

若于酒等事,舍财非供养,

阵中舍自身,岂思为供养。

颂文直解

如果人们将拥有的钱财都用到了喝酒、赌博、嫖娼等事情上,这些用掉的钱财当然不能算是供养,那同样,在战争中舍弃自身,怎么能够认为这是一种可以供养的福德呢?因为这根本不是福德之处。

释义

世上鼓吹战争的言论,往往认为战死是一种福德、是一种供养,是很英勇的人,做出的贡献,因此战死后就有了升天的条件。这种理由虽能诱惑人,但完全是错误的。圣天菩萨这里用为了喝酒等的恶业而去舍财做对比,来显示出这种理由的荒谬性。

世间人去喝酒、赌博、嫖娼等,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所做的事情显而易见是恶业。那么国王在战场上,心里怀着嗔恨,所作的是杀生等更大的恶业,这只能将国王引向三恶道中,根本不可能在后世转生到天界。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能转生到天界呢?必须要守好五戒,并勤行十善。守五戒,那就不能杀生哪,以嗔恨心去参加战争,杀死很多人,这是犯了严重的杀生罪业啊!守好了五戒,才能保证不落恶趣,在此基础上,再勤行十善,才能在后世进入天界。

这个偈颂也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的见解,都要经过智慧的分析,不能随意地听从。对于凡夫来说,容易被一些极端的思想所蒙蔽和诱惑,因为这些极端思想迎合了凡夫的我执,会激起凡夫的我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