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破我执品 第四
《中观四百论讲记(一)》 ︱ 圣天论师.造 ︱玄奘大师 法尊法师.译 ︱ 智圆法师.讲授 ︱
设问:确实如此,但是国王英勇善战,而成为世间的怙主,不是有很多人会对此欢喜吗?
答:
国王护世间,汝全无依怙,
怙者自无助,谁能生欢喜。
颂文直解
国王是保护世间的怙主,但是国王自己却完全没有依怙之处。这样怙主自己处于无助的地位,因此后世难以避免地将走向三恶趣。智者对此又怎么会欢喜呢?
释义
国王会很喜欢这种受万民拥戴的场面,一个没有闻思修功德的凡夫,到了这样的位置,都会禁不住产生飘飘然的感觉,产生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我慢。但是,这又恰恰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位置,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了依怙。
这里“依怙”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世间的老师、权威,也可以理解为出世间的阿阇黎、善知识,以及佛法僧三宝。有了依怙,有了约束的人,他说话、做事就会有分寸,不会放纵自己的烦恼和习气,这样的人,是踏踏实实的人,是对后世有把握的人,也是开心的人。就像中国历史上,贤明的皇帝,都有自己依止的国师,他们听从国师的教导,就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也为自己的后世积累了善业。
不但是国王,对于任何一个凡夫而言,没有依怙,就意味着没有受到约束,而没有了约束的人,就难以控制心中的贪嗔痴烦恼,就会放纵不良的习气。这样的人,就会做出很多无法无天的事情,造下很多恶业了。因此他会生活在对未来没有把握、没有信心的焦虑之中。
所以大家平时不能有傲慢。现代的人,容易产生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好习气。自我中心就是不受约束,心里完全放纵我执、滋养我慢。甚至对父母亲、对老年人、对上师,不仅仅是在行为上,在内心中也一点恭敬心都没有。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看来,周围就没有功德比自己大,或者能力比自己强,或者智慧比自己高,或者闻思比自己深的人。这样的人,有时候即使表面上非常谦虚,但是心里是目空一切的,是没有约束的,这样他说的话,做的事也会一意孤行,而不想受到别人的任何约束。比如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对于上师、管家、法师、僧众等所说的话,表面上接受了,但是心里其实还有另外一套。有的人多了些世间的小聪明,和世间的小福报,或者多学了一点经论,多背了几个经论的教证,就傲慢得不得了,这都是凡夫因傲慢而产生的问题。这种我慢一旦坚固起来,就很危险了,已经变得和这里所说的国王一样的愚蠢了。这个时代学佛的人,都要这样来反思一下,检查自己心里有没有这样的执著和烦恼。
那么发现了我慢后,应该如何来进行对治呢?这里学到的对治方法,就是要在心里增加约束。首先你可以想一想我们的归依处诸佛菩萨们,想一想历代的祖师大德们,和这些出世间的圣者一对比,就可以知道自己仅仅是一个井底之蛙,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还很多,执著和障碍还很重,修行还很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还生起傲慢,那正好说明了自己不但不优秀,反而还很愚蠢,这是一件很让人惭愧、羞耻的事情,这样就在心里有了约束。其次,在做具体事情的时候,要有发心和因果观念的约束,也就是,要考虑到这样做是否符合出离心、慈悲心的原则,是否是一种善业,以及有什么样的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佛菩萨们,在世俗行为中是最注重发心,最注重因果的,因此应该放下愚蠢的自我中心,向佛菩萨们看齐。
设问:国王的名声与他采取的手段有很大关系,历史上那些手段温和的国王,都已经被人遗忘了,而那些手段残忍的国王,直到现在都还很出名,所以国王为了名声,应该施行暴政吧?
答:
国王命终后,名称无少德,
无德与屠狗,何无大名称。
颂文直解
国王在命终之后,他的名声不会对他有任何功德利益。而且对于国王和那些杀狗的屠夫来说,那些没有功德利益的恶名是非常大的,怎么可能没有呢?因此,不应该为了名声,而去造下非福之业。
释义
世间人很贪图名声,但是名声对于后世的安乐能有利益吗,实际上一丁点的利益也没有。并且,国王施行暴政后,所获得的将是很大的恶名,这个恶名越大,他在后世将遭受的苦难就越多。这就像一个杀狗的屠夫,他在周围一带也会非常有名,大家要杀狗的时候都知道去找他,但是这种名声对他有好处吗?一点也没有,他的名声越响,说明他造的杀生的业就越多,后世的痛苦就越大。
那么有人想,恶名带来的是后世的痛苦,那么美名应该能带来安乐吧?要知道名声无论是好是坏,都是虚的,不能给后世带来安乐和痛苦,只有自己造下的身口意业,才是后世痛苦和安乐的来源。
有的人很注重名声,生怕被别人议论和诽谤。其实作为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更应该重视的,是自己的发心和所作的行为。因为发心决定了行为的善恶,行为决定了后世的苦乐果报。而好的名声,仅是今世表面上的一个福报而已,而且不注意的话,会彻底障碍修出世间的解脱道。而且福报不大,心相续还没有成熟的人,如果利用媒体等一下子出了名声的话,很可能会彻底毁坏自己的福报。尤其是初学者,不要想着一下子去出很大的名声,否则会很糟糕。如果一个人注重自己的发心和行为,修行与心相续慢慢成熟,对佛法和众生作出了贡献,那么好的名声自然就会到来。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富人的女儿去世后,葬礼非常隆重。另一位女孩看到后,极其羡慕,为了也能获得这样的礼遇,于是她用绳子上吊自杀了。大家都知道,死后的葬礼再隆重,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但是这个女孩却为此而不惜自杀,可见这是极其愚蠢的事。后世的名声就像这死后的葬礼,对自己一点利益都没有,但是国王不惜为此而去制造恶业,这也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戊三、断胜种姓者之我慢分二:一、正说;二、教诫断除由种姓我慢而造罪。
胜种姓就是出身高贵的意思,此处是指王族的刹帝利种姓。那么现代的人如果对自己的出身也心存傲慢的话,就可以用下面的瑜伽方便来进行对治。
己一、正说
设问:国王有王族血统,有统治国家的权力,而这是百姓所没有的,所以他有资格傲慢吧?
答:
若时大权势,由自福德招,
是则不可说,此终无权势。
难词释义
此:此人的意思,即是任何一个人。
颂文直解
国王所拥有的巨大权势,完全是由国王自己往昔累积的福德所感召的,而不是依靠种姓而获得的。因此,不能说一个人自始至终都不会拥有权势。由此可见,因为种姓而产生傲慢是不合理的。
释义
国王等的权势是往昔善业所累积的福德所感召的,而善业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并不是只有王族才有权力去做。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要行善积德,都会有机会在后世获得国王等的大权势。
《四百论广释》中说:社会上会手艺的人很普遍,只要想学,谁都可以学会,这是没有阶层等等的限制的。同样,只要行善积德,谁都有可能获得王位,这个机会,是任何人都平等具有的。现在国王的权势,是他过去世善行的结果。同样,现在的每个人只要能作善行,在后世里你就可能做上国王,甚至获得比国王更大的转轮王、帝释等的权势。因此就像古语中说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一样,大家只要在因上用功夫,就自然能够获得好的结果,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设问:按照种姓制度,护国的职责只属于王族所有,并不属于其他的三个种姓,所以王族还是可以傲慢的吧?
答:
诸生活方便,世间说名种,
故一切有情,无种姓差别。
颂文直解
如果仔细观察,所谓的种姓,仅是社会分工不同,除此没有任何其他意义。比如刹帝利的护世,婆罗门的苦行,吠舍的经商,首陀罗的种田等等,都是生存的方便,并以假立的方式,在世间中冠以各自种姓之名。因此,对于一切有情来说,在自性上,都没有种姓的差别。
释义
印度有四种姓,婆罗门专门进行祈祷、修行,刹帝利掌管政权,吠舍从事手工业、商业等生产,首陀罗则是从事做仆人等的工作。
刹帝利种姓因为掌管政权,面子上很风光,所以容易对自己的种姓生起傲慢。但是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劫初的时候,世上是没有种姓的,后来为了守护田地的需要,而雇用了人,这就是刹帝利种姓的起源。所以无论种姓高低,都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设立的。
现在的中国没有种姓的差别,但是因为地域、工作等等的差别而引起的歧视有时还会出现。比如有些地方农民会被城里人看不起,而城里人会被更大城市里的人看不起。还有工作轻松、收入较高的人,会看不起清扫工等工作繁重、收入较低的职业。其实无论生活在农村,还是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自己谋生的地方,而工作,则都是自己谋生的方法。这些都是因各种因缘而形成的,并且会逐渐改变,并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
《四百论广释》中说:瓶子都是一样的,只是装了不同的东西后,才被叫做不同名称的瓶子。同样,人本来就没有高低的区别,只是因其他的因缘,而出生于不同的阶层、地域,或者从事不同的工作等等,才似乎具有了高低贵贱的区别。
瓶子这个比喻是非常形象的。大家想一想,同样的一个瓶子,当装了酱油后,成了酱油瓶,装了醋后,就成了醋瓶。那么当酱油用完后,装上了醋,它就不叫酱油瓶,而叫醋瓶了。一个人的出生、工作等等,就像酱油、醋一样,都不是注定的,不能改变了,而是可以改变的,尤其到了下一世,现在的这些人都会有很大的变动。这辈子权高位重的人,因为权力的诱惑,更容易造重大的恶业,下世往往到三恶道去了;而这辈子并不起眼的人,如果奉行五戒十善,下辈子可能就做上国王了。
并且,一个人的出身即使很好,他也不一定能从事体面的工作;即使有体面的工作,他的家庭也不一定和谐;即使家庭和谐,他的身体也不一定健康;即使身体健康,他的生活也不一定幸福。因为这一切,都需要取决于一个人的见解的对错、烦恼的轻重,和业力的善恶、大小等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