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2011百日共修 发心(四)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979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从本体的角度讲,菩提心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一地以上的菩萨才具有真正的胜义菩提心,一地以下的菩萨只有相似的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就是证悟诸法的本性与真谛。它不是通过仪轨或方法获得的,而是要消业、积福,最后通过上师的窍诀才能领悟、证得。世俗菩提心主要是一地以下的菩萨所具有的发心。凡夫菩萨只有资粮道、加行道的发心。资粮道也分大道、中道、小道。刚进入大乘妙道的阶段是小道。没有入道之前,只有相似的世俗菩提心,没有真正的世俗菩提心。入道以后才有真正的世俗菩提心。通过仪轨,可以发世俗菩提心、受菩萨戒。

现在我们主要以甚深派传承的仪轨发愿、行菩提心,同时受菩萨戒。其他,如广行派也有单独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仪轨,而且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分开发的,是有次第的。先发愿菩提心,再发行菩提心,不是同时进行的。他们的观点是:发愿菩提心的时候不受菩萨戒,发行菩提心的时候才会受菩萨戒。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讲,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好比是想去拉萨和去拉萨的行动,是一个心,但是愿菩提心是没有行动的,行菩提心是有行动的。仅仅在心里想或者发誓发愿,为众生想获得圆满佛果,这是愿菩提心;这样的心有行动的摄持,就是行菩提心。有这样的心,但没有行动摄持的时候,这是愿菩提心;有行动的时候,就是行菩提心。刚开始时,愿、行菩提心不是一体的;发行菩提心以后,愿、行菩提心是一体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与发心。

但现在主要是依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与教言:愿菩提心是为果发的誓,行菩提心是为因发的誓,是两种发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不是一体的,是两种决心。愿菩提心是为众生想成佛的誓愿与决心,行菩提心是为了成佛而修持六度万行,学习菩萨的学处。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愿菩提心是想获得佛果的愿望,行菩提心是一种行为,行为怎么会是心?如果不是心,就不是菩提心了。”是的,行为不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一种决心,尤其是成佛的决心,佛的智慧才是真正的菩提。真正的菩提心是胜义菩提心。但是获得佛果的这个因与方法,也可以叫菩提心,也可以叫菩提。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是为果发的誓,一个是为因发的誓。

如弥勒菩萨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是世俗菩提心的发心。无论是愿菩提心还是行菩提心,都要具足两个条件或两层含义:第一个条件或第一层含义是“为利他”,即以悲心去利益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若没有悲无量心,利益众生的心就是假的。那怎样利益?就是解脱成佛;第二个条件或第二层含义是“求正等菩提”,以智慧求正等菩提,真心想获得圆满的菩提果位,即佛果。若没有智慧,这个心也是假的。菩提是正觉,是觉性,圆满菩提就是无上正等觉,即佛的果位。

以上内容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介绍,菩提心本体的学习到此结束。

接下来我们学习菩萨的学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学处。

一、愿菩提心的学处

愿菩提心就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我们已经发愿了,并且在相续中获得了菩萨戒的戒体,接下来就要好好地保护戒体,守护誓言。

首先要真正去掉自私自利,否则我们所说的利他心就是假的,也不可能获得佛果。如果没有去掉自私自利,即使学修再精进,再努力,也不能成佛,只会有两种结果:其一,若没有断掉对世间的贪念,只能得到人天福报、善趣的安乐而无法解脱。因为法随心不随相。虽然我们修的法是大乘佛法——波罗蜜乘(菩萨乘)、密宗金刚乘,但若发心不到位,修再高深的法也没有用,即使修的是出世间法,也会成为世间法。相反,若发心到位,即使修的是世间法,也会成为出世间法。其二,若已经断掉了对世间的贪念,在有出离心的情况下,能得到声闻和缘觉的果位。尽管断掉了对世间的贪着,但因为没有断掉自私自利,所以不能得到佛果,连菩萨都做不了。作为一个大乘行者应该远离两边,只是对轮回生起出离心还不行,还要对涅槃(寂灭)生起出离心。这样就要了解自私自利的过患,知道自私自利的危害,才会对涅槃(寂灭)生起厌离心、出离心。声闻和缘觉为什么不能利益众生呢?为什么不能成佛,为什么断证功德不能圆满呢?就是因为有私心。

前面讲了,第一、你求的是利他,要度化众生,就要去掉自私自利,不然就堕落寂灭边了;第二,声闻和缘觉虽然已经有出离心了,已经证悟无我了,但是没有断除自私自利心。他们虽然没有为自己修世间的福报,但是却为自己修出世间声闻或缘觉的解脱果位。他们的自私自利心还没有断,所以断证功德不能圆满。你想成佛,必须要去掉自私自利。

想去掉自私自利,就需要修愿菩提心的学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

(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我们始终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倍加珍爱。一直在为自己,没有为众生。现在要去掉这样的私心,就要修自他平等,即怎样对待自己,也要如是地对待他人。自己想健康长寿、环境舒适、吃好喝好,其他众生也同样如此。自己想获得安乐、享受快乐,不愿意感受痛苦。其他众生,无论是善趣众生还是恶趣众生,也都一样想获得快乐和快乐因,不愿意感受痛苦和痛苦因。所以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去对待他人,这就是修自他平等菩提心。若是没有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不可能有自他平等的觉悟与智慧。没有这样的智慧或境界,就不可能有公平、平等。

现在的人总说世上没有公平、平等,就是因为一般的世人都没有自他平等心或这样的境界,只有分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在保护自己,只为自己着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管他人,这叫自重他轻。现在第一个要去掉的就是自重他轻的这种心态,先修自他平等。

自他平等,就是做到真正的公平。你怎样想,他人也怎样想;你要什么,他人也要什么;你不要的,他人也不要。你不能为了自己的快乐去损害他人,那样就不公平了。他人也愿意享受快乐,享受福报,你剥夺他人的快乐,剥夺他人的幸福,就是不公平;你自己不愿意烦恼,不愿意痛苦,但是却不择手段地让他人起烦恼,让他人遭受痛苦,就是不公平。

你觉得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众生的生命重要,这也不公平。在前面讲过,“杀生之上无他罪”。意思是说杀生的罪过最严重,没有比这个罪过更严重的了。你杀蚊子、苍蝇、鸡、鱼等小动物,就是恃强凌弱!如果眼前是庞大的食肉恐龙,你还敢杀它吗?恐怕早就逃之夭夭了。你不敢杀恐龙,因为它比你强,会咬死你,生吞你。而你敢杀害那些小动物,就是因为它们比你弱,你杀它们就是侵犯!假如现在有一个比你强大成千上万倍的人,无缘无故地把你杀了,你认为这公平吗?这是不是叫侵犯?现在都不敢杀人,一是因为人有反抗能力,怕他报复;二是因为有法律,害怕被制裁。我们现在不站在因果的角度,只以世间平常人的观点来看,你觉得它们比你弱,无法对抗你,你也不会被法律制裁,所以你有胆量、理直气壮地去杀它们。然而,因果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众生平等。虽然没有法律的制裁,但是有因果的制裁。你怕进监狱,那你不怕进地狱吗?今天你杀了一条命,将来要还五百条。作为一个修行人,一个大乘行者,杀生是绝不允许的,绝不能再做这样不公平的事情了。

现在我们要修自他平等,就要与一切众生有福同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自己怎样,对他人也要那样;怎样对待自己,也要怎样去对待他人,这是重点,一定要抓住这个重点。刚才讲的很多内容,没有讲别的大道理,只是诠释一个简简单单的、平等的道理。不要去想不公平的事,不要去做不公平的事,平等地对待自他。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生命,都有价值,动物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都一样珍贵。你到动物的世界,到鸡的世界问一问,肯定都会说鸡的生命重要、珍贵。在鸡的世界里,你就是个“怪物”。它们认为:我们能飞,这些“怪物”飞不了,连跑、走都费劲;我们一年四季只穿一件衣服,这些“怪物”特别麻烦,冬天换夏天也换,一年四季都要换;我们吃的也简单,出去走一走,顺便就吃饱了。这些“怪物”特别麻烦,要买菜、洗菜、做菜。我们在它们的世界里,就是“怪物”、“废物”。

我们不能只站在人类世界,人类环境去考虑。你每天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择手段,伤害了那么多众生。虽然鸡也免不了伤害他众,但是它伤害得特别少。我们误认为人的生命比我们杀掉的那些动物的生命要珍贵,因为它们在人类的世界里无足轻重、无关痛痒。殊不知,在这些动物世界里,它们也同样认为我们的生命没有价值,生存没有意义。佛在经中讲,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因果,所以不能说人的生命比它们的生命重要。

前面也讲了,如果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个人身去学佛修行,没有承办解脱成佛这样的事业,人真的和畜生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很多时候还不如畜生。所以,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要去侵犯强者,也不要去欺负弱者。你侵犯不了强者,是不是就能肆无忌惮地欺负弱者了?别忘了它们都会怨恨我们。因果面前人人平等!因果面前不分强弱!为什么我们经常有各种各样的事,有这么多的不顺?就是因为有这些冤亲债主。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来讨债,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业力现前。

你修自他平等,像帮助、利益自己一样地去帮助、利益众生,这样才能了缘、了债,最后才能了脱生死。如果真想解脱,真想成就,这也是必经之路。利益众生,为众生,实际上就是利益自己、成就自己。

(二)修自他相换菩提心

在修出了自他平等的基础上,再修自他相换。把他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众生遭受痛苦的时候,将痛苦拿到自己的身上;自己获得安乐、幸福的时候,将这种幸福安乐施舍给众生。这叫自他相换。

自己享受快乐或福报的时候,把他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他人遭受痛苦或不幸的时候,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自己遭受痛苦的时候,把他人的痛苦放在自己的身上,替他人受苦;他人享受快乐或福报的时候,真心地随喜,然后把自己的快乐幸福施舍给众生,让众生的快乐幸福更加增上。任何时候都不想自己,只想众生;任何时候都不为自己,只为众生。

我们还可以通过呼吸修自他相换。呼气的时候,呼出了白色的气,代表自己的快乐幸福、善根和功德,都进入了众生的相续。他们吸气时,就获得了这些快乐幸福、善根和功德;我们吸气的时候,吸进来的是黑色的气,代表众生的痛苦、不幸、烦恼和业障,把这些都纳入自己的相续。通过呼吸可以专修自他相换。平时也要在心里想,行动中去做自他相换。

这些可以实现吗?因果不虚,丝毫不爽,自作自受,若没有一些特殊的因缘,不可能实现!虽然不可能实现,但是也要这样发心发愿,这是磨炼心的一种最佳方法。就是要去掉自私自利,这样才能去掉不好的习气,才能对治我执我爱。烦恼不好降伏,习气不好去掉。这些不好的习气是无始劫以来的串习。要降伏烦恼,去掉恶习,就需要这样一个具体的具足对治力的方法,才能成就。

“若是这样做了,我自己会不会受影响啊?”很多人都害怕,不敢自他相换。“若是真要承受他人的病或魔,多可怕啊!尤其是他人的冤亲债主会不会找上我啊?”他人的病不可能跑到你的身上来,他人身上的魔不可能到你的身上来。若是自己心不净,总这样胡思乱想,也许就会有这些,这是你心魔的显现,业力的显现,是自己的问题。不是他人身上的病跑到你的身上来了,不是他人身上的魔跑到你的身上来了,这是你自己另外招来的,是自己的业障,自己的心。

修自他相换是驱魔祛病最好的一种方法。以前在藏区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人得了麻风病,如果不治疗就得死。有人获得了这样的窍诀,然后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舍掉,到山上修自他相换,后来成就了,病痊愈了。自他相换是消除业障、病障最好的方法。尤其是自己在遭受一些痛苦的时候,生重病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应该代替所有的众生受苦。要知道有病、有磨难,是自己前世的业,是自己的因果,现在业力现前了。若是你觉得自己着魔了或中邪了,这个时候应该替所有的众生受苦,愿所有的众生都能解脱,获得安乐。“在这个世界上肯定有无数病魔缠身,业力现前,遭受痛苦的人,那么就让这些不幸都到我的身上来,由我来承受这些众生的痛苦,代替这些众生受苦,愿这些众生都离苦得乐!”你能这样勇敢地面对,这样发大愿,心量一打开,心里一亮堂,这些病就会立即消除,魔就会立即消失,魔、邪都没有了。心正一切正,就没有邪了。

我们有一句法语:把心放平,一切都会风平浪静;把心放正,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大家勇敢一点,不要总想逃避,不要总胡思乱想,都是自找的,哪有这些啊!“你们家好像有东西了,凉气这么大。昨天我还是白白胖胖的,到你们家就变得又黑又瘦了,好像都跑到我身上来了。没事,你们放心,我有办法。”这都是骗人的。你身上有魔,那是你自己招的,是自己带来的,不是他们家的。他们家原来没有魔,是清净的,你一来就有魔了,就不清净了,是因为你心不清净,然后染污了他们的清净。希望大家都有正知正见,不要去相信这些事。这都是自己的心,越想会越乱。这不是佛道,是魔道!这不是正道,是邪道!

依佛法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依佛法首先要明理。明理就要靠佛的教言,靠上师的窍诀,不能靠别的。靠别的是不可能明理的。“你能为我做些什么吗?你能给我多少钱?我有办法让你开悟。”不可能,这都是骗人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不修行,哪有这样的好事啊?如果有这样的好事,佛当时为什么不讲呢?

现在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我有种灌顶,不是谁都能接到的。若是你能给我钱,或者为我做某件事,我就可以单独给你灌顶,然后你就开悟了。”“我有口诀,你要为我做事,要给我拿钱,我就可以给你口诀,你不用念经,也不用闻法修法,这是要单独传的。”然后就在你耳边装模作样地念几句,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念,就是瞎说几句,反正你也听不懂。然后就问:“有没有什么感觉?”人都互相欺骗:“有,加持力太大了!”“你很有善根,你是个利根者,现在明白了吧?”“是,明白了。”这就算得到“口诀”了?愚痴!

你们这些人不是没有头脑,只是对佛法了解得太少了,尤其是对藏传佛教了解得太少了,所以有人就想欺骗你们。以后别相信这些,要有正知正见,好好地明白善恶,取舍善恶。

我们现在学修的是一个完整的修持方法。这里有佛陀的教言,有上师的窍诀,按照这些坚持学修是不会有错的。不要自以为是地做这个,忙那个,你以为供养了某位“具德”上师,为他做事了,肯定有好结果。其实你所做的是善是恶还不好说,你结的缘是善缘是恶缘还不好说。如果你结的是恶缘,将来要跟他一起下地狱。没有必要去冒这些风险。

依止上师首先要观察,依止了一位合格的上师,然后去依教奉行,跟他一起做功德,跟他一起积累善根,不会有错的。你的功德、善根相当于一滴水,上师的功德相当于无边无际的大海,你把自己的这一滴水放在大海里,与大海就变成了一体。那也是一个整体,也是大海,大海不穷尽,你的功德和善根也不会穷尽。希望大家都要有正知正见,要有智慧。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