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宗分

《佛遗教经略释》 ︱ 智圆法师.编述 ︱

三懈怠睡眠苦对治

在这一科里要明确所对治的是懈怠睡眠苦。这是把“心懒惰而懈怠”和“身闷重而睡眠”这二者合为一苦。

为什么要对治这一苦呢?原因是:以懈怠和睡眠会直接障碍精进;不能精进修法,则无法得定;不能得定,则无法开发无漏智慧。所以以懈怠、睡眠,会使身心疲软、闷重、昏沉,导致定慧不能生起。

如果想在短暂的一生里成就定慧、断除烦恼,那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二六时中念念在道。只有持续不断地发起精进,才能成就三昧;只有成就三昧,一心安住在定中,才能开发无漏智慧;也才能断除烦恼,超越生死。所以为了使修道持续升进,就一定要对治懈怠睡眠。

睡眠有三种:一、从饮食所生,就是以饮食过度导致身体困乏而睡眠;二、从时节所生,就是欲界的人到了天黑就自然要睡觉;三、从内心所生,指心里有烦恼,有时是因为懈怠懒散就睡觉了,有时感觉心情不好,就蒙着被子睡了等等。

下面分两段来解释经文:

(一) 对治饮食和时间所起的睡眠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在这一段经文里,佛教诫我们要生起珍惜人身的心,以精进的力量来对治饮食和时间所起的睡眠。

白天要对治过量饮食引起的睡眠。要常常以正念提醒自己:白天的时光这么好,一定要精进修行,不能空过!有这样的道心摄持住自心,就不会乱吃。心里一直提着正念:“我不能空过大好的时光,我要杜绝荒废暇满的事”,这样就能控制住自己,不因为饮食而荒废时光。

就像学生觉得“求学的这几年特别宝贵,不能空过”,以这一念善心就不会去吃喝玩乐,就能时时摄持住身心,投入到具有大义的学习中去。而我们是求解脱的人、发无上心求道的人,应当比世间的好学生更有道心!一想到:人生的光阴有几?一寸时光一寸命光!现在得到了极难得的修法机会,不能因为睡眠而无意义地空过。能常常提起珍惜人生的善念,就会节制饮食。

真正有道心的人,做法就会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到这时都刹不住车,没有原则,就是因为道心不够。如果环境因缘好,也许不出问题。但一有障缘,比如今天来了几个恶友,说要大吃一顿,自己把握不住就混进去了,然后左吃右吃,吃了几个小时!这样就是荒废人生!

实际上,对于荒废人生的事要感到羞耻才对。有羞耻心,就不会做这样的事,就会念念放在法上。这里要问自己:我有没有这份心呢?如果有这份心,就会昼夜争分夺秒地精进修道,就不会把宝贵的时间用在造轮回业上,用在做增长烦恼、业障的事上。

不但要珍惜白天的时间,而且要珍惜夜晚的时间。每当到了夜晚,就要想到:夜晚安静的时光是这么宝贵,初夜、后夜我一定要好好修法,不空过时间。以这样的道念摄持住自心,就不会去看电视等等。中夜也要以诵经来度过。不要以睡眠的因缘让此生空过而无所成就。要像这样极其珍惜这一次的暇满人身,把分分秒秒都用在修法上。

比如西藏有一位金厄瓦格西,这位大德一生持诵了不动佛心咒9亿遍。他常常想起暇满人身难得,以珍惜人生的善心摄持身心,昼夜不断地投入修法。在这些大修行人的心目中,暇满的好光阴比万两黄金还宝贵。他不愿意把暇满浪费在睡眠上,更不用说浪费在闲谈、散乱、享受五欲上,绝不像今天的人把大量时间都耗在看电视、歌舞娱乐、运动或者在网上到处搜寻上。

要牢记世尊的教诫:“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一想起这句教诫,就提醒自己:我不能以睡眠因缘空过此生!更近地提醒自己:我不能以睡眠因缘空过今天!

(二) 对治内心所起的睡眠

1 、观察对治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此句明示以常念无常而对治懈怠睡眠。

首先要认识到我们这一次生到了人间,又得到了暇满身,修法内外的顺缘一切具足,这是千载难逢的极好机会!这一个个因缘所生的刹那,如果用好了,就能成办大义;如果没用好,也只是一无所得地空过。所以要常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

世间器情万法都是刹那灭的自性,人的身心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刹那灭的自性,由于它一闪即逝,因此要念念珍重。有句话叫做“缘生可贵”,的确因缘生的法很可贵,稍微一懈怠就空过了!如果我们能对刹那无常有深刻的认识,就知道人生每个刹那都只有住在道上才有意义,不住在道上就是空过。有珍重每个刹那的心,才能把精进贯彻在一切时中。

今生这一期暇满人生是过去多生累世修集无数善根的成果,而这期间的每个刹那都是一闪而过,因此要惜分阴、惜刹那。

能常常这样念刹那无常,就能昼夜摄持住自心安住于道业。绝不会去看电视、逛街、闲聊、打游戏、看小说、看报纸,或者做任何与道无关的事。一想起这会浪费掉很多时间,就不肯那样去做。我们要时时提起珍惜人生的善心,吃饭时都要想“我不能空过这段时间,要使心住在法上”,上厕所也这样想,坐车也这样想……常常想到这次所得的人生极其宝贵,虚度了太可惜。这一生只有有限的天数供我用,一天天用好了,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时时提醒自己:珍惜每一个刹那。

比如一个小时有很多个刹那,如果浪费在看电视上,那就太可惜、太愚痴。这是做“用金盆装粪便”的行为。因为这一个小时所做的事只是往自己心里装很多染污念头、装很多生死业力,要认识到这样的做法非常愚蠢。有这样的觉悟,就会把每刹那都用在修道上。

或者按照一期的生灭无常来思惟:我今生得到的这一期暇满人生,如果不用在修道上,很快就会过去,有为法都是因缘一尽就消失,再不会重现。目前由各方面的因缘聚集,有这么多闲暇能用于修道,所以一定要好好利用。不然一旦错过就再没有机会了。

常常想到这一生很短暂,无常来得很快,所以要尽可能地投入修道;进一步想到死期不定,有可能今天就会死去,所以今天就要及时修道。能常常想到人命无常,只有法对自己有利益,就不愿意浪费时间。就会珍惜这一次良机,早求定慧,早度生死。

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这是佛教导我们观察自己身上还有很大的隐患,要常常警觉,不能睡眠昏迷。

要这样想:在我八识田里还潜伏有八万四千烦恼没有根除,这些烦恼贼日夜寻找机会坏我的法身慧命,这比冤家伤害肉身还可怕!我怎么能安然睡眠而不觉醒呢?

如果有怖畏烦恼的心,就会时时警惕而不敢懈怠。自己知道一失去觉照,烦恼就会兴起,损坏自己的慧命。如果能像防冤家一样防烦恼,就会昼夜警觉而不昏睡。

2、净戒对治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

所谓“净戒对治”,是指意识到内心还有烦恼存在,如果不从根遣除,一旦烦恼发作,就会陷自己于生死深渊。所以要早日以持戒铁钩把烦恼钩出心外。只有烦恼毒蛇都摒除心外,才能安然睡眠。

这是指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心里还睡着八万四千条烦恼毒蛇,其中一条发作起来,就会把自己抛入在生死苦海,就得不到解脱( 比如一念嗔心发起,造下毁谤大德、毁谤正法的罪业,就会长劫沦落地狱。一念贪心生起,就会导致破戒堕入恶趣。或者造下损坏三宝财物的罪业,就要做牛做马等来偿还 )。所以昼夜都要执持净戒,对治烦恼。

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对治。首先以木叉戒防住自己的身口,让身体不造杀、盗、淫等恶业,口不说绮语、妄语、两舌、恶口等。为防止毒蛇发动,损伤自己的慧命,自己心里会有强烈的心——我一定要守好木叉戒,尽量让身体和口不造恶业。

这样的话,外在身口的业是控制好了,内在的心还控制不住。因此要修第二种戒“定共戒”,就是要修寂止法门。修成了寂止,就能完全控制住烦恼。烦恼控制住了不再发起,就是得了“定共戒”( 这是住在定中,定和戒在一起,所以叫做“定共戒” )。

这还没彻底,还要成就第三种戒“道共戒”,就是见道证得无漏慧。到这时才以持戒铁钩把内心的烦恼毒蛇钩出心外。毒蛇已出,就能安然睡眠。

再看经文“不出而眠,是无惭人”。这是说在内心的烦恼毒蛇还没钩出心外时,自己若无其事地安然睡眠,这就是无惭无愧的人。

这里要认识无惭无愧的心理状态。如果不知道尊重自己的灵知,那就是无惭;如果不知道羞耻自己的过恶,那就是无愧。或者解释为:自己不求作圣贤,叫做无惭;不羞耻自己的卑下,叫做无愧。

古代的大修行人都有大惭愧心,在意识到自己散乱在世间法上时,会感觉非常羞愧。以前多次讲过:宋朝的宏智禅师有一次和别人征诘公案,失声大笑。他师父骂他:你这一声失去多少好事?( 这时他的心已经不在道上。 )宏智禅师就向师父礼拜,以后再不敢轻忽。对比古人,我们没这份心,我们的善根薄。即使放纵自己造恶,也丝毫不感觉脸红。就是因为没有惭愧心,才导致自己不断地落在非法的行为中,夹杂很多生死因缘,使道业难以成就。

宋朝慈明禅师和几位道友结伴参访汾阳禅师。当时是严寒的冬季,河东的气候非常寒冷。大家都害怕寒苦,只有慈明禅师志在道业,昼夜精勤不懈。每次深夜昏昏欲睡的时候,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难过地说:“古人为生死废寝忘食,我是什么样的人!竟然这么放逸。生无益于当时,死无闻于后世,我是自暴自弃呀!”后来慈明禅师通过精进修行得到了大成就。

还有一位禅宗的哲侍者,睡觉时以圆木做枕头。稍微睡一下,由于枕头转动,他就又醒过来安坐,天天如此。有人对他说:“你用心太过度了。”他回答:“我般若的缘分薄。如果不这样做,恐怕被妄习所牵。”

下面世尊教导行者应当恒时不离惭耻之心而使心如法行善:

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

虽然戒定慧都能庄严法身,但只有具惭耻的人才会修习,因此惭耻为第一庄严。

比如有惭愧心的人,想到同样是人,历代的圣贤都修持获得了大成就,而自己现在还是满身烦恼、业障的凡夫,为什么还放纵自己的心起烦恼、造恶业呢?这样有羞愧心,就会耻于为恶而力求上进。由于力求上进,就能成就戒定慧功德而速成道果,因此说“惭耻是第一庄严”。

惭耻又像铁钩,控制着自心,不做任何非法之事;如果心无惭耻,就会肆无忌惮地造恶。惭耻很深的人,稍微做了浪费时间的事,自己会痛心悔过。以前讲过伊庵禅师的事迹。他一到晚上就痛哭流涕地说:今天又这么空过了!不知来日功夫如何?他对自己虚度人生感觉很羞耻,所以一生没和人交谈过一句。像这样有惭耻心,就能制止自心做非法的行为。

这样就认识到:有惭耻,才能产生戒定慧的功德,才能制止身口意的恶行,所以惭耻是殊胜的庄严。具有这一庄严,就能出生戒定慧无量无数的功德,使内心具足庄严。因此这是“有则俱有、无则俱无”的根本性的庄严。以这个缘故,恒时应心怀惭耻,不能一刻舍离。

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

又从反面观察:如果远离惭耻,则不能持戒;持戒不清净,则无法得定;定不成就,则无从发起无漏慧。由此,戒定慧三学一无所成,世出世间的功德从何而生?因此说“失诸功德”。

所谓的惭耻,就是希圣希贤之心、羞耻作恶之心。比如发现自己放纵烦恼和造恶业感觉很羞耻。或者本是自性天真佛,却沦为凡夫,比起佛菩萨相差极远,备感惭愧,由此会昼夜努力修行。

不羞愧自己的过恶,不求上进,就是无惭愧心的人。以前怎么造恶、起烦恼,现在依然如故;自身不具的功德也不希求修证。这样堕在不思上进、因循苟且的状态里,就不会认真持戒,以远离恶心、恶语、恶行;不能持戒止息身口意恶行,就无法系心一缘而得定;不能得定,则无从发起无漏慧。因此无法成就任何殊胜功德。

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人有惭愧,就会有善法。有羞耻过恶的心,就会痛加改过;有希圣希贤的心,就会努力向上。人没有惭愧,则会安于下劣,也就与禽兽无异了。

禽兽的善心被厚重的业障蒙蔽,所以不羞耻过恶,不奋发上进。而人有羞耻心,不甘心被烦恼和恶业埋没,就会努力改过,求作圣贤。人和禽兽的差别就在这一点上。《涅槃经》云:“无惭愧者,不名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