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解脱正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四、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第四抉择能趣解脱道性者。

如室利胜逝友云:“沉溺三有流,苦海无边底,喜掉无厌畏,何物在我心?贫难求护坏,离及病老衰,入恒炽然火,觉乐宁非狂?”又云:“噫世具眼盲,虽现前常见,后仍不略思,汝心岂金刚?”当自策励,修习生死所有过患。如《七童女因缘论》云:“见住世动摇,如水中月影,观欲如嗔蛇,盘身举头影。见此诸众生,苦火遍烧然,大王我等乐,出离往尸林。”依正世间刹那不住,灭坏无常,犹如水月为风所动。诸欲尘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现影。又见五趣炽然三苦大火烧恼。由见是故,厌舍三有,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乐欲得出离解脱。北方孩童者,传说北方炒面稀贵,于日日中惟食蔓菁。孩童饥饿,欲食炒面,向母索之,母无炒面,给以生蔓菁,云“我不要此”。次给以干蔓菁,亦云不要,次给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给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云。如是我等见闻忆念世间安乐,一切皆应作是念云:此是世间,此亦世间,此皆是苦,非可治疗,发呕吐心。

如是思惟“昔从无始漂流生死”,厌患出离,及思“今后仍当漂流”,令实发生畏惧之心,非惟空言。如《亲友书》云:“生死如是故当知,生于天人及地狱,鬼旁生处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损害根本,故当断除。

此复要待灭除二因,谓烦恼业。此二之中,若无烦恼,纵有多业亦不受生;若有烦恼,纵无宿业率尔能集。故应摧坏烦恼。坏烦恼者,赖修圆满无谬之道。

此中分二: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 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今初(以何等身灭除生死)

如《亲友书》云:“执邪倒见及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蔑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随于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失。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励力断生死。”是须于现得暇满时断除生死,生无暇中无断时故,如前已说。大瑜伽师云:“现是从畜分出之时。”博朵瓦云:“昔流尔久未能自还,今亦不能自然还灭,故须断除。断除时者,亦是现得暇满之时。”

此复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难及有众多罪恶过失,出家违此,断生死身出家为胜,是故智者应欣出家。

若数思惟在家过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坚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觉妙善习气。此中道理当略宣说。

其居家者,富则守护劬劳为苦,贫则追求众苦艰辛,于无安乐愚执为乐,应当了知是恶业果。《本生论》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是故执持众多资具,求无喜足非出家事,若不尔者,居家无别。

又居家者与法相违,故居家中难修正法。即前论云:“若作居家业,不能不妄语,于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罚。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又云:“骄慢痴蛇窟,坏寂静喜乐。家多猛苦依,如窟谁能住。”应数思惟如是等类在家过患,发愿出家。

复应愿以粗劣衣钵乞活知足,于远离处净自烦恼,为他供处。如《七童女因缘论》云:“愿剃除发已,守持粪扫衣,乐住阿兰若,何时能如是?目视轭木许,手执瓦钵器,何时无讥毁,于家家行乞?何时能不贪,利养及恭敬,净烦恼刺泥,为村供施处?”

又应希愿用草为座,卧无覆处霜露湿衣,以粗饮食而能知足,及于树下柔软草上,以法喜乐存活寝卧。“何时从草起,著衣霜湿重,以粗恶饮食,于身无贪著?何时我能卧,树下柔软草,如诸鹦鹉绿,受现法喜乐?”

房上降雪,博朵瓦云:“昨晚似于《七童女因缘》所说,心很欢喜,除欲如是修学而无所余。”

又应希愿住药草地流水边岸,思惟水浪起灭无常与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观慧灭除我执——三有根本、能生一切恶见之因,背弃三有所有欢乐,数数思惟依正世间如幻化等。“何时住水岸,药草满地中,数观浪起灭,同诸命世间?破萨迦耶见,一切恶见母,何时我不乐,三有诸受用?何时我通达,动不动世间,等同梦阳焰,幻云寻香城?”此等一切,皆是希愿作出家身,作此诸事。

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间,始为文父真养子。”霞惹瓦亦云:“于诸在家事忙匆时,应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乐,则种未来出家习气。”

《勇猛长者请问经》亦云:“我于何时能得出离苦处家庭,如是而行,何时能得作僧羯摩、长净羯摩、解制羯摩、住和敬业?彼当如是爱出家心。”此说在家菩萨应如是愿。此之主要为慕近圆。《庄严经论》云:“当知出家品,具无量功德,由是胜勤戒,在家之菩萨。”如是非但修行解脱、脱离生死,叹出家身,即由波罗蜜多及密咒乘修学种智,亦叹出家身最第一。出家律仪,即三律仪中别解脱律仪,故当敬重圣教根本别解脱戒。

(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

第二修何等道而为灭除者。

如《亲友书》云:“或头或衣忽然火,尚应弃舍灭火行,而当励求无后有,因无余事胜于此。应以戒慧静虑证,寂调无垢涅槃位,不老不死无穷尽,离地水火风日月。”

应学宝贵三学之道,其中三学,数定有三。

初观待调心次第数决定者:谓散乱心者令不散乱,是须戒学;心未定者为令得定,谓三摩地,或名心学;心未解脱为令解脱,是谓慧学。由此三学,诸瑜伽师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观待得果数决定者:谓不毁戒果,是为欲界二种善趣,毁犯之果,是诸恶趣;心学之果,谓得上界二种善趣;慧学之果,即是解脱。总其所生,谓增上生及决定胜。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种。此二即是《本地分》说。

又诸先觉,待所断惑亦许三种,谓破坏烦恼、伏其现行、尽断种子,故有三学。

次第决定者,《本地分》中引《梵问经》显此义云:“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此中尸罗是为根本,余二学处从此生故;次依尸罗能得第二心乐静定;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

三学自性者,如《梵问经》云:“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此中戒学,圆满六支。具净尸罗,守护别解脱律仪,此二显示解脱出离尸罗清净。轨则所行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缺尸罗清净。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

四心住者,谓四静虑。此于现法安乐住故,名乐成就,是为心学。

四谓四谛。各四行者,谓苦中无常、苦、空、无我,集中因、集、生、缘,灭中灭、静、妙、离,道中道、如、行、出。达此十六有十六相,是为慧学。

若导寻常中士道者,此应广释于三学中引导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观心慧二学,于上士时兹当广释,今不繁述。