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2006百日共修 发心 (二)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172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发菩提心。对我们来说发菩提心十分重要,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修法。

我们在前面通过四种厌离心的修法、四种外加行的修法,才能够在我们的相续中生起出离心。为了解脱,我们皈依了上师三宝之后,才算真正进入了佛门,然后我们为了救度众生要发殊胜菩提心。

我们一定要进入大乘法门,如果没有进入大乘法门,我们就不能修持大乘佛法;如果不修持大乘佛法,就不能成佛。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修习菩提心,都要发菩提心。

但菩提心不是谁都能发出来的,发菩提心有它先决的条件,有它基础的修法。菩提心的基础修法是慈悲心,如果没有慈悲心的话,不能发出菩提心,即使想发也很难发出来。在相续中有了慈悲心之后,我们才可以发出菩提心,才能真正发出菩提心。菩提心特别重要,如果在我们的相续中真正有菩提心了,以后学佛、修行、解脱、成就都不难了,一点点也不难了。那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有修行了,那时,我们的行住坐卧都是修行佛法的过程,吃喝玩乐都是修持佛法的方法,但这些在没有发出菩提心之前很难做到。

小乘佛法在行为、形式上要求特别高。大乘佛法在心地、发心上要求特别高,但在行为和形式上要求并不高,怎么都行。但大乘佛法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如果你真正发出了菩提心,时时刻刻都能增长你的智慧,随时随地都能增加你的福报。生起菩提心具有如下功德:第一、不造业;第二、能积福、消业。所以说菩提心特别重要。

有的人问:“我想发菩提心,可怎么发不出来呢?”肯定发不出来。因为菩提心不是想发就能发出来的,它是通过各种正确的修持方法修炼出来的。你不修,也不炼,能发出来吗?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都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但是在行动上我们往往做不到不造业。就像现在有的人说:“道理我也知道,也明白,但是我做不到。”你肯定做不到,你需要修,需要炼,通过修炼,那时功夫上来了,才能对付这些习气和烦恼。如果没有功夫的话,你根本对付不了它们。每当习气、烦恼上来的时候,你就会失去以前清净的模样。所以我们一定要修炼。

我们在前面学习过“因果不虚”,“因果不虚”里讲一切都是因缘果报。佛讲三世因果,如果你能够真正相信佛,真正能够相信因果了,那你还有什么想不开的,还有什么想不通的?!但是我们现在还有想不开、想不通的时候,说明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相信因果。如果我们真正相信因果了,还有什么可恨的,还有什么可怨的?!一切都是自己造业的果报。有什么可贪着的?有什么可牵挂、爱恋的?这一切也是因缘果报,都是自己以前造的业,现在因缘成熟了,要感受的果报,没有别的原因啊!所以好也行,坏也行;快乐也好,痛苦也罢,都是自己造业的果报,都是自己造成的,与别人无关。

有的人对这些道理,也看,也听,也想,但在行动上还是做不到。所以要通过修炼,多看,多听,多想,然后慢慢地越看越深入,越听越深入,越想越能更深地领悟这些道理,然后慢慢就能做到了。不可能一下就能做到,慢慢来。

发菩提心、慈悲心也是一样,必须通过修炼,才能在我们的相续中产生慈悲心和菩提心。如果我们没有修炼的话,很难生起慈悲心和菩提心。所以我们只知道、只明白这些道理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有在我们的相续中真正有了慈悲心,有了菩提心,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解脱,才能成佛,否则是不可能的。所以慈悲心和菩提心特别重要。

发菩提心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是生起慈悲心。没有慈悲心就没有菩提心,有慈悲心才有菩提心。但现在很多人认为的慈悲心,不是佛法里讲的慈悲心,因为你的慈悲心有分别:你对穷人有慈悲心,但是对富人没有慈悲心;对好人有慈悲心,但对坏人、恶人没有慈悲心;对老人有慈悲心,但对年轻人没有慈悲心,这都是分别。佛法里讲的慈悲心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它的对境是众生,是无量的众生,它得到的功德也是无量的,所以它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都是平等的,不是对穷人有慈悲,对富人没有慈悲;不是对好人有慈悲,对恶人没有慈悲;也不是对老人有慈悲,对年轻人没有慈悲,这都不对。

佛法里讲的慈悲心是平等的。众生无明、愚痴,这是他们真正最可怜的地方,我们应该站在这个角度看。众生无依靠,没人管,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有病,有困难……这些都不是他们最可怜的地方,因为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不可能永远那样。富,不可能永远富;穷,也不可能永远穷。每个众生都一样,都有富的时候,也有穷的时候;有好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

但是每个众生,不管穷富贵贱,都有烦恼,都有痛苦。他们会在不同的环境,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不同的痛苦。富有富的烦恼、痛苦,穷有穷的烦恼、痛苦。每个人都有烦恼,每个人都有痛苦,这才是众生最可怜的地方。

每个众生都一样,都不愿意感受痛苦,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幸福、快乐。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常常是痛苦的因,与所思所想往往背道而驰。比如,他们想的是自己解脱,活得快乐、幸福,但是行为却是恶业,所以得到的只能是痛苦、烦恼。想得到安乐,得到幸福,但是却不会行善业。

快乐、幸福的因缘是断恶、行善,烦恼和痛苦的因缘是造作恶业。但是他们不会断烦恼,不会断恶业;总起烦恼,只做恶业,所以得到的就只能是苦报——痛苦、烦恼。这就是无明、愚痴。

所以我们应该对一切众生都发一颗好心,发一颗慈悲心,对他们不能有怨恨。慈悲心是对一切众生都要平等对待。

现在很多人,别人说他慈悲,他也觉得自己慈悲。因为他遇到一些没有吃的、穿的、没有人管的人,能给对方些吃的、穿的,帮点忙。但这不是慈悲心,也不是菩提心,也不是菩萨行,只是一般的行善。

菩提心是对每一个众生都有慈悲心,想拔除一切众生痛苦,想给予一切众生安乐。每个众生都一样有痛苦、烦恼,为了帮助一切众生解脱痛苦、烦恼,我们一定要从心里这样想:想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而不是几个众生的痛苦;想拔除一切众生永远的痛苦,而不是暂时的痛苦。要时刻发愿:我一定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然后祈请上师三宝加持,我一定能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这是悲心;慈心就是特别希望能够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然后发愿:我一定要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然后祈请上师三宝加持,我能够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慈悲心特别重要。慈心和悲心的对境是所有的众生——有缘和无缘的所有众生。不管亲人也好,仇人也好;贵人也好,贱人也好;富人也好,穷人也好,不管什么样的人都是慈悲心的对境。不管人也好,动物也好,其它的众生也好,所有的众生都是慈悲心的对境。慈悲心是一种希望、一种欲望,是一种发愿,也是一种愿望。

慈悲心是对一切众生都要平等。要求我们断除这两个念头:一个是对亲朋好友的贪恋心;一个是对仇敌的怨恨心。就是修持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舍弃这两种分别心,舍弃这两种想法后,修平等心。

舍无量心本身就是一种平等,这是慈悲心的基础。在你的心目中,没有爱,没有恨;没有亲,没有仇。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在这样的状态下,你才能发出真正的慈悲心,发出真正的菩提心。其实也没有什么可难的。我们现在的这些亲属,以前曾经是我们的仇人;我们现在的这些仇人、敌人,以前曾经是我们的恩人。这些亲人、仇人都对我们有过恩,也都对我们有过仇。既有恩,也有仇,所以说,也没有什么亲,也没有什么仇,这就是一种平等心,这个特别重要。

在我们的心目中,在我们的相续中,不能有亲和仇的概念、爱和恨的念头。但在形式上、表面上我们可以有。我们一样可以生活,一样可以关心这些家人、亲属,但是我们要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站在他们都是众生的角度。家人、亲属都是与我们最有缘的众生,他们都需要我们的关心,需要我们的照顾,需要我们的帮助,所以我们去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尊重他们。而不是因为我们对他们有贪执、贪爱,一定要这样想。对这些家人、亲属不能有贪恋心。如果对这些家人、亲属有贪恋心,那你肯定会造业,这样你跟他们结的就是恶缘。跟他们不能结恶缘,一定要结善缘。“那我跟他们不结恶缘能行吗?”能行。你把他们都当成众生,你去关心众生、照顾众生、尊重众生、恒顺众生,是应该的,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务。我们一定要尽到责任,我们一定要尽到自己的义务。我们对这些家人、这些事不能有贪恋心,不能有贪图心。如果有这些心的话,我们肯定会造业,肯定会跟他们结上恶缘,那样的话,我们生生世世就会烦恼痛苦。

有的人结婚了,成家了,却没有得到过快乐幸福,天天吵吵闹闹、辛辛苦苦地过日子,原因就是这些。很多夫妻不是善缘,而是恶缘。夫妻之间没有感情,没有真心。一见面就觉得特别的反感,就开始吵闹,离也离不了,好也好不起来。这是生生世世结的恶缘,今生因缘成熟了,得到的苦报。所以彼此就互相伤害、互相恼恨。他让你烦恼,让你痛苦,这就是恼害你、伤害你。你跟他在一起,没有得到快乐、幸福,反而还有很多烦恼、痛苦。这不是互相伤害、互相损害、互相恼害,互相造恶业吗?这些都是恶缘。

现在我们已经懂得了佛法,修持了佛法,以后我们一定要改,一定要跟家人结善缘,不能结恶缘。一定要行善业,不能造恶业。因为一切都是心——心清净,一切都清净;心善,一切都是善。好好地调整心态,不要那么马马虎虎地过日子,不要总是在贪心、嗔恨心、愚痴的状态中过日子,否则的话,生生世世都会烦恼、都会痛苦。不要这样,我不是说过么,有成就的人,也可以成家,也可以生孩子,一点点也不会耽误修行。

成家、生孩子不会耽误你的修行。以前有的大德高僧也有家,也有孩子,但是没有耽误修行,也不可能耽误修行。在清醒的状态中,在内心清净的情况下,也可以成家,也可以生孩子,也可以过日子,就是一种发心。“我也想学,也想修,但是我现在不行,我不能扔了家,也不能不管孩子。”这么说,一个原因是借口,另一个原因就是不懂。没有智慧,不懂修行。这种人到哪都一样,到山里也一样不会修行,不会有成就的。有智慧的人在哪都一样,一点点也不耽误修行,一点点也不障碍修行。

你的生活就是一种修行,你的工作也是一种修行。如果你的心清净了,一切都是清净的;心不清净,一切都是不清净的。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完全都看心,一样可以过日子,一样可以工作,一样可以抚育自己的儿女、子孙,但是这一定要有智慧。会过日子的人,就是有修行的人,不会过日子的人,就是没有修行的人。会过日子的人多好啊,全家都乐乐呵呵、高高兴兴地,互相也不障碍、不伤害,还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关怀,这都是修行的对境。在什么样的对境中都一样可以修,并且都可以修成,关键就是这颗心。

一定要看住这颗心,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就行了。善恶只随心,不随行。善恶不在形式上,不在表面上,而在心里,这都特别重要。修行一点点也不耽误你的工作,不耽误你的生活。如果学佛、修行,耽误你的生活了,耽误你的工作了,那你还是没有学好,没有修好。你不是修行人,也不能解脱。

在家里好好地过日子,好好当一个菩萨。你只有无条件地、不要回报地去关心他们,照顾他们,尊重他们,你才能得到回报。否则你越要回报,你越得不到回报。你越要求他,他越不会满足你。我们对每个众生都不能有要求,都要不求回报地去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家人、儿女、亲属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我们心里老是想不开,总觉得“我对他那么好,但是他对我怎么这样?我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但是他现在对我怎么还这样呢?”“这些亲属也是,以前我有钱、有权的时候,我对他们那么好,但是现在谁也不管我,谁也不看我了。”你埋怨别人,恨别人,还是不懂因果,不相信因果,还是没有慈悲心。

不要回报,那个时候你才能得到回报。没有要求,那个时候他才会理你。你越要求他的时候,他越不会理你,并且离你越远。现在这个社会,人都越来越自私了,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都特别自私、自爱,只考虑自己,不会考虑别人。所以你看现在的人,今天结婚,明天就离婚,离婚的特别多。因为他不会考虑别人,只考虑自己;他也不知道别人的感受,只知道自己的感受。跟以前不一样,以前的人也有自私自爱心,但不是特别强。

现在是末法时期,众生烦恼、习气越来越重,福报越来越浅薄,自私心越来越强。现在人都讲究“利”,这个社会人没有感情,没有同情心,都特别自私。如果对他有利,他就对你好;如果对他没利,他就不理你。今天结婚,明天就离婚,这些事情都是从自私的心里引发出来的。所以人不能自私,你不能只考虑自己,你得考虑对方啊!其实他也不爱跟你吵,不爱跟你闹,愿意跟你好好地过日子,但他也有痛苦、烦恼,不仅仅是你一个人这样。所以你一定要考虑到对方,一定要关心对方,不要太自私自利。

现在这个社会,特别需要慈悲心和菩提心的教诲和修法。但是谁学啊?谁修啊?一讲这些,谁都不爱听。不应该这样,我们有了慈悲心,有了菩提心,才能打开狭窄的心胸,之前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现在讲发慈悲心、菩提心的时候也是,要为众生而发,不能为自己。

我们一定要为一切众生,不能有分别心。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这都是为众生,实际上都是为自己的。你真想解脱、成佛的话,你首先一定要把这个“我”忘掉,首先一定要把这个自私自利的念头抹掉、去掉。你没有我执我爱,没有自私自利心,才能获得轻松自在,才能解脱成佛,之前是不可能的事。

这实际上都是为自己的,有智慧的人,为自己的时候去为众生,这样才真正能够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没有智慧的人,为自己的时候就是为自己,他不会为众生,不会考虑别人,只是考虑自己,所以他什么也得不到,他得到的都是他不愿意得到的东西,这叫愚痴颠倒。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我”忘掉,心里面不能有“我、我、我……”

什么叫杂念,什么叫杂修?念佛的时候,修行的时候也是,没有把这个“我”忘掉,总有这个“我”,把“我”放在最高处、最前面,所以我们所念、所修的都是杂念、杂修,别的没有什么。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念药师佛,这就叫杂念?其实这不叫杂念,这都是佛的名号,你真正会念佛的时候,无论念药师佛,还是念阿弥陀佛,都是一个意思,念哪个都一样。真正的杂修、杂念就是刚才说的,修行的时候,念佛的时候,忘不掉这个“我”。念佛的时候总是有分别念,总有我执、我爱,修行的时候也是这样。这样,所修、所念都是杂修、杂念,这是真正的杂修、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些都去掉,把这个“我”忘掉,把我执、自私自利心都忘掉。我们能够完全为众生、为他人的时候,我们才有成就,才能成佛。

我说过,学佛修行的人,尤其是修大乘佛法的人,一定是个勇敢的人,不管什么时候都拿得起、放得下。但现在有的时候我们拿不起,不敢拿;有的时候放不下。在患得患失的烦恼当中特别痛苦,活得特别累。不应该这样,不管什么时候——好也好、坏也好;遇到顺境的时候也好,遇到逆境的时候也好,都拿得起、放得下。该拿的时候拿得起,该放的时候放得下。

佛法里讲的“拿得起、放得下”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忍、能让,一切都能忍,一切都能让给别人。有什么艰难困苦,违缘、障碍,都能忍;有什么好处、快乐和方便都能让给别人,让给众生,这才是真正学佛修行的人,这才是大乘修行者,这才是菩萨。菩萨就是“摩诃萨”,“摩诃萨”就是勇敢的意思,你要勇敢一点,不能总害怕死、害怕有病、害怕有事。你越害怕越有事,越担心越有事。不相信你看看,肯定会这样的。如果你真不担心,真不害怕,彻底放下的时候,就什么事也没有了。

我不是说过么,密勒日巴有病时,他从内心里希望没有人来看、没有人来问;死的时候也是希望这样。他有那么高的境界,所以他有病了,不可能没有人来问;死了,也不可能没有人来看。我们真正能够达到像他那样的境界的时候,才会有人来看,才会有人来问,之前不可能。

你欲望越大,失望越大;盼望越多,绝望就越多。不要这样。有欲望就有失望,没有欲望就没有失望;有盼望就有绝望,没有盼望就没有绝望。这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我们现在都有绝望,因为我们有盼望;我们现在都有失望,因为我们有欲望。这都是因果,不要害怕,没有事。

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不经过磨难不能成功!有魔才有佛,你把魔看透了,就是佛,这都是自己的心么。你把他看成魔,他就是你的魔;你把他看成佛,他就是你的佛。你把他看成不好的征相,他就是不好的征相;你把他看成好的征相,他就是好的征相。不管什么事情,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好坏,不管顺境、逆境,都是修行的对境。我们学佛、修行,要在对境当中学,在对境当中修,在对境当中炼,我们才能炼出来,才能修出来。没有对境,我们怎么修啊?没有伤害我们的人,怎么修忍辱啊?根本修不了,根本修不成。最好在家里,好好地修,好好地念,这是最好的。到山上怎么修啊,也没有对境。在家里都是对境,你的家人、儿女、亲朋好友、仇人、敌人等,都是你的对境,都是你的善知识。你跟他们好好地学,好好地修,你才能修成。在对境当中修,是最好的修行了。

现实中很多人说:“哎呀,我有家,我有孩子,所以我就不能学,不能修。”不要那么认为。你有家,不耽误你修行;你有孩子,也不耽误你成就。你一样能成就,一样能成佛。有人说“等我退休以后、儿子结婚以后……再修。”别等,修行不能等待,因为死亡不会等待。修行不能一拖再拖,不能懈怠、懒惰,一定要抓紧时间精进地修、认真地修、老实地修。你是不是想解脱的人?是不是想成就的人?如果你是真心想解脱的人、真心想成就的人,那你就好好地学,好好的地修,每时每刻都管住这颗心,安住这颗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你们现在多好啊!都知道了如何学、如何修,然后按照这个方法去修、炼,一定能解脱、能成就。

在家里好好学、好好修,不用离开家。你出家要心出家,皈依要心皈依。如果心不出家,身出家了,也没有用。有的人说:六祖惠能是先成就,后出家的。他的“先成就,后出家”,指的是他身没出家之前,心就出家了,因为他早就有出离心了。如果他没有出离心,怎么能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怎么能成就呢?这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身出家不重要,六祖惠能也是身没有出家,但是他的心已经出家了,所以他成就了,你们也是一样啊!在家居士都一样,你们的心可以出家,你们都可以当僧人。现在一说僧人都认为是出家人,不是。我们都是修习大乘佛法的人,大乘佛法里讲每个人都可以当僧人,大菩萨就是僧人,登地以上的菩萨都是僧人。你好好学,好好修,开悟了,证悟了,你也成为僧人了。你们都可以当出家人。在自己的相续中有出离心了,然后开悟了,证悟了,你们就是真正的出家人、真正的僧人了。都一样可以解脱,可以成佛。我说过,关键是这颗心,有一颗善心,有正知、正念,在哪都一样,都可以解脱,可以成就;没有正知、正念,在哪都不能解脱。所以这都特别重要。

皈依重要的是心皈依,形式上的皈依不算皈依。在形式上皈依了,也可以说是皈依了,但是没有真正皈依;身出家了,也可以叫你出家人,但是你的心还没有出家,所以你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刚才说的皈依,是说如果你对上师三宝没有四种决心的话,你还不是真正的皈依,还没有真正进入佛门。但是你在形式上、表面上皈依了,皈依证也办了,也可以说是皈依弟子。

现在也有这样的情况,就是有的人,尤其是刚学佛、刚接触佛法的人,根本不懂这些道理,然后领他皈依,让他结善缘。他认为自己皈依了,是佛门弟子了,以后他会慢慢学习佛法,修持佛法,这样在他的相续中慢慢也真正皈依了,这样也行。

关键是这颗心,一切功夫都下在心地上,就是念这颗心,修这颗心,别的没有什么可念的,没有什么可修的。怎么念心?就是观察这颗心,每时每刻都管住这颗心,看住这颗心;怎么修心?就是调整心态、调整发心动机。动机善了,一切都是善;动机恶了,一切都是恶。看动机,我不是说过嘛,所有在善的动机下的行为都是行善,如果真有修行的话,都是消业,都是积福。不管是吃、喝、玩、乐都是消业的过程,都是积福的方法。善恶不在表面上,都在心里。一切都看心,如果你的心有变化,才是变化,身变不是变,心变了才是变。心进步了,才是真进步。

好好地修,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学。真的。你如果能认真学、坚持修,一定能解脱,一定能成佛。对自己的信心要足,对上师三宝的信心要足。对上师三宝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的人,成就不难,解脱不难,一点点也不难,很容易,很简单;如果你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也不足,你成就难、解脱也难,知道吗?

我们一定要相信因果,相信轮回,好好地发慈悲心,发菩提心,这都特别重要。心胸要宽阔,不要那么狭窄;目光不能短浅,一定要看远处。目光不能短浅,是什么意思?就是不要只考虑今生,不要只看眼前,要看全面。一定要考虑生生世世的事,不要只考虑今生今世的事,这些都是暂时的,都会变。好也会变,坏也会变,都没有长久性,没有独立性,都是空性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祝大家吉祥圆满,扎西德勒!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