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第二

《贤愚经讲记(一)》 ︱ 智圆法师 讲述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乞食时到,着衣持钵,独将阿难,入城乞食。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闻的,某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乞食的时间到了,佛就穿好袈裟,托着钵,带着阿难一个人,进城乞食。

时有一老母,唯有二男,偷盗无度。财主捕得,便将诣王,平事案律,其罪应死,即付旃陀罗,将至杀处。

当时有一位老母,她只有两个儿子,都是做偷盗的事,而且从来不改。后来被财主抓到了,把他们带到国王那里,按照法律判定应当处死,判完了就交给旃陀罗(他们是执行者),就要拉到刑场去砍头了。

遥见世尊,母子三人,俱共向佛,叩头求哀:唯愿天尊,垂济苦厄,救我子命。诚心款笃,甚可怜愍。

就在这个非常紧急的时刻,远远地看到了世尊,母子三人一同向着佛叩头祈求哀悯,说到:“唯愿世尊,能够救济苦难,救救我孩子的性命。”当时他们非常诚心地哀求,看起来很可怜。

如来慈矜,即遣阿难,诣王请命。王闻佛教,即便放之。

佛看到这种情况,起了怜愍之心,就派阿难到国王那里请求释放这两个人。国王一听,这是佛的吩咐,就赶紧把这两个盗贼放了。

得脱此厄,感戴佛恩,欣踊无量,寻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白言:蒙佛慈恩,得济余命。唯愿天尊,慈愍我等,听在道次。

这两个盗贼脱免了死难,非常感念佛恩,生起无量的欢喜踊跃,马上就来到佛这里,以头顶礼佛的双足,合掌恭敬地说:“我们蒙受佛的恩德,才保全了生命。唯愿无上的世尊能慈愍我们,让我们出家,成为佛的弟子。”

佛即可之,告曰:善来比丘!须发自堕,身所著衣,变成袈裟。

当时佛就答应了,对他们说:“善来比丘!”结果,胡须和头发自动剃落,身上所穿的衣服变成袈裟。(当时佛度人出家,都是以佛的威力加持,须发自动地剃落,而且穿的衣服变成袈裟。)

敬心内发,志信益固。佛为说法,诸垢永尽,得阿罗汉道。其母闻法,得阿那含。

此时这两个孩子蒙佛开许出家,发自内心地生起恭敬,他们的志愿和信心更加坚固。因为佛对他们有救命之恩,他们对佛就格外地诚信;这时听到佛的开许,已经剃发成了佛的弟子,以这种加持,他们的信心、恭敬心更加坚固了。佛为他们讲法,他们心里的烦恼完全断除,证得了阿罗汉果。他们的母亲闻法也得到了三果。

尔时阿难,目见此事,叹未曾有,赞说如来若干德行,又复呰嗟:母子三人宿有何庆,值遇世尊,得免重罪,获涅槃安,一身之中特蒙利益,何其快哉!

阿难当时亲见了这件事,就感叹这样的事从未有过,赞叹如来各种无上的德行,又感叹地说:“这母子三人宿生何幸,能够遇到世尊,得免重罪——免除了砍头和生离死别的苦,而且得到了涅槃的安乐。他们在一生当中就能得这么大的利益,这是多么庆快的事啊!”

佛告阿难:此三人者,非但今日蒙我得活,乃往过去,亦蒙我恩,而得济活。

佛就对阿难讲:“这三个人不仅仅是今天被我救济,过去世也是蒙我的恩德,得以存活。”

阿难白佛:不审世尊过去世中济活三人,其事云何?

阿难就问佛:“不知世尊过去世救济这三个人,具体情况如何?”

佛告阿难:乃往久远阿僧祇劫,

这样佛就讲述宿世的一段经过。佛说:“这要追溯到久远阿僧祇劫以前……”

这种因果非常地漫长,世尊不但在今生救济了这三个人,还要追溯到非常久远之前,当时世尊就在行菩萨道,也救济了这三个人。这也是告诉我们,我们不是一世得蒙佛的恩德,而是生生世世都得到本师的救度。从这些因果事迹里会知道,世尊远在无量劫以前就开始跟我们结缘,为了我们去寻求无量的佛法。到了这个时代,又在这个阎浮提里示现成佛、转法轮,救度我们。其实我们都是佛的弟子。尤其出家人都称为“释子”,更要知道,你是已经辞亲割爱、剃发出家的人,你就是佛门下的人,你是在吃佛的饭、学佛的法,世世都要依着佛来修行。对于这一点,一定要生起很大的信心、很深的感恩心。对于世尊教法的一字一句都要顶戴,而且要立誓永远学佛的法、弘扬佛的法,从而生起一种真诚的、永远皈依佛的心。这样你就会成为真正的佛弟子。这些都要通过这些因果故事来得到感悟。

此阎浮提,有大国王,名曰摩诃罗檀囊,秦言大宝。典领小国,凡有五千。王有三子,其第一者,名摩诃富那宁,次名摩诃提婆,秦言大天,次名摩诃萨埵。此小子者,少小行慈,矜愍一切,犹如赤子。

佛说,这要追溯到过去久远阿僧祇劫以前,在这个阎浮提有一个大国王,叫做摩诃罗檀囊,译为汉语是“大宝”。他统领五千个小国。当时这个大王有三个孩子,长子叫做摩诃富那宁,次子叫做摩诃提婆,汉语是“大天”,小儿子叫做摩诃萨埵,从小就很仁慈,无论对谁,都有一种哀愍的心,对众生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

尔时大王,与诸群臣夫人太子,出外游观。时王疲懈,小住休息。其王三子,共游林间,见有一虎适乳二子,饥饿逼切,欲还食之。

话说有一天,大王带领群臣、夫人、太子出去游玩。在路上国王感觉很疲惫,就稍微停下来休息。他的三个王子就一起到了林间,见到一只母虎刚好给两个虎仔喂奶,但是这只母虎已经饿得非常难忍,它想吃这两个虎仔。

其王小子,语二兄曰:今此虎者,酸苦极理,羸瘦垂死,加复初乳,我观其志,欲自啖子。

当时,这个小王子就对他的两个哥哥说:“现在这只母虎极苦逼切,已经瘦弱得快要死了,加上它正处在喂奶期间,我看它的心思,想要吃掉自己的孩子。”

二兄答言:如汝所云。

两个兄长说:“确实像你说的这样。”

弟复问兄:此虎今者,当复何食?

小王子又问:“那现在这只老虎应当吃什么呢?”

二兄报曰:若得新杀热血肉者,乃可其意。

两位兄长说:“如果得到新杀的热的血肉,才能满它的意。”

又复问曰:今颇有人,能办斯事救此生命,令得存不?二兄答言:是为难事。

他又问:“现在有没有人能够办这件事,来救母虎和两个虎仔让他们都生存呢?”两个兄长说:“这是很难的事。”

时王小子,内自思惟:我于久远生死之中,捐身无数,唐舍躯命。或为贪欲,或为嗔恚,或为愚痴,未曾为法。今遭福田,此身何在?

当时小王子自己心里想:“我在久远生死当中,失去过无数的身体,都是白白地舍弃了生命。有时是为了贪欲,有时是为着嗔恚,有时是因为愚痴,从来没有为法而舍过性命。现在我遇到了众生福田,我何必再保爱这个身体呢?”

设计已定,复共前行。前行未远,白二兄言:兄等且去,我有私缘,比尔随后。作是语已,疾从本径,至于虎所,投身虎前。饿虎口噤,不能得食。尔时太子,自取利木,刺身出血。虎得舐之,其口乃开,即啖身肉。

他这么打定了主意后,又跟着两位兄长往前走。走了不远,就对兄长说:“兄长们先走一步,我有一点私事,等一会儿我再跟上来。”说完之后,他很快地从原来的路到了老虎那里,身体就扑倒在老虎跟前,等着老虎吃。但是这母虎太虚弱了,它的口都张不开,没办法吃。这个时候,太子自己拿了一个锐利的木刺,刺着身体出血,送到母虎口边。母虎舔了一点血,有点儿气力,口就能张开,然后就吃着小王子身体的肉。

二兄待之,经久不还,寻迹推觅。忆其先心,必能至彼,餧于饿虎。追到岸边,见摩诃萨埵死在虎前。虎已食之,血肉涂漫。

他的两个兄长走在前面,等了很久也没见弟弟回来,就沿着脚印到处去寻找。又想起他原来就慈悯一切,当时就意识到:必定是到了老虎那里投身喂虎了。所以他们就很着急地追到了岸边,只见摩诃萨埵已经死在老虎面前。老虎这个时候已经吃饱了,只见地上血肉模糊。

自扑堕地,气绝而死。经于久时,乃还稣活,啼哭宛转,迷愦闷绝,而复还稣。

当时两个兄长看到这个情形,悲痛地扑倒在地,一下子昏死过去。过了很久,他们才苏醒过来,又伤心地在地上宛转啼哭,致使心识错乱不清,又闷绝过去,然后又醒来。

夫人眠睡,梦有三鸽,共戏林野,鹰卒捉得其小者食。觉已惊怖,向王说之:我闻谚言,鸽,子孙者也。今亡小鸽,我所爱儿,必有不祥。即时遣人,四出求觅。

当时王后正在睡眠,做了一个梦,有三只鸽子共同在树林里游戏,最后一只鹰抓到小鸽子吃了。她一醒来,非常地惊慌恐怖,就跟国王诉说:“我听谚语说,鸽子象征子孙,现在死掉了小鸽子,看来我最疼爱的孩子一定有不祥之事。”就立即派人到处去寻找。

未久之间,二儿已到。父母问言:我所爱子,今为所在?

不久两个儿子回来了。父母就问:“我最疼爱的小儿子现在在哪里?”

二儿哽噎,隔塞断绝,不能出声。经于久时,乃复出言:虎已食之。

两个兄长哽噎得气塞住了,说不出话。很长时间之后,才出声说:“已经被老虎吃了。”

父母闻此,躃地闷绝而无所觉。良久乃稣,即与二儿夫人婇女,驰奔至彼死尸之处。

父母一听到这个噩耗,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一点知觉也没有。很久才苏醒过来,稍微恢复一点神志,国王就立即跟两个孩子、夫人、婇女,骑着坐骑奔驰到了死尸所在处。

尔时饿虎食肉已尽,唯有骸骨狼藉在地。母扶其头,父捉其手,哀号闷绝,绝而复稣,如是经久时。

当时饿虎已经把小王子的身肉全部吃完了,所以只留下一些骸骨在地上,一团狼藉。当时,母后扶着孩子的头,父亲捉着他的手,哀伤号哭,昏厥过去,然后又苏醒过来,如此经过了很长时间。

摩诃萨埵命终之后,生兜率天,即自生念:我因何行,来受此报?天眼彻视,遍观五趣,见前死尸故在山间,父母悲悼,缠绵痛毒。

再说摩诃萨埵命终以后,直接生到了兜率天。当时他心想:我是因为什么业行受这个天报?然后他就用天眼洞彻地遍观五道的处所,见到了前世的死尸还在山林当中,前世的父母在死尸旁边非常地悲伤、痛哭,心里一直缠绵在这样的悲痛当中,无法排解。

怜其愚惑:啼泣过甚,或能于此丧失身命。我今当往谏喻彼意。

他当时就怜愍父母的愚痴:他们如果悲伤痛哭得过度,或许会因此而丧失生命。我现在应当去劝慰、开导他们。

即从天下,住于空中,种种言辞,解谏父母。

这样他就从兜率天下到人间,停住在虚空当中,用各种言辞来安慰劝导父母。

父母仰问:汝是何神?愿见告示。

当时父母抬起头向着虚空问:“你是哪位神啊?能不能告诉我?”

天寻报曰:我是王子摩诃萨埵。我由舍身济虎饿乏,生兜率天。大王当知,有法归无,生必有终。恶堕地狱,为善生天,生死常涂。今者何独没于忧愁烦恼之海,不自觉悟勤修众善?

天神立即答复:“我就是王子摩诃萨埵。我因为舍身救虎的善行,生到了兜率天。大王你要知道,在这世间,凡是有的法最后都归于无,凡是有生决定有命终。死后由在生时的业牵引,造恶的会堕恶趣,行善的会生天堂,这都是生死里的常规。现在你们为什么陷溺在忧愁烦恼海中,不能自己觉悟勤修众善呢?”意思是说,真正只有善行能让我们得安乐,因为被情爱所牵,这样悲伤痛哭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也无法改变有漏世间“生必定有死、有终归于无”的结局。因为这就是一个苦难的世间,毕竟无法改变这个苦的本性。

父母报言:汝行大慈,矜及一切,舍我取终。吾心念汝,荒塞寸绝,我苦难计。汝修大慈,那得如是?

当时父母回答说:“你是行了大慈之心,哀愍一切众生,竟然舍弃我们一对孤老,自己死掉。我们的心一直在想念你,以至于昏聩闭塞,肝肠寸断,我们心上的悲苦无法计量。你是一个修大慈心的人,怎么忍心这样?”

于时天人,复以种种妙善偈句,报谢父母。父母于是小得惺悟,作七宝函盛骨着中,葬埋毕讫,于上起塔。天即化去,王及大众,还自归宫。

天人听到父母这样说,就再用各种善妙的偈语来感念父母的恩德。这么讲了很多,父母才稍微有些醒悟过来。因为他们当时被这种忧苦系缚住了,没办法摆脱,经过劝慰开导以后,他们的心稍微能够看通一点,就作了一个七宝函,把遗留的骸骨放在宝函里,埋葬好了,又在这上面起了一个塔。这样天人化去,国王和大众,返回了王宫。

佛告阿难:尔时大王摩诃罗檀那者,岂异人乎?今我父王阅头檀是。时王夫人,我母摩诃摩耶是。尔时摩诃富那宁者,今弥勒是。第二太子摩诃提婆者,今婆修蜜多罗是。尔时太子摩诃萨埵,岂异人乎?我身是也。尔时虎母,今此老母是。尔时二子,今二人是。我于久远,济其急厄危顿之命,令得安全。吾今成佛,亦济彼厄,令其永离生死大苦。

这时佛告诉阿难:“当时的大王摩诃罗檀那,哪里是别人呢?就是我如今的父王阅头檀,也就是净饭王;当时的王后就是如今我的母亲,摩耶夫人;当时的长兄摩诃富那宁,就是今天的弥勒;二兄摩诃提婆,就是今天的婆修蜜多罗;而那位太子摩诃萨埵哪里是别人?就是我的前身;当时的母虎,就是今天这位老母;而那两个虎仔,就是这两个做偷盗的孩子。我在久远前于危难当中救济了他们的性命,使得他们重得安全。我现在成佛,仍然救济他们的苦厄,并使得他们永离生死大苦。”

这就可以看到,世尊以他的同体大慈悲心,对我们众生就像对待孩子一样。从久远劫以来一直没有舍弃过,只要因缘会遇,永远都是在作救度,所以我们一心皈命佛。

尔时阿难一切众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当时,以阿难为首的一切参与法会的大众,听了佛所说的宿世以身饲虎的因缘,都知道如何常随佛学,也就是在生生世世当中要唯一地救济众生的苦难,大众都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