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甲三、结劝

《般舟赞略释》 ︱ 善导大师.原著 ︱ 益西彭措法师.讲述 ︱

甲三、结劝分三:一、欣厌必要 二、长时大益 三、力行谢恩
乙一、欣厌必要
白诸行者: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
行者们!对凡夫的流转生死,不可贪著而不厌离;对弥陀法身所现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的净土,不可轻视而不欣求。
厌则娑婆永隔,欣则净土常居。隔则六道因亡,轮回之果自灭;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何故要具足欣、厌二心呢?因这是转凡成圣的殊胜方便。若发起厌离,就能永隔娑婆;若生起欣求,就能常居净土。永隔娑婆,就不再遇生烦恼因缘,由此六道业因自然不起。六道业因不起,轮回苦果就自然息灭。轮回因果息灭,轮回的现象和名称也就顿时灭尽。
乙二、长时大益分三:一、理推无始 二、断惑为难 三、佛劝往生
丙一、理推无始
仰惟同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却推受生之无际,与空性同时,同时 [1] 而有心识
祈求同生净土的善知识们,好好思量轮回的无边大苦。请以道理推断轮回受生无有初际,是与空性同时而有心识的。
若不与空界同时有者,一切众生,即是无因而始出也
若心识不与空界同时而有,心识当有最初一念,此念前无有心识,一切众生便成无前因而生第一念心。
“无因而始出”,“因”指亲因,也就是前一念心。分别心念念相续,每一念心都以前一念为因,若心相续有初际或有第一念心,第一念心之前则无心,也就没有此众生了。如此,就是无亲因而最初出现。
心识若无本因有者,即事同木石
若第一念心无本因而存在,那就问:这一念心如何而来?是有因生,还是无因生?若无因生,则不需任何条件也能生,应成一切时能生,在这一念前也应生它。
若有因,如何而生?是从色法生心,或从色法生色?若从色法生心,由同等道理,若泥土能生心,则石头也能生心,火也能生心,水也能生心……,一切色法都能生心,如此一切色法都成有情了!若从色法生色,心识应同木石无知!
若同木石者,则无六道之因业也;因业若无者,凡圣苦乐因果,谁觉谁知也?
若心识同木石无知,则不会造作招感六道的种种因业,以无知觉法定不造业故。若不造业,凡圣苦乐因果就一无存在。或问:凡圣苦乐因果以谁觉受、以谁感知?石头一样的法无有觉知。
所以不能成立“第一念心”,任何心识都是以前一刹那心为亲因而生,前心又是由前心生,如此,心识之流就是无初始的。
以斯道理推勘者,一切众生,定有心识也。若有心识,即与空际同时有有;若与空际同时有者,即唯佛与佛,得知本元也
以此道理推验,一切众生定有心识。若有心识,就与空际同时而有。若与空际同时而有,就只有佛与佛得知本元。
丙二、断惑为难
行者等知自身心,与空际同时有,乃至今身、今日,不能断恶除贪,一切烦恼,唯觉增多
行者了知自心与空际同时而有。应当想一想:从无始到今身今日,无量劫中,不但没有断恶除贪,反觉一切烦恼时有增多。由此就知道:断烦恼实为不易!
丙三、佛劝往生
又使释迦诸佛,同劝专念弥陀,想观极乐,尽此一身,命断即生安乐国也,岂非长时大益
正因众生无量劫来未断烦恼,而仗弥陀愿力能一生了脱,才使释迦与诸佛同劝众生专念弥陀,观想极乐,尽这一身到命尽时,就往生安乐国土。岂不是长时大益!
乙三、力行谢恩
行者等,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应知
行者们,努力努力!精勤修行,常怀惭愧,仰谢释迦佛教导、阿弥陀佛摄受、十方恒沙诸佛共同作证的大恩!
“应知”即叮嘱应如是实行。
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
完毕。

[1] 此处“同时”二字应是刻板时多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