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随念三宝经释•讲记

《随念三宝经释讲记.无尽吉祥妙音讲记》 ︱ 智圆法师.译讲 ︱

下面再进一步从“因”的角度作观察:

进而言之,以无明一向欺诳的心识,之所以对福善之业,纵以勉强牵引亦不趣入,不善业却自然随转,正是由于宿世积习之力,势如鸭入池塘,鹰赴尸林。

这一段是从因上观察三有众生得不到安乐。轮回的因是什么呢?就是无明,我们这个虚妄分别心百分之百是以无明所欺诳,我们认为人有自性、法有自性、这个是我喜爱的、那个是我不喜爱的、这个是好、那个是不好,诸如此类的心,都一概是“以无明欺诳的心识”,叫做妄识、邪分别、妄情、非理作意。轮回的作者就是虚妄分别心。这个心识的状态如何呢?就是“对福善之业纵以勉强牵引亦不趣入,不善业却自然随转”。对于能生福德的善妙之业,即使努力引导他趣入,也非常困难。而不善业呢,却不需要教,自然就会随转,这就是凡夫心的不自在相。为什么会这样不自在呢?原因就是因为“宿世积习之力”——过去生生世世串习的习气力,以这样强的习气力,对于以贪嗔痴造恶的方面,不由自主地就会趣入,就会缘着境界起执著,但是对于戒定慧却很难安住。这种情形,以旁生界的现象来比喻说明,就是犹如“鸭入池塘、鹰赴尸林”。生活在藏地的人都知道,老鹰在天空当中飞翔时,只要一见到尸陀林的尸体,就会不自在地立即俯冲下去。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说明三有众生以习气力,不需要别人推动,自然就会随业流转,但是与习气相违的方面,却难以趣入。比如对于老鹰,你要让它吃草,它绝对不愿意去吃。水鸭也是这样,它的习性决定它不由自主地就会趣入于池塘中,如果把它放到旱地,就会死掉。这样大家就可以了知,三有的一切显现都是受迷乱习气的支配。十二缘起的源头就是无明。

下面是结论,也就是由前面的理由,成立以无明为因,不会出生安乐:

因此,以无明之因非但难获幸福安乐,还将转令痛苦加剧。倘离圣道,轮回漂荡,将无休止而流转三有。

我们需要观察无明是不是安乐的因,如果由无明能够得到一分真安乐,我们也可以一直信任无明、依止无明,但实际上以无明绝对不可能获得安乐,就像以黑暗不可能得到光明的温暖一样。以无明这样的因,不但得不到安乐,而且会使你的痛苦加剧,所以我们不应该信赖无明。《四十二章经》上说:“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依止圣道,只是凭自己的颠倒心我行我素,那是绝对没有出路的,因为在根源上已经颠倒,相续而来的决定只有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所以注释中说:“倘离圣道,轮回漂荡,将无休止而流转三有。”这就是普天下众生的痛苦状况。

为什么远离圣道会是这样的情形呢?因为无明的对治唯一是圣道,离开圣道就没有对治,而众生在没有对治的情况下,决定只能是随着业风飘荡,以迷乱习气力的推动,无休无止地不断流转。比如一个病人,如果离开能治病的药,他就会永远沉溺在病苦当中,而且是无休无止地痛苦下去。整个轮回的众生都是这样悲惨的状况。

以上的内容,概括起来讲,就是每个有情都希求安乐,而且这些还没有觉悟的有情,他们一直认为三有当中存在安乐。三有当中有没有安乐呢?我们可以观察整个三有的果和因,也就是对受和因作观察。首先,三有当中的一切受——苦受、乐受、舍受,都无有刹那顷的安住,瞬间就会消失,所以受本身并没有实质,实际只是行苦的自性。在这一点上,大家要觉悟,在虚妄的假想上永远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安乐。然后就是观察因,三有的因就是无明,或者说是邪分别,从这个无明的因能不能出生真安乐呢?决定不可能,因为缘起力是不会错乱的,以无明为因只会出现三种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所以它的果只是以生死苦恼所摄的生杂染。不然以无明为因反而现前大安乐,那就是缘起错乱,这是永远也不会成立的。所以要想在三有当中求到安乐,只是缘木求鱼而已。如果不想改变轮回的无明之因,就绝对不会现前真实安乐。

这样思惟之后,就会在我们的心里产生一个巨大的问题,不是只关系到少数有情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人类,关系到整个有情界的问题,不是轮回中的小问题,而是如何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的大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注释中说道:

对此善思惟后,试问:感受如此广大漫长之苦、曾经为我慈母的遍满虚空界有情,彼等由皈依谁而能从一切衰败之中彻底获救?

众生从无始以来,无明一直没有破除,一直都是以无明力而流转,所以受苦的时间极为漫长;在这个流转的过程当中,以生老病死所摄的痛苦样样都受过,一生一世当中所受的痛苦,实际只是这无量苦海当中的一滴,所以所受的痛苦极为广大。而且,这些苦难者又不是与自己无亲无故,而都是自己往昔劫的母亲,并且这不是小部分的人,而是遍满虚空界的无量无边的有情。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讲,只要痛苦根源的无明不破除,就会相续不断地出生种种痛苦,时间上不是短期,而是一直会这样相续下去。在这样用心关注到整个有情界的苦难时,不禁会扪心自问:这么多的苦难有情,究竟皈依谁,才能够从一切轮回的衰败当中彻底获得救度?这样就会由思苦,而发起寻求依处之心。

2 、观察法而认定皈依处

我们观察时,首先要观察谁才是能作救护的导师,而认定导师,又要从导师的教法上来判断,也就是应当观察他所说的法是不是真能息灭痛苦,这就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智者们善加观察:于此世间,谁方具有通达灭苦方便之智慧、欲拯群生之慈悲,以及具备救护能力之事业?善加思惟时,对梵天、帝释、淡黄仙人等方,不生嗔恨,对佛薄伽梵亦不起贪执,唯以谁能彻底救拔,即应持彼为皈依处。

这一句给出了判定皈依处的标准——如果谁具有息灭痛苦的智悲力,那他就是真正的导师。这里的智悲力都要落在“灭苦”上来理解。因为全人类、全有情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息灭广大而漫长的痛苦,假如有一个人,他具有智慧,通达如何息灭痛苦;又具有大悲,愿意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又具有威力,具备从苦海当中拔济众生的能力,那他就是所有有情的导师。这样确立好导师的体相之后,我们思惟时,就要想到名称并不重要,实际功德才是重要。如果没有一颗公正之心,不是如理思惟,而只是随着名声、随着形相走,这样就不可能触及到本质。因为心里并没有以智慧决定,尽管在外相上盲目相信,或者人云亦云,但实际上真正的信解还是很难引生。所以以公正的态度来分析相当重要。可以这样讲,假如淡黄仙人讲的是堪能止息痛苦的正道,能够彻底救拔你,那你就应当持他为导师。相反,某个人虽然有佛的名称,但是却不能为你宣说止息痛苦的正道,那就不能对他皈依。所以,不是看名称,而是看内在是不是真正具有智悲力。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当中讲法器三相时,第一相就讲到了质直,质直就是公平正直的意思,这种品格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具备质直,才能真正趣入正道。实际上我们观察一切法,与任何人、事、物交流,都要质直公正,不可以带着个人的贪嗔来观察事物,因为一有贪嗔,你的心就不能客观地反映出事物的本相,也就无法远离增益、损减而如实地了知。在这里,全知麦彭仁波切也同样教导我们,事先不要有自方、他方的偏执,对梵天等不要起嗔心,对佛陀也不要起贪执,唯一观察谁能够从根本上息灭痛苦,就把他持为皈依处。而这样公正观察的结果,就是会引生胜解。

如是以事势理衡量,如导师释迦王,我们虽不能现见,然而其所说正道 ——以三种观察清净之轨,真实见为是堪能止息三有的方便,从此处推证,宣说此方便而自已具有现见之智慧、为他宣说之慈悲,以及以如是方便从三有衰败中彻底救拔之能力者,唯一是佛薄伽梵。由此引生胜解。

这样以事势理衡量时,导师释迦佛的色身虽然已不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也看不到,无法现量比较释迦佛与外道教主的胜劣差别,但是通过他所说的正道,就能够决定他是具足智悲力的人。因为他宣说的教法还留在人间,对他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字字句句都可以作观察,并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他所说的道是以现量、比量、教量三种观察都清净的正轨,确实能够止息三有。这样从法上,就可以很明确地断定,说法者佛陀决定具有现见正法的智慧;而且对这样殊胜的法道,他能毫无自私地对一切众生宣说,这就说明他具有为他人宣说的大慈悲;而且通过这样转法轮的方便,确实起到了使有缘众生截断三有衰败的作用,这就说明他具有大威力。

在我们这个世间,除了佛法之外,还有很多书籍,有很多学问,我们可以去观察,这些外道的教主或者世间的学者,有没有说过止息痛苦的正道。实际上,这些世间书籍里面根本没有讲到,这就反映出作者本身并没有现见灭苦正道的智慧,也没有为他人宣说灭苦正道的慈悲,也没有真正对他人作救拔的能力。这样从法上一比较,就能显示出内外导师的胜劣差别,自己也会确定下来,唯一佛陀才是圆满的导师。就像《殊胜赞》中所说的那样:“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对于其它的外道教法,如是如是善加思惟的话,如是如是我也对依怙越来越生起信心。所以,不是不允许对内外教作观察比较,而是越观察越比较,就越能体会到只有世尊的教法才是正道,由此也越加信仰世尊。

讲到这里,你们会问:怎么知道佛说的法是能止息三有的方便呢?下面就进一步以缘起的道理来成立。对这个道理注释中分两层来讲:第一层是成立痛苦都是缘起生,不是无因生,也不是非因生,唯一是从我执产生。第二层是成立什么是正道,那么什么是正道呢?就是能够对治苦因的道,也就是直接对治我执的道。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佛说的无我之道,直接与我执相违,所以决定是正道,但是其它的道与我执并不相违,而是相应,所以都是邪道或者非道。这样一辨别,我们心里就能断定,唯一佛说的法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