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六、观念三圣得摄
《般舟赞略释》 ︱ 善导大师.原著 ︱ 益西彭措法师.讲述 ︱
乙六、观念三圣得摄分五:一、弥陀观 二、观音观 三、势至观 四、普观 五、杂观
丙一、弥陀观分四:一、心作心是 二、普照有缘 三、专念力强 四、命终即生
丁一、心作心是 [1]
弥陀愿力随心大 四种庄严普皆遍
三明六通常自在 遍入众生心想中
此处“心”指真心,“大”指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弥陀真心横遍竖穷,弥陀愿力也随真心横遍竖穷。四种庄严解释为身、语、意、事业庄严。弥陀法身遍一切处,从法身所现的身、语、意、业都遍一切处,即:遍一切处化现身形,遍一切处宣说妙法,遍一切处智慧彻照,遍一切处事业恒转。
三明即宿命、天眼、漏尽三神通,对过去事无不明了,对未来事无不明了,对现在事无不明了。总之,阿弥陀佛具三明六通,恒时自在,阿弥陀佛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念佛想佛的心中。
佛身相好依心起 随念即现真金佛
真金即是弥陀相 圆光化佛现人前
《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自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此,佛身相好依心想而起,随心想念,即现出真金色佛身。此身即是弥陀佛相。佛颈项圆光极为广大,犹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广大圆光中,有无数化佛,现在观想者前。
丁二、普照有缘
相好弥多八万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 唯觅念佛往生人
弥陀色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随形好中发出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普照十方。光明不是为其他因缘而普照,唯是寻觅念佛往生之人。
丁三、专念力强
万行俱回皆得往 念佛一行最为尊
回生杂善恐力弱 无过一日七日念
一切善行回向净土,皆得往生,其中以念佛一行最为尊贵。其它杂善回向往生,恐怕力弱,不如一至七日专心念佛。
丁四、命终即生
命欲终时圣众现 即坐华台至宝国
清净大海无生众 遥见生者皆欢喜
能如此一向专念,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在心前。须臾间就坐在莲花台上,到了宝严佛国。佛国中的清净大海无生众,远远见到往生者,都心生欢喜。
丙二、观音观分三:一、慈悲救苦 二、色身威灵 三、惭谢报恩
丁一、慈悲救苦
观音相好佛无异 慈悲救苦最为强
般舟三昧乐 不违师教念弥陀
观世音菩萨的色身相好与佛同等,慈悲救苦最为强猛。
般舟三昧乐!不违背本师的教导,常念阿弥陀佛。
救苦虽遥别世界 众生急念应时来
或现声闻菩萨相 随缘乐见度众生
观世音菩萨的救苦之心最切,虽在遥远的极乐世界,每当众生有求自己时,就应时到来。或者现声闻相,或者现菩萨相,或者现其他种种相。总之,随因缘显现众生乐见的相来度众生。
悲心拔苦超三界 慈心与乐涅槃期
随逐众生身有异 分身六道度时机
观世音菩萨悲心拔济众生苦,使众生超出三界。又以慈心给予众生现前、究竟的安乐。“现前”,指求财富予财富,求平安予平安等;“究竟”,指求智慧、求解脱、求佛果等,都满足其愿。“涅槃期”,就是把众生安立在佛果中为止。
观世音菩萨随逐众生,恒不舍离。众生有多种身形,菩萨就以悲心分身无数,遍入六道中普度一切当时、当机的众生。
礼念观身除罪障 直是发愿慈悲极
一切时中缘法界 摄取六道现身中
眼见耳闻心内事 寻声救苦刹那间
无论是礼拜、称念、观想观世音菩萨,都能除灭恒河沙数罪障。只因菩萨发愿慈悲至极,要做一切苦难众生的依怙,因此礼念观想都赐予加持!
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悲,一切时中缘着法界,化身入在六道中摄取众生。观世音菩萨有极广大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见到众生所在,闻到众生祈求的音声,了知众生内心的所求,寻声救苦,刹那间就降临面前!
丁二、色身威灵
天冠化佛高千里 念报慈恩常顶戴
眉间毫相七宝色 色色八万四千光
光光化佛菩萨众 遍满神通极乐界
观世音菩萨头顶上有摩尼宝天冠,天冠中有站立的化佛,身高千里。这是不忘报答弥陀本师的大恩,因此恒时顶戴供养。
观世音菩萨的两眉间有白毫妙相,白毫具足金、银、琉璃等的七宝色泽,每一宝色流出八万四千光明,每一光明化出无量百千化佛,每一化佛又化出无数菩萨作为侍者。这些化佛菩萨,各具自在神通,遍满极乐本国和十方世界。
身作光明紫金色 内外映彻如明镜
一切光明如璎珞 遍身交珞垂铃佩
观世音菩萨的真身通体光明,呈紫磨真金色,内外映彻,犹如明镜。身上有八十亿微妙光明,犹如璎珞。(此非菩萨身上挂有许多璎珞,而是身体发出八十亿光明,犹如放光璎珞。)
两手纤圆杂华色 恒将此手接众生
举足千轮印宝地 下足金华满世界
观世音菩萨两手浑圆,手掌五百亿杂莲花色,手是光明之体。(“杂莲花色”,即青、黄、赤、白等种种莲花色。)恒时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观世音菩萨举足时,有千辐轮相印于宝地。在千辐轮相印在宝地上时,又化作五百亿光明台。菩萨下足时,有无数金刚摩尼花,弥满极乐世界。
本住他方行坐处 触者即悟无生忍
地前地上元无二 随根利钝超增位
念念时中常得证 未得施功方得悟
观世音菩萨不论住于本国、或现在他方,凡是行走、端坐的地方,接触就证得无生法忍。不论地前还是地上,都随各自根性利钝,而增上修行位次,念念时中常证佛法。如果没有证得,就须要加功努力,才能得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