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2011百日共修 皈依(三)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1280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皈依。前面讲了皈依的基础,今天讲皈依的分类。依据不同的发心、动机或心态,皈依有三种:下士道的皈依、中士道的皈依、上士道的皈依。也正是因为发心、动机的区别,三种皈依的结果也截然不同,所以发心、动机是根本,非常重要。而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三种皈依有三种结果,它们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第一种皈依的结果是得到人和天人的福报;第二种皈依的结果是获得声闻和缘觉的果位;第三种皈依的结果是获得佛、菩萨的果位。人和天人都在六道轮回里感受着无穷无尽的痛苦;声闻和缘觉,虽然摆脱了轮回,超出了三界,但是断证功德没有圆满,还是堕落在寂灭边,不是远离二边、究竟的果位;菩萨虽然暂时没有达到真正究竟的远离二边的佛果,但是最终也能获得这样的果位;佛是已经远离二边的最究竟、圆满的涅槃。这三种果位是三种皈依的结果,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就是因为皈依的时候,发心、动机有所不同。所以任何时候都注重和调整心态是很重要的。可我们这些凡夫偏偏是相反的,根本不观察心的相续,也根本不考虑发心与动机,做任何事情只注重说话的方式、做事的方法等。但这都是支分的,不是根本的。对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心态、发心与动机。

所以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事情,都要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这点十分重要。无论闻法与修法,还是生活、工作,为人处事等,持什么样的发心、动机很关键,它决定着事件的结果,是根本的决定因素,如同最初皈依时,不一样的目的、发心与动机,其结果也不相同。

其实言行不是很重要,心态最重要,所以说“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存好心才能做好事,存善心才是做善事。若是心态、发心不正确,就没有正道,就没有正。主要是由心来带动言行,心正言行正,心邪言行邪。

三种心态就有三种结果的皈依。第一种,下士道的皈依。它是为了从三恶道中摆脱痛苦,获得善趣的安乐而皈依。善趣的安乐即人天福报。若是为了平安、健康,为了避免坎坷、磨难,为了自己能够顺利、发财,而皈依三宝,就是下士道的皈依。其皈依的对境,佛宝主要是色身佛,尤其是佛像、佛塔;法宝是经文、佛书;僧宝是具有戒律的一般僧众。不需要很多理由,也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观察佛法。这种皈依,即使修行再精进、再努力,也只能得到人天的安乐、暂时的利益,无法能够解脱烦恼、痛苦,不能获得究竟永恒的利益。暂时的健康、平安、财产等,获得的再多,拥有的再多,若是没有看破、放下,还是一种心灵的障碍,还是一种痛苦。这都是不究竟的,不能以这样的心态皈依三宝。健康、平安这些世间的福报,到时候自然而然就有了,不用特意求。为了世间的福报、人天的安乐,即使皈依了三宝,但若是没有真正的认识、了知三宝,没有正确的发心,这和外道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也要观察自己的发心,如果能够发大心,获得健康、平安、财富是为了弘扬正法,救度众生,有菩提心的摄持,这就不是下士道的皈依,而是上士道的皈依。

第二,中士道的皈依。为了自己能够摆脱轮回,获得寂灭的果位(声闻、缘觉)而皈依,是中士道的皈依。这种皈依,即使修行再精进,再努力,最终只能得到声闻和缘觉的果位。他远离了有边——轮回,但是没有远离无边——寂灭边,断证功德还没有圆满,不是最究竟的解脱。在我们这些人当中,基本没有直接求声闻和缘觉的果位而皈依或者修行的,但是有为自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自己能够获得究竟的佛果而皈依的,这种皈依不是上士道的皈依,而是中士道的皈依,因为皈依的动机最终是为自己的。

现在很多人说:“人间太苦了,轮回太苦了,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去见观音妈妈,再也不回来。”有的人一听说福德圆满了就应有尽有了,智慧圆满了就什么都会做了,贪心就起来了:“我也要福慧圆满,我也要成佛!”然后就来皈依。这样的人特别多,很多人都不会发心。解脱成佛,圆满功德、福德和智慧,都是为了自己,这也是一种贪。为了自己往生、成佛而皈依,不是大乘行者,不是上士道的皈依,而是中士道的皈依。但是他修的法不是中士道的法,所以最终不一定能得到声闻和缘觉的果位。

第三,上士道的皈依有菩提心的摄持,为了尽虚空的父母众生脱离六道轮回,获得最究竟的解脱之地而发心皈依。皈依是为了成佛,成佛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这是上士道的皈依。这种皈依最终能远离二边——轮回边和寂灭边,能断证圆满、福慧圆满,成就佛果。你为了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皈依也可以,但往生是为了快速成佛,成佛是为了度化众生。不能说再也不回来了,一定要乘愿再来,有这样的发心与心态而皈依,才是上士道的皈依。有这样的利他心,才能祛除自私自利,才能彻底断除我执我爱,才能获得最究竟的安乐。为了成佛而皈依,成佛是为了有自己的教法转法轮。通过自力,直接地教化众生、度化众生。

我们要观察自己的相续,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发心而皈依的?若是为了世间的安乐而皈依,就是下士道的皈依;若是为了自己能够解脱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皈依,就是中士道的皈依。如果当时发心不正确,现在可以改正。发心、动机一改变,皈依的戒体也会随之改变,就能成为上士道的皈依。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发心都要去掉,要在相续中建立上士道的发心。

下面讲皈依的对境。一般情况下皈依的对境是佛、法、僧三宝。断证圆满就是佛,佛有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也可以说是法身佛和色身佛。法身佛是诸法的本性,本具的觉性。法身佛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佛。只是有的显现了,有的没显现,这是区别。他是自然任运,具足了断证的功德圆满。

法身佛是本体上的佛,色身佛是显现上的佛。色身佛是从法身中,依众生的福德力而显现的。所化众生有清净、不清净两种。清净的众生前显现的是报身佛,八地以上的,尤其是十地菩萨面前显现的就是报身佛,即五部佛。五部佛的坛城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但是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见到。十地菩萨能亲眼所见,九地菩萨能见到相似的,八地菩萨只能见到接近的。

不清净的众生面前显现的是化身佛,化身佛是八地以下的菩萨以及我们这些凡夫所见的,也可以说是依我们的福德力所显现的,有殊胜化身佛、投生化身佛、工巧化身佛、种种化身佛四种。

殊胜化身佛。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的菩提树下示现成佛,依次转了三次法轮,以他的教法度化了无数的众生。如释迦牟尼佛一样的这些化身佛都是殊胜化身佛。

投生化身佛。在《涅槃经》中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末时五百世,我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佛所化现的这些具德的善知识,都是投生化身佛,以补特伽罗的形象度化众生。

工巧化身佛。指代表佛身口意的这些佛像、佛经、佛塔。佛在世的时候亲口讲过,佛像代表佛的身,恭敬佛像相当于恭敬佛身;佛经代表佛的语,恭敬佛经相当于恭敬佛语;佛塔代表佛的意,现在我们用的法器——铃、杵也代表佛的意。恭敬佛塔,恭敬铃、杵,相当于恭敬佛的意。所以铃、杵都不能随便放,随便扔,要时时恭敬对待。

我们见到佛像的时候,应该想起佛的身、佛的功德,然后自己下决心学修、成就佛的这些功德。不能把佛像当作神,来祈求满足自己的贪欲。为什么要塑佛像呢?它真正的作用是让大家提起正念,恭敬佛身,忆念佛的功德,并且发誓、发愿自己能够学修并且成就这些功德;若是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佛像就失去意义了。

佛经也是同样,你看见佛经的时候,有没有把它当作真正的法宝,当作佛的真言?有没有想到佛的功德,发誓、发愿成就这些功德?佛像、佛经,佛塔、铃杵,对有些人来说是造业的对境,对有些人来说是积福的对境,对有些人来说是成就的所依、对境。所以,在这些对境前一定要提起正念,要想到佛,想到佛的十力、四无畏等无漏的功德,并且自己也想获得这些功德。

种种化身佛,是各种各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标准。顺境中,所有对我们有帮助、有利益的一切显现都是化身佛,都是从本体法身佛当中显现出来的,都是佛的幻化和游舞,所以要处处感恩佛陀。刚才讲的是顺境,逆境也一样,也是在帮你消业,在替你还债。今天有人打你、伤害你,这是帮你消业;有人抢你东西、欺骗你,这是替你还债。你没想到,他想到了,你没去还,他来替你还债了,这些逆境也都是化身佛。

所有这些顺境、逆境,佛像、佛经、佛塔、殊胜法物等等,都是种种化身佛,都在帮助你、利益你。若是你明白了这个道理,能够提起正念,将一切转为道用,那都是佛的化身;若是不能转为道用,心里生起了烦恼,生起了分别念,那就是魔的幻化。显现的是佛的化身,还是魔的化身,主要看你的心。

佛与魔就是一念之间。若是念没转过来就是魔;若是念转过来了就是佛。若是自己有正知正见,有智慧,念转过来了,刚才说的殊胜化身佛、投生化身佛、工巧化身佛、种种化身佛,哪个都是化身佛。这样,一切都是清净的、圆满的。不清净、不圆满的是自己的心。所以,若是你觉得有什么不对、不好的地方,就是自己心态的问题,不要找其他的理由,不要找别的原因,不要埋怨别人、冤枉别人。本来就是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要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这是冤枉众生、冤枉他人。自己若是有智慧的话,哪个都是成就自己的助缘,都是让自己消除业障、积累资粮的方法。比如,今天有人骂你,打你,你不但不生气,反而当作是消业,这就变成了消业的一种方法,就是消业的过程;如果你对他发慈悲心,发愿将来要度化他,这又变成了你发慈悲心、发菩提心的一个助缘,他让你积累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什么叫修行?众生是愚痴的、颠倒的,但是你不跟着他愚痴,不跟着他颠倒,和他不一样,这叫修行,这叫转念。若是你跟他一样愚痴、一样颠倒,以牙还牙的话,你还是和这些疯子一样,没有改变。一定要明白,学佛修行就是要改变、转变,不能跟凡夫一样。你的思想、行为,若是和凡夫一样,就不是学佛修行了。

佛法有教法和证法。教法是三藏:律藏、经藏、论藏。律藏讲的是戒律,经藏主要讲的是禅定,论藏讲的是智慧;证法是三学:戒学、定学、慧学。教法是暂时的皈依处,正法才是究竟的皈依处。这是法宝。

僧宝。僧有圣者的,有凡夫的。一地菩萨以上的僧众都是圣者,一地菩萨以下的僧众都是凡夫。在小乘里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团是僧宝,这是佛制定的。当时佛在世的时候,主要弘扬的是显教,尤其是小乘。小乘特别注重戒律,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是圆满戒。所以佛当时制定,比丘和比丘尼才是整个佛教的主人。小乘里僧宝主要是指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团,一个人不能成为僧宝。僧宝必须是比丘,是僧团,是团体;大乘佛法里的僧宝是,有修有证,即现量诸法本性的一地以上的菩萨,可以是单独一个人,无论是在家、出家,都是真正的僧宝。

佛宝、法宝、僧宝,这是一般的显密共同的皈依处、皈依的对境,还有密宗里的上师、本尊、空行,尤其是内密里的气脉明点,也都是皈依处、皈依的对境。上师是加持的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遣除违缘,获得悉地,要靠空行的助缘。

殊胜方便金刚承的皈依境是气脉明点,处所的脉,动摇的风,庄严明点菩提。脉有三脉五轮。三脉:中脉,任、督二脉。五轮:头顶大乐轮、喉间受用轮、心间法轮、脐间幻化轮、密处护乐轮。风就是气,风有根本的五风和支分的五风。明点有白明点、红明点。修气脉明点,脉清净为僧宝,也是化身佛;风清净为法宝,也是报身佛;明点清净为佛宝,也是法身佛。如此皈依气脉明点。这也是皈依的对境、所依。

大家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佛法僧?什么是上师、本尊、空行?什么是气脉明点?尤其在此处,佛、法、僧三宝是皈依处,在四皈依中讲,上师是三宝的总体,是最亲最近的皈依处。

今天我们讲的是皈依的分类和皈依的对境、所依。大家要明白这些道理与内容,然后再进一步地去皈依。明天开始讲皈依的方式。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