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8月28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在百日共修期间怎样落实六度。我们都已发了菩提心,所以落实六度是我们最重要的事,行住坐卧的过程中都要具足六度。
前面已经讲了持戒度、布施度、安忍度,今天开始讲精进度。
第四,精进度。精进度一般分为三种:擐甲精进、加行精进、不满精进。
擐甲精进主要指心态,心里坚定地立下誓言,且无论遇到何种对境都不动摇。加行精进主要指行为,比如闻法、修法等很精进。不满精进指稍许有一点点功德、境界的时候,没有傲慢和满足。“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是无量的,只有我们真正成佛时,才能精通一切法门,之前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有满足心,更不能有傲慢心。
在百日共修期间,要这样落实精进度:
一、无论是下的决心,还是立下的誓言,都是不能动摇。我们应该在参加百日共修之前,就以智慧进行观察:百日共修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利益?自己的修行会有怎样的突破?百日共修期间,跟许多有修有证的人一起修行,自己肯定会受到熏陶、发生改变。想好之后要立下誓言:自己要去参加百日共修,发这个心的同时就立下了誓言,然后要守护誓言。
有些人特别爱变卦,轻易就破坏誓言。刚开始很好,信心很大,但是山上的环境肯定无法与繁华的城市相比,身边的人虽然都学佛了,但毕竟是凡夫,肯定有诸多缺点,再加上每个人的习惯不同,肯定有跟自己不怎么投缘的,也有很多难以接受的,然后就动摇决心、破坏了誓言,舍弃了誓言,萌发了下山的念头。
有些人会找很多理由,比如身体不舒服,家里有事等,然后就轻易下山——跑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主要是内心不够坚强,誓言不够坚定。轻易舍弃誓言的人不可能有成就,爱变卦、不履行承诺的人都不是好人,基本的仁义道德都不具备,所以做人是学佛的基础。
稳重的人、老实的人才能真正学习佛法,最后才能获得佛法的加持和利益。有些人特别不稳重,轻易地舍弃自己的誓言,这种不稳重的人,是不会得到加持和利益,不会获得成就的。内心应发愿:参加百日共修了,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能舍弃誓言。
百日共修开始时,我就告诉过大家,一切对境都是殊胜的助缘。我们是想修行、想脱胎换骨的,那就要这样锻炼。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这真的是特别好的对境。
我们都有这种毛病,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容易接触条件、文化程度、家庭背景跟自己相当的人,这都是世俗的观点,尤其世间的俗人会有这种想法。其实真正的学佛人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在佛门中人人平等、众生平等。
世间人确实讲门当户对,但我们是来修行的,不是找对象的,不用讲这个。我现在没有这个福报,若是有这样的福报,能跟大家一起生活、学习,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在这样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条件,心理素质的人群中锻炼,是非常好的机缘,若能如法修行,相续很快就能成熟。
不是跟大家讲过吗?改变命运就是改变心态,改变心态就是心要调柔,调柔即怎样都行,何种环境、何种人、何种事都能接受。佛法里讲处处都是好处,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就是这个意思。
真正把心态锻炼得非常好的修行人,真正有修行的人在哪里都可以,不分环境好坏,无论是住宫殿,还是住山洞,都没有问题,都能从心里接受。今天也一样,无论是跟一个很善良的人相处、生活,还是跟一个很恶劣的人相处、生活,都没有问题,就是这种心态。
佛法里讲平等心,好坏、善恶、美丑、贫富,不堕入任何一边,都能坦然接受,这种心态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总是挑三拣四,总想挑好一点的环境,这不是一个修行人应有的心态。刚开始都会有这样的心态,但是要慢慢调整。跟人相处也是一样。
我前年也跟寺务部要求,尽量让年轻人跟年轻人住在一起,老年人跟老年人住在一起。有些人太挑剔,觉得老年人不好,跟他们没有共同语言,所以特意这样交代。其实这些心态是有问题的。无论在山上还是在山下,我们的内心都有很多不愉快和烦恼,为什么?根都在这里。
其实一切都是好的修行和成就的助缘,大家应该珍惜,应该锻炼,比如主动到环境不好的地方住几天,实在无法坚持了,再告诉寺务部调整一下。跟特别讨厌、不喜欢的人也可以锻炼。
密宗修行大圆满的后阶段,还有很多不共同特加行,其中有很多修法是让人去比较危险的地方体验,检验人的修行定力。比如冬天最冷的时候,赤身裸体在外面待几个小时,体会一下地狱的痛苦;对平时很有修行,好像如如不动、八风吹不动的修行人也要考验,专门设置一些对境,让他去做一些事情,看是否真正达到了那种境界。
百日共修期间,自己可以给自己找对境,去接触平时不怎么喜欢的东西,锻炼自己的心态。真行了,你肯定有很大的进步。若还是随顺以前不好的习气,还跟在山下一样:要住舒服一点,要住单独房间,单独的房间里还不能没有床,床上要铺上舒服柔软的垫子,热了要准备一套薄一点的被子,冷了要准备一套厚一点的被子。这种人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戒就是去接受一些不愿意接受的事物,去锻炼自己的心态,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有的人刚开始对大圆满具足信心,也下定决心要修大圆满,修大圆满要先修加行、打基础,当加行修至一年、两年或三年时,却开始动摇了,想走捷径。虽然之前修的一年期加行已经圆满,即将进入三年期加行,有的已经进入了三年期加行,甚至圆满了一百坐、两百坐,但还是半途而废,开始动摇决心、舍弃誓言,想走捷径,去接触其他法门了,这种人也是不好的。这种东抓西抓,信念不坚定,轻易舍弃誓言的人,是不会成就的。
有这样一个寓言:有一只猴子出去找食物,刚开始遇到了一片桃林,树上挂满了桃子,猴子很欢喜,于是摘了许多桃子,满怀喜悦地回家了。归途中,路过一块西瓜地,他立即扔掉了桃子,去摘西瓜,然后抱着大西瓜,满怀喜悦地回家了。走着走着,又看到了一只奔跑的兔子,猴子又想吃兔子肉,于是扔了西瓜,去追兔子,但是兔子跑的太快,没有抓到,结果一无所获,最后痛哭流涕地空手而归。这种东抓西抓的人很多,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不知道是不确定目标,还是不确定方向,应该都不是吧,就是不确定信念。
按世间法来讲,轻易舍弃誓言的人,都是不稳重的人。东学两年、西学两年,然后又开始学其他法门,这样的人是不会持久的,再过两三年还会跑,不信等着瞧。这种人很难成就,就像找食物的猴子一样,最后肯定会后悔,但到那时,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不能舍弃立下的誓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能动摇。比如修加行的过程中,有些人特别想走捷径,想修一些特殊的法门,但若不修加行、不打基础,都是空中楼阁,不可能成就的。百日共修也是一样的,信念要坚定,决心不能动摇。
二、百日共修只有短短的一百天,怎样做才能圆满精进度?要珍惜。比如修无上大圆满,要珍惜每一堂课,珍惜每一座,最后才能圆满。怎么去珍惜每一堂课呢?比如上晚课时,很多人表里不一,心口不一,口头上念的都是佛的境界,但内心都是分别念。
应该边念边思维,边念边观想,尽量把自己的心融入到这些境界中,这样上课才有意义。虽然只有一个小时,刚开始也做不到,但是能做到10%也行,逐渐地能做到20%、30%、40%也可以,对每一句、每一段都不放过,都能观察、思维其意义,将自己的心尽量融入到境界中,融入到法义中,这才叫珍惜每一堂课。
我们的习气特别重,比如上晚课,从表面上看,大家的坐姿都很好,念的也流很利,有些人都能背下来了,身和口都可以,但是却心不在焉,心里打着妄想,不断地生起分别念,根本没有专注。这么殊胜的一堂课就这样错过了,这段时间的生命就这样浪费了。
百日共修期间每天四座也一样,上座时有前行部分、正行部分和后行部分,还有法师的引导,内心应该跟着法师的引导走,正行时尽量放下心态,内心专注。
百日共修期间每天有四座观修,我们平时可能观修一座,有时甚至一座观修都没有,所以每一位百日共修学员都应参加,都应珍惜这样的机缘,真正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这样一天下来,你的心相续肯定会有很大的改变。否则,表面上看在上座,实际内心一点都不专注,没有学会放下,这样肯定没有什么收获。
以前,有很多参加百日共修的人,一百天过去,还跟水里的石头一样,没有什么变化。石头浸泡在水里时,好像有变化,颜色也变了,也变软了,但拿出水面之后,一会儿就干了,还像以前那么硬。若是这样,参加百日共修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不仅要珍惜每一堂课,还要做到法喜充满。现在有些人已经出家几年了,虽然每天都一如既往地上课,但心里已经厌烦了,已经把上晚课当作任务了。有的怕被人批评,怕戒律部找,尤其怕我发现,怕挨打。
这些人很多时候都会找借口:今天我要整理文字,今天我要做食子,今天我要去备课等等。其实都是借口,晚课只一个小时,这个时间很短。你是要做事,但是可以用别的时间。实在没有时间,就少吃一顿饭。
其实也不是天天都这么忙,可能只忙一两天。实在没有时间,与其少上一堂课,还不如少吃一顿饭呢。少吃一顿饭,对你不会有任何的损失;若少上一堂课,对你的损失真的很大。刚才讲的,如果真的是表里如一地修持,即使很短的时间,仅仅一个小时,心相续的变化也会非常大,对修行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也许有些人会说,每天都千篇一律地念这些,所以就厌烦了。那为什么每天都要念一样的呢?现在有些人开始有体会了。比如听《成就宝鉴论》,有些人已经参加了三届百日共修,已经听了好多次,开始有体会了。第一次听、第二次听和第三次听,每一次的理解程度、内心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同理,我们每天上课念的这些仪轨,其它的内容先不说,只说《普贤行愿品》,这是非常难得的。真正要彻底了知它的内容和意义,修行要达到一地菩萨的境界才能做到;真正要设身处地地体会里面讲的境界,要到八地菩萨才能做到。所以,应该观察自己的境界在哪里,何时时才能真正做到。还说厌烦了。
《普贤行愿品》你念到何种程度了?“我念得很熟了,已经背下来了。”你背下来的是词句,不是意义;你念熟的是词句,不是意义,没有用的。
以前给大家讲过,那若巴尊者精通五明,但是智慧空行母说他精通的是词句不是意义,要他去寻找宿世有缘的上师。当他真正遇到了谛洛巴上师之后,经历了多少苦修、多少苦难啊!谛洛巴上师就是特意给他制造对境,让他去抢东西、偷东西,让他去做各种坏事。他经历的这些苦难大部分都是坏事,表面上看都是造恶业,但都是上师让他做的,所以他必须去做。
为什么谛洛巴上师特别照顾他,给他传授特殊的窍诀呢?因为他对佛法、对善法的执着特别强,要打破这一点,所以特意让他这么做。行持善法方面他没有问题,之前他一直是这样做的,已经很熟悉了。也不用讲道理,因为他都懂。所以谛洛巴上师并没有给他讲任何道理,那都是词句不是意义。
你也是一样,要不断地念、不断地修,等修到一地菩萨的时候,才能了知它的含义;等修到八地菩萨的时候,才能真正落实,才能真正做到。之前是不行的,真正要融入那种境界,要修到佛的境界。想想自己的修行境界在哪里?不说其它的,有的连大乘的小资粮道都没有进入,还说已经厌烦了,已经念得很熟了。没有这样修行的,所以要法喜充满。
上晚课已经七八年了,甚至十多年了,但还是法喜充满,每天都嗷嗷待哺,经常看时间,什么时间才能上课啊?怎么还不上课啊?有这样的心态才是正确的。
你们现在也看时间,但想的是怕到时间,不然可以多躺一会儿,或者可以多吃一点儿,要么可以在外面多散一下步。然后很勉强地上课,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地修行。哪有这样修行的?修行应该是法喜充满的状态,像当年密勒日巴那样,不由自主地就唱起来、跳起来了,他内心的那种法喜太强烈了,无法自已。
每一堂课都要法喜充满,每一堂课都很积极。有时候心态是不确定的,尤其是初学者,但是要调整心态,因为心态是可以调整的。无论是顺境逆境,有觉受没觉受,有感觉没感觉,始终法喜充满。如果真懂佛理,真有修行,无论何种对境,对你来说都是一样的,都让你法喜充满。
法喜充满不一定都是乐乐呵呵的,这都是外在的表现,主要是内心很愉快,内心没有烦恼。在百日共修期间,就要以这些方法,以这些修行去落实精进度。
第五,禅定度。禅定也分三种: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静虑即禅定。凡夫行静虑属于世间的禅定,比如四禅八定;义分别静虑属于大乘加行道的禅定;缘真如静虑是从见道开始,直到成佛之间的禅定。
我们在百日共修期间应该这样去落实禅定度:
一、堪为法器,心相续变得调柔。禅定很重要。现在有些人特别执着无想的状态,无论清净的,还是不清净的,都不愿意去想,只想静静地坐着,特别执着,死执不放,这是错误的。还有的人特别喜欢、执着无想禅,无想禅有观佛像、观中脉、观坛城等,这都是禅定的过失,要调整。
我们现在的初级禅修班就是修无想,即什么也不想,也不观。中级的时候,内容会调整,比如观佛像、观咒语、观中脉。按道理应该循序渐进,无想禅修的有一些起色了,在那种状态中能入定,然后不让你停留在那样的状态中,再让你去修有想的禅定。比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乐决定观佛像、观中脉,或是观明点,在那种状态中能入定了,然后又要调整。心相续是要调整的,怎么都可以,都不执着,没有死执不放的状态,要远离死执不放的状态,即不执着的意思。心最后达到有想无想都可以的状态,这叫堪为法器。
有时候修胜观智慧也是一样,好的环境或差的环境、好人或坏人、善良的人或恶劣的人,都要接触,以锻炼心态,让心变得调柔。调柔即怎样都可以,都能接受,犹如大地一样,可以挖、可以填,也可以盖楼,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正如禅宗讲的故事一样。
刚开始那头牛特别犟,让它去东边它非要去南边,最后通过训练,可以让它去哪它就去哪。你想让它去东边,你一牵它,它就往东边走;你想让它去南边,你一牵它,它就往南边走。在印度,过去和现在都有人专门通过各种方法驯服大象、老虎等凶猛动物。
心也要这样训练,通过禅定、修行,最后达到这样水平。我们虽然在修禅定,但还是有很多毛病:今天挑这个,明天挑那个,挑法门、挑环境……有的能接受,有的不能接受,这种人的心相续没有成熟,没有变得调柔。心要堪为法器,心要变得调柔,这是基础,很重要。
二、专心修行。专心很重要。什么叫禅定?专注于一个对境、一个所依中不散乱。我们每天上晚课或上座时,没有专注。曾经有这样一个公案,有个人跟阿难学修禅,学修了很多年,但始终没有进入状态,于是很郁闷。有一次他终于有机会亲近佛陀了,就向佛陀询问原因:我修行好多年了,但一直没有进入状态,怎样才能改变?佛陀知道他在家时是弹琴的,且弹琴技术高超,就问他:“你弹琴时,美妙的声音是琴弦特别紧的时候发出的,还是特别松的时候发出的?”
他回答:“都不是,美妙的声音是琴弦在不紧不松的时候,自然发出的。”
佛陀没有给他讲太多,只说修行也跟弹琴一样,在不紧不松的时候才能进入状态,太紧张专注了不行,太松散懈怠了也不行。
我们的心如同脱缰的野马,若直接去抓它,它会跑的更快。那怎么办?让它自己停下来,它才会停下来。有这些基础之后,专注就容易了。我们修法、上晚课时,有时让你观想一些圣尊佛像,有时让你把刚才观想的内容都融化了,融入到自己的身体里,然后观想在自己的身体里发光,光里有很多佛菩萨。
心不紧不松时,观想这些圣尊佛像就容易了,因为你的心已经训练的很成熟了,已经驯服了,放在哪里都可以,所以专注而不散乱就容易做到了。
就像骑马,如果之前不训练,就想直接上马,肯定是不行的。有的人仅仅上了两堂课,就跑过来,很懊恼地说:“观不出来啊,没有感觉啊……”这是找感觉的人,找感觉能持久吗?不可能的。哪有那么容易?如果才上两堂课就把金刚萨垛观的一清二楚,给你降下甘露,消除业障,你是什么根基啊?肯定是乘愿再来的八地以上的菩萨,不用怀疑,比我还强,我肯定要皈依你了。
没有这样的,有的人想的太简单了。刚才讲的,先要锻炼心态,今天接触这样的环境,明天接触那样的环境;今天修有想禅定,明天修无想禅定……就是要这样不断地练。一直练到心成熟堪为法器了,才能专注,禅定自然就圆满了。这时注意力一放在金刚萨垛上,立刻就能观出来。这是最后才能做到的。
这叫专心修行。这都是我们要修炼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现在很多人肯定都还做不到,这不要紧。但是我们要有目标和标准来要求自己,慢慢就能做到了。
第三个是如如不动。无论是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面对所有对境的时候,都能如如不动,即八风吹不动。修行达到那样一个层次时,心就不动了;无论遇到何种对境内心都是平静的,不会起波动。现在我们可能暂时还做不到,但是要学会转念。
比如说,我们很认真地上座观修,刚开始感觉很好,即将进入状态时,旁边有人咳嗽了一声,或者动了一下,境界就被打乱了,然后恨之入骨!不能这样,打乱了就打乱了,应该反省自己:看来我的定力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然后再一次调整状态。可能这一座都没有办法进入状态,那就多念金刚萨垛心咒“嗡班匝萨垛吽、嗡班匝萨垛吽……”反思:“我的境界不够,要是真遇到大灾难、大对境时可怎么办?”
最好能保持如如不动,但是现在我们的心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即使动心了也要转变过来,心跑了也要把它找回来。这样不断练习,最后就好了。这就是如如不动。以上讲的是我们怎样把禅定度落实到百日共修,落实到生活中。
六、智慧度。智慧一般分为:闻慧、思慧、修慧。听法、看书的过程中产生的智慧叫闻慧。闻慧很弱,无法对治烦恼等负面情绪。现在喜欢心灵鸡汤的人特别多,心灵鸡汤顶多就是闻慧而已,我觉得甚至都达不到闻慧。
在学习一部完整的经典、论典的过程中产生的智慧,才叫闻慧。但是闻慧还无法对治负面情绪。现在我们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平时很好,道理也很明白,一遇到对境什么也不是,又变成了一个凡夫中的凡夫。所以闻慧没有什么对治力,大家不要太得意。有些人,包括一些居士挺傲慢的,尤其是有些出家人,稍微有一点成绩、明白了一些佛理,就像什么都懂了一样,目中无人。
思慧主要是通过逻辑观察产生的智慧。比如说因明里讲了很多逻辑,我们要了知大空性,就要通过中观里讲的共同和不共同的逻辑去推理。用智慧去观察,然后通过逻辑去推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智慧叫思慧。思慧比闻慧有对治力,但是它也无法解决根本的问题,遇到对境的时候也不好使,顶多能压住一些负面情绪和一些粗大的烦恼,但是没有办法断掉根。
修慧有相似的和真实的。大乘佛法讲资粮道、加行道(加行道不是我们讲的四外加行、五内加行的加行)、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五道。无学道是佛的境界。处在资粮道时主要是思慧,进入加行道才有修慧。但是这个修慧只是相似的智慧,只能压制烦恼,没有办法除根烦恼,因为它只是相似的境界、相似的智慧。修慧是通过禅定产生的。
智慧的产生,第一是通过听闻;第二是通过观察思维;第三是通过禅定。禅定中产生的智慧才是修慧。修慧有相似的和真实的,加行道的修慧就是相似的,虽然它不能除根烦恼,但力量也很大,因为接下来就要进入见道了。见道是真正的智慧,见道后可以断除很多烦恼。
烦恼有俱生烦恼和遍计烦恼。见道的修慧只能断除遍计烦恼,对俱生烦恼只能断除粗大的,不能断除细微的。这里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按自宗的观点来说,见道的修慧只能断除粗大的俱生烦恼,不能断除细微的俱生烦恼。
见道是一地,接下来是二地,二地到七地都是不清净地,还是有烦恼障的。到七地的时候才可以断除所有的烦恼障,这时息灭的是八识中的(魔也是)一种细微的我执,这个彻底断掉了之后烦恼障就没有了,彻底清净了。
接下来是断除所知障,主要是断除习气障。总而言之,修慧有相似的和真实的,到一地菩萨的时候才是真实的。所以大家不要想的太简单,也不要想的太美。有些刚接触佛法的人什么也不懂,把佛法想的太简单了,想的也太美了:“我上山参加一次百日共修,然后脱胎换骨,回来就能普度众生了。”这也太快了吧!
还有人想:“他都参加过百日共修了,怎么还这样?”以此来衡量别人。参加百日共修只是学修了一百天的时间,除了真正的利根者,其他的人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修行是个漫长的过程,持之以恒才能成就。
我们在百日共修期间怎样落实智慧度呢?
一、了知法义。明理很重要,如果不明理信心是不坚定的。有些人原来很有信心,遇到一些对境之后信心就消失了;有些人刚开始很有信心,时间久了信心就退失了。这些人的信心都不是从明理中产生的。按道理要精通五部大论。我们常说四续五论,五论是显宗的,四续是密宗的。
精通五论第一要精通戒律。这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四分律》里讲了很多。
第二要精通因明。因明即逻辑学,佛法里有很多逻辑。相续比较成熟、信心比较具足的人,可能通过上师的加持和窍诀能见性,而大部分人都要通过逻辑推理,先在相续中产生相似的定解,通过禅定和修行,在相续中产生真实的定解,再修习禅定,最后道业才能圆满。没有那么简单。因明论典有很多,比如法称论师造的《因明七论》,还有陈那论师等很多论师造的因明方面的论典。
第三要精通中观。中观就是中观六论等等,包括月称菩萨的《入中论》,清命论师的《中观庄严论》等。中观六论都是根本论。根本论当中的根本论是《根本慧论》,这是龙树菩萨造的,都可以视为中观的根本论。还有其他论师造的一些论点,比如应成派、自续派的论点都要学习、都要精通。
第四要精通般若。般若就是《般若大中孝论》、《般若十七论》等等很多。现在我们学的《现观庄严论》是弥勒菩萨造的,由无著菩萨弘扬的。这些都特别难。
第五要精通俱舍论。大乘也有俱舍论,但是我们主要学的是小乘的俱舍论。俱舍论里主要讲的是天时地利,还有很多佛教的名词术语,比如: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等等。
精通五部大论算是精通了显教,还要精通密宗的四续,也叫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精通了四部,精通了密宗,精通了显密才可以。
但是我们现在有幸遇到了《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这是传承上师的心髓,是显密一切经典的精华,是即身成佛的唯一之路,是虹身成就的唯一渠道。把这九个加行的道理弄明白了、吃透了,就相当于精通了显密一切经典。即身成佛的方法就是大圆满,而通向大圆满的唯一之路就是九加行,所以掌握了九加行就行了。
有的人还想学这个法,修那个法,这种人还是没有福报。九加行的基础打不好还能修什么法?能修成吗?这是不可能的。基础都是一样的。讲法的功德的时候,是讲过修七天三想破瓦法就能成就,修七天的大圆满法就能成就,一些气脉明点的修法修几个月就能成就……但这都是在有基础的基础上讲的。若是没有基础,相续不够成熟,这些功德不可能在你的相续中产生。
但是有些人真的很愚昧,不懂、也不相信。如果不需要基础,佛就不用讲八万四千法门了。佛一辈子讲经说法,转了三次法轮,多难啊!直接讲三想破瓦法,“吼”一声就可以了;直接讲大圆满自然安住,都见性了……还有些人说:“我不用修了,我有如佛陀般的上师,到时上师一加持我,我就成佛了……”——你的上师再厉害也不可能超过佛陀吧?佛陀都没有只靠加持就让弟子成就的,否则佛也不用传法了,把阿难等众弟子都叫过来加持一下就成了,都不用修行了——这是不可能的事。
虽然只通过上师加持就成就的人也有,比如刚才说的三想破瓦法,有学修七天就成就的,诸如此类的情况有很多。但这都是有基础、相续成熟的情况下才可以的,是针对那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人说的。
我们是那种人吗?!若是相续真的成熟到那个地步,他对治了你的贪执,一切就在当下,很简单的,甚至不要贪执了,一坐就可以了。
我们讲过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等很多传承方式。对相续成熟的弟子,上师根本不用讲,坐在那里就可以了——如来密意传,心心相通。
有些人想:“我肯定也是上上根基者……”现在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很多,认为“就是上师不给我传窍诀,如果传给我,我肯定能成就。”这是不可能的。上师怎么没给你传窍诀?如果你的相续成熟了,上师的每个举动都是窍诀,都在给你传授一种真谛。你有接受的能力吗?没有吧!还要挑选法门,真的很可怜。
现在的学佛人,包括我自己真的很可怜。佛教已经快要隐没了,快要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因为现在佛法表面上有,实际上没有。我们什么时候实实在在地修过,认认真真地对待过每一个殊胜的机缘?没有。
我们学佛十年二十年,我已经学修三十多年了(小时候没怎么学,但也天天在念。不念不行啊,害怕师父打。这些都算上也有三十多年了),但还是没有成就,这样下去真的很难。很多学佛人,去过这个大道场,那个大道场,但是回来之后还是凡夫。
尤其是有些人,掌握了一些理论,依止了一些有名气的上师之后,好像自己也很了不得了一样。你算什么呀?观察一下你自己的相续,自己有多少斤两自己还不知道吗?有什么可贡高傲慢的。这种人真的很可怜,其实他什么都不懂。我曾经讲过,我以前也是这样的,现在回顾起来,那时真的什么也没明白。
总之九加行很重要。大家要放下心态,从零开始,从暇满难得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修行,这样才会有变化、有收获,否则是不可能的。
二、降伏烦恼。有没有得到佛法,有没有生起智慧,就看内心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是否减少,甚至在相续中是否已经无影无踪了。不知道什么叫贪心,什么叫嗔恨心,什么叫傲慢心,这样是最好的。也许很多人还达不到那种境界,还是有烦恼,但是比以前少了。比如说以前嗔恨心很强烈,现在少多了,也弱多了,好比被割断的毒蛇,想咬人也咬不了的感觉,这样也行。这就是降伏烦恼。
得一分佛法少一分烦恼,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内心的烦恼没有减少、变弱、清净,就算接触的法再高深,依止的上师名气再大,所住的道场再庄严也没有用,还是没有得到佛法,也没有得到智慧。
有没有得到佛法,有没有智慧,就看内心的烦恼减少了没有。我希望在座的每个人,跟我学佛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觉悟,以内心的烦恼来衡量自己——“我的烦恼少了,我已经得到了正法;我的烦恼变弱了,我已经得到了智慧;我的烦恼即将息灭了,我的智慧即将圆满了……”这样来衡量自己,而不是能滔滔不绝地讲很多道理,能解决很多问题,手下有很多居士,有神通等等。
现在说自己有神通都是假的,真有神通的人没几个,大都是骗人的。末法时期有神通的很多都是附体,就是身上附了另外的东西,是它的功能,而不是他本人的功能。还有一部分有神通的可能前世修过,与生俱来的。可能刚开始没有神通,后来因缘成熟就出现了。
真正通过修行、修禅定而出现神通的很少。因为现在的人,包括我自己,都很散乱、放逸。我很多时候对自己真的是恨之入骨,因为特别想精进,心里也很难受,但有时候就是精进不起来。晚上在床上坐一会儿就困了,然后躺下就睡着了,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
醒来一观察,这一晚上都做了什么梦呀,乱七八糟的。这就是没有把握住。早上醒来就快六点了,急急忙忙地起床,然后开始学点东西,一天的时间就没有了……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
现在唯一让我满意或者说让我快乐的事,就是每天有一堂课,给大家讲佛法。这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我最开心的事情,也可能是我一天当中唯一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现在我的身体也不行了,我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时候,身体特别健康,一天讲三、四堂课都没有问题。以前我在喇荣的时候,包括后来到寺院的时候都是,几乎每天早上、中午、下午,讲三堂课。那时开莲师法会,都是我自己亲自主持,持续半个月。每天从早上七点钟开始到晚上七点钟结束,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下座吃饭,然后又要上座,一整天都在法座上。每天上午一堂课,下午一堂课,还要领着他们念仪轨、念咒。一点累的感觉都没有。
现在莲师法会我不亲自主持了,因为身体受不了了。每年的万盏法会期间都是我最忙,也是最辛苦的时候。前年、去年、今年都是,法会结束之后身体就受不了了,要不我真的愿意讲课,上午可以给闻思部讲,晚上可以给百日共修讲,但是现在力不从心了。
末法时期的众生都特别散乱、放逸,要通过修习禅定产生神通很难。这种人也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少很少。所以不要以神通来衡量,不要有点神通就说他是成就者。现在汉地很多人相信转世,按你们的说法就是活佛。
你怎么知道他的前世?有人说不是有认定吗?这个认定也不一定是正确的。要看他今生的功德,戒律是否清净,智慧能否帮到你,有没有慈悲,是否愿意在修行的道路上陪伴你左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就应该依止他。
如果他的今生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他的前世又怎么能知道呢?有人说“认定嘛”。是怎么认定的你知道吗?根本不了解,就在那儿瞎起哄:“活佛来了,都过来受灌顶啊!”
什么叫灌顶你知道吗?这种盲目崇拜、盲目追随,是一种愚痴的做法,根本不是学佛人的做法。一些法门根本不经过观察就瞎宣传,好像搞推销一样。一个智者、一个真正的学佛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龙钦巴大士讲过,也是佛在经中讲的:“不赞不谤陌生人,不赞不谤陌生师。”即对陌生的、不了解的上师善知识,不要赞叹也不要诽谤。找好自己的位置,管好自己的身口意就OK了。对这些事你并没有任何义务和使命,何况你根本不了解。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不赞不谤陌生的,不了解的上师善知识,这是学佛人的原则。以上说的是降伏烦恼。
三、不堕落二边。这也是智慧。因为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是远离八边戏论的。远离八边即远离一切边,远离一切分别之意。当我们的境界跟大空性完全融为一体时,我们的修行才会圆满。之前我们也要跟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要相应。我们的心理状态要跟诸法的究竟实相相应,这叫修行。瑜伽即相应之意。
跟诸法的究竟实相相应,跟大空性相应,心不堕入任何一边,最后融为了一体,就回归自性了,也就是成佛了。
所以不能堕入任何一边,我们要通过修行来调整。我们喜欢有钱的人,不喜欢没钱的人;喜欢有文化的人,不喜欢没文化的人;喜欢长相好看的人,不喜欢长相难看的人……这都是分别心。
不能堕入任何一边——有边无边,生边死边。远离生死,远离净染。对一个真正的成就者来说,在地狱、在天堂是没有区别的。现在我们特别喜欢分别,这是不好的,所以需要调整心态,不要这样继续下去。
这就是智慧度怎样落实到百日共修当中,即我们在平时应该怎样修持智慧度。
我们讲了六度,即六波罗蜜多。前面也讲过,修持六度如同双足,发菩提心如同双目。有双目、双足才能到达彼岸、到达佛国。不发菩提心不行,不行持六度也不行;只行持六度不发菩提心,或只发菩提心不行持六度也不行。这两个一个是心态,一个是行为,一定要相结合。两个都具备、圆满之时,我们才能到达彼岸。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