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一、初求生西方正因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 益西彭措法师.讲述 ︱
初求生西方正因五:初发起大心;二忏除业障;三立愿自要;四求佛冥加;五净业成就。
对于往生之前还在人世的这段时间,我们需要祈愿五个方面:一是发起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二是由忏悔来净除业障;三是立下四弘誓愿;四是求阿弥陀佛在冥冥中加被自己;五是祈求净业有所成就。
初发起大心
弟子(某甲众等)
[1]
。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
这一句是自己在佛前发心:弟子我普遍为四恩三有,乃至一切法界众生,为求证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誓求往生西方净土!
【
先出念佛求生净土之本志也。
】
正式愿文,首先要发起念佛求生净土的根本志愿。说到“根本”,是因为这里发菩提心是后面各种发愿的所依,没有发起这一大心,后面种种发愿都无从建立。
到这里,应审查自心:是否立下了为利众生持名求生净土的志愿?如果没有立志或立志狭小,就要按此处的愿文来建立。
【
普为者.兼利为怀.不为自身独求解脱也。一乘者.佛果为期.不于余乘妄有希冀也。发如是心.乃修净土.是谓正因。苟为不然.虽勤念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
说到“普为”,就是兼利法界众生为怀。心中所怀的志愿,不是只利益自己一人,而是利益尽虚空界一切众生。这是发起普度众生的大心。
“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就是以佛果为目标,不对人天乘和声缘二乘有所希求。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佛果是究竟涅槃,其它或者是有漏果,享尽仍然堕落;或者是暂时化城,并非究竟。因此唯一希求无上佛果。这是发起誓求菩提的大心。
发起这样为利众生誓求佛果的大心,以此摄持,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就是成就净土的正因。要知道,证入常寂光净土就是成佛,所以,无上净土的正因是菩提心。不按这样发起大心,即使精勤念佛,也由于没有菩提誓愿,而不成为佛果种子。对于成佛来说,就是走了弯路,这叫“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
四恩者.在家则父母众生国王三宝.出家则父母师长国王施主也。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也。
】
不论在家出家,都受人恩惠,受恩就要知恩图报。在家有父母生养之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没有父母,不可能得到宝贵人身。十月怀胎,母亲备受辛苦。出生之后,母亲三年哺乳,时时小心照顾。之后学走路、说话都要依靠父母。再长大上学读书、工作、成家,父母又要费尽很多心血。所以,父母的生养之恩重如须弥,不能不作报答!就修行来说,只有得到暇满人身,才能闻思修行,成办一切暂时和究竟的利益,这修行所依的人身宝就是父母赐予的。所以父母恩极重,应当时时想着报答。
其次是众生恩。看看自己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住的房子、坐的车子,哪一样没有众生的血汗在里头!自己的生存样样离不开众生,所以众生对自己的恩德极大。就修行而言,尤其修大乘法,只有缘众生才能发菩提心,没有众生就没有诸佛菩提。而且布施、安忍等的六度万行,每一样也都是依靠众生成就的。
再说国家恩。生在这一方国土,就有国家守护的恩德。没有国家守护,连基本生存也无法保证。
最后有出世间三宝大恩。因为三宝给我们开示三乘正道,才能得到一切暂时和究竟的安乐,这其中下至夏天一丝凉风的乐受终究也是三宝赐予的。
出家的四恩包括: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施主恩。其中师长恩,指开示善恶取舍,引导进入解脱正道,指示诸法实相,去往无上菩提等等无比的深恩。施主恩,指出家人不从事工作,衣食住行都靠施主供养。施主以辛苦得来的钱财供自己修行办道,有大恩德,理应报答。
三有就是三界,指欲有、色有、无色有中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些众生都沉溺在生死苦海中,如果我们不发心救度,他们就会无止境地随惑业漂流生死,往后要受的苦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所以要对三有众生发悲悯心、发救度心。
以上发心要把握三个要、三个不要。要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心,不要发只利益自己的心;要发唯一求佛果的心,不要发求人天福报和小乘涅槃的心;要发专心持名期生净土的心,不要发命终再来人间或来三界受生的心。
如果以前只是愿我离苦得乐、愿我舍秽土得净土,这是小乘发心,愿很狭小,不叫做发大心。心中希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一切众生舍秽土取净土,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求佛果,而专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样就是发起了大菩提心。以此愿心为种子,便能成就无上菩提的妙果。因此这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根本志愿。
二忏除业障
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为什么要忏悔业障?愿文中说:又因我业力深重,所修福德又非常轻微,障碍深、智慧浅,使得染污之心容易炽盛,清净功德难以成就,就像一块金子要打成金器,由于杂有很多杂质,便难以成就。
凡夫心中贪嗔痴的染心非常强盛,随境任运就起,而且起得很猛利,清净功德却难以成就,三年五载也不见有多少进步,所以急需忏悔业障。
这里要在阿弥陀佛面前“翘勤五体”,就是做最恭敬的五体投地;“披沥”,就是披肝沥胆,表示极为真诚坦白;“一心”,就是诚心诚意;“投诚忏悔”,不是虚假,而是真正对原先所作的罪业,倾注诚心在佛前忏悔。
所忏罪业从造者、时间、起因、种类、数量这些方面来说。第一、造罪者,要想到不是为我一人忏悔,而是包括无量无边的众生在内。第二、所忏的罪业不只是今生一世的罪业,而是旷劫至今所造的一切罪业,“旷劫”就是遥远不见边际的劫数,是这么漫长时劫中造的罪业全部忏悔。第三、造罪的起因是迷失了自性清净心。我们凡夫是念念不觉,在境界上攀缘执著,由此放纵贪嗔痴,染秽三业,也就是由贪嗔痴,造下身、口、意无量无边的恶业。“所作罪垢,无量无边”,从这一生类推无量世,就
会知道罪垢无量无边。就看一天之中造了多少杀盗淫,有多少妄语、恶口、绮语、两舌,又有多少贪嗔痴,再推算到无量世,罪垢当然是无量无边的。和众生所结的怨业必然也是无量无边。像这一切染污三业、一切罪垢、一切冤业都愿消除。
【
承上虽发大心.恐宿世今生业障多而福慧少.欲净偏染.故须忏悔。
】
这是忏悔的原因。虽然发起大心要成就佛道,但恐怕前世今生业障很多,福慧又很浅薄,自己很想成就净业,却偏偏遇到境缘就起烦恼,所以必须忏悔。
【
本净者.心本自净.因迷成染.今始觉知.惭愧修省。若本不净.如销顽铁欲成真金.纵经百炼终不成就。
】
“本净”就是这一念心性本自清净,在这心性的体上本没有惑、业、苦的染污。只因一念不觉,在虚妄六尘里攀缘执著,由种种执著而造成了三杂染。什么是三杂染?就是烦恼、业障、生老病死无量苦报。这条路是彻底走错了,走到生死轮回里去了。
我们都是痴迷的人。现在才醒悟,晓得惭愧。一尊天真佛迷在六尘里干颠倒的事、起那些贪嗔痴,去做杀盗淫妄,怎么不令人惭愧?懂得惭愧,就能时时反省自心。既然知道是自己的心起惑造业,把自己推入生死,现在就要念念反省,把心修正过来。
为什么说是“本净”呢?如果心性本来不清净,那再怎么修也不可能修成清净。就像销顽铁成真金,纵然千锤百炼,也不会成功。但本来是清净心,只因迷失而成染污,所以只要觉悟,就能现前清净。
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应当止息虚妄分别,妄情一消,不必另求,本心自然显现。
【
三业者.身业意业口业也。三业各具贪瞋痴故。
】
三业就是身体起的造作、内心起的造作、口上起的造作。这里面动一念、出一语、做一行,无不是业,就有这样严重。而在这三业里,有以贪造的、以嗔造的、以痴造的,从早到晚念念不断都是造业,所以忏悔是迫切紧要的事。
三立愿自要
忏悔之后,很关键是断相续心。以前造业是因糊涂迷惑,现在已经忏悔认错,就不能再犯。如果忏了又犯,那就永无了结。怎么断相续心?方法是立愿自要。以誓愿的力量制住自心,使它远离恶法,只往正道上走。
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念这一句时要作意:从今日起,我立甚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身口意的种种恶法都远离,誓不再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日夜精进修持圣道,发誓绝不退惰。发誓修成正觉,发誓普度众生。
【
虽已忏悔.不发誓愿.是谓有忏无悔。
】
虽然忏了以往的罪业,但不发起今后永不再造的誓愿,那就叫“有忏无悔”,并不能截断罪业相续。所以忏悔之后最要紧的是立誓。
【
要者.犹俗云胁制.古曰要君.今自要故。
】
“要”,好比一般所说的“胁制”,就是以威力控制强迫。古语说“要君”,就是大臣以威势要挟、控制君主。现在是自己以誓愿的力量管制自心。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多生的习气坚固,没有强制力量管束它,一遇境界,就会无法自控地随恶习气走。现在拿一根铁链子拴住这个像猴子般的心,这根铁链子就是誓愿。
【
四句.即四弘誓也。远离句.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勤修句.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也。誓成句.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誓度句.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
】
这里四句就是四弘誓愿:“远离恶法”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勤修圣道”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誓成正觉”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誓度众生”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所以这里是立起四大志愿。能这样立愿严格要求自心,就把原先迷本净心、纵贪嗔痴、造杀盗淫一整套都翻过来了。以前是迷本净心,现在是返染归净,一切的行为、心念都按四弘誓愿来作,就把原来整个一套翻过来了。从此要修的就是断恶行善,要求的就是成佛度众生。
大乘行愿的总纲就是这四弘誓愿。能至诚发起,人就会真正出现大转变,跟从前完全不一样!
所以,念这一句时不能只是口里溜过。要真心立愿:以后一切恶业不去做,要防护好自己的心!然后,一切善行,凡是力所能及的,就要尽心尽力做到圆满,然后日夜精进,修行圣道,求证菩提。再不把时间浪费在追求世间享受、追求名利上,从此要为普度众生而努力。这样的四大志愿一定要立起来!
下面是一则事例:
宋朝时,临安有个叫吴琼的人,先出家后来还俗。前后娶了两个女人,生了两个孩子。他是杀生、卖酒等的恶业无所不为。他做厨师杀鸡宰鸭时,先提着鸡鸭说:“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阿弥陀佛的孩子们,脱掉此身去超生吧!)”再念几声佛,就一刀杀掉。每当切肉时,也不间断念佛。后来他眼睛上长出了鸡蛋大的瘤子,这时恐惧万分,把妻子、儿女打发走后,自己搭一个草庵,在里面念佛礼忏,昼夜精进,如救头燃。
绍兴二十三年一天,他跟大家说:“我明晚就走了。”大家不信,反而笑话他。第二天晚上,他用衣服换来酒喝完,留下一偈:“似酒皆空,问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月清风。”写完端坐合掌念佛,大声说:“佛来了!”随即坐化往生。
吴琼原来也是造恶多端的人,但他觉悟到因果可畏之后,就昼夜如救头燃地念佛礼忏,后来得到大自在,临终潇洒往生。所以如果以前造了很多罪业,就要真心忏悔,立誓再做一个新人。这样的话,以前种种都是一时愚痴做的,未来还有光明的前途,还能成就、还能往生。所以忏罪立誓极为重要!
四求佛冥加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念这一段时,要祈求阿弥陀佛在冥冥中加被自己。具体这样求佛:阿弥陀佛您以慈悲愿力要证知我、要哀悯我、要加被我,愿我在禅观之中,或梦寐之际,见到阿弥陀佛金色之身,游历阿弥陀佛七宝庄严的净土,得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以手摩顶、以衣覆体。要这样祈求佛力加被。
【
古净土文谓.佛以天眼遥观.天耳遥闻.他心速见.故行人既发大心.佛必证知。既证知已.佛大慈悲必垂哀悯。既哀悯已.佛大威神必垂加被。显如禅观.幽如梦寐。所云金色宝严.甘露光明.手摩衣覆.精诚之极.感应自然。或不精诚与精诚未极.则不能也。
】
古代净土文里讲:阿弥陀佛以天眼通遥观一切世界,以天耳通遥闻一切世间音声,以他心通照见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所以行者发起大心后,佛必定现量证知。佛既然证知你内心的祈求,就必以大慈悲垂以哀悯!佛既然哀悯,佛的威神就必然作加被,或者在觉醒禅观中,或者在梦境里。所说的佛现金色之身、游历宝严净土、甘露灌顶、光明照身、以手摩顶、以袈裟覆体等,都是精诚至极自然出现的感应。如果不精诚或精诚不够,就不能显现。
下面是一则事例:
宋朝有一位吴氏县君,常年持斋戒清修。她有一个侍女也精进念佛。有一天,忽然见到三朵金莲花现在面前,上面隐约现出双足。过几天,又见到膝盖;又过了几天,见到身体;再过几天,面目全部见到,相好庄严。中间是阿弥陀佛,左右两边是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接着,又见到宫殿、楼阁、树林,就像看到自己的手一样清楚,圣众在里面经行。像这样经历有三年,极乐圣境恒时现在眼前。后来她自己说往生时日已到,坐化而去。
【
然行人但须一心精诚.不必因此生著.作意求现。
】
这是教诫净业行人只需自己一心精诚,不必对见光见佛等生耽著,而作意追求。也就是不能一边念佛,一边盼望见光见佛。有这样妄求的心不仅不能得感应,反而容易着魔。
印光大师说:“念佛未得一心之前,断断不起想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想见就能当下见,不见也没有妨碍。如果急着想见佛,心念纷飞,想见佛的念头盘踞在心中,就成修行大病。时间一久,多生怨家趁着这个躁动妄想,现作佛身,来报宿世的怨债。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氛,一见就生欢喜。从此魔入内心,着魔发狂。”
所以念佛人重要的是一心精诚,不作非分的妄想。印光大师教导说:“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这里是祈愿现生能见佛,并不是让你边念佛边希求见佛,那样早已不是精诚,而是妄想躁动了。
五净业成就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这是祈求阿弥陀佛加被自己净业成就。“净业成就”,不是指别的,是指现前自性清净心。因此,求佛加被是求净业成就、证得本心。
具体这样作意:阿弥陀佛!请您加被弟子,使弟子宿世以来的种种障碍得以消除,内在的善根得以增长,快速空尽烦恼、顿然破除无明,圆觉妙心豁然开朗,寂光真境恒时现前。(“现前”就是洞然明白的意思。)
【
既以自力.又蒙佛力.内外交资.故障灭善生。有如是等大利益事。空而曰疾.不劳肯綮修证也。破而曰顿.不历阶级次第也。了悟圆觉.常住寂光.至是得本净心.故曰净业成就。
】
既然自己内有精诚一心的力量、外又得佛力加被,这样自力佛力互相资助,就能迅速消除障碍,生起善根。有这样的极大利益。
“空而曰疾”,就是不劳勤苦修证,很快就空尽烦恼。“破而曰顿”,就是不经各种阶级次第,顿然破除无明。了悟本具圆觉,恒时安住寂光真境。到这里,“得本净心”,就是现前了自性清净心,因此叫“净业成就”。
【
宿障者.贪瞋痴等。善根者.戒定慧等。妙心真境.言之似分.实则即心即境.即境即心.二而不二。
】
“宿障”就是以往所造的贪嗔痴等烦恼障、业障、报障。“善根”是指持戒、禅定、修慧等善法,由于能引生涅槃,故称为“根”。说到“妙心真境”时,心和境似乎是两个,其实没有离心的境,也没有离境的心,即心即境、即境即心,二而不二。
下面是一则事例:
清朝省一大师,扬州江都县人。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大师十二岁时,因为母亲去世,想出家,受到父亲阻止。十九岁时,父亲去世,于是到天峰寺剃度。
大师从焦山僧听受净土法门后,几年中专修念佛。后来发愿闭关,克期求证。闭关120天,感觉妄念纷飞。期满出关时,一无所得,心中抱恨不已。就又订下期限,再次闭关。开始时,跟以前一样妄念纷飞。到第50天,还歇不下来。大师非常悲伤,念佛却更加恳切、真诚。大约又过了二十多天,觉得妄念渐渐止息下来,心中稍稍觉得安慰。
又过了许久,感觉一天之中,妄念才出现不过三五次。这时,见到阿弥陀佛在空中卓然而立,面容金色,庄严微妙,不可形容。
大师向佛礼拜后,心想:佛已经现前,躺卧、睡眠、便溺都不方便,怎么办?转而又说: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还不因污秽而嫌弃,何况佛呢?由此勇猛精进,持诵更加虔诚。
又过了许久,心境廓然,如太虚空。善念、恶念,以及微细杂念,丝毫也不存在。动静如一,心口之间,只剩下了佛名,想找一个妄念也不可得。从此,精神气力倍感充沛,不再躺卧、睡眠,也没有饥渴。食物送来就吃,也没有苦受。
在外境上,光明洞彻,极乐世界和此方融通为一个。所在的房屋,墙壁全部隐没。诸佛菩萨充满太空。金地莲池,七宝行树,以及空中地上的宫殿楼台,视力所及之处,多得不可计数。行坐之处,境界如一,光耀无间。
见到前面有两朵宝莲,花上的天人容貌和菩萨相同,而神气像自己的父母。在他一注视时,其中一位缓步来到面前,果然是自己的母亲,非常欢喜地对大师说:“你为我发心出家,现在你已经证道,我和你父亲也因为你而得超生净土。今天阿弥陀佛叫我们特地来安慰你。”
大师想起身,母亲制止说:“佛正在前面,不能因为我而扰乱你的定力。你的愿已满足,日后我们在净土好相见。”说完,隐没不见。
从证得三昧后,大师的心境及净土圣境不变不退,直至期满出关。大师证三昧时才三十岁。此后虽成无事道人,但念佛诵经每日不断,毫不懈怠。
所以志在净土的人应当发大愿,精诚用功,以期现生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