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二、愿海差别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

还要继续发起随顺有情语言而说法的大愿: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祈愿无论对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任何一类众生,我都以他们的同类音来讲说正法,为他们显示增上生和决定胜的真实之道。这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三因缘。

关键是内心要发起愿力,也就是不断地祈愿:对任何一类众生,都以各种随类的语言为他们说法。既然是“一切”,就包括了整个法界的众生;说到“天龙”等,就包括了一切种类;说到“诸音”,是指适合他们根机、意乐的语言;“说法”,就是一定要给他们传讲安乐之因——能实现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正道。

发起这一大愿后,直到成佛之间都需要如是行持。当然在尚未具备这种能力之前,可以尽力去修行它的同分。而且每次积累功德后,也要以作愿使自心朝往它的方向有所进展,以愿力使我们生生世世不忘失菩提心,这十分重要。

需要再三强调的是,以目前分段式的修习,每次都可以按照所讲的几颂,在内心反复熟悉,并分步逐条地练习发愿。犹如学语言时,首先需要学单词,熟悉之后再串连成句就不困难。否则,如果光是随口或随众迅速念下去,由于内心没有串习纯熟,很难在遇到这些字眼时就猛利地发起行愿。学习普贤大愿王,首先要熟悉每一分愿的理趣,在内心得到胜解并希求发起行愿;之后随着愿文不断地起心;到了坚固、恒常、猛利的地步时,再随文念下去,心中的大愿就会自然生起。这才算是初步进入普贤行愿的修习轨道当中。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祈愿从现在起,每一天我都能勤修清净波罗蜜,时时不忘记菩提心。这两句话实际是一个意思。

说到“勤修”,是指祈愿每一天都尽量地修波罗蜜。“清净”,指达到远离违品的地步,包括远离悭吝、毁戒乃至三轮分别等六度的违品。“波罗蜜”,意为到彼岸。凡夫心前显现能所二取的相,这是此岸;消尽能所二取的妄相,才是彼岸。到达彼岸即现前了实相本身。行为方面,六蔽是此岸,六度是彼岸。当自心被悭吝障蔽时,就没有到达布施的彼岸。其他五度依此类推:被毁戒障蔽,就没到达持戒的彼岸;被嗔恚障蔽,就没到达安忍的彼岸;被懈怠障蔽,就没有到达精进的彼岸;被散乱障蔽,就没到达静虑的彼岸;被邪慧障蔽,就没到达般若的彼岸。从果而言,生死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目前我们沉沦在噩梦般的生死中,只有杂染的惑业苦,所以要发愿:我要不断地修持到达无上菩提果地的行为——清净波罗蜜,并尽量远离它们的违品。从波罗蜜圆满的角度而言,就是远离三轮分别。达到没有能作、所作和运作三种执著相,一切都在不住相中行持。

“恒不忘失菩提心”,每天早起我们都要记得菩提心,一切所作所为都以菩提心来摄持。由此具备三殊胜修法中的加行修法。如是做任何事都首先以菩提心摄持来进行,期间不落在杂染中,或者不住相而行,最后以大愿印持回向。

“恒”字,是告诉我们要在心里反复立愿:从今天开始,我时时处处都不忘菩提心,每一天都记得,每一座修法都记得,达到“恒不忘失”。因为一旦忘失菩提心,步入其他因缘,就不是在大乘道上行进了。如《华严》所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了知缘起的道理,内心确认取舍的关要,之后就要在心里不断地如是祈愿。

以上两句是讲述正式修持菩提心之道,接着是断除菩提心违品的祈愿。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菩提心有无比深广的内涵,包括从初发心直至成佛之间的世俗、胜义两种菩提心。《大乘庄严经论》中则讲到了菩提心的二十种分类。“灭除障垢”,就是灭除菩提心的障碍,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分别而言,愿菩提心的障碍,是使今生来世忘失菩提心的四黑法等;行菩提心的障碍,指六度的违品——悭吝乃至邪慧以及三轮分别。

念到“灭除障垢无有余”时是立愿:对于一切障碍菩提心的垢染,我都发誓彻底灭除。串习此愿一旦坚固,自然会自觉地时时在灭垢净障方面努力。

“一切妙行皆成就”,“妙行”,可以解释成以菩提心摄持的初善、中善、后善,这一切贤妙的行为。即使是平时的施一口饭、供一柱香,都要以菩提心摄持——为利益众生成佛而修集善根。摄持后的善根,成为乃至佛果之间永不消失的成佛正因。

或者,以三殊胜摄持的一切行为叫做“妙行”。此句立愿,任何修行都以三殊胜来摄持。行善前以菩提心来驱动,使自心进入大乘的贤妙轨道,即是“加行发心殊胜”。接着在正行中,浅说是心住于善所缘,不落于其他杂染缘;深说就是不住相而行,此等均属“正行无缘殊胜”。每一种功行完成后,都以普贤行愿印持,使善根无尽地增长广大,叫做“结行发愿印持殊胜”。

不忘失菩提心而修行,将使六度所摄的无量菩萨妙行都得以圆满成就,如同初地菩萨的发愿般:“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一切”,指犹如大海般的无量无数的菩萨行,极其广大。“不杂”,是发心、业行等不夹杂任何世间的有漏体性,以及小乘下劣作意等等。“不坏”,指契合真如本性而不坏。

(三)自在无碍行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随此愿文,要从心里祈愿:愿我成就自在无碍的普贤行,从一切惑、业和魔境等世间道中得到完全的解脱。也就是,断德方面,不染著于任何烦恼、不善业和各种魔境(心不陷入贪嗔等的迷惑中,不落在各种恶性的造作中,不被内外各种魔境所困扰),要做到如同莲花出水而不著于水那样;证德方面,不求三有的异熟果,不耽著私欲而修有漏的福业、不动业等,不落在唯求自利的小乘行为当中,而是一味利他,无私无求,就像日月不住虚空、不断经行一般。

总之,此处祈愿的重点,即对于自在无碍的普贤行有真实的希求心,从而一遍又一遍地祈愿,将一切功德都回向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希求的是如同莲花不著水,心不著在任何三有的因果法上;又如日月经行般,不住在偏空寂灭边,而是一切时都无碍利他。这才是“世间道中得解脱”。

(四)利益有情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学习此愿,重点是启发出内在利益众生的大愿。如何启发呢?遵循愿文所指明的发愿轨道,依照次第,把握好每个细节,不断地随愿文起心;之后再再地练习,使它凝结成强大的愿力。

可以边念边想:尽法界虚空界中的一切恶道,包括三恶趣和生死界众生的一切苦恼,但愿都以我的力量遣除无余(此处“恶道”应作广义理解,包括生死所摄的一切苦。生在善趣同样是陷在生死流转的苦流中,而且终究会堕入恶趣,所以善趣也是一种“恶道”)。对于这一切有情,我都平等地给予他们现前增上生和毕竟决定胜范畴里的一切安乐。念“等”字时,要想到平等地利益法界一切众生,没有一轻一重的差别。念“乐”字时,是要作意给予他们现前、毕竟所有的安乐。

既然是这样广大、周遍、无尽的普贤愿,我们在祈愿时也要在自心出现时、空、种类等方面的周遍相。空间方面是尽十方一切世界海;时间方面是经过佛刹极微尘数的劫数,以世间界无尽的缘故,普利十方世界的心永远没有穷尽之时;种类方面是对于任何一种苦都进行拔除,任何一种安乐都去给予。

如是具体对于此愿的所愿境了解清楚后,就要按照大愿王的量,而不是狭隘地发起利他愿。重点是不断地在内心起愿,一直到坚固为止。首先拓开意境,心中现出十方三世的一切有情,誓愿对他们永远作拔苦与乐的利益,而且要全部实际做到最圆满,做到从现前到究竟所有的拔苦与乐。再者,普贤行愿是无尽的大愿,以众生界无尽的缘故,我的愿也无有穷尽;又是相续不断的愿,以众生界相续不断的缘故,我行持利他的心念也相续不断,身语意业无有丝毫疲厌。普贤大愿王即是如此把利他推展到极致。以这一分大愿的摄持力,我们终将永久行持周遍无尽的利他之行。

章嘉国师解释说:此颂是以慈愍心和大愿力,特意思维如果我投生于六道中,该如何来成办有情利乐的发愿。对此,大家一定要特别用心地,一遍又一遍地立下誓愿,在内心发起慈愍众生和启动善愿这两股力量,再再祈愿:在未来的无尽时劫中,我要行持最广大周遍的利益众生的行为。之后数数引动这种大愿力,使它成为自己的心。

(五)披精进甲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这一颂是发愿披上精进大誓愿铠甲。随着愿文所示轨道,我们应当作意:祈愿一切时中都随顺任何一个有情的心,摄持他顺利趣入大乘;愿我在尽未来一切劫的时间里,昼夜恒时不间断地修持普贤菩萨的广大修行,以此圆满无上菩提的福慧资粮。

关键要特别希求恒时精进,发起披大精进铠甲的祈愿。而且是以愿王的量来立愿:空间上,缘一切世界海的众生;时间上;尽未来一切劫的时间里丝毫不松懈;种类上是恒修无限种类的广大普贤行海,因此不应当局限在任何有限、狭小、偏执的心态中。

颂中“常随顺”的内涵,是希愿在一切生中不分厚薄亲疏地随顺众生的心态和状况而作饶益,彼此相处如水乳交融一般。

在发愿之前,需要反复思维:这条愿说的是什么?愿文如量的内涵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发起?这些细节能否跟随自己的作意而如量出现?

这就需要首先完全吃透恒顺众生愿王的涵义,把握其所缘和行相,无论时间、空间、种类,还是平等、普遍、所希愿处等特点,都应当研究得非常透彻;直到能够在心中清晰显现,并生起胜解信、特别希求发起恒顺愿之后,主动力才会自然出现;具备了这些在内心立愿的条件,接下来的重点是依照愿文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反复串习,通过串习使愿力达到坚固成性、恒常猛利,如同真正刻在心上一般,在一切时处都能起到作用。

偈颂中的“常随顺”,实际是恒顺愿王的归纳。普遍地对于尽虚空界的一切种类众生,无论种种生类、种种住处、种种习性、种种知见等,都以相合他内心的方式来作利益,像敬奉父母、师长,乃至阿罗汉、如来那样。从此披上精进利他的大愿铠甲,恒不退缩怯弱,遇到任何困难都不失坏行愿。如同披着坚固的铠甲进入战场,任何刀箭都无法伤及身体;同样,有精进铠甲在外保护,无论在何种境界、何种魔的扰乱当中,内在的愿力也根本不会遭到破坏。

“尽于未来一切劫”:如是恒常精进的量,是持续行持尽未来际,永远无懈怠,而不是浅尝辄止。

“普贤广大行”,指对于一切极其广大周遍的普贤妙行,自己都发愿恒时勤修,以此方式来圆满无上菩提。

(六)会遇同分菩萨

学普贤愿的关键是发起成满普贤行海的心。对此具足胜解后,才会思维:为成满普贤行海,我一定要具备能入之因,也就需要发愿一切生不忘失菩提心。其中包括一切生不忘宿命、出家持戒、修波罗蜜、不忘菩提心、灭除障垢等等各项支分愿。而此处的“会遇同分菩萨”,是祈愿恒时遇到修普贤行的同行友伴;随后的“令善知识欢喜”,是祈愿能值遇开示普贤行的师长(如同《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寻求善知识时说到:谁能为我开示普贤行等等),自己以使师长欢喜的方式来得到加被;之后的一组“趣入”愿,是希求事事无碍的普贤行海境界;最后的净土愿则是为了现前成满普贤行海,发愿命终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

总而言之,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成满普贤行。从因位、果位、种类、成办的方便等各个要点上建立行愿,能使自心圆满把握普贤大愿王的心髓要点。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与我同行普贤道的菩萨,愿他们直至成佛之间,都在一切处和我共住共济,以同等的身口意业一同修学普贤菩萨的一切行愿。

自己要反复思维:为了完成普贤道,愿我一切处都得到助缘的力量。同分菩萨会增上自己的修行,因此发愿恒时值遇;恶友会破坏普贤行,因此发愿永远不遇。

修学此愿有两个重点:一是祈愿“同集会”,二是祈愿“同修学”。愿心同样需要推展到极致——任何普贤道的同行者,一直到成佛之间,处处集会,永不分离;更关键的是身口意都同等地修学普贤行愿,也就是处处都往法道方向行进,而不是共同行持非法。此愿铭刻于内心,深植于内心,并按愿力要求自己见贤思齐、以道业共同促进,时时不忘普贤行愿,才能成为如同善财童子一般,以此愿力,在未来一切生都常遇同分菩萨,同行普贤妙道。

如《华严经》中初地菩萨发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即祈愿与一切菩萨具足同等的志愿和行持,都在一乘佛道中修习万行,彼此之间没有怨恨、嫉妒地修集一切善根;一切菩萨都平等具有同类机缘,他们常常共同集会,互不舍离。

[1] 同分菩萨:即身口意业和愿力都和自己相同,属于志同道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