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广说差别因与果
《随念三宝经释讲记.无尽吉祥妙音讲记》 ︱ 智圆法师.译讲 ︱
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
【 佛住欲界从母胎降生等,相应世间游舞示现,然以欲界法贪欲盖等丝毫不染,如泥中出生新莲而安住,是为不染诸欲。 】
以意义和比喻对应解释,比喻是犹如泥中出生的新莲,莲花根虽然住于淤泥当中,但莲花不会以淤泥而染污。意思是佛陀游戏于世间,虽然也是从母胎降生,也有学习各种工巧明处,以及在王妃眷属当中嬉乐,乃至转法轮、入涅槃等,但是佛丝毫不会以欲界之法贪欲盖等染污。“等”字当中包括嗔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惑盖等。佛彻底解脱对三有贪惧的二边。这就是不染诸欲。《普贤行愿品》中说:“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 如是,佛现前所有禅定而不味著定乐等,是为不染众色;得无色定而不味著,且彼中无说法等,亦不安住彼处,故为不染无色。 】
同样,佛陀虽然可以现前色界所有的四禅,但是佛丝毫不会味著禅定的乐受等,所以是不染众色;佛也获得无色界定,但不会味著舍受。而且在无色界当中,由于天人的心识暂时不会活动,以及没有色法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说法等的因缘,没有所化则佛也不会安住,所以是不染无色。
己二、佛自性超越三有分二:一、超越苦果 二、超越集因
解脱众苦,
【 佛已永断三有种子而灭一切痛苦,故为解脱众苦。 】
三有种子是苦的因,佛陀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断尽三有种子,所以是解脱众苦。《四百论》中说:“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
痛苦的依处是五蕴、十八界、十二生处,佛解脱众苦,具体来说就是佛从一切蕴界处解脱。下面就讲这个内容:
辛二、广说
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
【 从痛苦所依蕴界处解脱之相者,所谓善脱诸蕴,即从具有生灭的近取五蕴中极为解脱,故说此相;“诸界”,义为持各自种类种子,如来远离生灭戏论,故为“不具诸界”; 】
五蕴都是刹那性,都是生灭法,唯一是以迷乱力无而显现,诸佛照见五蕴皆空,消归法界,所以是善脱诸蕴。
“界”是种子的意思,因为持各自不同种类的种子,所以取种种界的名称。比如眼界、耳界等等,在还执著生灭的期间,仍然是在识田当中熏习生灭种子,从而变现十八界的显现。而佛已经证入不生不灭的法界,没有生灭,没有以分别心熏习,又哪里会有诸界呢?所以是不具诸界。《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 防护诸处者,以六外处为所缘、六内处为増上缘后,于境流趣而生识,称为生处,如来寂灭戏论之自性,故无生处流而动摇,故称“防护诸处”。未能防护诸处之众生,眼见色法,由于可爱境乐受而生贪染,由于非爱境苦受而生嗔恚,由于中庸境舍受而生愚痴等。 】
什么是没有防护诸处呢?就是根和境相对时以三种受为缘引起贪嗔痴的烦恼。比如说,眼根看见美女,就计为可爱境,这样以乐受而生起贪心;或者眼睛看见怨敌,就计为非爱境,这样以苦受而生起嗔心;或者眼睛看见一个水桶,就以舍受生起痴心。像这样六根和六境接触时,没有能够遮止住烦恼,没有遮住分别心攀缘六境,就是未防护诸处。如来是寂灭戏论的自性,一切粗细的二取执著都彻底远离,迥脱根尘,所以没有诸生处流而动摇。
【 总之,虽现蕴界处之相,然为超越蕴界处之一切相智身,故何时亦无平凡五蕴等自性。 】
这一句是总结佛的自性超越苦果,主要是要分清自和他。虽然在他相续面前,佛陀示现蕴界处的影相,也就是示现色身的影相,但佛的自性唯一是超越蕴界处的一切相智身。蕴界处唯一是妄心无而现的假相,而对于灭尽一切心和心所的智慧身来讲,永时也不会有平凡五蕴等的自性,纯一是超越微尘、刹那自性的大无为法自然智慧。《宝性论》中说:“如由种种形色物,摩尼中现非彼体,亦由众生种种缘,如来显现非彼体。(就像摩尼宝观待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布基,会显现相应的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影相,但这些不是摩尼宝的自性。同样,观待所化的根机、意乐等,佛陀虽然示现相应的形色、身量等蕴界处的相,但实际上佛没有那种自性。)”《入中论》中说:“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没有觉悟时,蕴界处都有,已经觉悟就不会再显现,无明痴睡消尽的佛陀,不会有蕴界处的迷乱显现。)”又说:“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