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二、愿海差别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

(十四)菩萨诸业

此处是对于菩萨事业的发愿。“事业”,指智慧力发挥的业用,如同日轮本具光和热,能发挥照明、温暖等作用。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既然此“八海愿”是属于普贤事业海的大愿,其中“海”自然是表示周遍,表示一切分无不圆满。我们修习时要注意两点——展开意境和发愿趣入。首先在心前现出无边际、周遍的相;之后发愿以圆遍的方式,一刹那完成所有事业。这才符合普贤愿王的量。

“普能严净诸刹海”。首先展开意境:在十方处所里有无量刹土,称为“刹海”。之后发愿:愿我每一刹那都能使无边刹海显现庄严清净,如同极乐世界。

“庄严”是具德,“清净”是无垢。如《往生论注》所说:极乐世界都呈现为实相、无漏相。没有有漏垢染,而且圆明具德,声、光、香、触等都能做佛事。

“解脱一切众生海”。首先了解众生受系缚的状况,分为系缚和能系缚。“系缚”,指众生在三有中不断生死,无从脱离。具体而言就是五取蕴相续不断。“能系缚”指烦恼和业的力量,如同镣铐般把众生羁缚于三有牢狱中。以起惑造业蓄积了轮转的动力,众生只有不自在、昼夜不断地感受老病死等各种苦恼,长劫难以超出。

之后展开意境:在十方无边的三有世界海中,无数众生都悲惨地沦陷于轮回状况中。由此兴起悲愿:愿我以身语意三种神变,让一切众生脱出生死牢狱:以身神变和意神变,使众生欢喜满足;以语神变为之说法,使其内心当下解脱。“一切众生海”,表示所度脱的对境众生具有周遍性。如是认知后,心中再再地立愿,使之成为永不变改的誓言。

“善能分别诸法海”。首先是展开意境:“法”,包括所讲的教法和所修的证法,其中教法指经律论所摄的无量文句,证法指戒定慧所摄、如海般的无量证德。之后发愿:愿我能够一时顿现教法海和证法海的所有行相。也就是对于一切教法和证法之海,以智慧眼在一刹那中别别观见其中每一分,如同大圆镜顿时显现万象般,毫不杂乱,即“善能分别”。

“能甚深入智慧海”,何谓“智慧海”?以所知尽所有相无边的缘故,能够无余了知的智慧就称为“海”。由此发愿 “深入”:愿我一一刹那都能无余照见尽所有相。到极“深”处时,能圆遍地照了一切相。这并非跟所知本体不同的智慧,而是由于智慧如海,所以能一时映现一切所知;以所知无量故,安立智慧无量。

“普能清净诸行海”。首先展开意境:成就菩提的无量善妙之行,称为“诸行海”。“行”,指福慧资粮。其中福资粮能给予众生利乐;慧资粮能现前自心本具的佛功德法。分别就自他二利来说,“资粮”是能力的意思,修集福德就有能力给予众生利乐;修集智慧,就有能力现前佛功德法。譬如阿弥陀佛成满福资粮故,能惠予众生往生净土等无边利乐;成满慧资粮故,开发了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无量功德。

接着了解“净”的涵义,是使每一种菩提行都远离两种违品垢染。一是以人我执引生的烦恼障,如悭贪等,由于执著自我障碍了布施等菩提行;二是以法我执引起的所知障,也就是取相的垢染。“净”指由证得空慧,不执五蕴幻影为我,从而净除烦恼障;了知诸法无实,不住相而行菩提行,没有能作、所作、运作三轮分别,净除所知障。如是清净而行即为“净”。

由此发愿:对于福慧资粮所摄的无量无边的菩提行海,愿我都能清净地行持。

“圆满一切诸愿海”。首先开拓意境,知道自己的本心之量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一切都能成满。以此为依据而作意:我要摄取一切菩萨愿海,无一缺漏。之后发愿趣入:愿我每一刹那都以戒和定的力量圆满一切行愿海。

“戒”,指无有过失垢染;“定”,指有成办的力量。菩萨行无不是由戒和定来成就。譬如弥陀因地时,以戒的力量,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等;以定的力量,三昧常寂、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等。如是成满一切愿海。果位圆证的状况则是,每一刹那或每一念中都能圆满一切愿海。这种最高的目标——普贤事业海,正是我们应当向往、发愿之处。

“亲近供养诸佛海”。首先开拓意境,了知自己的本心中,有十方无数刹海里示现成等正觉的无量诸佛。之后发愿:愿我一时间普遍趣入于所有世界,对于一切诸佛亲近,并以遍虚空界的普贤供云作供养。

此处同样体现了圆顿的事业相。每一刹那都化现无数身,入于无数土,在无数佛前亲近;之后以遍满虚空界的普贤供云作供养。自己生起深心向往的意乐后,就不断地串习立愿。

“修行无倦经劫海”是总结发愿:对于以上七类事业所摄的菩萨无量事业海,愿我在无数劫中,恒时以精进力毫无疲倦地修行,尽未来际都无疲厌地念念奉行。例如恒常精进地严净一切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等等。

(十五)随学诸佛菩萨的回向

分二:1、随学如来的回向;2、随学菩萨的回向。

1、随学如来的回向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我所修的善根全部回向于随学一切佛的行愿,也就是对于三世佛的行愿,愿我都能供养而圆满修持,以普贤行来现证菩提。

普贤行愿在此时发挥到了极致,总摄了一切如来成就最胜菩提的行愿之海。

首先作意:三世一切佛都在我圆满的心量中,我不排拒任何佛的行愿。无论是阿弥陀佛、释迦佛、药师佛,还是当来的弥勒佛、师子吼佛、胜解佛等,过去、现在、未来的无尽时间中,在无数刹海里,出兴的任何一尊佛,当初为了成就最殊胜菩提所发的一切行愿,我全都至心供养并圆满修持。

此处的“供养”指法供养,一切佛陀如何修持普贤行,我也要像那样来修持。“普贤行”,是称法界心、极法界量的行愿。三世佛与我不二,他们的行愿也就不在我的心量之外,诸佛的行愿就是我的行愿,我都要修习圆满。也就是说,我的志愿是以含容一切、无欠无缺的诸佛所修的普贤行来证得菩提,不是以少分的、不圆满的修行来悟道。只求人天异熟,只求小乘涅槃,或者只修部分行愿等的想法全都要排除。此时一心一意随学三世佛的发愿。

在了解愿义后把发愿的心量开展到遍法界,不把自己当成独立于诸佛之外的个体,就是契合于法界量了。其实,一切佛的行愿都在我们的法界心中呈现,行愿的任何一分也都应当随学。上述十大愿王中的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就是以含遍十方三世佛因行果德的方式,来志求与其同等的。

2、随学菩萨的回向

分二:(1)愿等普贤;(2)愿等二圣。

十大愿王中的回向愿王是要达到一切诸佛行愿的量。但如何才能达到呢?根本是要发起文殊智和普贤行。一切行愿都是由此二者来完成,所以回向的重点就落在随学两大菩萨,或者说大智和大行上面。特别来说,本法的核心是以完成无量大行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而大行又是以普贤来代表,所以首先发愿达到跟普贤菩萨一样。

(1)愿等普贤

于此发愿成就普贤行:愿我的智慧和行为与普贤无别,愿我的身、口、意、行为、刹土与普贤同等。

以上所述都是普贤行的支分,对每一种发希欲心也是支分的普贤愿。此处则是把所有支分摄集在一个要点、一句话的要诀当中,也就是念念希求,或做任何功德都要想到:愿我以此功德,达到与普贤菩萨同等的成就。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一切如来有长子,他的名号是普贤。为什么称他“如来长子”呢?因为无量菩萨行,一切修持普贤行的传记,一切三摩地,所具有的任何功德,他都一一达到究竟,成为万行之王。譬如,一个公司的产业要交给长子,是因为他有能力继承并发扬光大。同样,“如来长子”代表在行持方面全数到量,能继承如来地位。

“华严”指以万行来庄严佛果,而“普贤”代表一切行达到究竟圆满的地步,到达菩萨贤善之行的彼岸。十度乃至无量度所摄的无边行海,完全达到究竟量,就叫做“普贤尊”。他不是某一尊佛的长子,而是一切佛的长子。或者说一切佛都是由普贤行而成满。本经前文也说,要成就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一定要修普贤行愿。普贤行一旦圆满,自然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因此称为“长子”。

由此可知,所做的任何善根都要回向于一切智慧和行为跟普贤菩萨一模一样。这是我们的目标。“普贤”的内涵最究竟、最圆满,是三世诸佛最胜之愿,总摄一切,无欠无缺。即使现前我们还做不到每一刹那都如是回向,也至少每一天或每一座要作普贤回向。否则怎堪称为普贤行愿的行者,或发大心求佛果的人?譬如世人对某件事因为强烈希欲、决定想要得到的缘故,尚且达到念念不忘的地步;如今我们希求的是无上普贤行,怎可不立金刚般的志愿?一旦立下誓愿,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一切善根都需要回向于这一关要。

对此我们应当深生胜解。后文“文殊师利勇猛智”两颂,龙树菩萨赞叹极为殊胜,一切愿都摄于其中,丝毫不缺;然而如果把两颂再缩短,即是一句“为得普贤殊胜行。”我的功德就回向到这方面,就贮放在这方面专用。生起如是不可夺的胜解后,它就成为驱使我们行一切善的动力和回向处。由此也必将如上所述:最后刹那,一切诸根、亲属、威势、象马车乘、珍宝伏藏等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往生极乐世界。

相反,如果对普贤行没有胜解,当然也就不会出生这种殊胜果。有人抱怨念了许多遍《普贤行愿品》,为什么没有一刹那间生到极乐世界呢?其实是因为他念得有口无心,只种了个远因。

如是确认或生起胜解后,才能真心发起此愿,乃至任何时处都不忘记普贤行愿。但单有这一点还不足够,还需要把它具体化。怎样才是智慧和行为与普贤同等呢?即在五种清净上达到同等,偈颂说到: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愿我身清净跟普贤同等,语清净跟普贤同等,意清净跟普贤同等,行清净跟普贤同等,刹土清净跟普贤同等,每一方面都达到与普贤菩萨大智慧的成就一模一样。

此“清净”不是有漏境界的清净,而是一切垢染消尽的境界。“身清净”,是达到一身化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等最极清净、事事无碍的身功德境界。“语清净”,是一音圆演一切音,一音普出无尽言辞海等障碍消尽、自然随应众生根机而宣流的语境界。“意清净”,指心中念念现出无边菩萨行海,无碍无著,无不圆遍。“行清净”,指无边的波罗蜜多行海,在每一刹那都达至圆满。“刹土清净”,是一刹那使一切器情全部具足功德庄严。

这就是我们最终要达成的目标。也就是做任何善根都要回向于跟大智慧力用完全展露的普贤菩萨同等。

从本品最初宣说十大愿王,到因行果德如何次第地发愿趣入,最后结归为三世诸佛的行愿摄集于一处,即以普贤行来证悟菩提。为了这一点,又必须成就普贤大行的所有内涵,因此发愿等同普贤;完成普贤行的关键是大智与大行的并运,因此接下来是回向愿等二圣。

一旦把住道的关要就是大智与大行,或者完成一切行愿的精髓恰在于此,就不难确定:我所修的善根,唯一回向在这两个要点上。

(2)愿等二圣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为了周遍地清净一切普贤行海和文殊师利诸大愿,为了圆满彼等的事业,达到无一欠缺的地步(穷尽文殊智和普贤行所成办的一切事业),愿我在尽未来劫海中永无疲厌地修证。

以内心具足定解,才能发出如此猛利的回向。因此,关键不在口头空诵,而在心中有无此种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